注册 登录
先达人 返回首页

zjj的个人空间 http://siantarpeople.org/?2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老知青习近平回乡记

已有 1271 次阅读2015-3-12 00:21

                 老知青习近平回乡记
                                   龙七公 -臧无极
                                 2015年02月16日
 
      春节将至,国家领导人照例去到基层表达亲民之意。但是,习近平十三日的延安之行,又不同以往,展现出的更多是一个普通人对故土、对乡亲浓浓的情意。
       无论是作为地方大员,还是贵至国家元首,习近平对延安、对梁家河村总是不吝表达自己的感情,“我是延安人”每每挂在嘴边,“是延安养育了我,培养了我,陕西是根,延安是魂”;此次回到曾经插队的延安梁家河,他向乡亲们表示,“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习近平此次故地之行,是携妻女同往。老百姓都明白,在春节这个时刻,一家人同去拜年的分量。他特地用陕北话亲昵地介绍自己的妻子彭丽媛:这是我婆姨;为乡亲们送礼,是每家每户都有;同乡亲们合影,是一家一户拍照。从这些周详备至的细节里,可以看出第一家庭对乡亲的情意。
      
       这份情意来自曾经的经历。
        习近平尚不足十六岁,即作为知青从北京来到梁家河插队。当时,他的父亲在政治风暴中倒台,是乡亲们的帮助,使一个身处逆境的少年初尝世间冷暖,将一个甚么都不会的官宦子弟调教成一个生活、生产的能手。在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完成了成人礼。
      在人生起步的地方,习近平成为中共的一员,并成为基层组织的领导。在内地政治语境中,入党也就意味着获得了政治生命。在此之后,无论习近平获得怎样的机缘,走得多远,飞得多高,其政治人生的源头都出自这个小山村。
      习近平曾向人描绘了当年插队经历的一些细节:担两百斤的麦子走十里山路;借一本书要走三十里路;几个月吃不上肉,后来见到生肉直接吃。艰苦的环境磨砺出习近平顽强不屈、不畏苦难的性格。在当前这场反腐行动中,人民对他的这种性格有了充分的认识。
 
       远离大城市的喧嚣,习近平看到真实的中国,对民间疾苦和百姓愿望有了最真切的感受。正像他后来所说的那样,“更清楚地知道甚么是群众、如何尊重群众,知道甚么叫实事求是、如何尊重事实。”他在成为最高领导人的就职演说中讲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番朴实的语言,反映出他民意诉求具体而真切的了解。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当习近平二十二岁离开黄土地时,已经不再迷惘、仿徨,有了清晰的目标理念,就是“要为人民做实事”。
      
       平民情怀最动人。习近平再临故地,向乡亲们兑现了曾经许下的“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承诺。更为重要的是,他向外界传递出这样的资讯:不能忘了自己从哪里来,不能忘了自己的本。
       来自人民的支持,是中共赖以强大、得以成功的“元气”,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历来被中共视作执政“本”。但是对照这几十年来的现实,“以民为本,执政为民”沦为空话,腐败深入执政党的肌体,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严重,老百姓离心离德。习近平深知自己面临的挑战,一方面大刀阔斧地反腐,为执政党的肌体“刮骨疗毒”,另一方面大搞群众路线教育,试图为中共“固本培元”,重新唤起民众信心。
      
      习近平不忘“根本”与老百姓情同一家的表现,为中共大大小小的官员做了榜样。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sunmotion广告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