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先达人 返回首页

zdy的个人空间 http://siantarpeople.org/?9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陈平与二战时期在马来半岛活动的136部队

已有 1034 次阅读2015-9-5 01:18

陈平与二战时期在马来半岛活动的136部队
                                       张泰永编译
[导读]
      本文共分三章,每章都标上了醒目的标题。读者凭标题就能捕捉到每一章所要讲的内容是什么。这些文章大部分都是取材自陈平回忆录“alias Chin Peng My Side Of History”,特别是最后的两章,是由张泰永根据英文版的原文,并参考中文版《我方的历史》,重新直接翻译过来的,值得对过去了近70年发生在马来亚大地上的一段具有极其重要历史意义的往事和对生长在马来亚殖民地年代的陈平总书记的童年时代感兴趣的各方人士一读——编者识
       1. 陈平与二战时期在马来半岛活动的136部队
        2. 陈平对于这段过去了近70年的往事怎么看;
       3. 外一章:听陈平讲自己童年的故事
                
                            (一)   陈平与二战时期在马来半岛活动的136部队
将近七十年前的1941年12月7日,日寇偷袭珍珠港,悍然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同日(马来亚时间为12月8日),又挥师南下,入侵马来亚。拥有海陆空三军、兵力达10万人以及两三百架战机和两艘英国皇家海军主力舰协助守卫马来亚的英军,面对只有三师兵力仅4万多人的日本侵略军,竟然节节败退,在翌年1月31日不到55天的战斗中便全线失守,从马来亚内陆撤退至被英国首相丘吉尔誉为“攻不破堡垒”的新加坡,企图负隅顽抗。
在新加坡保卫战中,尽管有由华侨抗敌动员总会、马来亚共产党代表合作仓促组成的上千名星华义勇军配合和协助英军防守,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但是,最后始终抵挡不住日寇气势汹汹的攻势。
1942年2月15日,防卫马来亚和新加坡的英军总司令白思华中将,手举白旗向日军投降了。至此,英国殖民主义者统治了百多年的马来亚(含新加坡),终于拱手让给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从此,马来亚各族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过着暗无天日的悲惨日子。
然而,正是在国家危难的严重关头,马来亚各族人民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特别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发展的鼓舞下,在马来亚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也同时拿起武器,建立了自己的一支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武装力量——马来亚人民抗日军。
在日寇占领马来亚的3年零8个月时间里,马来亚共产党领导的这支人民抗日武装,狠狠地打击了日本占领军,阻扰和破坏了日寇肆意掠夺马来亚的锡、树胶等战略资源的图谋,有效地牵制了日本侵略军的大量兵力,因而有力地配合了国际反法西斯战线对日作战,为最终取得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和马来亚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战后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发生在马来亚的136部队和蜚声一时的国民党特工林谋盛的传奇故事,就跟马共和马来亚人民抗日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这样说,在日寇当年的严密封锁和残暴统治下,136部队及其一伙如果没有获得马共和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的协助和合作,根本就无法来到马来亚,就算来到了也难于生存,更不用说发挥作用,为盟军的反攻作出贡献了。
不过,英国人为了给自己涂脂抹粉,在战后极力夸大136部队在马来亚沦陷期间以及马来亚最后从日寇手中解放出来的战斗中,所进行的活动及其发挥的作用。136部队的重要成员在战后也曾撰写有关的著作,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有查普曼的《森林是中立的》,算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当事人身历其境的历史记述。另一本《红色的森林》,则是英军败退时的留守人员(敌后特工人员)克罗斯所作,讲述的是他和留驻柔南地区特别队队长巴里战争期间在森林中的艰苦经历。笔者上个世纪50年代看过的一部英国电影《桂河桥》里,也浮光掠影地提到由哥伦坡东南亚盟军司令部指挥的这支136部队的番号。
而在马共的历史文献里,有关136部队活动的历史记述,当推马共总书记陈平2003年9月出版的《My Side Of History》回忆录里记载的最为详实和最具历史价值。因为早在1942年4月起,年近18岁的陈平,就受命与准备潜回马来亚西岸登陆的136部队指挥官戴维斯等人联络,为这组情报组织人马的到来、安全转移、住宿营地、保卫工作、交通联系直至日常生活方面的种种烦杂琐碎问题,负责提供在当时条件下所能给以的最大帮助和保障。他与136部队的联系,一直保持到1945年8月中日本最后战败。
更为重要的是,当年的陈平作为一名年轻的马来亚共党人和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的一名干部,敢于冒着生命危险,投身到原始森林中打游击,他的英文水平不高,却能毫无惧色地与年龄比他大十多岁受过严格正规军事训练、经验丰富的白人军官从容打交道,表现出他过人的勇气和胆识。
他亲自负责安排并参与了莱特(当年的马共中央书记,化名张红)以马共和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名义与东南亚盟军司令部代表于1943年12月底在霹雳布兰丹营地举行的著名的“布兰丹会谈”及其协议的签订。这个后来史称为“布兰丹会议协议”的签订,毫无疑义对马来亚人民的抗日战争的坚持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也是马来亚共产党在日寇占领马来亚3年8个月期间领导马来亚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的一个铁证。
本文试图从这些书刊的有关材料里,尽可能全面地和客观地就这段过去了近70年关于136部队和马共、抗日军合作抗日的可歌可泣史实加以梳理,以便后人有个较为完整的了解和认识。
 
1. 136部队的建立和潜回马来亚的经过
各种资料显示,136部队实际上是设于哥伦坡的东南亚盟军司令部指挥下的一个特工组织或情报组织,其主要任务就是潜回敌后(马来亚)与抗日军取得联系,并与之合作,以加强马来亚本土的“抵抗运动”;与此同时,搜集敌后各种有价值的情报发送给总部,以便时机成熟时,配合盟军的反攻,驱逐日寇,收复马来亚。
不论从人数、活动的性质和范围来看,136部队在从1943年中第一批人马登陆于马来亚西岸直至1945年8月中日寇无条件投降的两年时间里,其所起的作用绝不像西方学者或英方人员所吹嘘的那样,是一支作战队伍,这可证之于它从来就没在马来亚的任何地方与任何日军或伪军警交过锋,打过仗,因此,也就无什么作战和伤亡数字的记录可供查考。不过,后来的历史发展说明,136部队对盟军反攻东南亚、对英殖民主义者卷土重来恢复其在马来亚的统治,倒是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
根据陈平回忆录记载,后来成为136部队负责人的戴维斯及其率领的第一批人马(五名华人特工),接受东南亚盟军司令部派遣,大约于1943年5月11日从哥伦坡乘坐一艘又旧又小的荷兰潜艇出发,于24日晚抵达霹雳邦咯岛(Pulao Pangkor)以北4英里外的丹绒汉都(Tanjung Hantu)登陆上岸。他们此行是到沦陷了的马来亚作初步的试探,主要任务是进行侦察和搜集情报。
经过一个月的逗留后,戴维斯便乘坐另一艘潜艇返回哥伦坡,向东南亚盟军司令部特别行动执行部马来亚组汇报,为重返马来亚森林执行任务制订一个长期逗留的全面计划。戴维斯根据当时获得的情报已确定,马来亚全境都有马共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的活动,并且令他相信,马共和抗日军愿意跟英国人合作,以共同对付日本人。于是,在盟军司令部的授权下,戴维斯带着要与马共高层谈判合作的计划,于1943年8月4日晚第二次乘坐潜艇在霹雳丹绒汉都以北的昔加里(Segari)地带上岸。他的另一位重要助手布鲁姆则在一个月后也以同样方式到达。
戴维斯一行人这次抵达的消息,通过当地一名渔民(他是马共的同情者)的关系传到了刚被委任为霹雳州代州委书记的陈平位于美罗(Bidor)的总部。
据陈平回忆,他接到消息后,出于要与英国人代表取得联系的迫切愿望,他不顾日本人已经获悉盟军潜艇在霹雳海岸活动的情报后明显地加强了当地安检的严厉措施,冒着极大的风险骑着脚车,经过至少两天迂回曲折的路程,赶到昔加里。
1943年9月30日近傍晚时分,当时的陈平化名陈金生,代表马共州委会与东南亚盟军司令部最高司令蒙巴顿的代表戴维斯就在昔加里举行了第一次正式谈判。为了取得陈平的信任,戴维斯当时曾向陈平出示盟军司令部最高司令的授权书,并详细介绍了自己战前曾参与英国人在新加坡沦陷前夕临时抱佛脚举办的101训练学校的教学工作以及与霹雳州派往受训的马共人员交往的经历。
在会谈过程中,戴维斯和布鲁姆从一开始就清楚表明,他们急欲与马共高层建立正式联系的意愿,他们也急于了解马共和抗日军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实力,包括武器装备的情况和游击队的战斗力。面对对方的询问,刚刚因为州委其他负责人被捕迅速擢升为州委书记的陈平,虽然年纪轻轻,第一次与盟军最高司令特派代表直接面对面打交道,不仅毫不怯场,而且能机警地应对,巧妙地回答:他只能就他们个人的安全问题提供建议。不过,他向他们保证,他一定会尽力代为转达他们要给马共中央的任何信息和要求。
随后,陈平告诉这两位英国军官,整个海岸平原地区已经很不安全,因而建议他们转移到敌人难于围剿的内陆地势险要、森林茂密的中央山脉地带。戴维斯和布鲁姆战前都曾在金宝和怡保任职,对这里的地理环境相当熟悉,最后接受了陈平的建议,并一起讨论研究了陈平提出的一个相当冒险的方案,就是在敌人鼻尖子底下,坐渔船直接通过天定海峡转移到内陆的航线,同时约定好时间表和今后的联系办法,以便保证向内陆转移的行动能够在绝对保密和尽可能避免与敌人接触的情况下进行。
双方取得一致看法后,陈平先返回美罗,积极为这批英国人寻觅最安全最理想的扎营地。最后他选中了金马仑高原附近地区的布兰丹山区一座高达2200英尺的山顶作为未来136部队扎营地。这里的地形和环境正合地势险要、森林茂密、人迹罕至的安全要求,走捷径上山,也要用尽力气走两个小时的路程,连最强壮的游击队员都感到非常吃力。而且,它虽然偏远孤立,站立在这座山顶上却可以俯视整个海岸平原和后山地区,天气好的时候,还可遥望西北面马六甲海峡蓝色海面朦胧身影,甚至50英里外的邦咯岛,以及西面的九屿岛(包括布罗岛、拉朗岛等),蜿蜒曲折的霹雳河流经的沿岸如梦如幻的景色也尽收眼底,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里离活跃于霹雳州的人民抗日军五独的地盘不远,情况紧急时,随时可以给予援手。
此外,为了保障布兰丹营地和英方人员的安全,陈平还特别组织了一排的兵力负责警卫工作,任命一位当年马共队伍里少有的懂英语名叫阿杨的党员担任警卫部队的指挥员,并且命令他们开始动工建筑营寨。
在做好迎接英方人员的一切准备工作后,陈平便派了一位交通员前往昔加里去护送戴维斯、布鲁姆及其他五名特工一起前来。戴维斯一行完全依照原先定下的路线,先是乘帆船渡过天定海峡,然后驶向霹雳河口南岸港湾的峇眼拿督。陈平自己则亲自到峇眼拿督附近一个丹麦人的仁特拉打胶园内的工人棚里等候。渔船顺利到达时,正好是大白天,光天化日下赶路对白人无异等于自杀,于是大家只好决定在原地休息,等候夜幕的降临。
陈平利用这段时间,向戴维斯等人简单地介绍了接下来要走的路程,约有40英里,需时两天两夜,其间有时要走迂回曲折的羊肠小道,有时要爬山涉水,相当艰苦。随后,陈平因为要替他们经过敏感地带(美罗)和前往布兰丹沿途的安全进行安排,先乘车子离开。当晚,戴维斯一行也在陈平安排的向导的引导下出发,开始了漫长的内陆行程,经过树胶园、沼泽地带及海岸丛林,绕过好几个马来甘榜和华人乡村,以及美罗市镇,最后终于平安到达布兰丹营地——136部队在敌后马来亚活动的大本营。
戴维斯看了陈平准备的这个营地非常满意,心情激动,大加赞扬。据陈平回忆,那天他和戴维斯长谈至深夜。在谈话中,陈平曾提及日寇占领马来亚时,一位来不及撤离而“被留下”在马来亚森林里的英军军官查普曼。戴维斯一听,很高兴查普曼还活着,他希望陈平能找到查普曼,并设法把他安排到布兰丹营地。其时查普曼跟彭亨的抗日军一起行动,病得很重,感染了多种热带病。陈平答应通过中央的关系,命令彭亨抗日军司令部派人护送查普曼到美罗地区。结果,查普曼由于病重,加上路途难走,他的向导在险峻的中央山脉差点迷失方向,他们一行足足花了两个月时间才到达指定的集合地点。从这里又走了半天的山路才抵达布兰丹营地。
虽然经历了那么艰苦的行程,但是当查普曼在一间植物蔓生的木屋陡然见到数月前曾经接触过的陈平时,禁不住流露出又惊又喜的脸色。那晚恰巧是1943年的圣诞节。就这样,查普曼和他的特别作战部的同僚戴维斯、布鲁姆如愿以偿终于相聚在一起。
可以这么说,当年33岁的戴维斯(John L.H.Davis)少校,35岁的布鲁姆(Richard Broome)上尉和查普曼(Frederick Spencer Chapman)少校这三位英国军官,实际上就是后来称之为136部队主要组成人员,也是1943年12月30日举行的布兰丹会谈的参加者,除查普曼因为不是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委派的代表无需在布兰丹协议签署外,戴维斯和布鲁姆作为正式代表都签了字。随后乘坐潜艇来到霹雳西岸登陆并由陈平自己护送到布兰丹营地的国民党特工组组长林谋盛化名陈春林,也是布兰丹会议的参加者,并担任翻译,他也作为盟军司令部代表在协议上最后一个签字。
 
2. 136部队主要成员简介
以下就跟据陈平回忆录的记载,先介绍一下这几位136部队主要人物的简单来历:
一、戴维斯少校在日寇入侵马来亚之前,就曾在美罗以北的金宝当过殖民地警察。他是在日寇入侵后不久,应召参加英国的特别行动执行部的。在来到布兰丹营地跟陈平合作的两年时间里,他给陈平留下了相当好的印象。陈平后来回忆说,体格健壮、灵活敏捷的戴维斯,能说相当流利的马来话和广东话,是和他打交道的白种人中最亲密的伙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愉快的。不过,不幸而被陈平当年言中的是,二战结束后,戴维斯重返马来亚为殖民当局服务,在1948年6月20日紧急状态宣布后,昔日并肩抗日的这对“战友”成了“各为其主的敌人”。
有趣的是,1955年12月底举世瞩目的华玲和谈举行时,戴维斯又成了英帝派来接载和护送陈平为首的马共代表团从森林里出来前往华玲出席和谈的英方军警负责人。华玲和谈破裂之后,陈平等一行返回森林时,也是由戴维斯率领的英军警人员一路护送到森林边缘。当时戴维斯似有所图,还有意一直把陈平等送回到森林里去,但为陈平婉拒了。据说,他们这次老友“重逢”,已没像过去那样言谈甚欢,戴维斯方面看来还想与陈平“重温旧梦“,欲图达到谈判桌上未能做到的一些事情。他们之间的这段传奇,可说是马来亚抗日斗争史和战后马来亚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史上的一个佳话或插曲,也是马来亚共产党人数十年来为马来亚自由和人民利益而战的明证。
二、布鲁姆上尉在马来亚沦陷前,也曾在怡保一带担任殖民地县官,知识分子出身,为人文静,对人冷漠,不过说得一口流利的广东话,有助于陈平和他之间的沟通,因为那时的陈平,英语水平还很有限。布鲁姆来到森林后就染上严重热带病。据陈平回忆,在参加布兰丹会议的冗长谈判时,负责记录商谈结果的他,在病痛的折磨下,显得筋疲力尽,勉强支撑着不断前后摇摆、冒汗发抖的身躯,跟随会议议程,但已无力气发言。虽然陈平是在跟戴维斯第一次见面时,就认识了他,但由于布鲁姆的性格,不爱跟人交往,他们之间的关系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过,陈平还是喜欢这个人。
1945年2月1日,当戴维斯的136部队与哥伦坡东南亚盟军司令部的无线电联系接通后,布鲁姆按照老早就做出的决定,必须设法返回去向总部汇报他们在马来亚敌后所搜集到的情报,这对英军在最后阶段策划从海面反攻马来亚和新加坡的“拉链行动”,具关键性意义。由于查普曼当时感染多种热带病需要得到紧急医治,戴维斯认为他应陪同布鲁姆一起回去。他们离开营地前往海边的艰难行程,实际上也是由陈平应他们的要求负责安排的。陈平的任务是确保在5月13日半夜把他们安全送达一个叫做丹绒布朗雅的沙滩海湾,外国人则称为绿宝石湾的地方隐藏起来,等待英国皇家海军依约派来的潜艇接载他们。
陈平带领一支武器精良的游击队护送他们到达打巴市郊的一个小村庄后,于4月28日下午离开了他们。当他和这两位相处了近两年的白种人握手道别时,他们都流露出真诚的感激之情,令陈平很感动,毫不怀疑他们的诚意,虽然他知道彼此之间在政治上各自拥有不同的信念。陈平认为他俩都是非常杰出和勇敢的人,并且真诚希望他们中任何一人,都不会在日本战败后被送回马来亚来维护英国的利益。
三、查普曼少校原来就是英国的非常规战专家。在日军进攻马来亚之前就已在新加坡担任英国人的特别行动执行部队长,并担任英国人临时抱佛脚开办的吸收包括马共党员和抗日分子进行军事训练的101特别训练学校的教官。事实上,在1941年12月19日,查普曼就曾与莱特见过面,并且清楚知道莱特是马共中央书记又是英国特务的真实身份。他们这次会面是为了商谈训练马共成员和建立敌后游击队之事。不过,查普曼后来参加布兰丹会谈时却巧妙地隐瞒了他们之间的这段关系和莱特内奸身份。
查普曼是在日军攻占新马后,曾经根据准备“潜伏敌后”的军事行动计划,在日本人后方建立了游击队的武器和军需品临时收藏处。结果,由于日军的猛烈攻势,英军的溃败,查普曼与一批来不及撤离的英军人员给滞留在霹雳仕林河。当时,陈平就在那一带地区活动,通过秘密渠道了解到他的敌后活动,并和他见了面,邀请他为陈平所成立的驻扎在这一带森林里的第一支游击队进行军事训练。陈平后来认为,他们之间的初步接触,也许可以说是英军与马共之间就战争期间合作抗日问题进行的第一次交谈,他们都觉得彼此之间有许多可以相互协助的地方,虽然,他们都没有被授权商谈建立正式的关系。
如上所述,查普曼因病于1945年4月与布鲁姆一起返回哥伦坡盟军司令部汇报工作,他们于5月底安全抵达锡兰。战后,查普曼曾把他被留下敌后进行抗日活动的传奇故事写成一本名噪一时的著作《森林是中立的》。书中不可避免地抱有西方学者对亚洲人的偏见和种族歧视,认为日治时期包括马来人、印度人和华人在内的亚洲人都是叛徒,愚昧无知,都不懂打仗。不过,应该肯定的是,这是描写日本统治马来亚时期游击队生活的最好一本书,作者对自己能与马共和抗日军以及陈平个人建立起关系深感自豪。
四、林谋盛作为国民党的特工组负责人兼136部队主要人员之一,是最后一个于1943年11月2日乘荷兰皇家海军的潜水艇潜回马来亚的。他的登陆以及前往布兰丹营地与戴维斯、布鲁姆会合也是由陈平亲自接应和全程护送的。据陈平追忆,当时他带着戴维斯交给他的一封密信赶往霹雳河口接应。那晚,在黑夜中,只有朦胧的月光,他冒着被日军巡逻艇发现的风险,乘坐一艘小船登上停泊在离海岸几百码外海面的潜艇,与舰长德维里斯海军少校见面后,把戴维斯密信交给了随船前来原拟一起登陆的这次行动的盟军指挥官芬纳上尉。结果,他拒绝了芬纳上尉和另一名叫哈里逊的上尉一起登陆的要求,只同意让当时化名为陈春林的林谋盛一人登陆上岸,理由很简单,就是如果带着白人同行进入内地,实在太危险了,安全没保障。
陈春林带来了一部英军B.MK11发报机。这部发报机虽然较小,但运送到内地山区的布兰丹营地也费了不少周折。而且,这部发报机要等到14个月后的1945年2月1日才在一次偶然机会与哥伦坡盟军司令部接上无线电通讯联系。
陈春林也参加了布兰丹会谈,并作为136部队盟军代表之一在布兰丹协议上签了字。需要指出的是,其时,不论莱特或陈平本人并不知道陈春林的真实身份原来是新加坡华人林谋盛,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林谋盛返回重庆,成为国民党特工人员,后根据中英协议被派驻锡兰盟军司令部担任重庆政府联络官,同时担任潜回马来亚活动的136部队里的国民党特工人员的头目。
陈平在其回忆录里根据他所了解的情况和当年发生的许多事情证实,林谋盛是被自己人(国民党特工)出卖的,因为他所指挥的国民党特工人员纪律松散,生活糜烂,又到人口密集的城市建立地下组织,四处进行活动,搜集情报,最终被日本人破获和杀害。
3. 136部队在2年多时间里做了哪些主要工作
归结起来,以戴维斯为主的136部队从1943年中起,在陈平为代表的抗日军的安排和保护下,成功登陆马来亚并安全转移到内陆的布兰丹山顶安营扎寨,一直逗留到最后配合盟军反攻、日本突然投降这两年多时间里,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一、与马共和抗日军最高层代表签订了合作抗日的布兰丹协议。这是戴维斯等136部队人员潜回马来亚所要完成的一个主要任务。因此,当戴维斯等安全抵达布兰丹营地之后,就一再向陈平表达他们急于要跟马共高层接触的愿望。但是,在当时主客观条件下,跟中央的联系(当时莱特在新加坡)只能靠交通员,既费时又很不容易,风险很大,一时难于联系上,令戴维斯等人非常着急,几乎失去耐心,最后甚至到了怀疑陈平从中作梗的地步。后来几经陈平的耐心努力,终于跟中央接上关系,最后还亲自接送莱特到布兰丹营地与戴维斯等东南亚盟军司令部代表举行会谈,才使戴维斯等人消除疑虑。
虽然从一开始,在战前原本是敌对的双方都各自抱着既合作又提防的态度,或者说各怀“鬼胎”吧,不过,经过两天在深山老林里的艰难讨价还价,最后还是于1943年12月31日达成了一项在马来亚抗日战争史上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布兰丹协议。根据协议,马共和抗日军一方愿意与盟军联合抗日,并提供各种必要的协助;英国方面愿意为抗日军提供武器、弹药、医药和金钱等资助和军事训练。
二、136部队潜回马来亚后主要通过国民党特工人员进行搜集政治、军事和经济以及抗日军情报的工作,并把这些情报发给盟军司令部和重庆国民党情报机构。他们与锡兰盟军司令部的联系,最初是通过不定期来往于马来亚和锡兰的潜水艇。后来由于日军察觉盟军不断派潜水艇到霹雳海岸线活动,于是加强巡逻并加以阻击,迫使盟军总部最后放弃派潜水艇进行登陆和保持与136部队联系的行动计划。
三、136部队属下的国民党特工人员在此期间曾分散到一些城镇活动,企图绕过马共和抗日军,建立自己的地下组织,以便扩充实力,除为盟军司令部特定目的服务外,也为加强重庆国民党情报机构在马来亚的特殊利益服务。
四、与盟军司令部建立无线电通讯联系是136部队的一个主要任务,否则,他们潜回敌后活动的情况和搜集到的情报就无法及时发回给司令部,也无法及时接受司令部的指示。因此,1943年9月当戴维斯和布鲁姆第一次和陈平在昔加里开会时就曾催促陈平尽快把发报机安装好。
遗憾的是,这些在英国著名军校接受过正规训练并获得奖学金的军事专家,带来的竟是连他们自己都怀疑能否运作的又笨又重的MKIII发报机,还有一部特制的发电机,总重量超过400磅。试想一想,当年在战争环境下,护送戴维斯和布鲁姆一行到内陆已非易事,还想把这两部笨重的机器一起护送到目的地,根本就是一件极危险又无法办到的事情。因此被陈平断然拒绝了。
1943年11月初,陈春林(即林谋盛)携带来的B.MK11发报机,虽然体积较小,重量较轻,功率强大,也几经周折,于一年后的1944年底才运抵布兰丹营地。可以理解,在发报机未能运来期间,戴维斯每次见到陈平必定再三追问,为此事非常苦恼,因为1943年底达成的布兰丹协议一天不能通过无线电联系发回盟军司令部,它实际上还是一纸空文,没有盟军司令部的批准和配合,是无法实施的,尽管协议签订后,它已成为136部队战时的工作中心内容。
136部队与盟军司令部的无线电联系是在发报机运到布兰丹营地后的1945年2月1日无意间才接通的。这件意外的喜事,给双方精神带来极大的鼓舞。136部队一扫此前的苦闷和士气低落,立即振作起来,把布兰丹协议内容通过无线电联系发给盟军司令部;马共和抗日军方面也举行了重要会议,作出决定根据整个反法西斯战场战略形势的有利变化,准备配合盟军反攻,为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做好军事部署和制订政治纲领。
五.无线电联系接通后,戴维斯便要求与马共举行会议,进一步商谈落实布兰丹协议的迫切问题。在陈平努力下,花了两个月时间,最后抱着患上严重疟疾尚未康复的身躯,把身体状况比他还要糟的莱特和英方人员布鲁姆等带到由他一手安排的位于布兰丹营地不远的另一游击队营地开会。
实际上,盟军司令部在1945年2月1日与136部队接通无线电联系后的第25天,即1945年2月26日,就根据戴维斯等的要求展开了使用英皇家空军“解放者”型号飞机进行的空投行动。据陈平回忆,戴维斯还邀请他观看了这一天136部队如何配合盟军飞机在霹雳打巴至美罗公路郊外某处锡矿区所作的最初一次空投。空投结果,把两位白人军官、两名发报员和两吨物资准确地落在目标地区。他们当中,有一位是隶属136部队名叫汉那中校的军官和一位名叫汉伯里曼下士的发报员。他们两人后来跟戴维斯、布鲁姆、查普曼一起作为英方代表,参加了于1945年4月16日与马共代表张红(莱特化名)、廖伟中(Itu)司令和陈平举行的落实布兰丹协议内容的重要会议。
六.如前所述,布鲁姆和查普曼按计划于1945年5月底安全抵达锡兰作汇报后,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军事策划者也把“拉链行动”实施日期由11月底提前至8月中,密集的空投行动也从6月6日开始展开。
据战后消息披露,继戴维斯、布鲁姆和陈春林等东南亚盟军司令部代表乘坐潜艇先后于1943年5月24日(戴维斯等人第一次登陆)、8月4日(戴维斯等人第二次登陆)、9月(布鲁姆第一次前来)和11月2日(陈春林的到来)在霹雳沿岸登陆之后,盟军司令部曾六次再派人乘坐潜水艇试图按照“陈春林模式”送人前来,但只有一次两名国民党特工的登陆未被察觉而获得成功,其余的全告失败,最后一次还遭到日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不得不落荒而逃。从此,盟军司令部决定放弃派人乘坐潜水艇来霹雳沿岸登陆或与136部队取得联系了。
应该说,盟军在1945年2月26日第一次派远程飞机实施空投行动之前,136部队在马来亚的人数,寥寥无几,这完全符合盟军司令部授予136部队作为一个情报组织的秘密使命的要求。后来在戴维斯等136部队代表与莱特等马共代表举行第二次会议后,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通过盟军飞机的空投行动,前后空投了约100多人的盟军军官和医生到马来亚,136部队人数才大幅度增加,以协助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作战,准备配合盟军反攻。
据最后统计,二战期间在敌后马来亚活动的136部队人数总共有140多人,包括国民党特工人员约50人。
此外,盟军飞机也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空投了各式武器、军用物资、医药和生活用品给马来亚人民抗日军,这点是应该肯定的,但是数量并没有像英方有关人员和西方学者所吹嘘的那么多。与此同时,空投下来的英军人员多数分散到抗日军各独立队当“联络官”或“教官”,企图以此来掌控抗日军各独立队,以便英军卷土重来后,帮助恢复英国人的殖民统治。
据陈平回忆,马共战后在森林中收藏的军火中有5千支枪,其中通过盟军空投下来的还不到10%。事实是,马共战后拥有的大量武器,主要是在日本宣布投降时,一部分来自日军遗弃,大部分是和日军部队高级军官谈判得来的。
 
4.战后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对马共和抗日军的评价和表彰
在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发动太平洋战争、进攻马来亚之前,马来亚共产党人就曾组织抗敌后援会,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过由于受到英帝的禁止,只能从事半公开的活动。之后,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发展,马来亚共产党人还提出与英国统治者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他们和以陈嘉庚为代表的华侨抗日团体合作,在保卫新加坡的战斗中表现得非常英勇和出色,而马来亚沦陷后,在毫无军事斗争经验和毫无外援情况下,勇敢的站出来,拿起英军溃退时散失在战场上的武器,在马来亚建立起一支人民的抗日武装力量。日寇投降时,这支马共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从原有的3个独立队已经发展到8个独立队,共近10000人。这还不包括全马各州的后备队、抗日自卫队等群众武装组织多达45000余人的成员。
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与敌军进行了约340次的大小战斗,共击毙击伤敌人5500余人,自己也付出了3千多人的牺牲代价。特别是1942年九一事件中,由于内奸莱特出卖,马共中央在吉隆坡附近的石山脚举行高级干部会议共商抗日大计遭到日寇2千多精兵围攻,出席会议的40多位中央、地委和独立队司令突围时,就有18位优秀高级干部和战士壮烈牺牲。马共和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和马来亚人民抗日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是无庸质疑的;他们在支持和配合东南亚盟军在反攻太平洋的战略行动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得到充分肯定的。
正因为如此,在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英国人又卷土重来之后宣布成立的管治马来亚和新加坡名叫英国军政府的临时政府,为了对马共进行安抚,曾邀请马共派出三个代表参加由64名代表组成的英国军政府的咨询委员会。
1945年9月12日,距离日军投降不到一个月,在新加坡市政局大厦前的草坪上举行了一次官方的胜利庆典,有16位抗日军游击战士获邀请参加,并被安排坐在显著的位置。此外,英国政府1946年6月8日在伦敦举行的最隆重的一次庆祝胜利大游行,由马共中央军委刘尧率领包括陈田等在内的马来亚人民抗日军11人代表队,跟马来亚其他军人代表一起,也获邀参加检阅。
不仅如此,东南亚盟军司令部最高司令蒙巴顿海军上将亲临新加坡时,于1946年1月6日在新加坡市政局大厦主持的颁发勋章仪式上,曾亲手把“缅甸星”和“1939/45”勋章,一个个分别别在包括马共中央军委刘尧和陈平以及二独司令邓福隆等八名马来亚人民抗日军领导人身上。从当年拍下的照片上,还可看到这8名人民抗日军代表头戴三星军帽身着军装威风凛凛地跟盟军最高司令和各界代表站在新加坡市政局大厦台阶上的英姿。
资料显示,蒙巴顿是英王乔治六世魅力十足的表弟,是一位拥有敏锐政治触角的英国海军上将。他是于1943年8月出任东南亚盟军司令部最高司令的。他的到任给司令部带来了独特的活力和紧迫感,据说在他的领导下,整个地区的情报搜集和秘密行动最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和获得很大的改进。(见《军情六处秘密情报局历史-1909-1949》一书)
因此,作为东南亚盟军司令部最高司令,又是掌管秘密情报工作的第一号人物,蒙巴顿完全了解,136部队能够成功潜回敌后马来亚和安全生存下来,并按照盟军总部的指示开展活动,最终完成其授予136部队的秘密使命和制订的全盘行动计划,是跟马共和抗日军在战时给予136部队的支持、保护和协助分不开的。他也不会不了解,马共及其领导的抗日军在二战时期在马来亚战场上在打击和牵制日军配合盟军反攻的战争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代价。他亲自颁发战争勋章给马共和抗日军代表,在各种场合对马共和抗日军在抗日战争中建立的战功给予表扬和正面的评价,也在情理之中,不完全是表面功夫。马共领导的这支武装力量作为保卫马来亚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抗日英雄,在战后获得盟军司令部最高司令的表彰,获得马来亚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拥护,地位和威望空前提高,是当之无愧的。
非常富戏剧性的一件事是,为了表彰陈平在马来亚被侵占时期以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名义进行的军事活动,1947年8月之后,当陈平刚从国外处理莱特问题回到马来亚就听说英王封赐他本人一个大英帝国的OBE勋章(OBE是英国授予有特殊贡献者的勋章),并且收到了英国当局通知他获奖的有关函件。当然,此时的陈平已非昔日初出茅庐的马共年轻党员,他在战后和杨果一起成功地揭穿了长期潜伏在马共党内的大内奸莱特的真面目,随后担任马共总书记的最高职务,领导全党继续进行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争取马来亚独立的斗争。
对于英国当局授予他这个大英帝国的特别勋章,他本人觉得时间不对头,完全不合情理,因为差不多与此同时,他刚刚好代表马共最高领导层把英国人埋藏在马共党内首要间谍莱特除掉,从而化解了大英帝国政府在远东地区也许可称之为最大胆的一个富有成效的间谍行动。因此,他对接受不接受这个勋章表现得犹豫不决。陈平后来回忆说,“英国人显然以为我对他们的善意非常冷淡。恰恰相反,如果我有意拒绝的话,我会即刻写信表明态度的。然而,用不了多久,赠奖者却改变了他们的初衷。这件事使他们陷入难于自圆其说的地位,因为首先,我从来没有正式表示要接受他们要收回的这个奖励。”(见My Side Of History 第12章)。
 
5. 136部队主要成员对马共和陈平说了什么
136部队主要成员戴维斯、布鲁姆、查普曼等不论在战时和战后对马共和陈平本人所给予他们的帮助、照顾和保护,可以说是充分肯定和赞不绝口的。他们不但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受到这点,而且从其他许多来不及撤退被迫留在马来亚原始丛林中的英军官兵和家属由于得不到马共和抗日军的帮助活活饿死、病死或被俘虏折磨虐待致死的悲惨下场中,深知当年如果得不到马共和抗日军以及群众的全力掩护和支持,是难于生存的,更不用说要完成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委托的秘密任务。
马来亚组负责人特雷姆利特在1945年8月15日的总结报告中提到陈平时指出:“CTP(陈平其时在136部队的代号)是霹雳抗日军部队的首领,这两年来,他断断续续地与戴维斯在一起。他是一个有能力、通情达理和讨人喜欢的人,给了戴维斯个人和我们的计划极大的帮助。几乎全靠他,我们今天在马来亚才能拥有近30支全副武装和训练有素的巡逻队,可以随时准备袭击日本人的交通线;也几乎全靠他,抗日军各部队领导人和他们在一起的英军联络官们之间,才能保持非常出色和友好的关系。”
查普曼抱病,千辛万苦,终于来到布兰丹营地与戴维斯、布鲁姆重逢时,喜出望外。据陈平回忆录里提到:查普曼在后来写道,他随后在布兰丹度过的两个星期,是他一生当中最快乐日子里的一段美好时光。查普曼还说:“游击队在我们失去尊严的地位时接受我们,是令人十分欣慰的事。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和一位杰出的人物——陈平之间建立了非常友好的关系。他们在任何时候丝毫不让我们觉得自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累赘,而且他们给了我们一切可能的帮助。”
另外,据陈平后来偶然发现的一份解密了的“绝密”文件里,戴维斯1945年8月21日,曾向总部发出以下有关陈平的这样的信息:“姓名:陈平。福建人。年龄约25岁。受华文中学教育。英文一般,理解力要比口语强。家庭情况未明——也许中等,也可能富有。身材魁梧,圆圆的孩子脸。勇气可嘉、命令得到部下当然和无争议或非表面的服从。性格沉默,头脑敏锐,能力非凡。坦诚可靠。非常讨人喜欢。由于年轻和阅世未深,他当然还不是能说会道的重要人物。”
需要说明的是,戴维斯这份“绝密”文件,实际上是为了英国人卷土重来后以便对付像陈平这样的“假想敌”重要人物的需要而写的,可说是他作为136部队负责人经过长期跟陈平亲身接触和细心观察后所作的概括性很强的评语。当然,由于陈平在整个日本占领时期与英国军官特别是在和戴维斯打交道时,非常小心地把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家庭情况掩盖起来,戴维斯在这方面对陈平的了解其实知之不多,这点不难从这份文件里看出。
如今,惊回首,马来亚大地上近70年发生过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惊天动地的抗日战争;战后席卷全马的要求民主独立的反殖爱国运动;迫使英国人提前让马来亚独立的抗英民族解放战争以及随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得不继续进行的国内战争直至1989年12月受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人民高度赞赏和热烈欢迎的合艾和平协议的签署,都与1924年10月21日在马来亚殖民地年代的霹雳实兆远出生的这位年轻人,即本文的主角——陈平有关。他,从1947年起即一直担任马来亚共产党总书记,可说是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硕果仅存的领袖人物之一。
千秋功过任评说,但历史事实摆在那里,不容任意歪曲篡改!
                                                                                                     (第一章完,第二、三章待续)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sunmotion广告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