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飞越太平洋
香港 林叔明 来自千岛之国, 回归神州华夏。 一桥飞越太平洋, 两端都是我故乡。 都是龙的传人,
都是炎黄子孙。 沐浴过椰风蕉雨, 经历过冰天雪地。 畅饮珠江长江黄河水,
忘不了爪哇苏门答腊。 北京!雅加达! 中国!印度尼西亚! 观《世界先达同乡恳亲晚会》影碟有感
汕头 陈达民 2007年3月31日,前旅居先达市的人,后移居世界各地的先达人,首次会聚于该市原中华学校旧址,除各种活动外,并举大型而丰富的《世界先达同乡恳亲晚会》,连同东道主乡亲代表共千多人参加盛会。余夫妻于1946年冬作政治避难,辗转到先达,该市给我们留下美好印象。妻则于次年受聘中华学校任教,并在该市工作生活两年。虽离开该市已半个多世纪,往事历历如在眼前。喜闻这次盛会,因我俩已是耄耋老人,行动不便,未能前往赴会,只知道北京《先达通讯》主编黄书海、美国林香玲、新加坡张耀东、泗水姚翔鹰这四位熟人参加,近承汕头市印尼归侨联会陈祖辉会长赠送晚会影碟一块,放映二个多小时,除来宾和代表的热情激动的讲话,节目也很丰富精彩。在颁奖仪式上,我认识的只有北京黄书海一人,遗憾的在晚会这块影碟中,却始终看不到林香玲、张耀东和姚老三人的镜头,可能是人数众多的关系,疏忽没有录入吧。放映后,有感写一律以志:
七 律
六十年前住胜城,人情风俗记犹清。 三街六巷先贤擘,四海五湖华族营。 世界乡亲重聚首,他方游子见欢迎。 虽然老朽未参会,影碟纷呈先达情。 十年会庆出特刊,校友乡亲献寄语
——征集寄语的通知 今年是北京先达校友会成立十周年的节日,会庆主要活动有两项:1、将于2007年10月24日举行庆祝十周年会庆的联谊大会(此事正在筹备中);2、《先达通讯》将编辑出版十周年会庆特刊,特刊的重要内容一是刊登校友和乡亲们的寄语。为此,理事会希望本会会员积极行动起来,人人动笔,倾吐心事,汇成寄语,以此抒发深藏于心中的先达情怀,表达对海内外校友和乡亲的深切思念和美好祝福,进一步加强本会会员与广大校友和乡亲的情感交流,促进全世界先达人的团结进步。
寄语字数不限,理事会殷切期望在会庆特刊中见到每一位会友情真意切的美好寄语。 北京先达校友会
理事会 张福隆 附:寄语稿件请于9月30日前寄到《先达通讯》黄书海处。 妈妈的故乡情
汕头 黄振坤 我的爸爸妈妈为生活计,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便漂洋过海,前往荷属东印度(今印尼)苏门答腊谋生。先在棉兰打工,抗战后期到先达、三板头做杂货生意。现弟、妹、侄等29人分别位于雅加达、棉兰、先达及三板头等地。20世纪50年代父亲因积劳成疾而先逝,留下几个弟妹,尽管处境极为艰难,但妈妈一直与在故乡的儿女——我们保持密切的联系。她虽不识字,但对故乡却有着深厚的感情:一是保持华侨身份,没有加入当地国籍,她常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我是华侨”;二是保持故乡的风俗习惯,过故乡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冬至、过年等,婚丧喜庆也按故乡习俗办;三是保持与故乡的联系,弟妹幼小时未能写信,便通过亲友来往传递信息。弟妹读书识中文后便常催促写信回来,她教育儿孙要永远记住祖宗在中国,故乡就在广东省普宁县西社乡(父亲墓碑也刻此地址)。儿孙有机会到中国,就一定要回乡探亲访祖,增进亲谊;四是保持使用中国语言,在家要讲家乡话,因弟妇有二位祖籍福建,故各个家庭现在通讲国语(普通话)、潮州话、福建话和印尼话。由于妈妈的言传身教,故身处两国的兄弟姐妹、妯娌和侄儿女们都能密切联系,经常通信和互寄礼品,其中仅我一人从1967年至2002年便收到他们的中文书信79封,以及好多相片和贺年卡。近年来随着国际电话的开通和普及,来往书信相对少些,改为长途电话,只有一些像片和书本才用邮寄。就是在那段信封不准书写中文期间,我们通过香港、新加坡亲友代转。中国改革开放后,他们便常来探亲访祖,有的前来汕头处理商务时每逢节假日便回故乡休息。上世纪90年代当地没有华文教育,便从这里购买小学课本到印尼家中教授中文,近年则安排儿女到厦门大学读书,在当地有3个侄女已成中文业余教师了。一位学中医的弟妇已两次来广东省中医院进修,现是印尼苏北闻名针炙中医师,被选为当地中医学会领导,她是传播中华文化的活跃分子,受到印尼副总理和棉兰市长的嘉奖和亲切接见。这些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是与我妈妈的故乡情分不开的。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