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 谊 的 赞 歌
——“《宝贝》牵起两国情”专题片观后感
天津 林焜辉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摄制组在北京华文学院采访吴国胜老人
12月7日这一天,不知有多少先达人,怀着盼望的心情,收视中央4台《华人世界》摄制、播放的《情牵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采访节目。人们看完节目后,有的人感到不过瘾,有的人认为不错,我则认为很好。见仁见智。我想从以下几点来说说我的看法:
2012先达人相聚北京的大会 办得很成功,大家认为,若能把大会作为中心和重点进行全面、详尽的报导,岂不更好。这是一个很好的愿望,但这样一来内容就得增加,播放时间需势必加长,而给的播放时间只有20来分钟。据说,电视台对节目的播放时间,有严格限定,不能任意变动。再说,现在各地校友会活动有如雨后春笋,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希望都上电视,对此电视台恐怕难以应付。所以,电视台对校友会活动的重点、全面报导,只好忍痛割捨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但应能理解。此其一。
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刘淑芳女士和印尼华人吴国胜先生两人的友谊,是在学习、演唱传播《宝贝》中建立起来的。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与拉丁美洲、东南亚国家广交朋友之际,刘淑芳作为中国艺术代表团成员,有机会踏上千岛之国,在中印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从素昧平生,到相见、相识,到结为朋友,他们的友谊承载着中印两国人民友谊。这是一个历史佳话。中印两国的友谊,过去需要、现在仍然需要。刘淑芳、吴国胜作为具有代表性人物,也就成了采访对象並作为重点搬上了电视屏幕。此其二。
《宝贝》在中国很受欢迎,曾唱红整个中国,但很少人知道它的“身世”。人们也许要问,一首摇篮曲、一首民歌,怎麽会有如此这般的魅力,感动了千万人,牵动了中印两国领导人的情感和思绪,印尼总统要女儿学会唱,中国外长要把它唱响全世界。采访节目回答了这个问题。《宝贝》在印尼人民抗击荷兰殖民主义的血与火的斗争中呱呱落地。歌曲寄托了妻子对游击队员、自己丈夫的思念,表达了保卫家园和祖国的决心及必胜的坚强信念。这首歌催人泪下,但不是哀伤,不是退缩,而是奋勇杀敌。由此看来《宝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摇篮曲。曾是印尼游击队员的吴国胜,在出生入死的游击生活中,对《宝贝》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感情,把它视如亲生儿女。他以真挚的感情和满腔热情把这首歌传授给刘淑芳。而她怀着对印尼人民同情和敬佩的心情,学习並演唱这首歌。她的嘹亮、悠扬的女高音使这首歌产生了更强的感染力,打动了千万人的心。她不仅用声,而且是用心来唱。观看这个采访节目的人无不也为之感动。这个采访节目也是对《宝贝》生动的诠释。人们看了后也许会说“啊!原来如此”。此其三。 采访节目除本身成功之处外,我还认为它与2012先达人的相聚在内容上密不可分。节目的解说词强调:正是2012先达人相聚北京给刘淑芳、吴国胜提供在北京再次相见的机会。如果说聚会是一片欢乐的海洋,那麽他们的相见,如同大海上激起的浪花,把镜头的焦点对准它,把它拉向前,放大和展开,也就成了这个采访节目。虽然采访节目不是处在附属地位,但如果把它与聚会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它们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个别、概括与具体的关系,彼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先达人相聚和所歌颂的友谊得到进一步、生动的 表现。采访节目也有联欢的场面,两次出现两国领导人相会的历史照片的画面,这告诉我们,从根本上来说是两国领导人搭建了两国友谊的桥樑。采访节目的高潮和结尾是刘淑芳、吴国胜、印尼驻中国大使、马达人歌手在悬挂着《2012先达人相聚北京》的大幅会标的舞台上站成一排,同唱《宝贝》的场面,说明了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在延续、在发展,同时也是对先达人相聚的肯定和赞扬。此其四。 对刘淑芳、吴国胜的采访而言,电视片名是《情牵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对这部采访片子来说,我这篇拙稿 就叫做《友谊的赞歌》吧。
附带说一下,20年前,我在天津中医药大学从事医古文教学,曾有过一次“反串”和“触电”,与天津电视台合作摄制反映我校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医的专题片,片名叫《岐黄门下洋学子》,由我撰稿和写解说词並参加部分拍摄和后期制作(剪辑、配音)工作。播放时间只给20分钟,而拍摄的镜头竟有两个小时之长度,而且是到教室、图书馆、宿舍,坐着车到附属医院门诊部去拍摄的。仅配解说词就花了一个多小时,解说时对语速、节奏、语调都有一定要求,有一句话稍感不理想就重来,一遍又一遍。最后片子剪辑成20分钟的长度。由于我对拍摄专题片的要求、规定略知一二,也体会到其中的辛苦,才提出我上述的看法,同时在此感谢《华人世界》摄制组,感谢徐创成、黄书海、张从汇等校友,感谢你们付出辛劳。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