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九•二〇” 勿忘日军血债 饶铁生 今年9月20日,是印尼苏岛华侨抗日斗争“九•二〇”事件七十周年,我们以沉重和崇敬的心情来缅怀英勇献身的先烈们,同时勿忘日军的侵略罪行。 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1942年3月日军占领印尼后,苏北的爱国华侨就成立了两个秘密的抗日组织:苏岛人民反法西斯同盟(反盟)和苏岛华侨抗敌协会(华抗)开展对日斗争。 1943年9月20日,日军在苏岛进行大逮捕,拘捕了印尼人、荷兰人和华侨一千多人。先达就有三十多人被捕,他们是反盟或华抗的负责人或骨干;张谷和、郑子经、陈丽水、张琼郁、谢世鸿、高文兴、高文载;筹赈会和国民党的负责人张让三、施翼鹏、叶喜吉等。 经过酷刑审讯,华抗和反盟的负责人、骨干谢世鸿等10人被押至武吉丁宜杀害,4人受酷刑致死,56人被判5至15年徒刑,其中有郑子经、张琼郁、高文兴、高文载,被关押在先达政治犯监狱,直至日本投降才光荣出狱。3人因饥饿、疾病死于监狱,一人被捕后“失踪”。 这就是“九·二〇”事件的概况。需要一提的是,日本投降时,还秘密杀害了流亡到苏西巴爷公务的我国著名作家郁达夫。据分析,这是日军害怕郁达夫向联军控告他们的罪行而下的毒手。 在爪哇,爱国华侨成立了“抗日民族解放大同盟”地下组织,开展抗日和支持印尼人民的正义斗争。日军共抓捕了542名抗日志士,他们被关押在西爪哇芝玛圩集中营,也受了残酷的折磨。 而遭到日军最残暴镇压的是西加里曼丹(时称西婆罗州)。当地爱国华侨成立了“西婆罗州反日同盟”组织并创建了根据地,袭击日军,破坏其交通运输和供应。日军发动了三次大逮捕行动,三千余名印尼人和华侨被捕,其中华侨占一半,绝大部分人被活埋在榴莲港机场和东万律机场。 被难家属、厦门大学的蔡仁龙记述道,被捕者个个被反绑,扛上卡车,层层叠放,上用帆布蒙的严严实实,运往上述两个机场活埋。埋人坑有大小不等几十个,每坑埋数十人。 我的同事黄汝接,他是西加里曼丹山口洋市华侨,他父亲是木匠,被日军抓去当劳工,强迫修桥,而作坊被日军占用。他亲眼目睹日军抓人的凶残。日军在路上或店铺里搜捕,一发现目标就用麻袋一套捆绑抓走,一去无回,一些稍有名气的人都难逃厄运。日本投降后,侨校复办。他同班的约有四十名同学中,约有四分之一的人没有父亲,他们都被日军杀害了,给他刻下了沉痛的难于磨灭的印记。 七十年过去了,战争的罪魁祸首日本,特别是安倍政府不但不反省认罪,反而否认其侵略的罪行,否定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判决,美化军国主义,妄图修改日本现行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增加国防予算,提升军事实力······安倍在联大发表演讲时,竟肆无忌惮地说,如果大家想把我叫做右翼军国主义者那就请便吧。公然向世人叫阵,猖狂之极令人发指,彻底暴露了其货真价实的军国主义者的嘴脸。逆世界潮流而动的日本政客绝没有好下场。 九二〇事件烈士永垂不朽!日本军国主义必亡!
乡情追思随笔 吴福锦 我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丁宜华校推荐,作为苏北地区的首批保送生,被我国驻棉兰领事馆保送回国深造,圆了我梦寐以求的心愿,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回国几十年来,经历了人生的甜酸苦辣,有些却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至今难忘。特定的“侨”的身份,注定了对“侨”怀有特殊的情感,涉“侨”的印迹不时在脑海中回旋。一些有关“侨”的信息,自然会引起我更多的关注。尤其是侨界办的刊物网站,更吸引我的眼球,对《先达通讯》尤为关注,不仅文风纯朴,文笔优雅,而且情真意切,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先达人的一片真情与爱心,由此,勾起了我的一片追忆……我回国前尽管大部分时光在丁宜度过,但幼年时也曾在先达居住,据此,终于有机会踏入北京先达人之家。 “回家”的感觉,可谓感慨万端。去年,我有幸,亦是第一次参加了《2012年先达人相聚北京》的大会。大会的成功举办,使我赞叹不已。会议的规模、来宾的层次、地域的分布,在民间团体中,纯属首屈一指。整个会议洋溢着一片真挚情谊,处处体现了先达人的质朴真情、富有爱心及凝聚力。 忆往昔,作为先达众多的海外赤子,他们风华正茂、满怀壮志,为了实现报效祖国的梦想,告别了亲人,千里迢迢,远渡重洋,踏上了北归的征途;如今,他们大多年逾古稀,但仍默默发挥余热,传承着先达“情”、故乡“情”、团结“情”的好传统。当地众多的先达人虽也已加入居住国的国籍,但他们仍传承着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对祖籍国的深情并没改变,浓浓的思乡情怀,使他们依然维系着与祖国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为中印两国人民友好努力耕耘,这就是先达人的固有本色,是值得自豪与颂扬的。 时间的流逝可改变人们的命运,但深藏在先达人心灵深处的先达情却永不可磨灭的。 今年9月22日,我又有幸参加了北京先达校友会十六周年会庆的聚会,再次感受先达侨胞的真挚情义:会议主持人张从汇先生充满激情的开场白;会长张巧端女士热情洋溢的祝词,无不深情地勾起大家心中的情义,尤其是步入耋耄之年、德高望重的黄书海老前辈的即兴朗诗,更激起与众的一片遐想,使大家沉浸在惬意的追忆中。 与会者大多已七十开外的老人,脸上虽也已刻满沧桑的印迹,但个个神采奕奕,内心充满着欢乐与喜悦,他们互相缅怀叙旧,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是的,他们回想起回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也经历了“天灾”与“人祸”的洗礼,有着无数的喜怒哀乐,在那人妖颠倒的动乱年间,有的甚至被扣上“特嫌”的帽子,思想受到极大的压抑,生活也经历了坎坷与艰苦,但他们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坚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与祖国人民同舟共济,战胜了彷徨与忧伤,顶住了压力,度过了难关。 如果有人要问:是什么精神引领着他们冲破艰难险阻走到今天呢?这就是先达海外赤子爱国情结的魅力所在,也正是有了这种爱国情结,才让一代代先达的华夏赤子魂牵梦系,勇往直前。 感慨之余,共鸣之心油然而生:回国几十年来,自己同祖国同甘共苦,留下了足以让我为之自豪与欣慰的美好回忆,尤其是拨乱反正以来,给这种回忆增添了更加艳丽的色彩。看到今天祖国的经济总量已跃至世界第二,想到其中也有自己的一份耕耘,感到无限荣光。在祖国这片土地上,我留下了青春的脚步。虽匆匆,却踏实;在祖国前进的道路上,我奉献了自己的一切。虽微小,却充实。如今我已退休,但我还担任着朝阳区三里屯街道的侨联主席职务,决心向先达的老前辈学习,发挥侨胞报国的优势,强化为侨服务意识,用爱心、热心、诚心、耐心,带着真情、感情,尽心尽力去发挥余热,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团结本地区的广大侨界人士,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尽一份微薄之力! 书海手记 时下,年轻人交流,多半是打电话,发短信,或上网聊天。靠手写信者,几乎寥寥。 而对七八十岁的人来说,他们在信纸上,一个字一个字地书写,手捧对方来信,仔细品味,那秀丽的字迹,那细腻的情感,那力透纸背的语句,那久违的形象,彷佛跃然纸上,面对面和你倾心对话。在你内心所产生的共鸣、愉悦和满足感,是其他通信手段无法取代的。 相信,你看了秀兰这封信,也一定会感同身受。
离得千里 心中有你 香港 李秀兰 瑞玲: 谢谢寄来的信和照片,我们的相聚真不易。如果哪天没有去深井,也许又将错过我们见面的机会了。这要谢谢书海和你的邀请,更要谢谢树西的那顿烧鹅宴。 几年不见,大家都老了。可你的脸没变,还那么美。在我心目中,你总那么像个古典美人,声调也没变还和年轻时一样。书海的头发全白了,但精神很好,气色不错,仍不减当年的英气。 我们这里生活简单,我的眼不好,叔明耳背,虽然每天在家,但我们也很少说话。外出时,他更不出声,因为根本听不见。唯有像书海说的“咬耳朵”。在家他除了电视和报纸之外,常常也拿着笔在纸上写写画画,写的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 我的眼力越来越差,左眼视物变形,右眼模糊,报纸也只能看大标题。看远处还行,看近的就难了。 北京木英姐经常来电话聊天。每当她想起我大姐就会想到我。她与我姐年轻时情同姐妹。我很了解她的寂寞。我姐在世时,因为弟妹都不在身边,她想念我们时,就独自坐在院子里,望着天上的流云。 我们海燕级的同学,走的走了,没走的可以数得出还有几个,而且有的患着老人病,脑子不清楚,行走不便。这不奇怪,每个人都躲不过这一人生规律。上周我曾给月萍去电话,电话里她唱歌给我听,唱国歌、《国际歌》、《春归来》,歌词大致清楚,忘记部分就用“啦啦”带过。问你们现在哪里,记得瑞玲是同学,丈夫是书海,告诉她我已经80岁,她说:“有那么大吗?我比你小点,我65。”似乎有时清楚有时糊涂。不过,她爱唱歌是好事,可以忘记疾病带来的痛楚。可以高高兴兴过每一天。 人生的道路弯弯曲曲,谁会知道前面会有多少坎坷荆棘,到了晚年回过头去望望所走过的路,有谁不是如鸟儿飞过一山又一山,人生更是需要越过一关又一关。 梅英仍无音讯,她换了电话,没告诉同学,应是不愿意和同学联系吧,不管怎样,心里还是很惦记她。 其他同学的情况,你家那位“先达人的中央台”——书海知道得更多。 人老了,许多活动都懒得去参加了,大部分时间在家做那没完没了的家务,还种种一些花草,闲时看看那些绿色的植物,心里舒服些,当然老年人总希望能有三五知己谈天说地,快快活活过每一天。年轻时,上下班来去匆匆,有许多路边的小草野花都错过去欣赏。现在,每逢路边的花草,都会停下脚步仔细地观赏,找出它们的美,感受它们脉搏的跳动。 现在最重要的是设法使自己高高兴兴的过日子,度过了今天又期待出现新的明天,但愿每天都那么晴朗、快活。 知道你们的孩子每周六或周日都去探望你们,然后共聚一顿由书海烹调的丰盛的午餐或晚餐,多幸福的周末呀!我家也每周日有欢聚,只是我不善做菜,就都是酒楼饮茶。以为你们澳门回来请你们去吃一顿泰国餐、越南餐或饮茶呢,谁知道和叔明商量了半天什么也请不成,希望后会有期时再说吧! 我闭着模糊的右眼,睁着看字会变形的左眼写信,时间长了,很是吃力,就此搁笔吧! 端玲多来信。人离得千里,但心中有你。 向书海问好,也请代向朋友们问好。字写的不正不清楚,请谅。
紧握你的手 秀兰 2013.8.7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