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 达 通 讯 (第93期) 北京先达校友会 目
录 《先达照片》重要更正 黄书海 欢庆新春 祝福寿星 《先达照片》献厚礼 张福隆 新春祝词 饶艽宗 累 并快乐着 黄书海 忘不了“先中”培育之恩 林秀兰 关于抗日九·二O事件史料的补充 李双岱 一、峇姑弄华抗小组成立始末 二、目睹日寇杀害抗日志士 三、见到王桐杰 谜样的小镇 林叔明 恭祝先达乡亲牛年新春快乐幸福!
欢庆新春,祝福寿星,《先达照片》献厚礼 ——北京先达校友会2009年新春团拜 暨集体祝寿联谊会纪实 张福隆 刚刚告别极不寻常的2008年——这是一个严重灾害与辉煌成就并存,悲伤与喜悦同在,必将长久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年份,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2009年刚刚开始的时刻,北京先达校友会一年一度的新春团拜暨集体祝寿会就要举行了。元月10日上午,虽然天公作美,太阳高照,但是必竟是在北京的“三九”天里,寒气逼人,看着校友们穿着厚厚的防寒衣饰,面带喜悦,从四面八方先后来到会场(北京市政协会议中心),笔者心中突然升起一股感悟,这不就是先达情结中表现出来的强大凝聚力的又一个生动例证吗? 联谊会由执行副会长张福隆主持,他首先代表理事会向不惧严寒、不辞辛苦前来参加联谊活动的校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对陪同他们一起前来的家人表示热情欢迎。饶艽宗理事代表张巧端会长首先致新春祝词,恭贺大家新春快乐、万事如意;祝福寿星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并向《先达照片》的全体编委表示深深敬意。《先达照片》主编黄书海在会上简要介绍了近3年来《先达照片》的收集和编辑概况,他表示在这过程中有许许多多感人的生动事迹,将在以后的《先达通讯》中予以报导。主持人提议再以热烈掌声向《先达照片》的编辑们表示谢意和敬意,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才使我们今天得到了这份厚礼! 随后联谊会进入了祝寿议程:主持人首先介绍了今天到会的17位寿星,他们是:林克胜、洪清海、陈永祥、黄秀莲、李月娇、杨国坚、饶铁生、陶少棠、施宝琴、李双岱、林永福、黄清香、林瑞玲、张大淼、陈惠虹、邓荷香、张福隆。接着校友会合唱组(苏安娜、李瑞华、陈月明、许惠英、林贤)在林永福老师的指挥下,带领全体校友唱起“生日歌”,表示对寿星们的良好祝愿。合唱组还演唱了印尼民歌。会上主持人还介绍了人类学者对人生阶段划分的一种新见解,这就是以30年作为划分人生阶段的标准,即以0—30、30—60、60—90……分别定为人生的第一、二、三阶段。这种划分标准可以清楚地分辩出各个人生阶段的主要特征。按此划分标准,林克胜老寿星(90岁)成为北京先达校友会中走完人生第三阶段并胜利迈向人生第四阶段的第一人,全体校友报以热烈掌声,表示对林克胜老寿星的深深祝福。主持人着重指出:我们的校友中大多数人(约90%)当前还行进在人生第三阶段途中,希望大家注意养生保健,豁达开朗,向林克胜老寿星学习,满怀信心迈向人生的第四阶段,并作为向更高人生阶段胜利前进的精神准备。最后校友们在品尝美餐佳肴中轻松愉快地结束了联谊活动。 新春祝词 饶艽宗 金鼠报捷去,福牛迎春来。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谨代表张巧端会长及校友会全体理事,向在座的各位师长、各位老大哥、老大姐、各位校友拜一个早年,敬祝大家新春快乐! 2008年是我们的祖国不平凡的一年、大喜大悲的一年,从冰雪之灾、汶川地震到金融海啸,一波接一波,一浪跟一浪猛烈地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给我们的民族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伤害,也更加激发了我们民族的团结和自信。在中央的领导下,我们挺住了。而奥运的圆满成功、神七的太空漫步则令我们扬眉吐气、欣喜若狂,为我们的民族感到无比的光荣与自豪。 2008年对我们校友会来说,也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可歌可喜的一年,大家盼望已久的《先达照片》胜利完稿出刊了。今天我们大家将有幸目睹它的光采,回味青少年时期共同经历的岁岁月月和难忘的校友之情。在此,我们想对这几年来为这本相集精心筹划编制、耐心汇集资料而辛辛苦苦、勤勤恳恳、无怨无悔地工作的黄书海等老大哥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佩,他们的所作所为正如古诗所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未已”,为我们先达校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进入2009年,我们又有一批校友将迎来古稀之年的寿辰。我们的老前辈林克胜先生将迎来九十高寿的喜庆寿辰,也有一些校友将迈入八十高寿的行列,在此我们敬祝各位寿星:“寿比天高,福比海深。松鹤相伴,春秋不老,笑口常开,欢乐长远。” 最后,我们祝贺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身心健康、全家幸福、生活快乐! 累 并快乐着 黄书海 用标题这五个字来描述《先达照片》编撰过程的心境和感受,却也比较传神、贴切。 我始终认为,《先达照片》是先达乡亲史无前例的集体创作。没有先达乡亲广泛寄来照片,没有先达乡亲、特别是洪文全基金会的大力赞助,没有顾问团和编委会的通力合作,要出版这么一部厚重的相册,是不可想象的。 编撰过程就像母亲十月怀胎,分娩只是一瞬。令母亲难于忘怀的还是那漫长、美妙、神奇、气象万千的胎动过程。《先达照片》从创议的提出到出版,历经近三年的时间,其间的过程和细节,充满着浓浓先达情和难以抑制的感动。清一色先达人,能有机会坐在一起,共同谋划和切磋,这种新鲜经验是非常珍贵、来之不易的。 退休前,虽编过杂志、出过书,也领导过近二十人的编辑班子,但当我接手《先达照片》的主编时,内心不免还是有些忐忑。因为客观条件变了:没有一个共同的办公室,更不可能一起来上班,人员分散在雅加达、香港、深圳、北京四地。交流、沟通,只能靠电话和书信来往。在这样一种不利的条件下,如何做到既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又要打破常规、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从善如流,这就很费思量了。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悟出一些道道来。这就是为什么后来会有照片、清样、稿件、雅加达之旅、香港之旅、深圳之旅、洛阳之旅的原故。 即使这样,由于没有编撰过相集的经验,对其复杂性、繁琐性、技术性仍然估计不足。要从三千多张照片中挑选出五百多张来,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面,既要注意红蓝搭配,又要不失历史的偏颇,既要反映历史的旧貌,又要注意版面的可视性……凡此种种,经过层层筛选,几上几下,才逐渐形成统一意见。说实话,每个编委和顾问都非常大度豁达,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因为彼此间没有利害冲突,披沥肝胆,只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要编出一部尽可能客观反映先达华侨华人历史,促进大团结大融合的相集,来恭敬桑梓。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许多不同意见,便迎刃而解,其乐融融。 编撰过程中,只要你上心,就可以从重温历史中得到心灵的感动和人生的启迪。 先达的先辈们离乡背井,漂洋过海,汇集到先达这个荒芜的地方来,同当地人民一道,筚路蓝缕,共同拓建先达市。他们为了生存,不但做生意赚钱,在一百多年前,就懂得兴办教育,培养后代和人才。先辈们在教育事业上的睿智和高瞻远瞩,不能不令人折服。 先达教育界精英荟萃。那些杰出的校长和优秀的老师,为教育事业、为培养人才,殚精竭虑,他(她)们的生活很清贫,精神却很富足。师严道尊。作为他(她)们培养出来的学子,不管你今天在何方,处于何高位,都会为老师们的高尚品德和诲人不倦的精神而深深地感动。 看着小时候的同班同学,或学兄学姐、学弟学妹,你会不由自主地被带回到那天真无邪、两小无猜的童年,那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青少年时代。从中你或许可以找到你的源流,找到你成长的足迹。同学间,虽曾发生过“阋墙”,“竞争”,但这就是历史。历史的发展往往不受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值得庆幸的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跋涉,与时俱进,先达乡亲,不分国籍、不分红蓝,大家兴高采烈地汇聚到世界先达乡亲恳亲联谊大会上,多么令人欣慰呵。 没有照片,就谈不上出相册;没有好的珍贵的历史照片,相册的分量就会大大缩水。投稿是自愿的。如何动员、说服先达乡亲把珍藏多年的珍贵历史照片拿出来,这就需要费一翻功夫,而且要因人而异地耐心做工作。在征稿方面,陈德华表现甚为突出。他不但动员香港先达乡亲踊跃投稿,还把手伸向国外,向有关对象索要照片。例如陈顺丹的珍贵照片和资料,就是由他向陈顺丹儿孙索来的。广大读者肯定会记住他的功劳。 投来的照片,绝大多数没有附言。因此填写照片上的人名,便是最艰难、最繁琐的工作。好在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饶铁生。老一辈,他认识的人多;同一辈,几乎都认识;年青一辈,也能认出个子丑寅卯。因此许多名单都由他填写,功不可没。当然也要特别感谢克胜、木英、月姣老一辈以及印尼洁霜、福英、荪梅等提供的名单。剩下空白或有争议的名单,全靠老伴瑞玲一个一个找人核对或填写。其艰辛可想而知。即使这样,成书后仍然发现张冠李戴,把洪丽珊当成洪玉珊,把霍福玲当成卢雪珍,把陈素清当成陈素娟,把江喜心当成江碧心,把苏松仁误写为苏仁杰,或把姓名写错等等,令人遗憾的错情。再者,有些名字,如李天护的“护”字,几经查证,最后才从“虎”、“福”字搞定为“护”字;又如章列画,究竟是“画”还是“化”?出版后,陈惠虹说,我是她的同班同学,既不是“画”,也不是“化”,应该是“划”字。最近我拜读了张大永一篇回忆录;他先后曾用过三个名字“大永”、“泰永”、“泰泉”。不了解情况的人可能会为他的名字搞得晕头转向。其实,三个名字中写上任何一个都是对的。因此,关于名字误写的问题,谨请读者和本人多多包涵,不再一一更正了。 《先达照片》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先后接到德华、泗来、润玉、汉洵、寄南、雅贤、木英、月姣、玉琛、耀东、春枝、宝才等的电话。他们除了指出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外,对相册都作了充分肯定,令全体编委感到欣慰。 《先达照片》,从一开始就是为先达乡亲而编,属于全体先达乡亲。这里面尽量避免政治偏见、盛气凌人、雷霆之怒、文字暴力;尽量崇尚谦虚谨慎、兼容并包、和谐相处、客观公正。 脸上有一双明亮迷人眼睛的林琼叶小妹妹看了以后说:很好。通篇没有说教,只让照片说话。看来,琼叶读懂了这部相册,而且对相册的宗旨作了言简意赅的概括。心有灵犀一点通。Terima kasih, nona manis! 累 并快乐着。 忘不了“先中”培育之恩 福州 林秀兰 一、踏入先中校门 1945年日本投降,人们欢喜若狂雀跃欢呼,各地侨校纷纷复办,饱尝失学三年多的学子可重新走进学堂了。这时先达中华学校亦复办了。丁宜新生社成员,陈少奇、曾文、张灿昭、蓝美松、黄凤招夫妇等相约而至,加入先达爱国教师队伍。其间,黄金清对我说:“来,我送你到先中就读,你会受益匪浅的。”就这样,我来到先中。(注:黄金清原是苏岛抗敌协会骨干,我们两家是世交。九二O事件五十年周年,赴会北京,心脏病突发溘然去世,痛失一位好兄长。) 第一天,第一位我见到的是仰慕已久的郑子经校长。个子高高,精神矍铄,和蔼慈祥,声音带哑,是位可敬可亲的校长。他把我带到初一班(新慧级)。几十个陌生脸孔,我一个外来的,有点腼腆不自在。同学们热情点头微笑让座位,那一瞬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一股热流暖我心房。 担任初一班老师有陈洪、黄文泉、陈丽水、曾文、蓝美松、张谷和,他们都是资深老师。启迪我们明确学习目的,要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和国家。《忘不了的岁月》这本书记述了不少老师在日侵时期抗敌顽强斗争,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令人钦佩。我能在这具有爱国思想的学府里学习,实感有幸。 随着时间的推进,我渐渐和同学们熟悉了。有部分同学表现突出,他们积极参与进步社团,如青年会、妇女会的爱国民主运动,并做到学习活动两不误,真是好样。班里同学在紧张严谨的学习下,课前课后常是诙谐百出,谈笑风生。铁生妙语如珠的发言,健如抒发自作自品的小诗,爱大声嚷嚷真噱头的演昌,好玩搞笑的雅贤,甚至有几个淘气同学在早操深呼吸时故意发出打鼾的声音,弄得台上李天锡老师啼笑皆非,还有……总之,班里呈现一片其乐融融的气氛,是一个热情洋溢、生动活泼的群体。耳闻目睹,我自愧不如,是个书呆子。在初中这一阶段,在新思想新事物的熏陶下,我既获得了知识并开拓了眼界,给我后来参加工作起了很大作用。感谢先中的栽培,也领悟了黄金清要我到先中学习的用心。 二、回丁宜任教 事隔59年,翻出一张建校16位“元老”的合影,在这张发了黄的相片上,镌刻着一幕幕难于忘怀的往事,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看了相片,感慨万千,这是记忆,是岁月的见证。16位中作古已过半。人走了,给人们留下的是怀念和追忆。仍健在的6位,除翁万宝是棉中的在香港外,其余的五位全是先中的:李明龙(椰城)、杨幼云(丁宜)、黎美娇(珠海)、黄树泉(深圳)、林秀兰(福州)。大家都已年逾古稀,愿彼此互相保重,共度幸福晚年。 三、先中的荣誉 丁宜华校创建以来,先中不少同学背乡离井远道前来应教。有范华英、严玉莲、傅彬玲、李碧云、伍瑞玲、林素珠、林清珠、李月容,还有早先的杨幼云、黎美娇等等,人才济济,个个好样,她们负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所能,尽心尽责,为丁宜的教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其中范华英、杨幼云,始终不渝,坚持教学至学校被勒令关闭的最后一刻。 女宿舍里是清一色的先达教师,常听到一片先达国语的谈笑声,和谐、亲切、互爱有如一家人。上课时她们认真严谨进行教学,下课时,她们爽朗轻松和同学们融成一片,同学们很敬爱她们。 我和他们在先达共聚一校学习,在丁宜共事一校任教,真有意思。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她们的敬业精神赢得丁宜社会人士的称道。文教部黄金清给予她们很高评价,说她们有如“杨门女将”。丁宜华校有今天斐然成绩,她们是功不可没的。先达中华学校给我校培养这么杰出的教学人才,是先中的荣誉,也是丁宜莘莘学子之幸! 四、谢谢您,母校! “弹指一挥间”先中已是百岁了。作为曾就读于先中之我,感触颇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来,给祖国、给社会各行各业造就了多少栋梁之材。尤其在教育战线上更加出色,培养了多少教学精英,给各地文教机构输送了多少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推动了各地文教事业蓬勃发展,让千千万万学子受到良好教育,成为当地繁荣社会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就以丁宜华校一例,从一点看全局,可见一斑。 如果说,我们同学在社会上有点滴成就,这和我们在校扎下坚实知识基础和以人为本的做人道理分不开的。学校有如个“大熔炉”把我们提炼成有用的钢材,我们引以为荣。饮水思源,我们不会忘记母校培育之恩,谢谢您母校,在您百年华诞之庆,祝福您,百尺竿头,更上一层,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关于抗日九·二O事件史料的补充 李双岱 一、峇姑弄华抗小组成立始末 当年峇姑弄小镇周围都是剑麻及橡胶林,它位于丁宜南侧经西里勿拉湾、峇哈巴过拉叻向南约2公里。丁字型马路入口便是主要商业街(呈东西向),中段北侧有个小巴杀,两条短街和北面半边街相通。房屋门前都有风雨走廊(Gokaki),有70多户人家,还有六家印尼人和两家印度人,华侨人口350多人。主街东头有所小学,校长梁侠君,女教员尤金枝,经常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进步歌曲。 镇上有三部小客车经西里勿拉湾开往先达,每日往返几趟。由于交通方便,学生小学毕业后多到先达念初中,其中有黄清林、张永寿、梁天兴、梁朝兴、黄镇玉、游彩凤、游银凤、张容轩等。因此,先达社会活动的新闻很快传到峇姑弄。这里的各种活动都与先达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开展抗日募捐、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等。镇上曾对卖日货的两家商店泼洒粪水,并张贴抵制日货、抗日救国的宣传标语,激发华侨的爱国精神。 1942年3月日寇占领苏岛后,各地学校停办,外读的学生都回到峇姑弄。镇上青年人常聚在一起互相交谈,显得热闹起来。在这年底王桐杰和一位瘦高个的安汶人(他曾是荷殖民军队人员)来到峇姑弄,还带来小报。他们找雷阿光、李统坤、黄清林、林益盛等密谈。后来又和罗建光、陈志英、吴阿英经常聚集在一起。据李统坤讲述,开始他们是在小范围内传阅油印的秘密小报,了解中国抗战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各种消息,大家深受鼓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并萌生成立抗日组织的想法。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