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先 达 通 讯(第92期)

2010-6-1 11:2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629| 评论: 0|原作者: 北京先达校友会

摘要: 先 达 通 讯(第92期) 北京先达校友会 2008年12月31日

先 达 通 讯

(第92期)

 

 北京先达校友会                          2008年12月31

 

 

 

 

 

双喜临门                                                       黄书海

先达首位留洋博士——张仲绛                          饶铁生

莞尔之行抒怀                                        林叔明

花来春未 雪来香异(沈华英来函)                     沈华英

心蚕                                                沈华英

一位先达人的“过番日记”                            黄振坤

 

 

2009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一个甲子,祝愿国家早日摆脱全球金融海啸造成的困境,让国庆典礼更加辉煌灿烂!

 

热烈祝贺原先达中华学校创建100周年,祝愿先达华文教育更上一层楼!

 

热烈祝贺《先达照片》出版,促进先达乡亲的大团结、大和谐。Horas,先达!

 

2009年元旦,谨祝先达乡亲、校友新年快乐,家庭幸福!

 

双 喜 临 门

黄书海

2009年,先达乡亲迎来双喜:一是原先达中华学校百年华诞;二是期盼已久的《先达照片》终于出版了。

谈起中华学校,每个曾经在那里就读就教的学生和老师或许都有满肚子的话要说,因为它已经成为先达乡亲的集体记忆。

这次编撰《先达照片》,有机会静下心来探索、触摸先达中华学校发展史的脉络,非常惬意。不管你持什么观点,从什么角度出发,中华学校对推动先达华侨社会文教事业的蓬勃发展,其历史功绩是无可争辩的。看了那些已经发黄、稍许破损的珍贵历史照片和不甚完备的文字资料,相信一定会使你的心灵为之震撼、为之感动,进而为先辈们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取得的不凡成就而肃然起敬。

全面论述中华学校的历史功过并非此短文的本意。这里只想把有感而发的思绪写下来以供商榷。

一百年只是历史的一瞬,但对人生却是漫长的。从1909年创立到1945年二战结束,中华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人们普遍认为,它的鼎盛和辉煌时期当在三四十年代。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共同抗敌,促进中华学校和国民学校、华侨公学三校合并,使中华学校成为先达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雄厚的学校,奠定了先达华侨文教事业的基础。

三四十年代的中华学校精英荟萃,集聚了商界精英、文教界精英、青年学生精英。有教无类、兼容并包,这是深得人心的教育方针。各种教学方法争妍斗奇,各种学术讨论和演讲会,你方唱罢,我登场。校园里一派欣欣向荣,造就了中华学校成为当时先达文教事业名符其实的摇篮。

中华学校注重社会实践,让学生和老师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当地华侨社团也经常把中华学校当成活动中心。各种大型活动,诸如194110月具有历史意义的先华筹赈会青年募捐队第五届改选大会暨颁奖典礼就在学校大礼堂举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学校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抗日时期,不少老师、学生,毅然投笔从戎。有的直接奔赴祖国抗日战场,有的就地投入地下抗日活动。在教育战线、在社团、在商界、在先达、在外地,乃至在祖国各条战线,均可见到中华学校不同时期所培养的优秀人才的身影。他(她)们既是中华学校的翘楚,也是先达华侨的骄傲。

近来听说,有人建议搞一个纪念先达中华学校百年华诞的庆典活动。这是个好主意。何时搞、怎么搞,也许有关方面还在酝酿中。2007年世界先达乡亲联谊恳亲大会在先达召开,会场有多种选择,但筹委会最终选在中华学校大礼堂,是有其深意的,足见中华学校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先达游子对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始终都怀有深厚感情。百年校庆纪念活动,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这里,《先达通讯》捷足先登,诚挚吁请所有曾经在中华学校就教就读的老师同学,打开你们的记忆伯克(Blog),为纪念母校百年华诞,尽情抒怀吧!《先达通讯》将为你们拨出足够充裕版面,刊登你们大小长短的文章。如果掷来稿件如雪片飞来,质量又好,当会把它们汇集成纪念专辑,奉献母校,以表达莘莘学子的一片心意。

《先达照片》出版了。如释重负。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端坐书房,沐浴着冬日晨曦,手捧《先达照片》,一页一页翻看,思绪随着张张照片不断翻腾。说实话,这些照片从征集、筛选、考辩、排版、校订……经手无数遍,但成书以后再看这些照片,依然那么新鲜亲切,那么令人激动,仿佛又回到了已往的岁月,以致第二天一早怀揣《照片》赶赴铁生家,也让他先睹为快,共享愉悦。

《先达照片》是先达乡亲的集体创作,是浓郁先达情所凝结的晶莹珠宝。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为“恭敬桑梓”,为先达乡亲所能奉献的一份“礼”。

编辑相集,工程浩大繁杂,过去未曾办过,其难度可想而知。对一张照片,你认为可用,他却要割爱,你强调画面,他却强调历史,莫衷一是。好在全体编委,包括有关顾问,顾全大局,非常大度,互相谦让,不走极端,自始至终,合作愉快。虽然,我们尽力争取做到“突出重点,全面照顾”,但要从三千多张照片中筛选出588张来,并非易事,再加上限于水平,更限于篇幅,遗珠之憾在所难免。在收集的照片中,有相当数量的照片未被录用,谨请鉴谅。

万事开头难。这里要特别感谢众多先达乡亲闻风而动,先后寄来那么多珍贵的照片,没有这些照片,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也要特别感谢陈强东、陈木娇、张福英最早的捐款。没有这一笔启动资金,就不可能有后来编辑工作的全面铺开。当然更要特别感谢“洪文全基金会”的大力赞助,没有它的资助,就谈不上《先达照片》的出版。

《先达照片》印了3000册。先达1000册,雅加达1000册,香港600册,国内400册。

经商定,由北京通过海运直发雅加达饶朝联总主席2000册,然后由雅加达通过陆路分送1000册给先达苏丹阿贡黄元根先生,详细分发方案将由香港陈德华、陈静成函告姚永坚先生和黄元根先生。《先达照片》是赠品,由于印数有限,先达人不可能人手一册,只能以家庭为单位,每家一册。由于多头发送,应避免重发。相信在大家的热情关怀下,分发工作一定会做得很圆满,皆大欢喜。

《先达照片》的出版,希望有助于促进先达乡亲的大团结、大和谐。

《先达照片》的出版,在有关先达的丛书中又增添了一本,希望能受到先达乡亲的喜爱,也希望能在你的书柜上立住。我们期盼着。

 

先达首位留洋博士——张仲绛

饶铁生

2009年欣逢母校先达中华学校创办百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尽管历程坎坷,但她弘扬中华文化,培育人才的崇高使命始终不渝。

在一代又一代热心教育的侨贤大力支持和一批又一批辛勤教师精心教诲下,母校为祖国和印尼培育了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他们为祖国和印尼的自由解放、建设发展,为中印两国的友好合作作出了贡献。先达中华学校功垂千秋、恩泽万代。

在众多的优秀人才中,我向广大校友推介母校的首位留洋博士张仲绛,他是仲强、仲宣、仲璧之兄,新英、仲增、仲深(游)、仲欧之堂兄。

仲绛(1909——1984年)广东大埔人,出身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里常无隔宿之粮,其父张杏园被迫过番到印尼先达当伙夫谋生。经数载刻苦勤俭,略有积蓄后,张杏园与弟张让三合夥开办万源栈商号。仲绛12岁时随母到先达与父团聚,就读于中华学校。同班同学有:陈学勤、林克之、张佐昌、李鑫端、陈玉意、陈玉娟、陈玉娥、姚香琴、霍福好、谢琼英等。

仲绛在读书时期,目睹了荷兰殖民者压榨迫害华侨的悲惨境遇,荷兰人打死华侨,赔偿的钱还不够买一条狗!也无人敢站出来伸张正义,使他受到很大震动,从而萌生了长大要学法律当律师的志向。

192516岁的仲绛受到学校的鼓励,并获叔父张让三的支持,不顾其父要他从商继承产业的愿望,毅然回国升学。

在短短的一年中,他自学中学的数理化课程,于翌年考上广州中山大学预科,两年后转入中山大学法学院。在同学眼里,仲绛是一位善于广交朋友、口才出众、品学兼优的学生。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曾以学生领袖身份出任广东省各界抗日救国会常委,组织青年学生抗日,抵制日货,打击奸商,并主持抗日旬刊工作。

1932年毕业留校任助教。次年出任广东省地方自治训练所教务主任,月薪高达二百余元,而他仍保持俭朴生活,把大部份收入用来创办华夏中学和接济贫苦学生。

1934年年仅25岁的仲绛通过竞选当上广东省参议员。他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在参议会上揭露东江防军走私军火、包烟包赌的罪行,触怒了军阀李扬敬。李杨言要杀死他,仲绛被迫出国留学。

1936年春,他先在德国柏林大学研习德文,后转入马堡大学专攻刑法学,1938年秋取得法学博士学位。

学成后回国,时值日军大举入侵我国,民族处于危难之际,仲绛对一些昔日骑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军阀不战而逃非常不满,常对友人发泄自己的激愤之情。

1941年仲绛到重庆中央政治大学任教,讲授犯罪学、刑法学等课程。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往南京。因看不惯国民党内争权夺利,他于1947年回广州中山大学执教。

19486月,他出任湛江市市长,曾想用自己的法学知识为人民做些事。上任后正遇几十年未遇的水灾,他一面救灾,一面整治内部,撤换了一些贪官污吏,释放了一些政治犯。时有国民党特务王某依仗权势,胡作非为。仲绛亲自密查,向法院起诉,王某被判十年徒刑,百姓拍手称快,香港报界亦报道,赞仲绛为“平民市长”。但为此他又得罪了上峯,被以疏忽职守、裁减刑警人员为名记大过处分。自此他觉得当初的愿望无法实现,毅然辞职。离湛江时,不少民间社团自动前来送行。

新中国成立后,仲绛从香港回广州中山大学执教,曾任德语专业教研室主任。他辛勤耕耘,潜心研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德语人才。除了担任行政和教学任务外,他还与他人合编了《简明德汉辞典》等。

1956年他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曾任民革广东省委员会委员,省民革对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等。

“文革”中,仲绛亦受到冲击,但他始终不怨天尤人,超然处之。打倒“四人帮”后,他倍感心情舒畅,对祖国满怀信心。

1980年中山大学复办法律系,他重返讲坛,不顾年迈体弱,积极培养研究生,热情帮助中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参加许多社会活动,宣传法制与法治思想。他编写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刑法概述》、《犯罪学史之发展》、《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根源原因与对策》、《青少年犯罪研究方法现代化初探》等文章。他还参加编写与审定《英汉法律字典》。

198410月,仲绛不顾75岁高龄,一个月内奔走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参加会议,终因操劳过度诱发肝病。回穗后,他仍抱病修改论文参加研究生答辩,终于身体不支入院治疗。在病床上,他仍仔细推敲有关立法草案。弥留之际,他留下遗言:“要健全法制,实行法治,国家方能长治久安”,勉励后人要为加强法治而努力。

仲绛毕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他为人光明磊落,待人诚恳,他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乐于助人,生活俭朴。

我们为母校培养出如此出众的前辈感到自豪,为他的过早逝世深感惋惜与悲痛。

 

注:资料引自《中山大学80周年校庆丛书》和《客家名人录》。

 

 

 

 

 

莞尔之行抒怀

香港  林叔明

(一)东方的微笑——东莞

东莞,“莞”字多义,一是广东东莞之“莞”,一是“莞尔”,微笑之“莞”,又一是水葱类植物,可编席之“莞”。

东莞,当然是“东方之微笑”。

(二)早餐:鸡蛋油条

行前早餐,鸡蛋油条。

童少年时代,每出远门探访外祖父母,母亲叫醒即进早餐,鸡蛋白煮两粒。

青年时代,到天津探访寓居弟家的父母。老父每天一早,就出门去排队买油条。

油炸粿,被说成是油炸秦桧夫妇。千古之冤,其实是南宋高宗害怕岳飞迎回徽、钦二帝,发十二道金牌,抓岳飞处死。

油炸粿硬成为秦氏夫妇一双,也是奇冤。

(三)人生只是旅行

直达东莞大巴士,座座椅背有广告。

“人生,就是一趟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是旅途中的风景……”

古诗十九首之一有同一心怀却很忧伤:“人生天地间,犹如远行客……”

人生的长途远行中,这一趟是短途东莞行,目的地是东方的微笑,而不是人生的目的地——“正寝”。

东莞之行,一路风景美妙,人生之行,则难免有山穷水尽,有日末途穷,有此路不通,有崎岖跋涉,却也有柳暗花明,鸟语花香,春光绮丽,秋色宜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

(四)玫瑰余香

东莞街头,大幅路边广告牌目不暇接,其中一幅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多美好的施予。谁人不爱自己的玫瑰?爱而送人,不论是送给什么人,都“手有余香”。

施与者的幸福,不完全在于拥有。与人为善,不亦乐乎。

(五)路边树

一路上,路树不断。

有一段东莞路,路树多姿多彩,分层平展的,枝叶茂密的,挺拔矗立的,满树红花的……

没有树木,就没有人的世界,有了树木,不一定是人的世界。有幸而为人间路边树,人而有幸与树木为伴,情投意合。

(六)宴会厅上先达人

五星级嘉华大酒店宴会厅,书画诗词墙上有,杜甫诗为其一,选的是《琵琶行》。

“千呼万呼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千古名诗名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全诗哀怨,不宜欢庆。联欢会上的歌舞,轻松活泼,自然纯真,群唱群舞,欣然义演,绝无“千呼万唤”,更不“半遮面”,先达人的豪爽坦率,在百分之百的印尼老歌欢唱中表露无遗。

(七)虎门的古今

虎门是东莞行终点,参观虎门“海战博物馆”林则徐的炮台,清兵的营房是东莞行的不可或缺。

赶到“黄河时装城”,入城观赏选购。时间充裕。

此时德华却有感而发地说:“香港很多百货大楼,来到这里看时装?”

(八)文明由你做起

东莞的大幅路边标语中,最常见的是:“东莞因你文明”,“文明由你做起。”

显然,在东莞的所有人,都是文明人,即使不是,也一见标语自觉文明起来。当然也有人不自觉,是个“非文明人”,实在不妙也。

虎门属东莞,只见垃圾满地抛,为不文明之现象。

《东莞日报》副刊有《短信穿梭》栏,其中有一则说的是文明行为:“不要老说‘这是你的错’,不如改说‘对不起’;不要老问‘你去哪儿?’,不如改说‘我在等你’;不要老说‘你怎么这样’,不如改说‘我理解你’;不要老说‘你要这样做’,不如改说‘感谢你为我这样做。’”这些“客气话”,适用于家庭,更适用于配偶,但也适用于交际。

 

花来春未   雪来香异

书海手记:

顷接莫逆之交沈华英老师来信,感触颇多。

2003年中,癌症夺走了她夫婿的生命。从此她与夫婿一万两千多个恩爱日子戛然而止。从此她坚强地秉承夫君的遗愿,继续活跃在先达的华文教育界。期间还曾到福州进修中文。

如果不是因为难于处理的复杂人际关系,她或许不会毅然离开深爱的山城远走他乡。天涯处处有芳草。但愿她迁居日惹后,继续发挥她的聪明才智,为当地华文教育开辟新天地,生活幸福。

谨将她的来函和怀念已故夫婿的文章发表于后,以飨关心她的读者和学生。

 

沈华英来函

黄书海老师、师母:

您们好!

几经两年深思熟虑,一俟时机成熟,便将一切交待清楚。去年十月,我毅然放下身边的牵绊,将一屋子缠心的记忆封置于心底一隅,独自飞向另一个海岛,想在尘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