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昨日,《人民日报》刊发长篇通讯《花开中国 香邀世界》,报道洛阳30多年来把牡丹文化节打造成“中国四大节会之一”的发展历程,阐述牡丹文化节对助推洛阳文明素质提升、开放招商、牡丹产业及旅游业发展,以及当前加快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重大意义。本网今日全文转发,敬请垂注。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第33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将隆重开幕,而随着这一时间窗口的打开,中国乃至世界的目光将再次投向洛阳。
盛世盛会盛情,国花国色国韵。历经三十二载磨炼与积淀,面对这个“中国四大节会之一”,洛阳早已是胸有成竹,有条不紊。
已经成为洛阳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已经成为外界打量洛阳的重要窗口……由一个城市的“狂欢”演变至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影响的“盛宴”,一路走来,牡丹文化节不容易,洛阳不容易。
一个节会,一个历史的必然
如果从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种下第一棵牡丹开始计算,至1983年举办首届牡丹花会,从一“花”到一“节”,洛阳走了一千多年。
关于洛阳牡丹文化节的肇始,有种种际遇供人归纳总结。
难忘周恩来总理的“提醒”。1959年秋,周恩来总理视察洛阳时曾指示:“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洛阳建了这么多大工厂,将来产业工人几十万,节假日要有游玩的去处,要建几个公园,广植花卉,要大力发展牡丹。”
难忘友好城市的启发。1981年,洛阳与日本冈山结为友好城市,1982年春,冈山代表团访问洛阳。在与日本友人的交往中,洛阳知道了日本有一个樱花节,每逢樱花盛开,日本人扶老携幼,举家观赏,还有许多国外游客慕名前往。
难忘当时洛阳决策层的英明与果断。他们及时发现了牡丹提高洛阳知名度的巨大价值,明白了举办牡丹花会是抓好洛阳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洛阳经济的一个良好抓手。
1982年9月,洛阳市委召开常委会议,对举办洛阳牡丹花会进行专题研究。
1982年9月10日,时任市长任普恩在《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命名牡丹为“市花”和确定“牡丹花会”的议案》上签字。
1982年9月21日,洛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第十四次全体会议,批准市政府这一议案,决定命名牡丹为洛阳市花,每年4月15日至25日举办洛阳牡丹花会。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牡丹花会的横空出世是历史的必然,贯穿其中的原因主线,是洛阳数千年文采风流的厚积薄发,是多年禁锢后洛阳对美的追求的再次喷发,是洛阳勇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敢为天下先精神的集中体现。
1983年首届牡丹花会盛况空前:10天内涌入洛阳赏花的游客达250万人次,是平常年份的10倍以上;宾馆住满了人,有人打地铺也要一睹牡丹芳容;主观赏区王城公园一天售出门票15万张,铁门被拥挤的游客挤破。
一个节会,一个品牌的铸就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牡丹花会再次打开了洛阳走向世界的大门。从最初的市级到省级再到今天的国家级,从最初的“花会”到今天的“文化节”,在不断的脱胎换骨中,一个凝聚着洛阳人精气神、饱含洛阳人心血和汗水、寄托洛阳人希望和梦想的品牌在不断打磨中成形、变得厚重,亮闪闪、金灿灿。
从“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到“花会搭台,经贸唱戏”,从游客人数的翻番到招商引资额的不断突破……随着对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牡丹花会在推动洛阳乃至河南改革开放,特别是在招商引资、旅游工作上的作用日益凸显。
这引起了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关注。
1991年4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洛阳牡丹花会更名为“河南洛阳牡丹花会”,由省政府主办,形成了“洛阳搭台,全省唱戏”的新格局,牡丹花会由此成为河南省的重要节会活动,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升格并没有就此结束。
2010年4月,河南省领导希望洛阳牡丹花会有文化部等有关部委参与,由文化部和河南省政府共同主办。
洛阳开始全力以赴,积极向河南省文化厅、文化部汇报,邀请文化部领导来洛调研。
2010年11月25日,文化部办公厅正式复函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同意从2011年起,“河南省洛阳牡丹花会”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由文化部、河南省政府主办,河南省文化厅、洛阳市政府承办。
三十载前行不间断,三十载辛苦不寻常。在不间断的前行和不寻常的辛苦中,洛阳感动了河南,感动了中国,也在感动着世界。在不断扩大的感动涟漪中,牡丹文化节成了洛阳名副其实的软实力,成了洛阳含金量十足的金字招牌。
一个节会,一个产业的形成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去年7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陪同出访韩国时,向韩方赠送名为“风姿秀色”的洛阳牡丹瓷。这件意义非凡的礼品,就来自洛阳。
幸运的洛阳牡丹瓷折射出的,是随着牡丹文化节的声名远扬,洛阳牡丹产业多年来筚路蓝缕、脚踏实地的发展与壮大。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牡丹种植面积为15万亩,其中经济价值极高的牡丹种植规模为13万余亩。
——洛阳已顺利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实地验收,即将正式成为国家级牡丹种苗出口安全示范区。
——以牡丹为依托,洛阳已成功推出牡丹书画、牡丹摄影、牡丹邮票、牡丹饼、牡丹茶、牡丹酒、牡丹化妆品、牡丹精油、牡丹食用油等400余种深加工产品,年产值超亿元。
——已经通过在广州、上海、深圳、三亚、台湾杉林溪、美国西雅图等地组织开展的洛阳牡丹及牡丹产品展销活动,进一步开拓了国内外市场。
如果再加上下面的生动注脚,洛阳牡丹产业的发展将呈现更加激动人心的美好前景。
——洛阳牡丹的科研队伍迅速壮大,近百项牡丹科技成果问世,已经建立起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基因库。
——洛阳牡丹研究院培育牡丹新品种106个,嫁接新品种牡丹5万株,大大改善了牡丹品质。
——已具备较成熟的牡丹花期控制技术和四季开花技术,使牡丹盛花期由原来的11天延长到目前的40天,基本实现了花开随人愿、四季皆可赏。
“要把牡丹产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大科技研发和市场开拓力度,着力解决制约牡丹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牡丹产品,进一步打响‘洛阳牡丹产业甲天下’的品牌。”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陈雪枫多次强调。
“到2020年,全市牡丹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产业总产值为300亿元至500亿元,使牡丹产业真正成为我市的特色支柱产业。”洛阳就牡丹产业发展绘就蓝图。
一个节会,一个城市的激活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牡丹文化节之于洛阳,是一个支点,其撬动的,不仅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思想解放、视野开阔,更有实际工作中各方面“真金白银”的收获。
——撬动了洛阳城市建设的发展。结合牡丹文化节的筹办,洛阳每年都要安排一批道路桥梁的新建、改扩建和城市绿化、市容美化、城区亮化等重点工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吸引力日益增强。
——撬动了洛阳文明素质的提升。伴随着牡丹文化节的与时俱进,“文明洛阳、礼仪洛阳、诚信洛阳、魅力洛阳”已逐渐成为洛阳人遵从并践行的“道德律令”,从热心大妈免费为游客提供茶水到牡丹文化节期间遍布全城的志愿者笑脸服务游客;从出租车司机拾金不昧到人民警察及时送回迷路的幼童;从一个月的牡丹文化节延伸到一年的365天……在文明礼仪的展台上,洛阳倾情展示,台下掌声如雷、好评如潮。
——撬动了洛阳开放招商工作的进步。据统计,前30届牡丹文化节共签订招商引资合作合同项目2524个,累计投资总额6023.9亿元。刚刚过去的第32届牡丹文化节招商工作更是硕果累累:共有来自美、法、日等国及国内各省市、港澳台地区的1253名客商参加,签约项目98个,投资总额1197.2亿元。
——撬动了洛阳旅游业的发展,撬动了洛阳文化产业的发展……“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牡丹文化节如同荡漾的春风,使得洛阳这个大池塘风生水起、活力四射。
——已经成为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平台,已经成为洛阳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在回顾与遐想中,第33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号角已经吹响:“坚持高起点策划、高标准立意、高质量运作,把牡丹文化节与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办得更有深度、广度,更有实效。要在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确保把本届牡丹文化节打造成市民期盼、外界关注的精品节会。”
办一届更加出彩的牡丹文化节,洛阳信心百倍,志在必得。
在即将到来的4月,让我们相约千年帝都,不见不散。(记者 龚金星 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