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 达 通 讯 (第158期) 《先达人社区网站》
走访香港、北京、天津 九月七日,是宏伟的忌日,我们做简单的饭菜祭拜,纪念。当晚我和唯群乘晚上十二时起飞的国泰航班到香港。看望宏伟的三弟宏泰和四弟宏昌。宏泰住在太古城,身体不好,请一印尼佣人照顾。他还能坐轮椅外出,好几次请我们到餐厅吃饭。宏昌住在政府办理的养老院。他不能起来走动,要人喂食。精神还好,认得我们是谁。邓新荷 年老了,才了解时间的无情与可贵。是自然的规律,也只能勇敢面对吧! 我见到两位侄女:月娇和月兰。唯群也拜访了她的姑姑,她们都安好。 达生夫妇还邀请我们吃饭,到来的有琼叶、春风、壁奇、建生、唯群和我。可惜有些身体不行,有些有事不能来。吃了饭,我们还到达生办公的地方喝咖啡,闲聊。 我们在柏宁酒店住了三晚,离开香港到北京。 九月十一日,我们来到北京,弟弟到机场接我们。我们下榻国贸饭店。 我们参加了北京先达校友会的十八周年会庆。会上见到铁生清香,铁生的身体健康恢复得很好。也见到九十六岁高龄的长辈克胜,从香港来的德华雅容,从印尼来的民和月汶,从深圳来的老同学素珍。还有月明,国坚老师身体不行不能来。还有宝琴……大家有讲不完的话,有回忆不完的过去。同时也享受着丰富的菜肴。 九月十五日,书海、瑞玲、素珍唯群和我一起去天津。书海邀请在天津的先达人在餐厅共餐。素琪和燕玉身体不好,不能来。 在这里我见到侄女月英,能把大家带动起来的笑英,能相互关心的邻居燕玉和慧娟。还有梅英,她的哥哥承群,曾经和宏伟来往密切。玉贞是翠贞的妹妹,翠贞是美琴的嫂子,也是亲戚。 我觉得,天津的下一代,对父母特别关心和孝顺,这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成功。 吃了饭,我们到养老院看望素琪,她是我的老同学和邻居。她身体不好,视力差,只能见到人的轮廓,不能行走。友联照顾她几十年,病了先离开了。儿女安排她住进养老院。她的记忆和精神很好。我和她从高小起,坐在同一张桌椅听课。走出校门后,我们共同走上工作的第一站:丹南农民学校。在这里我们看到农村的贫穷。孩子们赤着脚来上课,更谈不上穿校服。我们也只能喝黄色的井水,晚上在煤油灯下备课和充实自己。一年半的农村生活,使我了解社会的不平,人的一生有许多艰难困苦。离开了农村,我回到母校工作,素琪有机会到中国升学,从此分别了。今天我们见面,只是短暂的,匆匆的,只能带着依依不舍的悲哀离开。 我们还到燕玉府上拜访,她脚没力,行动不便。她的媳妇包了很多饺子,准备了饭菜招待我们,饺子很好吃。 我们很感谢天津的亲朋戚友,给我们很好的招待和关心,会给我们留下美好的,永远的思念。 我们在日航酒店住了两晚,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天津,再回到北京。 在北京,书海和瑞玲带我和唯群去拜访木英师母。她脚没力,不能自由行动。以轮椅代步。 她家的玻璃橱柜里,贴着许多过去的照片,留下年轻时代的事迹。这也会陪伴师母过更充实的生活吧? 书海和瑞玲带我们到餐厅吃饭。师母坐在轮椅上,由保姆推到餐厅。饭后,我和唯群还到书海、瑞玲家喝咖啡,吃水果,继续叙谈。 这一见面,是快乐的,珍惜的。 九月二十日,唯群得回印尼了,她还上班。我住到妹妹荷香的家。 九月二十四日,书海的哥哥树武从深圳来到北京,书海和瑞玲邀我和荷香、老同学素珍到天外天见面。书海的儿子黄征,孙子子轩都到来。桌上还有生日蛋糕。 我们开始吃饭,菜肴丰富:烤鸭、酸辣鱼片汤、莲藕塞糯米、山药、煎里肌肉、青菜芥兰,……最后还一人一块蛋糕。 子轩坐在桌旁做作业,在学校已吃过饭。是懂得自觉用功的小孩。 他和书海能说笑,互比高低。令入羡慕。 吃过饭,我们还到书海家里喝咖啡,吃水果。今天是书海生日,我们很有口福,祝他生日快乐! 九月二十七日,中秋节,荷香在南京念书时的同学碧珍到来。她带来月饼和葡萄。请我们到餐厅吃饭。还吃了蒸饺煎饼、油焖鸡、肘子、青菜,……我很感谢她对妹妹的关心。 十月四日,我和妹妹坐计程车到华容府上拜访。他们俩身体都不好。华容要支着拐杖走,她的先生脊椎有毛病,得弯着腰走,还会疼痛。他们很少出门。都年老了,各有各的毛病。她们家附近,有一超市:家乐富。我们进去,走走看看,吃过饭后回家。 十月十三日,书海和瑞玲来荷香家看望我们,并打电话让巧端一起叙谈,中午,书海还请我们到附近饭店吃烤鸭。 在北京,我和妹妹好几次到巧端家看电视,吃饺子。有一次,用南瓜和面粉做皮的菜饺子,很好吃,是健康的吃法。 十月十七日,我准备回印尼了。十六日,巧端约我们到她家相会。到来的有书海瑞玲、连美、振顺春枝、巧珍。巧端做了素菜饺子,书海和瑞玲带来北京的驴打滚,山渣糕,糯米糕。书海还把部分饺子煎成锅贴,另有一番风味。巧端还煮了鱼粥,我们吃了美味又健康的一餐。 我感谢同学,亲友给我的招待和爱护,我永远向往和留恋。 居高声自远 非是借秋风 陈宏伟老师逝世已十六载。——怀念陈宏伟老师 黄书海 我对他的思念越发深沉浓烈。 长久以来,内心一直存有为他写篇怀念文章的冲动。今年九月,华青级老同学邓新荷(宏伟遗孀)和女儿唯群来京旅游探亲。我们曾多次倾情叙旧。终于把内心蕴藏的深沉思念付诸笔端,了却多年的心愿。 宏伟1929年生于棉兰。1946年,从棉兰苏东中学毕业后,转入当地“美以美”英语学校,1950年6月,九级英语毕业,应聘到先达华侨中学执教。 就是这个时候,认识了宏伟老师。 而频密接触却是在华青级高中补习班。仅一学期,半年时间。宏伟担任语文辅导老师。 性格内向,不善辞令,讲课不是他强项。但在座谈讨论一篇课文时,他对课文的分析和精髓的点拨,却闪耀着他对文学的造诣和智慧。 当时我负责壁报编委,有些重要文章都请他修改润色。琢磨修改过的文句和润色,你会感叹,他的水平比同学们都要高一筹,令人佩服。 1951年7月1日,华青级结业时,出版了《华青纪念册》,他写了一篇“给华青级的同学们”的留言。 六十四年后的今天,重谈他这篇几百字的简短留言,感触颇深。他的深睿思想和正确人生观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他说:“学校和社会都一样是学习的场所。残酷的现实是我们可恶的敌人,但同时也是我们的严厉的良师……”由于缺乏经验,碰“钉子”是难免的,但是“钉子”并不是可怕的,坚强勇敢的人就是从“钉子”堆中站起来的…… “时代给我们的任务实在是太重大了。我们还得好好把它负起,做为毛泽东时代的青年是光荣而艰辛的……” 经过半个多世纪风雨洗礼,他的言论和世界观并没有过时。他不但鼓励同学们这么做,自己也一直践行着自己的话。 “九·三0”事件后,所有华校被迫关闭,他也被抛入“残酷的现实社会”。为稻粱谋,他以坚强的意志,到工厂打工,当过公司的推销员、文员、会计等。他没有因此而沉沦。相反,却把这一段辛酸经历,当成认识社会,了解世间百态的不可替代的过程。 在他乘鹤西归的前两个多月,1999年7月22日,他写下了一生最后一篇文章“脚印”,绝笔。 在文学创作上,他十分心仪两位中国著名的文学大师朱自清和冰心。在文章中不仅倾诉了他对两位大师的敬仰,还借题发挥,对自己的一生做出极为客观、极为谦虚的评价。 他非常喜欢朱自清《毁灭》那首长诗,特别是其中几行永刻心中:“从此我不再仰眼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他因此审视自己,说:“一生中,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原以为已经为社会,为族群作出了一些奉献。在走过漫长的一段旅程之后,驻下足来,蓦然回首,才惊觉一生中拾荒的成绩竟是那么少得可怜……但应该说,我们也是幸运的。我们有机会填补了空间,我们有了开创,我们曾流过汗水,我们也曾有过奉献……如果还有遗憾,那就是我们的奉献没有作得更好,作得更多,我们的生活不够扎实,不够丰富,我们的脚印不够深,所走过的路不够远。” 写下他这段肺腑之言,不禁为他的真诚而动容。他不仅虚心学习两位大师的崇高人格,而且在写作上,不论选题和文风,都尽可能地向两位大师靠拢。细心的读者不难从文章中看到朱自清和冰心的影子。 最令我感动的是: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白色恐怖”的冲击之后,1999年6月6日,也就是在他逝世前三个月零一天时,他用充满激情的笔触,把蕴藏在心底的对印度尼西亚这片热土的挚爱,对印尼人民的赞誉,对印尼“阳光灿烂,春回大地”前途的期盼,毫无保留地倾泻到“华裔之歌”里。 这首歌后来之所以广为传唱,正是因为它唱出了千百万印尼华族的心声。 勤于写作,是从他1994年退休以后才开始的。虽然作品颇丰,毕竟是他的副业。他的正业是教书育人。十几年的教书生涯,培养了不少学子,可谓桃李满天下。 2015年3月,我参加“世界先达人相聚雅加达”大会,见到不少先达华中的学生,虽然他们未必个个都是陈宏伟老师的“程门立雪”弟子,但当谈起他为文教尽其毕生精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依然感动不已。 他在先达华侨中学先后执教了15年,曾担任过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担任先达华侨青年联合会主席,参加筹备苏北华侨青年总会第三届代表大会的工作。 在郑子经校长创导和主持下,宏伟老师和其他同事一起开办华青级高中补习班,这是先达教育事业的一大创举,收效甚好。 它的外溢效应,就是后来先达华侨中学开办的“师范补习班”。这个补习班使许多教学多年的小学老师有机会充电提高。这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举措,既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宏伟老师虽然只有高中学历,但他勤奋自学,利用所有课外闲暇时间博览群书。1961年,还取得了厦门大学函授班的毕业证书。他一直信奉这样的信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与宏伟老师几乎没有促膝倾谈过。几次回印尼探亲,或家访、或宴请,有过短暂的接触,但我对他一直很崇敬。他做事、治学、为文极为认真,不慕名利,朴实无华。这就是他给我的深刻印象。 1954年底,我调到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工作。1955年6月,听说他和华青级的“大姐姐”邓新荷成婚,心里很高兴。大家都觉得他们的结合十分完美。婚后几十年,彼此相敬如宾。新荷一直尊称他为“陈先”(即陈老师),多么难能可贵。 他对儿女严格要求。这是年近花甲的女儿唯群跟我说的一句话。追忆往事,唯群不无后悔地说:“小时不懂得父亲的严格要求,蹉跎了不少时光。否则,我的写作水平会更好些”。我安慰她说:“你求学时期,恰逢动乱年代,你靠自学能达到现在这个水平,已经很了不起了”。 这次新荷来京,我当面问她:“你对陈先怎么评价?”她憨憨一笑,说:“我对他的评价和子女的一样!”这就是老同学新荷的风格。 “宏伟为人善良、和蔼、平易近人,对朋友以诚相待,对儿女严格要求,一生过着朴实的生活”。这些赞誉,宏伟老师当之无愧。 宏伟老师有着学问的高度,道德的高度,因此“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谨以此短文寄托对宏伟老师深深的哀思。 老友相聚,其乐融融 自从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先达人联欢大会”后,转眼间已过三年的时间。——记北京之行 香港 德华 去年听到铁生兄摔倒昏迷,国坚兄患病经常进出医院,瑞华身患恶疾,病情严重。心里惦记着他们,总想去一趟北京探望他们和北京的老朋友。 详细看了我两的医院复诊时间,九月七日至十三日是空档,于是决定了这段时间去北京。正巧还可以参加北京先达校友会的18周年会庆。借此机会还可以和北京的老朋友相聚。 北京先达校友会在巧端会长带领下,株莲、琼藕、莲美、从汇等理事的合作,顺利举办了这次会庆。北京的先达人是越来越少了。但与会者仍有五十多人。有病在身的克胜叔(97岁)在儿子护送下来了,永祥兄、宝琴姐、铁生兄、清香、月明姐、南风、安娜等也来到会场。振顺兄与春枝身患多病,经治疗后精神奕奕的参加了大会。较年轻的大淼做过手术后,身体恢复得很好。与会者还有来自印尼的新荷、唯群、明和、月汶,来自广州的仕贞母子,来自深圳的素珍等,先达网的负责人张甲军也参加了大会。 大家见面都很高兴,相互问候,轮流拍照,场面非常温馨。 从汇是大会主持人,宣布大会开始,并宣传中央政府纪念抗日胜利七十周年时,在北京有四位先达人荣获抗日老战士纪念章,他们是林克胜、陈永祥、叶木英、李月娇,这是先达人的光荣。 简单讲话后,桌上已摆满了烤鸭、糖醋鱼、猪肘肉等,菜色非常丰富。 散会后,大家互祝珍重,来年再见。 在北京的几天,在外甥带领下先后两次到三0一医院探望了国坚兄。他的精神还好,也能吃,只是情绪不稳定。想去探望七十年老友的铁生兄,因已出院,住在儿子的家,路途遥远,清香表示,她一定带铁生兄参加会庆,届时可见面。 巧端、振顺、春枝;书海、瑞玲;老古一家等老朋友先后到酒店见面,大家都是几十年的老朋友,一旦相聚,无所不谈,真是开心。 意想不到的是:我们接到了赵力的电话,她说是六十年代中侨委幼儿园的学生,想来探望陶老师和陈老师,正好是教师节,他们要来报师恩。 她们一行五人(赵力、王小彬、王素蓉、郭梅、叶立梅)和我们见面后,说是代表一班同学来看望我们。她们说:当时在幼儿园只有五、六岁,但对陶老师印象特别深刻。你们住在幼儿园的院子里,所以对陈老师也有印象。一九七0年,中侨委干部及家属到江西五七干校,我们在学校念书,陈老师除给我们上课,还教我们打篮球、排球……我们现在已近六十岁,也已退休,时光匆匆,五十多年过去了,难得当年的小妮子还记得我们,深感安慰! 在北京与老朋友相会,感到很开心。但也有伤感。少棠姐没了、瑞华走了、月娇姐亦与世长辞。活着的,有的卧床不起、有的已失去记忆或患脑退化症,更多的是行动不便……看到这些情况,真是无奈! 这些老朋友们为建设美好的祖国贡献了一生,实在钦佩! 人生的自然规律不可违。但愿健康的要活得开心,有病的要积极治疗。 祝大家健康快乐! 老人会要换名字了 九月十三号星期天,我们又迎来一次先达几位老人的聚会,可这次的聚会真的非比寻常。出席的人数共十六人。一张十五人的大圆桌得多加一张椅子。如果加上我们有五个因事不能来的总人数就是廾一人了。对不对,我说过,有朝一日我们的老人会会爆满的,上了年纪的人有谁不愿意有一个让几十个老人集在一起畅谈的场所,而且对象都是从一个地方来的,相识了几十年的老朋友、老同学。正当的相聚、正常的消费,何乐而不为?!出乎意料的是两个多星期来无消无息的强东,在太太的牵扶下,突然来赴会,真难得!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远在苏南的张伟杰和陈水生千里迢迢也来参加,给大家带来了一份意外的惊喜!雅加达 陈武炎 到会的除了甲大,个个都喜气洋洋、容光焕发。甲大刚失去配偶还没两周,毅然出席,还在星期六晚上通知我,叫我早点来。真正是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汉。可不!他一到一开口就妙语如珠。几个刚从北大荒旅游回来的将祖国东北方的见闻带回来与我们共享。今日我才知道东方的第一镇抚远镇就是全国最早见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早上两点多种太阳就升起来,晚上九点钟太阳才落下来。他们也踏上了中俄你一半我一半的黑瞎子岛,也去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用鲜血,夺回来的珍宝岛,多苦多难的中国啊!为什么世界上这样多的国家敢明目张胆的欺负妳? 达明、亚勇、肇福、家烈他们四位刚欣赏了中国的北国风光回来,他们不吝啬的将所见所闻相互的说出了各自的心得。尤其是肇福,他将这次从延边学回来有关人参的学问无私的公开出来,以使我们以后如果要买人参起码不会受骗。人参分为几种,各种类的形状如何怎样用人工栽种说的一清二楚。在“校友通讯”第二期肇福的“道听途说话人参”里都写的很清楚,不再重述了。 我问肇福:“你在延边除了对人参的学问感兴趣外,有没有去参观朝鲜民俗文化,研究研究朝鲜的民族风,顺便欣赏朝鲜姑娘的歌舞?”他说:“那是当然的!”达明:“可惜朝鲜姑娘喜欢跳'无腰舞'。”伟杰:“朝鲜无腰舞没有新疆的肚皮舞好看!"达明:“那当然啦!一个是土耳其波斯的后裔,一个是中国汉族的后裔。民族风定有大大的区别。”看看!我们这一群老是老,见识可还是不一般的吧!说到这里亚勇插进来了:“你们知道吗?我们除了买人参还斗抢买鹿茸!”他接着说:“达明是个'识仔'看到有鹿茸马上向招待员了解情况后随即将一整株鹿角~鹿茸买去。肇福也听出了兴趣,想将剩下的一株也买下,可是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茂华太太将鹿茸抓在手里,马上叫刷卡算账了事!”坚决果断,不愧有铁娘子的称号。我说:“肇福,你身强体壮,不吃鹿茸已经够强壮了,如果又人参再鹿茸恐怕脊椎骨不胜负荷累弯了就糟糕!得不偿失,到时得拄拐杖,还是不买得好!”我转向达明:“你买了十多吊的鹿茸要怎么吃?是蒸来吃还是煮来吃?”他说:“什么?Lu Ciuw Boi Hiau Lah!(你就不懂啦)浸酒呀!浸成鹿茸酒慢慢喝。”哇!用潮州话骂人,其实也是很好听的。对不对?我说:“喝了鹿茸酒加上野山参的效力,久而久之身体就会脱胎换骨,越活越年轻。看样子我们现在的这个老人会就真的要改名换姓了。”达明马上回应说:“对!叫老人会本来就是很难听。我们大家想想看把它换成什么名字更好?”没想到一句玩笑话如捅了马蜂窝,大家七嘴八舌的争相给老人会洗礼换新名。乐龄会、长乐会、冬青会……,结果呢?士杰向亚勇使了个眼色,亚勇说:“叫长青会好了!”啊!他们三四个少壮派早已商量好了的。长青就长青吧!但还是老人会叫来顺口而且比较贴切!要不然不可能叫了二三十年吧!对不? 麻园中的小木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是活净水,土是有营养的社会土壤。更有心灵的营养一一读书。书是人类智能的源泉,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社会像个没有围墙的学校,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它给你准备了两条道路:幸福之路与痛苦之路。——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雅加达 陈鸣 大强兄原本住在一个小镇,做些小买卖。正好其友在离小镇较远的麻园内有一间开杂货铺的房子要出售,大强兄心动了,兄弟们激烈反对,因为小镇条件差起码还有一所仅有的小学。生为父母的都会倾自己所有去爱孩子,关心孩子成长中的教育和前途,哪位父母希望孩子是个文盲,还有哪位父母忍心成为孩子进步的绊脚石!可是,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由于他一意孤行,把家人推向苦难的深渊,这才有了他不幸人生经历的写照。正所谓:棋错一筹,满盘皆输! 一天,大强兄一位同父异母的小弟入城接洽工作。下车后车水马龙的车站,冷不防被一辆载客的三轮车撞倒了,小腿侧被车轮的铁盖刮伤了,三轮车的铁盖歪了,硬是要小弟赔偿。双方争执不休,相持不下,一位正值班的交警闻声而至,憨直的小弟错把交警当包青天,他据理一一申诉。听完,交警手一挥,示意他回家,又值班去了。小弟走进巴杀外围区,突然一辆三轮车飞快的又把他撞跌了,他刚站起来,三轮车又来个回马枪,他赶紧钻入人群中,三轮车无懈可击,忿忿的开走了。从此,这无妄之灾让小弟好些年不敢入城。大强兄在小镇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小妹,小学毕业后到城里学手工,几个月后,一个男生看上了这朵含苞待放的花,于是,两人走到一块了。愚昧无知的母亲却找乩童占了一卦:男肖龙,女肖虎,龙虎斗,不可,不可也。晴天霹雳,顷刻间,小妹的心彷佛被埋进土里,她几乎透不过气,辛酸的泪水泉涌一般。 七十年代还有这样荒谬无稽之谈,这无异于一把尖刀,刺入小妹的心脏。男生负气很快与另一个女孩结婚,复巢之下,安有完卵,可怜的小妹在双重打击下,为了像天上的白云,被狂风吹得不留任何痕迹的爱情,断送了自己的一生,失常了。我和二姐去探望过一回,她就在无意识的傻笑中度过了令人悲泪的五十多载。 一天,大强兄带着妻子走访小镇的亲戚,回家途中经过杂草丛生的荒地,因嫂子急于小解,便到树下方便。第二天,她发烧了,吃退烧药,找小镇的医生打了针,烧还是不退,而且整日整夜不睡觉,发狂的闹个不休,家人一筹莫展,等她静下来再送医院,她终于安静下来,永远安息了。 大强兄家的老大老二都到适婚年龄了,经过媒人介绍,老大很快便要结 婚了。我和二姐提前一天到达。原来,小木屋虽小,周围的空地很宽阔 ,还种了好多果树。 是夜,柔和的月光照亮了小木屋,微风阵阵,树枝摇曳,果香扑鼻,沁人心脾。真是个宁静,美妙无比、令人陶醉的诗的境界。此刻,夜间的歌手也吹奏起来了,我想起了中学时期老师教的一首旋律优美的歌:纺织姑娘。"在那矮小的屋里,灯火在闪着光,美丽的纺织姑娘,坐在窗前......"然而,现实生活会像诗那么美吗? 原本,老大是以卖烧柴为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镇上的人大部份都改用煤油炉烧水做饭。为了生计,他和妻儿离开小木屋,搬到离城市较远的一个小集市附近,那里居民较多,公路上来往的车辆也多。这里有唯一的一间咖啡店,门前有原住民开的炒面摊,乘客可在此解渴充饥。老大见生意好,也在附近炒起了面。同行是冤家,面摊摊主再三挑衅,这是虎口夺食,无非是自讨苦吃。 一天早晨,老大头顶一篮子面,刚走没几步,就遭人袭击,一把镰刀砍向肚子,肠被拉出来了,他丢开面,脱下套衫把肠塞回肚子用手摀住,同妻子坐三轮车奔陆军医院。一星期后我和二姐闻讯赶到医院,看见病床是空的,心凉了半截。问护士才知他回家了,我们又乘三轮车赶到他家。推开歪歪斜斜的竹席篱笆门。院子杂草丛生,敲门后不见人开门,径自推开虚掩的门,一直走到屋后,女主人在简单的丶只用几只沥青油桶围成的浴室洗澡。我们又退回前面的客厅等,客厅仅有两张破了坐垫用旧毛巾补上的藤椅。此情此景,让人悲从中来。女主人出来了,告知其夫正睡,不能接待。我们将慰问品交给她,慰问了几句,便向她告辞,临行前她告诉我们,她女儿初中毕业后去当店员了。总祘为这个苦难的家多了一个支撑点。 老大是奇迹般的活下来了,但 由于元气受损,体弱无力,大约两年后结束了他苦难的一生,去世了。 之前,老大搬家之际,大强兄又为老二物色了一个开菜馆,自己掌厨的女生。他自为媒,约女孩与老二见了面。不可理喻的是,他代儿子写信给女生,内容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几次见面后,他认为夜长梦多,还是速战速决,了结一番心事。他开始张罗一切事宜,结婚那一天,我和二姐去参加婚宴,新娘进洞房后,发现板墙上因木板的缺损留下一个洞,她认为这是对这椿亲事的亵渎,心里委屈,流泪了。人生遗憾,莫过于此。 时间静静的流淌,她渐渐了解了眼前的丈夫,他学历浅,基础不牢,随风飘摇,因此没有主见,一切听父亲安排,还有些木纳,心地却实诚、善良。她觉得自己是为结婚而结婚,老 人说的:嫁汉嫁汉,穿衣吃饭。 人类最高的享受是心灵的享受。有精神的生活,有书的生活,有质量的生活。她几次想单独出去闯,但看到小小的女儿一笑,就抚平了她一切的伤痛,暂时打消了出去闯的念头。她想让生活步入正轨,彻底告别过去。巾帼不让须眉,她要与丈夫孩子一同走出木屋,进入社会。物色好了地点,她重操旧业开饭店。眼看日子越过越好,她生病了。丈夫不能独挡一面,她只好炒面包成一包包的,放入篮子,让丈夫去卖。这样的日子维持了一段时间,夫妻先后结束了人生苦难的历程,安息了。她戏剧般的人生所留下的是遗憾和失落,她刚在舞台上亮相,却又匆匆陨落了。 大强兄的大女儿当续弦,生了个男儿,年纪还轻便去世了,二女儿嫁给麻园的原住民,因坐月子生病也去世了。小女儿丶老幺也与麻园的原住民通婚。老幺少与外界接触,他已完全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中,他与世不争,非常满足于世外麻园的宁静生活,而小木屋装满了他毕生所追求的幸福。 小木屋旁有个人工挖掘的池塘,装的是一池死水,池中有几只鸭子欢快的戏水,及时行乐,谁也不知哪一天牠们会变成餐桌上的美食一一卤鸭。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