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先华校友通讯(第6期)

2016-3-3 13:5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476| 评论: 0|来自: 先达先华校友

摘要: 先华校友通讯 先达先华校友 主办 总第6期
飲食文化

中國火鍋文化
    以前在夏天吃火鍋並沒有現下這般時尚,多是在冬季的凜冽寒風中尋找一家熱氣騰騰的火鍋店。當然,以麻辣火鍋的發祥地四川來說,酷暑之夜,揮汗如雨噴氣吃火鍋似乎已成其飲食文化之一,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火鍋現在已成爲一種無季節性的飲食文化。
  據說四川的火鍋早在左思的《三都賦》中就有記載,歷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而且還有"日暮漢宮吃毛肚,家家扶得醉人歸"的火鍋章句。火鍋的發祥地準確來 說是在重慶,如今重慶雖已成爲直轄市,但飲食一派,多數人還是將其划入川菜的範疇的。雖說現在的川人已習慣和愛上了夏天吃火鍋熱上加熱的勁兒。但火鍋的起 源之初還是在冬季。20世紀初的嘉陵江畔,冬日裏天寒地凍,朔風凜凜,有小販便發明了一特製的挑子,挑著它走街串巷地叫賣。挑子的一頭是一座紅泥小火爐, 上置一只帶"#"字格的洋鐵盒,裏面翻滾著黑不溜偢、麻辣成鮮的滷汁;另一頭則是盛裝牛雜、調料、碗筷、板凳的櫥架。要吃的時候便每人一格,將牛雜往滷汁 中涮一涮,蘸著調料大快朵頤,等到美味穿腸過,整個身子在辣和熱的雙重呵護下也變得暖和起來了。這種飲食方式很快成為市民的鍾愛,當時以涮水牛毛肚的爲 多,別有一種鮮嫩水靈、快爽脆利的齒感,因此重慶火鍋最初被稱為毛肚火鍋。
  直到30年代中期,毛肚火鍋才登堂入室,成為餐館中的一員。當然,地位的提升令它的"行頭"也煥然一新,赤銅小鍋代替了過去簡陋的洋鐵盒,可涮的內容也豐 富了起來,引起人們更大的興趣。重慶市面上的火鍋漸漸做成了氣候,一時之間,有火鍋的餐館食客如雲,沒有火鍋的餐館也競相效仿,在競爭的促動下,重慶火鍋 的用料、器皿、菜式等越來越進步了。
  與重慶同屬巴山蜀水的成都也不示弱,不僅火鍋店開得滿城滿街都是,而且在火鍋的口味上有了不少創新,在單純的麻辣鍋的基礎上又衍出海鮮火鍋、魚頭火鍋、狗肉火鍋、羊肉火鍋、酸菜火鍋、藥膳火鍋等。由於川人愛極了火鍋鮮辣的口味以及隨手涮燙的愜意,到了高溫酷暑的盛夏,即使是光著膀子汗如雨下,他們還是喜歡圍成一桌,大啖火鍋,那種無拘無束的痛快勁,真是羨熬旁人,於是有越來越多人加入吃火鍋,特別是夏天吃火鍋的行列。
  飲食的傳播就像空氣的流動一樣,無形無跡卻又廣闊而迅速。如今盛形全國的火鍋雖然源四川,但又說不上是哪兒傳到哪兒,哪兒影響了哪兒。北方的涮羊肉,自成風味,廣東的"打邊爐"似乎也由來已久。無論在哪裡,火鍋似乎成了一種載體,不僅承載著美味與文化,也是凝聚人們情感的絕佳道具。
  能湊成一桌圍在一個鍋子吃火鍋的人,很少是還處於應酬級別的關係,要麼是三五群的知己好友、同學同事,要麼是一大家子,更有熱戀中的情侶,守著一個火鍋,多少呢喃細語,柔情蜜意,盡融在鍋中裛裛騰起的熱氣中。
  吃火鍋的過程也是感情催化的一個過程。首先是選鍋底,確定一個鍋底體現了一群人的共性,這時候,喜愛純辣的自成一團;好講究的多半會挑羊肉、藥膳之類的鍋底,時刻不忘進補;一群嬌滴滴的女孩子一起吃火鍋,往往會要清湯的,以免口味太重上了火,事後又是一大堆的補救措施;實在有意見相左的,還可以有鴛鴦火鍋來調和,辣與不辣,熱情與冷靜之間,居然只需一塊鐵片隔開這麼簡單。接著選菜,餐館裡火鍋的菜牌和其它炒菜的菜譜不是在一起的,而是另成冊,上面所列生鮮菜式有好幾頁,品種花樣是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令人食指大動。親朋好友這時可以隨心所欲,每人挑幾樣自己可心的品種,看看其他人點的,也不賴,有時也可藉著點菜,了解身邊人的性格愛好。終於,火旺了,湯底也開了,水花從鍋的中心向上沸起,這時候是吃火鍋的過程最快樂的一刻,各人抄起自己最愛吃的菜,迫不及待地投入歡快撲騰著的鍋中,稍待一會兒,左右涮一涮,提起來再放入事先早已拌好的調料碗中,然後是入大嚼,一邊小心顧著嘴不要被燙到。這會兒餐桌上一般很安靜,沒有人顧得上說話。待吃過兩三口之後,才有人放下筷子,喝上一大口冰啤酒或其他飲料,開始品評火鍋的味道。再往下,就是吃吃停停,邊吃邊說了。友情、親情、愛情在這樣隨意而情意濃濃的氣氛中得到加深,於是大家在最後意猶未盡地結束吃火鍋之時,又情不自禁地提到哪哪還有個地方吃火鍋不錯,下次再去雲雲。
  火鍋的花樣是越來越新穎,但火鍋這種飲食方式還會一直盛行下去,其中原因很值得探究。有人認為火鍋之中各種成分難分高低貴賤。大家同在一鍋。只有和衷共濟,各展所長,方能最終造就美味。這種飲食方式符合了中國人的心理特徵,因此才會長盛不衰。
                                                    网络转载


文明古国
           中华VS波斯,谁才是亚洲古典文明的真正代表?

图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夏朝商朝


四大文明古国里,亚洲占了三个-巴比伦,印度,中国。印度虽然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文明,但是,分裂是印度历史的主题,统一不仅时间短,而且完全依靠武力。很明显,印度无法代表亚洲古典文明。巴比伦存在时间不是很长,而且最终被波斯消灭。但是,波斯却全盘继承了巴比伦的文化,并发扬光大。而且,波斯和中国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统一是历史的主流。那么,中华与波斯,谁更能代表亚洲古典文明呢,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


图二 古巴比伦与古埃及

中东两河流域,土地极其肥沃,很早就产生了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崛起于两河流域南部,在汉谟拉比时期达到鼎盛,并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不久后,亚述崛起,古巴比伦开始衰弱,并沦为亚述的附庸。亚述衰弱后,巴比伦摆脱了亚述的控制,重新独立,并建立新巴比伦王国,且再度强盛。可惜,不久后,波斯崛起,完全征服了两河流域,新巴比伦王国彻底灭亡。


图三 中华文明之西周

四大文明古国里,中华文明产生时间是最晚的。因此,中华文明在当时某些方面是落后于巴比伦的。波斯崛起并消灭新巴比伦王国后,全盘继承了巴比伦的文化。而当时,中华正处于西周春秋时期,虽然在一些方面独具特色,但是,整体上中华文明是是弱于巴比伦和巴比伦的继承者波斯的。

图四 波斯帝国

波斯彻底消化巴比伦后,顺势消灭了埃及,征服了小亚细亚,波斯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这个时期,中华正处于战国时期。虽然生产力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整体还是弱于波斯的。但是,波斯帝国与希腊长达百年的战争,充分暴露了波斯外强中干的本质-波斯虽然文明程度不弱,但是,庞大的帝国完全是依靠武力维持,本身并不巩固。而同时期的中华,版图是非常巩固且文化认同强烈的。所以,这个时期,中华与波斯实质上是不相上下的。

图五 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崛起后,对波斯和中华产生了重要影响。波斯帝国被轻易的完全征服,两河流域从波斯帝国的核心区域变成边缘区域,波斯日后都无法再完全彻底控制两河流域。而这个时期,中华大秦帝国建立,标志着中华中央集权和大一统思维的彻底形成。这个时期,也是中华与波斯地位彻底的转变。中华文明不再落后于波斯,开始逐渐超越波斯。

图六 萨珊波斯

大秦帝国之后,中华文明在大汉帝国时期达到第一个巅峰。此时,中华文明在全世界,只有罗马文明可以相提并论。而此时,波斯正处于分裂之中,先后被多个异族征服。过了百年,波斯才重新独立,建立了波斯第二帝国,即-萨珊波斯。萨珊波斯虽然重新复兴波斯文化,但是,各个方面都明显没有恢复到波斯第一帝国的情况。罗马帝国与之后的东罗马帝国,死死压制住萨珊波斯。而中华文明在大汉帝国之后虽然也处于分裂中,但是,综合国力依然远远强于萨珊波斯。

图七 波斯文明的彻底没落-阿拉伯征服

在经历几百年的乱世后,大隋帝国重新统一中国。而大隋帝国之后的大唐帝国,更是将中华文明代入整个古典时期的巅峰。而此时,萨珊波斯开始没落,阿拉伯人开始崛起。更可怕的是,阿拉伯人不仅彻底征服了整个波斯,还完全摧毁了整个波斯文明。波斯文明开始完全落后于中华文明。

图八 中华文明文化的巅峰-大宋帝国

大唐帝国灭亡后,大宋帝国重新统一中国。虽然大宋帝国在军事上积贫积弱,但是,大宋帝国在文化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而此时,波斯历经坎坷,终于获得了独立。只是此时,波斯的文化已经不是波斯原本的文化,而且全面落后于中华。

图九 波斯人建立的波斯政权-萨菲波斯帝国

大宋帝国因为军事上积贫积弱,最终被蒙古帝国灭亡。蒙古帝国消灭大宋帝国后不久,又被大明帝国彻底击败。大明帝国重新复兴了中华文明,使得中华文明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此时,波斯在经历过长达数百年的外族征服后,终于由波斯人自己建立了政权-萨菲波斯帝国。萨菲帝国建立后,开始波斯化进程。只是,任凭他再怎么波斯化,此时的波斯文明已经不是原本的波斯了。而且,中华文明强于波斯文明的情况没有逆转。

图十 中华文明最后的曙光-大清帝国

大明帝国灭亡后,大清帝国统一了中国。 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大清帝国采取文字狱,八股取士,毁灭典籍等诸多措施,严重摧残了中华文明。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大清帝国还是全盘接受中华文明的。也因为他全面接受了中华文明,并在某种程度上发展,所以,近代西方文明全面入侵后,中华文明才能始终不倒,始终未被摧毁。而同时期的波斯,在萨菲帝国灭亡后,后继的王朝都异常虚弱,地方割据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波斯文明完全无法恢复和发展。并且,波斯文明在西方文明的摧残和打击之下,遭遇了灭顶之灾,近乎灭亡
综合来看,波斯文明在古典早期曾经一度领先中华文明。但是,这是依靠对巴比伦文明和埃及文明的继承,以及巴比伦文明和埃及文明比中华文明更早发展来取得的。当中华文明真正发力后,波斯文明是不如中华文明的。因此,中华文明才是亚洲古典文明的真正代表。
                                                    网络转载

世界歷史                                    古埃及文明的創建

    尼羅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古埃及人在這一地區創建了燦爛的文明,諸如農業的改良,文字的發明,醫學的進步,以及完美的建築、雕塑,精美的手工藝品等。這筆豐富的文化遺產,直至今天,在世界上仍然可以見到它的影響。
    大約在公元前3300年,埃及人已經開始使用象形文字。它由表意符號、表音符號和限定符號三部分構成。
    表意符號是用圖形表示詞語的意義,特點是圖形和詞義有密切關係。例如:表示水就畫幾條波形線,畫一個五角星表示「星」的概念。
    表音符號是把詞語的發音表示出來,取得音值。例如:貓頭鷹的圖形符號用作音符時,讀[m]音,已失掉「貓頭鷹」的含義。表示門閂的圖形符號,代表[s]音,而另一個表示小山坡的圖形符號,則代表[k]音。
    限定符號是在表音符號外加上一個新的純屬表意的圖形符號,置於詞尾,以表明這個詞屬於哪個事物範疇。限定符號本身不發音。例如:「犁杖」和「朱鷲」這兩個詞的音符完全相同,讀音為[hb]。區別詞義的方法是:在[hb」後分別加上表示「犁杖」和「朱鷲」的限定符號。
    談到埃及,不能不提到被稱為「世界奇蹟」的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國王—法老和王后的陵墓。埃及人叫它「庇裏穆斯」,意思是「高」。陵墓是用巨大石塊堆砌而成的方錐形建築,四面都是上小下大的等腰三角形,很像中文的「金」字,所以,人們形象地稱它「金字塔」。埃及迄今已發現金字塔100多座。其中,大金字塔(又稱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最著名,是埃及金字建築藝術的頂峰。
    大金字塔是埃及現存規模最大的金字塔。它建於胡夫統治時期(約公元前2670年),原高146.59米,因頂端剝落,現高136.5米。塔的四個斜面正對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塔基呈正方形,邊長約230米,占地面積5.29萬平方米。塔身由230萬塊巨石組成,它們大小不一,品均重約2.5噸。
    哈夫拉金字塔建於約公元前2575年至公元前2465年,塔高143.5米。舉世聞名的獅身人面像便緊挨著哈夫拉金字塔。希臘人稱獅身人面像為斯芬克斯(希臘神話中斯芬克斯為帶翼的獅身女怪)。據說,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哈夫拉為了使他的形象永存於世,命令工匠利用建造金字塔剩餘的石塊,建造了斯芬克斯,頭部就按照哈夫拉的面目雕刻。斯芬克斯高19.8米,長45.7米,面闊4.1米,口長2.6米,頭戴「奈姆斯」皇冠,額刻「庫伯拉」聖蛇浮雕,威嚴而又神秘。
    為了確保金字塔萬古長存,石塊與石塊之間沒有任何粘接物,而是把一塊石頭直接放在另一塊石頭上,併合得天衣無縫,甚至連最薄的刀片也插不進去。砌工之精確,內部結構之複雜,實在令人驚嘆不已。同時,由於金字塔造型獨特,凌厲的風勢不得不沿著塔的斜面或稜角上升,塔的受風面由下而上越來越小,在塔頂,塔的受風面趨近於零,這種以柔克剛的獨特造型,把風的破壞力降到最小程度。這就使金字塔雖然歷經數千年的風吹雨打,卻依然屹立在埃及大地上。
    金字塔閃耀著古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光芒,它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徵,是古埃及人民創造的人間奇蹟。直到今天,規模宏大、建築神奇、氣勢雄偉的金字塔依然給人留下許多未解之謎。神秘的埃及金字塔吸引了許多科學家、考古學家和歷史家前往探究,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無數遊客前去觀光遊覽。
    古埃及除了建造世人矚目的金字塔外,它的木乃伊製造術也讓世界稱奇不已。埃及人自古就有靈魂不滅的觀念,他們把人的死亡看成是到另一個世界生活的繼續,因而不僅把屍體製成木乃伊,還建造陵墓以保存屍體,使得製造木乃伊、修築墳墓之風盛行。
    木乃伊是經過特殊處理而完好保存下來的屍體。它的製作過程非常複雜。在古代,每個法老死後,都要把奧西里斯的神話表演一番:首先舉行尋屍儀式,接著舉行潔身儀式,把屍體剖開,取出腦髓和內臟,然後將屍體浸入一種防腐液中,除掉脂肪、泡掉表皮。70天後,再把屍體取出晾乾,體腔內填入香料,外面塗上樹膠,以防止屍體與空氣接觸,最後用布將屍體一層層裹起來。這樣,一具經久不腐的木乃伊就做成了。安放遺體之前,還要舉行神秘而隆重的念咒儀式,為木乃伊開眼開鼻,把食物塞進它的嘴裏。據說,這樣它就能像活人一樣呼吸、說話和吃飯了。最後舉行安葬儀式,把木乃伊裝入石棺,這樣,金字塔就是它們永久的歸宿了。
    製作木乃伊表明古埃及人已掌握了物理、化學、醫學等方面的科學知識。
                                                                    摘自《影響世界歷史的100件大事》

1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