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页
專欄 屐痕·屐聲 郁達夫有本文集,叫《屐痕處處》,是他飽覽了祖國的名山大川美景之後寫的遊記集,書名用了「謝公屐」的典故。仟仞 所謂「謝公屐」,是南朝時宋代詩人謝靈運的一項「技術革新」,他把當時的有齒木屐加以改良,屐底前後齒可以靈活裝卸,詩人外出遊覽時就穿上這種木屐,上山去其前齒,下山則去其後齒,這樣有助於身軀的平衡穩定。這種登山屐就被稱為「謝公屐」,後人便常將它與尋幽探勝、觀賞大自然景色聯繫起來,「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李白就曾寫下這樣的詩句,郁達夫以「屐痕」借指遊蹤,其源蓋出於此。 其實,古人之穿大木屐並不限於登山遠行,魏晉南北朝是木屐盛行時期,分有齒與無齒兩種,上自王公貴戚,下及平民百姓,日常家居都愛穿上它。直至唐代依然風行於南方吳越一帶,李白漫遊會稽時寫有五首《越女詞》,其一曰:「長干吳兒女,眉目豔星月。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既寫出吳越少女的秀美純真,肌膚雪白,同時也提供了唐代婦女赤足穿屐的例證。 由此聯想起東南亞華僑華人也曾有過穿屐留痕的歲月。木屐,印尼語叫bakiak,源自中國的閩方言,顯見此物是華僑先輩由「唐山」傳播過去的。 熱帶地方,終年皆夏,作為赤道驕陽烤炙下生長的孩子,我的童年平日慣於光腳丫子(穿鞋是上學、看戲、隨大人去作客時才有的禮數),呆在家中固然愛赤腳,跑到戶外玩耍也不例外,不過也只限於大白天,傍晚沖涼過後便得穿上木屐了,這是家規,不得違反,為的是上牀睡覺時省得再洗一次腳。那木屐,底部並無前後齒,只是用整塊木頭作材料,近屐頭橫釘上一條膠皮帶子,用以固定腳部,就是這麼簡單,也就是這種簡便的「足衣」,成了日常生活的小點綴。入夜,一家老少,「人足一雙」,家中便不時此起彼伏,響起脆亮的屐聲;坐在門口乘涼,也一樣可以從馬路上領略到這一古樸的情調。 雖說木屐形制簡單,不過也有較為講究的;油上亮漆,再描上圖案彩畫,稍輕修飾美化,身價也就不同,為愛美的小姐女士們所選用。記得雅加達班芝蘭區一條小橫街,便有家專門售賣高級木屐的店鋪,門口還高高掛了一隻巨型彩飾屐,老遠便可望見,每回路經該處,我總會情不自禁地行注目禮,牽惹起童雅的遐思。 印象中,到了小學高年級換穿拖鞋了,木屐難得一穿,便漸漸從我的日常生活中淡出了。 1957年夏北歸,曾在廣州停留了兩個多月,一次訪友,在珠江邊的中國新聞社招待所留宿,臨睡前及凌晨竟然都聽到騎樓下路人穿梭往返的陣陣屐聲,使我頗感意外之餘,也叩開了記憶深處的往事門扉;這不正是我曾在雅加達聽慣的家居生活敲擊樂麼!其時衣黑衣,蹬響屐,正是五羊城民俗風情的一個側面,我似乎尋覓到雅加達屐聲的淵源了。 對穿屐古風,除李白等曾寫入詩外,也見諸其他古籍,像《晉書·謝安傳》就記載了這位東山再起、大名鼎鼎的東晉宰相聽到姪兒謝玄、兒子謝琰從前線送回的淝水大捷的戰報,按捺不住興奮心情,以致「過戶限,心甚喜,不覺屐齒之折」,在跨過門檻的時候,把腳上的屐齒碰斷了。「折屐」後來就用以形容喜不自禁之態,明人謝肇淛《五雜俎》中更描摹了當時福建人家居著屐的情狀:「今世吾閩興化、漳、泉三郡,以屐當靸(拖鞋),洗足竟,即跣(光著腳)而著之,不論貴賤男女皆然,蓋其他婦女多不纏足也(小腳穿不了屐)。女屐加以彩畫,時作龍頭,終日行屋中,閣閣然」 好一個「閣閣然」!這「閣閣然」的屐聲曾經延續了兩千餘年,響遍赤縣神州的通衢大道、陋巷小街、廊廡庭院、廳堂樓閣,更曾隨著徐福帶領的五百童男童女的腳步東渡扶桑;這「閣閣然」的屐聲也曾迴響在東南亞,與蕉風椰雨組成和諧的合奏。作為服飾組成部份的「足衣」之一,木屐雖屬細微末節,依然令我深深感受到華夏文化的源遠流長。 小文寫到這兒,本已收筆,不意友讀到一則野史,說的是春秋時吳王夫差的館娃宮裡有處響屧(即屐)廊」,是他專為聆聽西施走路的屐聲而建造的,響屧廊用大甕作地基,上鋪木板,形成許多共鳴箱,絕色美人在其上著木屐,扭腰鼓,來回走動,屐聲就更其脆亮,令夫差覺得十分悅耳動聽,神為之奪。就這樣,夫差後來終於被臥薪嘗膽的勾踐打敗,覆亡自殺。後人吟詠響屧廊一事曰:「憐伊幾兩平生屐,踏碎山河是此聲。」屐聲竟致以踏碎山河,卻是我此前未曾聽聞的。 摘自《故居的天井》 飲食文化 茶文化特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历史性 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 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内涵和活力,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 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区茶文化。中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 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 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 文相结合,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 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 中国茶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形成简单的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而同样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 深切哀悼 先达乡亲洪玉英(丁宜)因病逝世。高二組黃素真校友令夫君朱伯勝校友病逝。 高一組陳妙麗校友令夫君葉聿恭鄉賢病逝。 高五組校友施榮美校友病逝。 高三組已故校友李興奮令郎楊利君逝世。 谨向逝者表示深切哀悼,向逝者家属表示诚挚慰问。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先达校友会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