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先达通讯(第167期)

2016-12-4 13:1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618| 评论: 0|来自: 北京先达校友会

摘要: 先 达 通 讯 (第167期) 《先达人社区网站》 北京先达校友会 www.siantarpeople.org 2017年1月1日 (提前出版)
先 达 通 讯
(第167期)

《先达人社区网站》
北京先达校友会   www.siantarpeople.org  2017年1月1日
(提前出版)

目   录
2017年对先达乡亲意味着什么?       黄书海
永远的先达情                                  王谦宇
与后辈风云对话 谈中华情                 凡  夫
先达中华中小学校校歌歌词              郑子经
从“肉头殻”谈起                               成  城
母校情深                                        涂月英
苏门答腊的语言                              林淑明
我热爱的先达市之由来                    唯群 译

新 年 祝 贺
   祝2017年世界先达人第四届大会胜利召开!
   祝先达乡亲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
   祝伟大祖国取得更大成就,综合国力更上一层楼!
   祝“一带一路”顺利展开,为世界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祝中印尼两国关系顺风顺水警惕“黑天鹅”的干挠!
   祝世界各国人民沐浴和平阳光!

2017年对先达乡亲意味着什么?
黄书海
开头的话
    世界先达人第四届大会定于2017年11月在香港召开。这是先达乡亲一大盛事。消息一传开,引起先达各界的热烈反应。
    先达乡亲必将以愉悦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年。
    于是在他们的日常生活,或与友人交往或各种聚会,有关这次盛会的议题,必将成为他们谈资的主角。虽然这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眼下,以一个城市命名的华侨华人大聚会,在印尼现代历史上,先达是首创。以后有没有别的城市紧随其后,且拭目以待。
    我一再说过,先达人的大聚会是时代的产物。
    它的时代大背景是:
    一、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氛围焕然一新。北京的先达归侨干部,大多已从工作岗位上离退休下来,他们有闲暇时间互相串门,举行家庭聚会。
于是,他们和移居香港的先达归侨共同商定:同时成立北京先达校友会和香港先达联谊会,作为今后两地联络活动的平台。几年以后,广州先达联谊会也跟上来了。
二、印尼结束了三十二年军政权统治,中印恢复外交关系,大地回春。
于是先后成立了雅加达先达同乡联谊会,雅加达先达同乡公会(新公会),泗水先达联谊会和棉兰先达乡亲联谊会等组织。
三、历经时代风雨洗礼,先达原有的“红蓝”两派,越过了“兄弟阋于墙”,进入了“一笑泯恩仇”的新篇章,促成了2007年在先达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先达人大聚会。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它标志着先达乡亲初步形成了大团结、大融合、大联合的新局面。
2012年和2015年相继在北京和雅加达召开的第二届和第三届世界先达人大会,把先达情升华到新的境界、新的高度。
2017年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也是香港先达联谊会和北京先达校友会成立20周年。三个20年的巧遇,凸显了第四届世界先达人大会的重要意义。这届大会能否在前三届大会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这是广大先达乡亲所关注和期盼的。
好在主办这次大会的是香港先达联谊会。
他们人才济济,资金殷实,且拥有举办大型活动的丰富经验。这是大会能否成功召开的一大保障。
随着新年第一缕阳光升起,筹备工作即将全面铺开。众人拾柴火焰高。大会是全体先达人的大会。希望大家为大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我今年85,老伴83,已是耄耋之年,只要届时健康允许,我们将争取到会,与长辈、同辈、晚辈,谈新叙旧。正所谓:“盛年不重来,一日难两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为世界先达人第四届大会的召开,进行舆论宣传,北京《先达通讯》和《先达人网站》将当仁不让,竭尽绵薄之力。
三年前,即铁生兄出事前,我们曾商定要共同撰写先达华侨华人教育史和社团史。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而今铁生兄已无法沟通。勉为其难,只能由我来完成这一艰巨任务。
眼下,老一辈人不断凋零,再不抓紧,恐怕就要遗憾终身了。
先达华侨华人社会,基本上是由教育、社团、商业这大三块组成。我先就前两者提供一个“初稿”,抛砖引玉,以期广大读者,特别是为数不多的还健在的前辈和同辈的补充、修改、指正。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登有关文章。

先达中华学校发展梗概
先达位于印尼北苏门答腊省,距省会棉兰128公里,离闻名遐迩的多巴湖46公里,为该省第二大城市,是横贯苏岛西部和南部的交通枢纽。
初建时,先达是个闭塞落后的乡村,第一代华侨聚居地。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荷兰殖民者掠夺当地土地,大规模开辟种植园,修建公路铁路。随着种植园的拓展,广东、福建等地的同胞陆续到这一地区务工务农经商,先达逐渐以第一代华侨聚居为主的市镇。
十九世纪末,清朝对华侨实行招抚政策。戊戌变法后,康有为曾到印尼探访华侨,鼓励华侨发扬中华文化,兴办学堂。某些地方,主要是爪哇岛,华侨开始把私塾改为学堂,但不普遍。
辛亥革命前后,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运动感召和影响下,且为了满足印尼华侨自身发展的需要,各地创办新学堂,蔚然成风。
1905年,先达即有民办私塾,学员不多,以福建话教学,没有像样的教材,以识字写字为主。
1909年,在陈顺丹、李元亮、陈明春等一批热心教育的先达乡贤倡议下,创办了中华学校。他们捐资献地,并选定中国街和南京街交汇处作为校址,盖起了几间简陋的茅屋。这就是中华学校的雏形。
1911年,中华学校向当地政府正式注册,并成立了董事会来管理校务。
进入二十年代,中华学校学员不断增多:由十几个到几十个,由成百个到几百个,原有几间茅屋不敷应用,于是扩建成水泥砖房。这是第一次扩建。
随着先达市和周边乡镇园丘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批又一批的华侨到先达定居谋生,中华学校学员陡增。
1931年,以陈顺丹为首的校董,包括李元亮、陈明春、曾中和、陈大钧等,以及荣利商号,筹募大量资金,对校舍进行第二期关键性的扩建。在中心场地,兴建一座即使用现代眼光来看也是相当出众的大礼堂,堂前还有一块篮球场大小的绿草地,供师生早操用。后这块草地改为篮球场。这种建筑格局一直保留到二战结束前后。
在整个建校过程中,陈顺丹功不可没。他不仅献出一片土地,带头捐巨资,还不辞辛劳,奔走市政厅,洽办各种手续。
以陈顺丹为首的校董们,热心公益,积极创导华文教育事业,功勋卓著。为此,先达中华学校董事会,在学校大礼堂建立纪念碑,以资表彰。历经百年风雨,这块用烫金书写的纪念碑,至今仍保留完好。这是历史无可替代的证物。
当时,印尼各地华文师资十分紧缺,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校董会决定:不惜高薪聘请国内学识渊博之士,到中华学校担任校长和教师。他们当中就有:林纠侯、张资谋、黄建中、周寒笙、戴臣清等。他们治学有方,很快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成绩。还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回国深造。先后回国学习的有:张仲绛、张佐昌、陈学勤、陈丽水、黄文泉、张琼郁、陈锡勇等。
此时,中华学校的名声无胫而行,不少外地的学员慕名来上学。
上世纪二十年代,国际、国内局势和印尼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荷兰殖民主义者为了加强其殖民统治,除镇压印尼人民外,也加强了对华侨的管治和限制,禁止华校进行政治活动,阅读进步书刊等。
1927年,国内国共关系破裂,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和进步人士,实行白色恐怖,同时加强了对海外华侨的控制。一时间,校园里弥漫着恐怖气氛。师生一涉及政治,便争论不休,但尚未形成红蓝两派。
蒋政权的大屠杀,迫使一些共产党人和民主进步人士通过同乡同学关系逃亡国外。张谷和、郑子经、张式松、饶烈等就是在二、三十年代辗转来到先达从事教育工作的。
饶烈因同校方争论国内形势而被告发,并从其住处搜出“禁书”而被当局驱逐出境。
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在国内受过进步教育和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陈丽水、张琼郁等也回到棉兰、先达等地投身教育工作。
二十年代后期,由于校董会新老董事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洪我情等闽南籍和龙岩籍人士另起炉灶,创建了“国民学校”,郑子经任校长。
1933年,洪清合、王定一等潮州籍人士创办了“华侨公学”,张式松、张谷和等先后任校长。
这两所学校实行开明政策,面向贫苦侨胞,吸纳了许多没钱上学的子弟,培养许多接受新思想的学生,深受侨胞的赞誉。
1937年,“七七事变”,国内出现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局面,在一些开明的中华学校董事会成员和商家,如洪我情、张让三、施翼鹏、洪清合、陈影鹤、陶润鸿、王定一、徐炳星等的倡议下,中华、国民、华侨三校于1938年合并,改名为“中华中小学校”,雷霆任校长、郑子经任教导主任、张谷和任训育主任。
1939年,校董事会通过提高学费征收标准的提案,引起学生家长和老师郑子经、张谷和、张琼郁等不满。另外,这些老师和雷霆校长在教学方针上也存在分歧,几度谈判协商未果,遂集体辞职。
1939年下半年,张谷和、郑子经、张琼郁、陈琼瑶、张声振等八位老师经多次协商并获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在榴莲街下端,创立“先华学校”,招收贫穷学生,传授爱国抗日思想。
为了坚持中华中小学校的阵地,陈丽水应聘从棉兰回先达中华中小学校任训导主任。
1940年,先达中华中小学校举行隆重的第一届初中班毕业典礼。其中毕业生有:张昔典(回国后,改名为张志英,是中国航天部唯一的先达人。他曾多次来家访,商议为印尼发射卫星等事)、张仲增、张仲宣、谢自佳、萧邦雄、郑梅英、杨岫云、陈如英、杨启福、李承财、罗双喜等。
随着国内抗日战争的发展,先达广大华侨和师生也融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战救亡大潮中。中华和先华两校的师生成为抗战救亡的主力军,他们走上社会,号召抵制日货,开展募捐、义卖,募集衣服和药品等,支援祖国人民抗日战争。
一些热血青年干脆奔赴祖国抗日战场。他们当中有:黄炳强、张包、郑斌、许书真、赖仲元等。这数十名青年学生毅然投笔从戎奔赴祖国抗日战场的壮举,极大促进了华侨抗日大团结大融合。
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先达爱国华侨组织了“中华防卫团”来保卫华侨的性命财产。大家推荐张谷和任防卫团团长、张琼郁任培训总指挥。
中华和先华两校师生抗日救亡活动如火如荼。抗战歌曲《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大刀进行曲》、《歌唱八百壮士》等响彻云霄。
社会上抵制日货、募捐筹赈活动更加红火。
1942年3月14日,日军占领先达。
由于局势混乱,中华学校被迫停课。后来在日军威逼和唆使下,一些亲日败类分子复办了中华学校,实行奴化教育,但遭到绝大多数师生的反抗和抵制。而一部分爱国进步师生则在先达和棉兰秘密串联,商议成立抗日秘密组织和开展地下抗日活动等。
五、六月间,棉兰华侨成立了两个秘密抗日组织:“苏岛华侨抗敌协会”(简称华抗)和“苏岛人民抗敌协会”(后改名为“苏岛人民反法西斯同盟”,简称反盟)。
1943年,华抗和反盟合并为“苏岛反法西斯总同盟”。
其时,从新加坡逃亡到苏西的中国革命进步文化人士王任叔、刘岩、胡愈之、郑楚云等于10月转移到先达和马达山等地,他们以各种隐蔽方式参与指导了反盟抗日活动。
华抗先达支部的负责人是谢世鸿。
反盟先达支部的负责人有张谷和、郑子经、陈丽水、张琼郁、李国海。
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掩人耳目,反盟在青年学生中组建了健身读书会和家政读书会两个秘密的外围组织。李国海、宋良赞、伍焕沾、萧邦杰、陈斯刚、黄妙贤、黄孚连、张宝蒂、林仙桃、郑梅英等是这两个组织的骨干分子。
他们以健身和搞家政为掩护,吸收爱国青年学生参加读书会,阅读进步书刊、筹措活动经费,发展抗日力量。
张琼郁则利用同乡关系,在职工中成立商联篮球队,以打球为掩护,建立读报圈,发展组织。
1943年,华抗成员王桐杰被捕,供出抗日组织名单。日军于9月20日进行大逮捕。张谷和、郑子经、陈丽水、张琼郁、谢世鸿、高文兴、高文载等抗日志士和爱国侨商张让三等30多人被捕。有的被判5至12年徒刑,有的因证据不足获释。
1944年3月23日,谢世鸿在武吉丁宜被日军杀害。
未被缉捕的黄文泉、林克胜、李国海、陈斯刚、陈影祥、林少青、张华天等,立即疏散到周边其他小城镇,开办以灰水和椰子油为原料的肥皂厂,作为秘密联络点。
张包、宋良赞、伍焕沾等逃到农村隐蔽。萧邦杰、王谦宇等仍潜伏在先达进行秘密活动。
这些爱国进步的青年学生,不怕日军凶残追捕,义无反顾地继续抗日活动,一直坚持到抗日最后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投降。
不久,蒋介石政权发动全面内战。印尼趁势宣告独立。先达华侨被迫做出抉择:支持还是反对印尼独立;拥护还是反对蒋政权,拥护还是反对中国共产党……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做出符合自己切身利益的判断和抉择。于是出现了拥蒋和反蒋、拥共和反共的“红蓝”两派的对峙。
随着国共内战的加剧,“红蓝”两派的矛盾和斗争也更趋白热化。两派都成立了高端组织。“红”派成立“先达华侨总会”,“蓝”派成立“先达华侨联合会”。
于是,争夺社团,特别是争夺中华学校这块重要的教育阵地,就成了两派斗争的焦点。
从汕头聘请来的具有国民党背景的校长黄剑峰,上任伊始,便悍然开除了十几名进步教师和学生,引起学生罢课抗议,并包围校长办公室,要讨个公道的说法。
“蓝”派还利用当地政府右派势力向“红”派施压。兄弟阋于墙,争夺与反争夺,不断发生。从此中华学校陷入混乱,再也找不到昔日的祥和与宁静。
从教育后代的整体利益考虑,华侨总会被迫另起炉灶,相继兴办了育才学校、民众夜校、华侨学校。大量分流了中华学校学员和老师、致使中华学校每况愈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印建交、国民政府驻印尼的外交机构被迫关闭。接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和总领事馆的建立,华侨不再是海外孤儿。心向祖国成了先达华侨社会的政治主流。
1958年4月,印尼政府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取缔中国国民党印尼总支部及其所属各分部,更使中华学校雪上加霜,校务学员日益萎缩,影响力也日薄西山。
1965年,印尼发生“九·三0”政变。印尼军人政权实行白色恐怖,取缔所有华侨华人社团、报社、学校,禁止使用华文,许多华侨华人惨遭杀害和蹂躏,中印断交,两国友好关系由高潮跌入谷底。先达中华学校也在劫难逃,被迫关闭。
 军政权统治的三十多年中,原中华学校被改名为“Sehati(一心)”和“Sultan Agung(苏丹·阿贡)”,已变成教授印尼文课程为主,华语为辅的学校。
应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因手头资料甚缺,请有关当事人和知情人能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补写这段历史。
回顾中华学校百多年历史,广大先达乡亲的普遍看法是:它对促进先达华侨社会文明进步、传承中华文化、培养人才等,都做出了无可替代的历史贡献。它是先达华侨华人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学校从建校伊始到鼎盛时期,一直坚持“有教无类、兼容并蓄”的教育方针,为先达华侨社会服务,教育资源惠及到每个学员身上,赢得广大华侨家庭赞许,因此广大华侨乐于捐资助学。
校长队伍精英荟萃。他们是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专长卓著的文教界佼佼者(个别例外者不在其列)。
第一任校长林纠候、二十年代:黄建中、张资谋,三十年代:周寒生、戴臣清、雷霆,1941年李萌峰、1945年郑子经、1946年陈洪、1947年徐剑冬、1948年黄剑峰、1950年林伯从,1956年邬松风……(注:此名单和年代可能不全或有误,请知情者补充指正)。
教师队伍也是人才济济。有从国内和外地聘请的,但大多为本校培养的。他们无高学历、高文凭,自学成才,却掌握超越他们年龄和学历的文化知识和教学技能。他们学而不厌、诲而不倦,教学相长,赢得广大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这些校长和老师为华侨社会和祖国培养了不少人才。他们的丰功伟绩已载入中华学校史册,人们会永远怀念他们。
中华学校当年编排的小学、中学教学课程是合适的,全面的:国语、常识、算术、珠算、英文、巫文(印尼文)、地理(中国和世界)、历史(中国和世界)、几何、代数、物理、音乐、体育、画画(美术)、尺牍、公民……既突出德、智、体,也面面俱到,既贴近社会,也贴近学生将来回国深造的需要。其最大缺陷就是:不重视印尼文教育,没有设置印尼政治、经济、地理、历史课程。
好在年轻有为的老师们,采取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阅读大量课外读物,拓展视野,活跃思想,使学生受益匪浅。
2015年3月28日,经当地政府批准和校董的安排,以简单而庄重的仪式宣告:先达苏丹阿贡学校从今天开始恢复原校名《中华学校》。
这是对良知的尊重、对历史的认同!

永远的先达情
深圳  王谦宇
    土耳其诗人乔纳姆.希格梅有一句名言,他说: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一是母亲的面孔,一是那个你所生长的城市。
    我离开先达已是整整69个年头了。69年,漫长的岁月啊!可是先达这个高踞在多巴湖畔的高原城市的景象和人物,仍然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没有消失。为什么,因为我生长在这里,我生命的途程从这里出发。
    我不会忘记,榴连街(后来叫做独立街)街顶的”时钟楼”,这座历尽沧桑西式园顶的建筑,它既是先达历史的见证人,又是时间的守护使,它用两根指针日夜不停地指挥着人们的起居作息。它似乎在等待着远去游子的归来。
    我也不会忘记动物园前那片绿草如茵的斜坡上那个被叫做”三枝水”的小喷泉。池水清沏,水花晶莹如珍珠,那是少男少女倾诉情愫好去处。我曾经为她歌唱:
一串一串又一串,
晶莹如玉的珍珠,
从你的小口中吐出。
听到你在问我:
“你爱我不?”
我把答话藏在心中,
但你听到我心房砰砰在跳动。
记否, 在那晚风吹拂的河畔,
当你我年青的时候。  

    我更不会忘记,城市中心横直街道两旁的”五脚基”,这种跨着骑楼,下层商铺,上层住家的连排商住屋,真正是建筑师们的杰作。落雨天不必撑伞就可以走遍整个市区。
    可是自然景观和城市建筑并不是先达的一切。最为难忘的还是先达人, 先达的男女老少, 先达的父老乡亲。我时常同一些朋友讲先达人的故事, 我告诉他们, 先达人见面不用名片, 只要开口说一句”先达国语”, 就是老乡见老乡, 两眼泪汪汪。先达人勤劳, 刻苦, 热情, 友善。百年以来, 先达的华人与其它的各民族始终和睦相处, 为先达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即使在外部环境发生蛮横酷烈的日子,先达仍然没有发生巨大的震动,这是十分不容易的。
    先达人重视教育, 早在二十世纪之初,  先达开埠之初, 先达的先贤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就创办了似模似样的华文学校。设计合理美轮美焕的中华学校的大礼堂和教室, 在苏东以至全印尼都是少见的。
    重视教育对先达人和先达社会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先达人不仅秉有传统的美德, 而且更有着巨大的创造发育与适应环境的大本领, 这就是先达人不论走到那里, 都能札根发芽开花结果。有人问,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先达, 却有那么浓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我的回答是: 天时, 地利, 人和。钟灵邑秀, 氤氲凝结成为一句话: 永远的先达情。
Horas,先达!
Horas,先达人!
Horas,永远的先达情!


 夕阳絮语  
与后辈风云对话  谈中华情
雅加达  凡夫
    今日是周日,我们兄弟四人,加上几位年轻的侄儿,来到雅加达北岸的PIK 菜市场二楼食堂里吃喝早餐。那时正是杭州如火如荼地举办G20峰会中。大家都在热烈地讨论G20的相关话题。非常振奋快乐。
      侄儿们都是苏哈多政权下,受华文教育的权力被抹杀的牺牲者;因此对中国所发生的近代史,多茫然不懂。看我们谈得起劲,向我提问了许多中国近期发展的问题。于是,我不得不将我所知的,不厌其烦、滔滔不绝地倾泻而出,令他们听得口瞪目呆;连连发问。
     我深入浅出,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告诉他们中国的近代史。要他们务必时时记得中国的国父孙中山,以及毛泽东和蒋介石三位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名字。没有孙先生的革命成功,中国或许仍然在满清皇帝的统治中。他把中国几千年的皇帝制度改变成民主制度。他带领同志,历尽千辛万苦、危险重重,牺牲许多中国年轻人的生命,终于在1917年,把满清皇室推翻赶走,建立了中华民国。蒋先生继承了孙先生的事业,但因中国各地有许多军阀和地方恶霸的崛起和占据,和他对抗,以及国内的积弱和贪污使他疲于奔命。当他终于统一了中国时,却又必须面对内忧外患。内忧的是,与共产党的斗争;外患是日本军国的侵略。对日苦战八年,最终获得抗战胜利,但最后却失去了江山给中国共产党。在这期间,我们的同乡蒋夫人宋美龄在联合国的演讲所带来的成果也必须记得。然而,蒋先生时不予他,于1949年战败退守到台湾。从此,中国有了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原来的中华民国,分别统治海峡的两岸。两岸人民过着不同的生活制度。
      我也要他们永远记得一位伟大人物。他是中国改革开放之父的邓小平先生。没有他的话,中国或许没有现在的强大和进步,中国人民也或许还在人与人的斗争和互相残杀恶运中。为此,我不得不向他们介绍了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种种弊端的失败。诸如人民公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四人帮、大清算等等导致中国数千万生命丧失的斗争事迹。
      当我讲述邓小平先生的三起三落的故事,以及他如何勇敢地发起和坚定执行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政策时所遭遇的困难和成功,并举例了他的名言“摸着石头过河”、“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猫就是好猫”等,都令他们敬佩不已。中国固然崛起了,但对外对内还有许多问题须待其领导人的智慧和毅力去解决的。诸如,面对列强的《中国威胁论》的怀疑和挑战、对内铲除贪污腐败的努力和决心。还有深藏的台独、藏独、疆独等等问题的解决。
     当我解释什么是中国梦,以及两岸的统一问题时,告诉他们中国的国富民强,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中国梦。两岸的统一问题,需要国共两党的共识,以及中国两地的人民和领导人的智慧。将来终有一天,两岸统一之后,中国梦才真正圆满实现。中国所面临的许多挑战也必然会和平圆满解决。我们这辈人或许看不到这种光辉的景象,但后辈的他们一定会见证这时刻的来临。他们听时满脸充满期待的神情,使我内心感到无比的宽慰和温暖。因为我尽了一份对祖先和祖源国的善举和义务!  

深 切 哀 悼

先达乡亲郑少全(香港)、方祺香(广州)、李月萍(河南)、陶雅嫦(澳洲)相继逝世,谨向逝者表示深切哀悼,向逝者亲属表示诚挚慰问。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北京先达校友会

 书海手记:
郑子经校长是先达华侨社会功勋卓著的华文教育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长期坚守文教阵地,时间之长、桃李之多、扎根之深、影响之大,无人能出其右。
重新发表郑校长为先达中华中小学校校歌撰写的歌词,谨以此纪念他逝世五十周年。
先达乡亲永远怀念他!

先达中华中小学校校歌歌词
作者:郑子经
横跨两大洋,高居在苏东,
几千的华侨子弟弦歌乐园中,
发扬祖国新文化,锻炼中华好儿童。
跟随新时代,紧踏著步伐,
我们努力向前走,向前走。
一起来改造社会,促进世界大同。


从“肉头壳”谈起
先达 成城
    上了年纪的我族华裔,有人可曾记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华社中有人称全盘不会讲华语或方言的华裔为“肉头壳”。而且这三字也曾经成了这一族人的代名词。怎么会是“肉头壳”呢?这句话源于华语中的“猪头肉”。人家华语不通则按照印度尼西亚语法直译,但印度尼西亚语法在同一词意比较华语,字句往往会持相反的排比。印度尼西亚语“肉”字在前,“头”字在后,“皮”字说成“壳”,这样而已。这一族群那时期以爪哇岛和苏西为最多。我认为这句话带有贬义。所幸几十年后的今天,已销声匿迹。也是吧,今非昔比,这般人大约深藏不露,深懂华语的不知有几许?甚至中文造福比谁都强,所以,这句“三字经”可不能乱说以至一枝竹竿打翻一船人。
    回首今日苏北华社所操的华语;先达国语也好,棉兰式的福建方言也罢。都参杂了许多的印度尼西亚语句。不奇怪吧!那是环境使然。可是有越用越多的趋势,时日长久下去,岂不成了现代的“肉头壳”?
    且看这独树一帜的先达国语,也不单纯,那些ini、itu、tapi、kalo;sampah;buang;sayang;salah 等等随手粘来的字句,都早已成了先达国语的组成部分。不知觉地人人都在讲,习惯成自然,无伤大雅就好。但接下来有一个问题,要问这先达国语还能传承到几时!现在看来,这独特的语言沟通,先达华社彷佛已分成两派。中年以上的人确尚保持着讲先达国语,且听青少年的另一派十之八九都用棉兰式福建方言沟通,这种语言在先达满城飞了。日久下去,这先达国语会遭受失落的挑战,你说呢?而我并不是在危言耸听。不信,请亲临其境,注意听一听、看一看,便可分晓!
  棉兰式的福建方言,正像先达国语那般的中印文混着讲,时代进步了,语言沟通上也会青出于蓝胜于蓝的进步态式!不知从何时开始,一句最普通,相信每个人都会说的方言语句,好像是蓄意的把它改了:且听,“要去哪里?”说成“要去 mana ?”“从哪里来?”说成“Dari mana 来?”。一句“不是”说成“Bukan”。这里再举一例,两个华妇的对话,其中有一句是:“Wa pesan babi kecap dua porsi。”,句子中只有一个“wa”字带有华语韵味,你说,这是一句福建话吗?至于其他印度尼西亚语词,取代福建方言的不胜枚举,数也数不清。
  现时,福建方言的沟通中,又有一句“世说新语”。咋一听,会造成误会。且听:“一盏灯放置在桌上”说成“一盏灯放在桌子楼上。”“家住在 Jl. Sutomo 街的上段路。”说成“家住 Jl. Sutomo 楼上。”又有两个华人的对话,其中一句:“XX 的裙太短,cuma 盖到 bagian lutut 的楼上,连 paha pun 给人看到,很没 malu!”这是现代福建方言的一部分。可这“楼上”改掉“上面 / 上方”。我呢,感觉趋于滥用,很不伦不类吧。用上方言土语自不必说,但要改得四不像,看是不行的。顺带一句,请问真正有楼梯(或石阶)的楼上 / 上方,又叫什么?
  五花八门的社会里,语言沟通随环境也会复杂化。变成只要沟通流畅能懂就行,什么华语、印度尼西亚语、外来语、自创语等等,炒成一盘“杂拌菜”都行。但是一点,终归统一不可忘的就是华族的传统风俗习惯的认知。我们说这“肉头壳”吧,他们讲华语可以输于你,可是他们对于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节气都会浓重纪念。以至节气以外的七夕牛郎织女华式情人节,九九尊老敬贤的重阳节,不会比我们懂得少。反过来这里举一例:中秋节刚过。我棉兰一位30余岁的朋友,他是一位能说会道,福建方言是他的强项。就有此一问:“前几天,我买了两盒饼,饼里面 masing2 都有 telur kuning;还有榴莲味。很好吃,一盒 cuma si 四块,但价钱很贵!不知是什么饼?”。我以为在这一节骨眼上,他连“肉头壳”都不如,更遑论能懂中秋节。
  大约在三、四年前吧,我在本地的某一华文报刊,读到一则为学好正宗福建方言而招收学员的广告。这说明有志者关心本地福建话恐怕大量流失的善举。现几年都过去了,这学院办的成绩如何?不得而知,而现在却多听到像“楼上”代替“上方”的新语,及照样“要去 mana?”的问候⋯⋯
  “肉头壳”在语言沟通上率先通用印度尼西亚语,又不缺华族的传统文化习俗,算是两全其美。而先达国语、棉兰式的福建方言,语言沟通正中印文参杂,或是潜移默化中,想起来也是。大家都是生于斯,长于斯,印度尼西亚籍公民,认同印度尼西亚为祖国,我们是集“肉头壳”在内为一族的同胞。大家语言沟通离不开印度尼西亚语,这是自然现象。“乌龟莫笑鳖”大家就打个半斤八两吧。握手言欢说:彼此,彼此!一声“好好 berbahasa”,回敬的是一句出乎意料之外的:“Okey,thank you!”
  以上东拉西扯,不是口角春风恭维话;也不是胡言乱语在贬斥。只是耳闻目睹而行之。说错之处,但求原谅与指教!

母  校  情  深
                                                                     先达  涂月英
    往事真的只能回味,想起往事⋯⋯
      在讀書的時候,我的校長有2位,一位鄭子經,一位是陳瑞蘭。
      母校給我的印象最深刻,幼兒園的時候,老師耐心地教我們握筆,怎樣寫字,我的手是那麼硬的,連鉛筆都拿不穩,把一、二、三,寫的不成樣,老師耐心教我,使我有信心,終於把數目寫得端正。然後,老師還教我們認識上、下、人、牛等⋯⋯
      到了五年級,老師講解鐵杵磨成針的故事,使我們認識唐代大詩人李白。李白小時候,遇見一位婆婆,不折不撓有恆心的精神啟示,長大後成為有名的大詩人,在中國文學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小學畢業是最高興的一天,校長在台上鼓勵我們,更要加強努力讀書,希望我們不忘母校,我們大家曾經共同經過多少同窗的日子,我們是多麼珍惜彼此間的友誼。
      我心裡很清楚,知道畢業後我們將各散西東,母校是我們的搖籃,在溫暖的搖籃裡,我們接受教育,就好像母親,把嬰兒慢慢地撫養長大。老師的勉勵我永遠記著“要勤奮好學,要自強不息”,做一個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這些話我時時刻刻地繞在腦裡。很不幸,在一九六五年,學校被封閉了,失學後,我像一只迷途羔羊,不知何從何去,浮沉,是老師的勉花,使我堅強的意志面對驚險的海浪,是鐵杵磨成針的故事,使我自強不息,成為我的精神力量。老師常說:“要與日月同光,不與草木同朽”,人生是一條漫長的旅程,曲折艱辛,在生活的軌道上,我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以不同的遭遇,而取得不同的收穫。
     我凭著天無絕人之路的毅力和信念奮鬥,排除萬難,走向光明幸福,今後無論我身在何處,我都不會忘記我們的母校《育才學校》,《養中學校》。筆者看見別人他們還會找到同班的同學,幾天前筆者找到了一位同學,筆者忘了是第幾班我們同班,他現在當大老板,筆者非常佩服他,希望他日日高昇。
  书海手记:
淑明寄来此文,并附上短信,说秀兰看了,对其中一些地点街名分歧很大。秀兰说:“地点、街名有误。我提过意见,他执拗得很。我无法说服”。
一对耄耋夫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没有争得脸红耳赤,因为淑明双耳已聋,是靠写字来沟通。十分有趣。
怎么办?官司打到我这里,还是请读者来评判吧!

苏门答腊的语言
香港  林淑明
苏门答腊岛上,除了华侨华人,还有印尼本土民族、伽罗(马达)、吉灵(锡兰)巴基斯坦(印度)、印度。(早年把巴基斯坦人都称为印度人)
苏鸟华侨华人,除了原籍语言如“广府话”、“潮州话”、“福州话”、“龙岩话”、“福建话”,流通于人际的是福建话,实为闽南话,但已不纯,近似厦门话。
苏岛地名,全用闽南话泽音印尼话地名:棉兰、先达、民礼、新邦知甲、勿拉湾、亚齐、巴东、实武牙……
先达的戏院
早年的先达影院,现在写下来的,都是记忆中的东西,旧貌肯定今非,不知是否依然。
所谓“戏院”,其实除了“浮罗腊戏院”之外,都是电影院。当时说的“看戏”,就是“看电影”。
(一)荷兰意戏院
这家戏院,在女皇街与南京街交会的十字口,女皇街一侧。前几年返先达,这家只放映外国电影的贵票价电影院,已沦为公开赌场。
(二)日里戏院
日里戏院,后来改名“晨光戏院”,位于女皇街与福州街交会的十字口,女皇街一侧,与暦顺隔街。
这家戏院,票价比荷兰意戏院便宜,华话电影就在这家戏院放映。
记得《百万雄师下江南》就在这家戏院放映。印尼文翻译有Gaga一词,马达人闻名而大批前来购票观赏。
(三)REX戏院
REX电影院,中文译为“列士”,位于通往Simpang Ampat那条街的中段,站在戏院的后面,可以遥见中华学校大操场上的活动。
这家戏院,也放映外语电影,偶而放映华语片。记得放映过译成中文对白字幕的苏联电影《攻克柏林》,印象最深的是片终的斯大林特写,他来到攻克后的柏林。
(四)浮罗腊戏院
浮罗腊戏院,很早就没放电影,只成为现场献演粤剧或潮剧的舞台,记得看过台上演潘金莲的演员一把鼻涕(当然是假的)撇落正在油炸食物的锅里。后来没有剧团来,干脆废置。这废戏院与建南兴隔街为邻,居于女皇街与留连街的中段,是一块场地,左侧一座店铺,有汽车公会,尽头是南京街,陈友兰三姐妹的饮食店就在街角。
(五)放映电影的东源饭店
如果没记错,东源饭店与曾加廉的木材场饭店曾经播映《攻克柏林》招待应邀的宾客。木材场与一座长方形房屋为邻,曾经安置难民。尽头有一家Bofet,隔女皇街与土库暦顺相对。
土库者,应当就是超级市场。但是其经营方式,在当时的先达是独一无二的。
先达的羔丕店
“羔丕”是印尼话的中文译音,咖啡是也。
先达羔丕店,至少有三家都位于榴莲街,字号分别是:振发、振兴、顺丰(后易主,改名“万珍”)。
(一)振发。少主是洪玉光,其妹洪玉英似乎活跃于香港。
振发羔丕店,一度沦为马达人开办的“Bengkel”,不知何以后来易主,承办的就是洪玉光,我曾在返先达时应邀探访,前几年返先达,造访不遇。承办的就是洪玉光,我曾在返称达时应邀探访,前几年返先达,造访不遇。
(二)振兴羔丕店,在先达巴刹隔街相对,与严泉相邻,是“友谊”先达棉兰长途客运车先达站。友谊车后来与虎标老牌车争客。严泉是洁霜一家的杂货店。
(三)顺丰羔丕店,在振兴隔街的斜对面,与巴刹隔街相对,凭十字口上的窗口可以见到对街的巴刹。
顺丰的女主人,名为“亚月”,有印尼籍母亲。二楼上有个相当大的厅堂,堂上靠街有供坐卧的木板台,台前空阔,有楼梯上下。我少年时曾伴母亲前往探访,玩过火车模型,有轨道的玩具。
记得我的妹妹是在这家羔丕店诞生的。
顺丰改名万珍后,就没上去过。亚月一家,也不知去向。只记得有小女孩名叫Langking。


我热爱的先达市之由来
雅加达  唯群译

Pematangsiantarmerupakan perpaduan dari dua kata yaitu kata pematang dan siantar. Kedua kata ini tidak pula dapat dipastikan berasal kata dari bahasa batak sekarang tetapi lebih jauh berasal dari kata melayu kuno yang sudah diadopsi dalam kosa kata sehari-hari dalam bahasa batak pesisir khususnya di daerah Simalungun.

先达市的名称是由Pematang 和 Siantar 两字组合。这两字不能肯定是现代马达语,而是已经成为西马仑坤区外围日用马达语之古马来语。

Pematangsiantar 1938,Diabad 20 sekarang, bila ada orang mengatakan kata ‘siantar’ maka akan terkenang atau mengingatkannya pada suatu kota yang terkenal keras dan premanis dan banyak jawaranya. Padahal dari kota siantar ini sangat banyak menghasilkan manusia-manusia yang berhasil bahkan sudahpun ada yang sampai menjadi pemimpin Negara tercinta ini.

二十世纪即1938年,如果有人提及“先达”,就会回忆或想起这个因强硬、游手好闲者及很多打手而闻名的城市。其实,先达已经造就了不少成功的人士,甚至国家领导人。

Masyarakat di Pematangsiantar memang mempunyai heterogen yang sangat banyak, berbagai suku, agama dan budaya ada terdapat disana. Hal ini yang pada masa lalu membuat masing-masing masyarakat yang ada dalam mempertahankan identitas dirinya masing-masing terutama disaat adanya interaksi dapat menimbulkan perselisihan yang tajam.

先达社会是多元的,多种族群、宗教及文化。古时候,多元化可让各小区的民众保护各自的身分,尤其是在发生强烈纠纷的时候。

Keadaan demikian tentu tidak menghidarkan masyarakat tersebut untuk saling curiga dan mudah tersinggung bahkan terjadi perkelahian. Dalam mencari rezeki dipusat kota atau dipasar , hal itupun akan menjadi sesuatu yang laten untuk saling melindungi golongannya. Syukurlah dari pembangunan yang dilakukan pemerintah telah memberikan kesadaran akan perlunya saling toleransi dan saling menghormati disemua aspek membuat hal-hal yang jelek ada dahulunya sudah mulai terkikis.

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引起民众之间的相互猜疑、敏感,甚至吵架。在城市中心或市场里谋生的人群中,本能地学会保护各自的群体。庆幸的是政府的建设已经考虑到彼此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互相宽容和相互尊重,使得过去那些丑恶的事不再重现。

Masyarakat Pematangsiantar sudah sibuk membangun dirinya masing-masing terutama adanya patron yang ditiru dari putra-putri asal Pematang Siantar yang telah berhasil dibidang pendidikannya maupun karir. Masyarakat disana sangat suka dan berlomba-lomba untuk menyekolahkan anaknya sampai setingi-tingginya.

先达市民正忙于塑造自己,并以在教育或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先达儿女为榜样。他们喜欢在培养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上互相攀比。

Disaat sekarang ini dikota Pematangsiantar yaitu kota yang terletak di Sumatera Utara, dan menjadi kota kedua terbesar setelah kota Medan memiliki masyarakat yang terdiri dari beragam suku, agama tetapi masyarakatnya telah mampu untuk tetap solid dan saling menghargai.

如今位于苏北省仅次于棉兰的第二大城市,先达虽然拥有多种民族、宗教,但社会一直保持稳定和相互尊重。

Tak banyak orang tahu asal muasal nama daerah ini, apalagi generasi muda sekarang (tahun 2006) sudah tidak tertarik mempelajari lebih jauh tentang budaya. Hanya segelintir orang, sesepuh atau budayawan atau pelaku sejarah saja yang tertarik mempelajari sejarah wisata daerah ini.

眼下很少人知道这地区的由来,尤其是年轻一代(2006年),对更深入了解有关文化已经不感兴趣。只有极少数人,长老、文化人或历史学家会被这旅游地区的历史所吸引。

Nama asli Kota Siantar disebut Siattar dan masih terkait dengan kerajaan di Simalungun yaitu yang dikenal orang dengan Raja Jumorlang dan Datu Bolon.

先达原名 Siattar,这和西马仑坤王朝的 Jumorlang 王及 Datu Bolon 王有关,

Nama Pematang Siantar tersebut diawali dari cerita kedua tokoh ini, yang mana keduanya memiliki kesaktian mandraguna dan saling mengadu kesaktiannya.

先达这个称谓,就来源于这两位神功高明且互相好斗的国王。

Disuatu hari kedua tokoh ini mengadakan pertandingan kesaktian dan bagi pemenangnya akan mendapatkan “hadiah” yaitu berbentuk tanah atau wilayah dan harta benda serta istri orang yang telah dikalahkan.

某一天,这两位国王比拼神功。得胜者将获得土地、区域、财产及对方的妻子等的奖励。

Adu tanding kesaktian dikala itu sudah biasa dilakukan, namun pertandingan antara Raja Jumorlang dengan Datu Bolon dinilai sangat luar biasa karena kesaktian mereka sangat tersohor, sehingga masyarakat jadi penasaran dan ingin segerah tahu siapa yang menjadi pemenangnya. Adu kesaktianpun berlangsung di Bukit Parbijaan di Pulau Holong.

在那个时期,这种比拼是常事。但由于Jumoriang 王与 Datu Bolon 王的神功闻名遐迩,所以他们在 Holong 岛上Parbijaan 山上的较量是无与伦比的,而民众都很想知道谁是赢家。

Tak diduga dalam adu kesaktian itu dimenangkan oleh Datu Bolon, sedangkan Raja Jumorlang kalah, tetapi secara kesatria , kedudukan Raja Jumorlang berpindah kepada Datu Bolon. Begitu hebatnya ilmu yang dimiliki Datu Bolon, setelah memenangkan pertandingan itu , diapun merubah namanya menjadi Raja Namartuah.

出乎意料,比拼结果 Jumorlang 王输给了Datu Bolon 王,以君子协定 Jumoriang 王的宝座移交给 Datu Bolon 王。Datu Bolon 王的神功如此高明。他打赢后,便把名字改为 Namartuah 王。

Raja Namartuah atau Datu Bolon akhirnya mengawini bekas permaisuri dari Raja Jumorlang dan posisinya tetap sebagai permaisuri (Puanbolon). Dari keturunan ini kelak akan menjadi penerus kerajaan Siattar, sedangkan anak dari Raja Jumorlang oleh Raja Namartuah dijadikan anak tiri.

后来 Namartuah 王(或称 Datu Bolon 王)与Jumorlang 王之前的王后成婚,依然为称Puanbolon 王后。他们的后代将是Siattar 王朝的继承人,Jumorlang 王的孩子则成了Namartuah 王的义子。

Asal mula nama Siattar itu berasal dari nama sebidang tanah di “attaran” pada Pulau Holong. Dalam bahasa Simalungun “attar” ditambah akhiran an artinya kata unjuk untuk sebuah wilayah (areal tanah). Lama kelamaan akhiran an ini berubah menjadi awalan “si”.

Siattar 的名字始于在 Holong 岛上“区域”的一片土地。西玛仑坤语“attar”加上尾语an, 意思则是区域(土地的面积),久而久之接尾语变成了前缀“si”。

Sementara awalan “si” dalam bahasa Simalungun dipakai untuk sebuah kata tempat dan benda. Setelah digabung, akhirnya kata-kata itu menjadi nama sebuah perkampungan . Lama kelamaan daerah ini makin padat penduduknya dan warga pendatang juga terus bertambah.

西玛仑坤语里前缀“si”用在说明地方或物件,连起来后,成为了一个村庄的名字。经过一段时间,这地区的人口越来越密,外来居民也一直在增加。

Sedangkan kata Pematang berasal dan berartikan parhutaan atau perkampungan. Dulu Raja yang berkuasa di Siattar tinggal di Rumah Bolon atau Huta dan dari keadaan demikian inilah muncul ide tempat tinggal raja disebut pematang. Sehingga jika digabungkan nama itu menjadi Pematang Siantar artinya Istana Raja Siattar.

Pematang 这个字的起源和意思是土地或村庄。以前国王统治 Siattar时,是住在 Bolon 屋或 Huta。因而有意把国王居住的地方称为 Pematang。Pematang 和 Siantar 合起来就是 Siattar 王之宫殿。

Sebelum mengalahkan Raja Jumorlang, Datu Bolon atau Raja Namartuah dikala itu sudah memiliki daerah kekuasaan yakni kerajaan SIPOLHA, lama kelamaan kerajaan itu digabungkan ke dalam suatu pusat pemerintahan di Siattar. Uniknya, dalam adat Simalungun, partuanon Sipolha berkedudukan sebagai tuan Kaha dan mempunyai hak menobatkan Raja Siattar.

在打赢 Jumorlang 王之前,Datu Bolon 王或Namartuah 王已经拥有 Sipolha 王国统治的地区。后来和 Siattar 中央政府联合起来。从整体来说,按西马仑坤习俗,Partuanon Sipolha 已成了Kaha 的主人,拥有任命 Siattar 王登基的权力。

Pertanyaannya mengapa partuanon sipolha justru bertindak menjadi tuan ‘ kaha’ dari pada Raja Siantar ?
Bila kita pergi ke Sipolha , maka disana akan terdapat suatu Huta bernama Huta Mula dan tempat tersebut didiami oleh Raja Malau. Generasi Malau Raja yang merantau ke Sipolha kemudian membangun daerah kekuasaanya disana dan tak bisa dipungkiri bahwa keturunan Malau Raja tersebut datang bersama-sama dengan keturunan dari Silau Raja lainnya yaitu Manik Raja, Ambarita Raja maupun Gurning Raja.

问题是为何 Partuanon Sipolha 只成为 Kaha之主, 而不成为 Siantar 王?
如果我们到 Sipolha 去,就会发现,那里有个居住点,叫 Huta Mula,Malau 王就定居在那里。其后代后来漂泊到 Sipolha,在那里建立统治区。无可否认的是, Malau 王的后裔和 Silau 王,还有Manik 王、Ambarita 王及 Gurning 王的后裔都一起来到此地。

Malau Raja sebagai anak tertua dari keturunan Silau Raja harus bertindak sebagai kakak tertua bagi adik-adiknya yang lain dan tak terkecuali untuk wilayah Sipolha tersebut. Di Sipolha khususnya di Huta Mula maka yang menjadi penguasa kerajaan adalah bermarga Malau.

Malau 王是 Silau 王后裔的长子,是弟妹们的长兄,在 Sipolha 区也不例外。因此,在 Sipolha, 特别是在 Huta Mula,执政王朝都姓 Malau。

Oleh sebab itu, didalam Kerajaan Siattar akhirnya dibagi dalam lima (5) partuanon dan satu parbapaan yaitu:
因此,在 Siattar 王朝里分成五个 Partuanon 和一个Parbapaan。
1. Partuanon Nagahuta.
2. Partuanon Sipolha.
3. Partuanon Marihat.
4. Partuanon Sidamanik.
5. Partuanon Bandar Tungkat.

Sedangkan untuk parbapaan khusus satu yaitu parbapaan Dolok Malela dan Tuan Bangun. Pembagian wilayah ini sampai sekarang masih dipertahankan dan berlaku khususnya dalam budaya.

Parbapaan 是独特一个,它包括Parbapaan Dolok Malela 和 Tuan Bangun。其分配的地域,特别是在文化习俗方面至今都还保留着。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