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页
小品 读林語堂先生的 "生活的藝術" 林語堂先生的"生活的藝術",對我來說﹐那可是本“滋養靈魂的”的書。阿理 此書1937年在美國出版﹐有十余種文字所翻譯。共有十二章。在这书里,他有很多獨特見解。为我能有和他很多相同的感觉而开心,如他所說的“確知在世界另一個角落里必有和我有同感的人﹐會表示默契。”这个有同感默契的我,还是在他写书的六十多年后。 他说當我們拿起一本書﹐就是走進了另一個世界......效果等於出門旅行。一天有兩個小時﹐放下一切瑣事﹐到另一個世界去遊覽一番﹐那是不愛看書的人所享受不到的幸福。而且真正有益的讀書﹐會讓人進到沉思境界,並不是單單知道事情經過的讀書。要真正得到享受﹐讀書必出於完全自動。“隨手拿過一本書﹐想讀時﹐便讀一下。”他说这才叫真正的讀書的藝術呢!这是让我这种人读了会手舞足蹈的一句话。 他的理想作人:懶惰中帶用功﹐在用功中帶懶惰。做人一半有名﹐一半無名。窮不至付不出房租﹐富不至完全不工作。彈琴會一點﹐只彈給知己聽﹐最大的用處是給自個兒消遣。書也讀讀﹐可是不很用功。學識廣﹐但不成為任何專家。文章也寫寫﹐寄出給“泰晤士報”的一半被採用一半退回。多美﹗那可也是我所響往的人生。 “論石與樹”那文章中,他引用了老子那句“大塊無言”。想起那回在曼谷參觀"奇石館"。深深感受到那些“無言”的石頭给我的震撼。愛樹的我﹐讀了他對樹的觀點,很有共鳴。他說“凡是樹木都是好看的﹐不過其中有幾種﹐更是具有特別的姿勢或風韻。”我也覺得樹和人一樣﹐各有各的形狀﹐特性。而枝干有的会向上﹐有的向旁伸展﹐有的向下垂。有的柔﹐有的剛﹐也有含蓄和奔放。就算同一種類﹐因環境關係﹐也會長成不同的形狀。 很同意他所說一句话:“如果一個人認為行善本身是件好事。他自然會把宗教的引人行善的誘餌當做贅物﹐”“人類之間的互愛應該是一件終結的和絕對的事實﹐不必籍著上天第三者的關係而彼此相愛。”是哦,對人類的愛,如需一些理由來做根基﹐那不是真正的愛。而且﹐“宗教是一種靈的交流﹐﹐當中不能含有任何有所求及交換...."“人越是信仰他們是合理的﹐便越發變得偏狹。”這點令人深思﹗ 在“寫作的藝術”中﹐他說初學者該專在心靈上用功夫﹐發展出一種真實的文學個性,作為寫作基礎。忽略了文學個性的培植﹐無論如何研究文法和文學﹐也不能使他成為作家的。他觉得文學作品中,最優美最難學到的是溫文和醇熟。而溫文和平淡﹐其間相差極微。“優美的作家﹐可以不假脂粉﹐素面朝天﹗唯新鮮的魚可以清蒸﹗” 我当然有自知之明,不会把我那些平淡的文章看着温文,只不过我会朝着这个方向走。 他还说“一個人沒有自己喜愛的作家﹐即等於一個飄蕩的靈魂”。而必須以自己的天性﹐從古今中外找尋和自己性情相似的作家﹐才能從讀書中獲益。人不能由旁人指點去愛好這個或那個作家﹐但他一旦碰上了他所愛好的作家﹐他的天性必會立刻使他知道的。想想,很对!明白了这句话,再不会硬把自己喜欢的书介绍人了。 “聰明人讀書也親閱生活的本身。宇宙就是一本大書﹐生活即是一間大學校。 就让這本書﹐陪著我讀宇宙上社會大學吧! 健康常識 常喝碳酸饮料让你提早骨质疏松? 2016年04月19日 09:48:42 来源: 人民网春天总是那么短暂,一眨眼就要进入夏天了。炎热的夏天总是会让人感觉口干舌燥,咕咚咚灌下一瓶饮料,自然是不胜清凉,焦渴难耐一扫而光。碳酸饮料可以说是夏天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不仅味道清甜,还会带给人一种劲爽刺激的感觉,仿佛一瞬间就能把身体中的所有热量都赶出去。但是,碳酸饮料真的这么好吗? 碳酸饮料,其实就是在普通饮料中溶入了二氧化碳,这种饮料进入人的胃里之后,气体会释放出来,人会打嗝,打嗝时气体就带着身体部分热量散发出来。同时,二氧化碳带来的劲爽刺激的口感,也会让人感觉很舒服。冰镇后,感觉会更明显。 炎热的夏天,喝完碳酸饮料后,人的体感是没有那么热了,但却在不经意之间摄入了不少的碳水化合物(热量)。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每100ml可口可乐中含糖10.8g,相当于43kcal,一瓶500ml的可口可乐,热量就高达215kcal,相当于一大碗米饭的热量,而很多人每天不止喝一瓶。由此可见,长期喝可乐给身体带来的热量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除了热量之外,大家应该还听过喝可乐导致骨质疏松的说法。有实验把吃剩的猪肋排骨泡在可乐里,几天后摇晃装可乐的瓶子,肋排就会变得粉碎。这是由于碳酸和骨骼中的钙结合,形成溶于水的碳酸钙,导致钙流失。 当然,人长期喝可乐会出现骨质疏松,显然不会有实验那么夸张,但至少是给我们发出了警示。 1、一个经常喝可乐的人,牙齿肯定会接触到可乐,而牙齿也是由钙、镁等矿物质构成的,长期饮用碳酸饮料,极有可能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2、可乐含糖量高,长期饮用而不注意清洗牙齿,还会引起龋齿的风险。 3、单纯喝可乐引发骨质疏松还是有难度的。引发骨质疏松原因是钙流失量大,可乐中的磷酸会结合血液中的部分钙离子,导致钙流失,但每天钙的摄入量如果足够多,即便是流失,也不会有很多,因此,每天摄入充足的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每天钙摄入不足,还喝大量的可乐,外加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做就会很容易出现骨质疏松。 总之,夏天饮用碳酸饮料,虽然没有实验那样可怕,但也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了。其实,炎热的夏天,随身带瓶白开水,哪怕是冰水,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身体活动量大,或长期进行户外活动,也可以自己制作运动饮料,在白开水中适量溶解点盐,运动后饮用,能让体能很快恢复。至于可乐吗?看你的选择喽。【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作者介绍:于良,中国营养师联盟执行秘书长,全国十大金牌营养讲师,人民网《人民健康营养“识”堂》专栏作者,第十六届北京市青年学术演讲比赛优秀奖,北京营养师协会首届青年学术演讲比赛二等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三言良语·说营养》主播,喜马拉雅FM签约主播,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特邀讲师,《健康时报》《中国食品报》《中国中医药报》撰稿人。 [责任编辑: 王坤朔] 網絡轉載 我們為什麼叫做漢人, 為什麼我們中國人都叫漢人,我們的語音叫漢語呢?我們都知道,韓國語言叫韓語,日本語言叫日語,英國語言叫英語,那我們為什麼不叫中國語或者中語?為什麼叫唐人街而不是漢人街﹖ 中國在幾千年的發展當中,朝代興衰,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國。比如唐朝的時候,中國十分強大,李世民被稱作「天可汗」,唐朝時中國人被稱為「唐人」。但是為什麼現在中國人都叫漢人,而不是唐人呢?在外國,華僑聚居的地方被稱為「唐人街」,為什麼不是「漢人街」呢? 一般說來,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自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才有了「漢人」的稱呼。那時的「漢人」是漢朝人的意思。這些詞常見於同外族的交往之中,如《後漢書》中「於是月氏來降,與漢人錯居」。 之後,在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率領漢軍北擊匈奴。經過幾次大規模的決戰,將強勢的匈奴逐出了北疆。大漢王朝發出了世界最強音「敢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陳湯進軍中亞,宣告:「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時,西漢實際上已到了風燭殘年。陳湯死後沒幾年,王莽就篡漢了。到了東漢末年,中原軍閥混戰的亂世,對外族依然保持強勢的霸權態度,如馬超,公孫瓚,公孫度,士燮等在當時都是些比較弱小的軍閥,但馬超在西涼號稱神威將軍,羌人畏之若神,公孫瓚則有個白馬將軍的稱號,烏桓人但見騎白馬的漢軍,調頭便跑,公孫度威鎮遼東,士燮則恩撫交趾,大漢兵威所指,無不望風而降。 至漢朝滅亡後百年,當五胡亂華的時候,胡人紛紛主動改姓劉,主動更名為漢,使西晉最後偏偏被滅於劉姓人。無他,人心,漢朝用一貫的強勢給了這個國家史上最高的尊嚴。 現在好多人認為「漢人」指的是漢族人,其實這是不對的,漢族一詞是民國才有的。而「漢人」和漢族人的含義並不是完全相同的。 唐朝是繼漢朝之後又一個統一的強大王朝,可是為什麼「唐人」沒能取代「漢人」呢?有一種說法,中國人的認同是文化認同。唐朝雖然強大,但在文化領域的成就並沒有超過漢朝。 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現了中國這片土地上第一次文化的大一統,奠定了中國之後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基礎。從漢朝開始儒家思想可以說是指導了中國的歷史,千百年來,儒家思想對中國人影響根深蒂固,這種開天劈地的文化影響,以及我們秉持千百年來的文化認同感,讓漢朝在我們內心擁有著無法割捨的嚮往。 那為什麼外國華僑聚居的地方被稱為「唐人街」,為什麼不是「漢人街」呢? 唐朝是絲綢之路最繁榮的時候,廣泛的中外文化交流,唐朝對世界影響深遠。外國人對中國人稱為「唐人」的習慣一直未變,從宋元直至明清都是如此。《明史·真臘傳》中說:「唐人者,諸蕃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 外國人習慣叫我們唐人,而我們則習慣叫自己漢人。大家有更好的見解歡迎留言。 網絡轉載 世界名人錄 华人华侨的故事——印尼知名侨领汪大均 万隆,真是令我们华人华侨难忘的地方。2013-06-19 16:22 文 - 根据网络资料编辑 万隆是“万隆精神”的发源地。1955年4月18日至24日,第一次亚非会议在万隆举行,万隆也因此驰名于世。 1955年4月的万隆,承载着太多难以忘却的记忆。当时国际形势紧张,为了保卫祖国亲人的安全和万隆会议的顺利召开,华侨华人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歌可泣的人和事,流传至今。汪大均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汪大均先生(1914—2007)是印尼著名华侨领袖、金融家和教育家。 汪大均,原名汪文田,祖籍中国台湾省,是台南进士汪春源公的次子,1914年在福建漳州出生,出洋谋生后改名为汪大均。 1923年,汪大均的父亲去世,当年,他只有9岁。长兄汪受田先生携全家从印尼回漳州后,即安排汪大均到集美学校读中学,之后,他考上了集美商业学校。商校毕业后,先是在一家公司当职员,也许是办公室气氛不好,这一段工作经历令他觉得郁闷,自称是“头低低地上班,头低低地下班”。因此没过多久,他就辞了职,去投奔在印尼的四姐了。 汪大均到了印尼后,先在爪哇井里汶近郊一家小学任教,18岁时,他担任小学校长一职,从此开始了他教育家的生涯。在此期间,他一直希望有机会时回国,一圆读大学之梦。因此除了汇款回国给母亲外,还设法储蓄了一些钱。 1937年,他终于回国,经著名作家许地山先生介绍,到北京大学当旁听生。但到北京后,恰逢芦沟桥事变,已无书可读,只好返回厦门鼓浪屿。 大学上不成了,只好又出国,这次是到新加坡,在《南洋商报》求得一职,协助著名作家胡愈之工作。日本南侵新加坡后,他又回到印尼,在雅加达新华学校任教,并担任训育主任。即使后来他没有直接从事教学了,仍先后出任新华学校董事会的董事、董事长等职,该校以治学严谨深受华侨教育界认可,这是汪大均先生被称为“教育家”的由来。 日本投降后,汪大均先生与友人合作开办了有一定知名度的“利克力士虎标”饼干厂。 从1945年起,汪大均先生兼任雅加达华文报纸《生活报》的编辑,曾倡议中华侨团总会开设一家“平安医院”,为中下层民众,特别是贫苦的印、华族群众解除疾病痛苦,为华人社团的利益做了大量工作。 一九五五年,在国际形势极复杂的情况下,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汪大均先生与华人社团许多人夜以继日地进行周到细致的服务工作。当时对总理的出行除了印尼政府承担的官方保卫外,万隆还有数不清的华侨义务为总理外围值勤。当年时任雅加达华侨总会秘书长的汪大均先生,为了敬爱的周总理的安全,为了给总理探路,曾经开着私家车,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总理的车队在前方开路。 他夫人杨秀莲(时任印尼雅加达华侨妇女会主席)知道这事后,很是后怕:“孩子都还小,要是…”。华人华侨在亚非会议期间发挥重大作用之史实,后来从网上看到外交部相关人员的回忆,也得到了印证。 从1950年代末起,汪大均先生被推举为雅加达华侨总会秘书长,这是联络协调华侨各个社团、维护华人权益的机构。印尼在50年代末发生社会动荡,他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维护华人权益的工作中去,忙得顾不上饼干厂的事,致使企业经营发生危机。他对自己的信念和行动一向都很坚定,从不退缩,甚至几度因遭人诬陷而失去自由,仍持之以恒,因此威望很高,这是他被称为“华侨领袖”的由来。 1958年,汪大均先生回国观光。他的观光行程是:从深圳入关,到广州,从广州到福州,然后闽南(厦漳),再到北京的。回到印尼后,他在《生活报》上发表观感录《归来》,共连载了六期,抒发爱国情感,开头一段是: “我乘芝利华轮回国。我在一别二十年的祖国,度过了我生平最感愉快的日子,多么令人兴奋令人留恋的日子呀! 现在,芝利华轮又载我归来,回到这美丽的可爱的印度尼西亚! 回国时是风平浪静。海上的明月,似乎蕴蓄着更丰富的情感,看来更明媚更可爱。归来时也是一路愉快,使我留下喜爱海行的最深刻而难忘的舒畅的记忆。 归来之后,家里常坐满来访的亲友,他们提出了许许多多问题,似乎要把祖国一切新鲜的事情都问完,那怕如母鸡生蛋之类,正因为在祖国的母鸡,解放后的生长情况也有不同,所以他们也会感到兴趣。一坐三几个钟头,毫无倦容,这是非常感人的。十几天来,我感到非常疲倦而又非常兴奋。我觉得,我应该写一些东西,虽然,在这之前我是决定不写的。” 汪大均先生在商业上走入顺境,可能要从1960年代中期算起,其时他与友人合作,开办了宇宙银行。此事的由来颇为有趣:汪大均先生的太太是小学教师,一向关爱学生,特别是穷学生。某日,一位小时极为贫苦、后来事业有成的学生上门拜访,提出与老师合伙办银行的想法,他们俩口子大笑“自己没多少钱,怎能办银行”。其实该学生可能有报恩之意,看重的是他们在华社中的信誉和号召力,现在的话叫“无形资产”。 后来这银行果真办起来了,而且越办越好。汪大均先生开始时虽投资不多,因为在经营管理上有见地,在股东中人缘也好,却是颇受推重、很有影响力。传奇性的事件发生在1997年,由于宇宙银行的经营稳健,早就名声在外,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许多惊慌失措的储户排队从其他银行取款,然后又排着队将钱存到宇宙银行,结果该行一跃而成为印度尼西亚最好最穩健的銀行之一,是受当地政府表彰的最健全银行。 可以说,他是80岁之后才到达在商业上的成功巅峰。年过90后,他还每天有半天在银行上班,不过只是与老朋友喝茶聊天,遇到有大事时才顾问一下而已。这是他被称为“金融家”的由来。 汪大均先生热爱祖国,尤其关心祖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香港《镜报》月刊、华侨大学、集美大学、漳州一中等,都留下了他无私的奉献。 汪大均先生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精力投入到族群和谐和印中友好事业上。印尼实行改革政策后,年近九十岁高龄的汪大均先生与华社精英积极创办华文学校,为传承中华文化,密切印中文化交流和促进印中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汪大均先生于2007年逝世,享年93岁。雅加达举行了隆重的悼念大会。印尼华社、文教界及其他社会阶层的代表数百人参加了追悼大会。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蓝立俊也参加了悼念仪式。 汪大均先生是我们敬仰的华侨领袖、金融家、教育家,但是,在他的儿孙们眼中,他更是一个疼爱他们的慈祥的长辈。汪大均先生逝世后,他的儿孙辈写了一些纪念短文,生动地描绘了他的家庭生活。如今,由她的长女汪琼南女士主编的《汪大均文集》(《生活报》纪念丛书序列之一)也已问世。 对于这样一位爱国爱侨,把毕生精力投入到族群和谐和印中友好事业上的可敬的华侨领袖,我们是不可忘却,要永远纪念的。 (南洋僑網轉載)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