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先 达 通 讯(第96期)

2010-6-2 14:4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797| 评论: 0|原作者: 北京先达校友会

摘要: 先 达 通 讯(第96期) 北京先达校友会 2009年5月15日

先 达 通 讯

(第96期)

 

 北京先达校友会                          2009年5月15

   

 

我们这代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林少青

一、过去(从迷途羔羊奔向革命行列)

二、现在(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不息)

三、将来(扬眉吐气的一天)

祝寿引起的联想                                       

深切缅怀李碧玉同学                                  林秀兰

林龙飞的来信                                         

八秩话“先达情”(续)                                

 

书海手记:

顷接少青老师的赐稿。

一位耄耋老者,眼神不好,精力有限,边看《照片》,边回顾所走过的人生旅程,放飞思绪,抒发蕴藏心底的情感,写下了如此充满激情的文字,真令人感动。请读者分享:

 

我们这代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汕头  林少青

一、过去(从迷途羔羊奔向革命行列)

我们这一代人命途多舛,幸蒙上天垂怜,出生在小山城“先达”,虽然名不见经传,却是一座青山绿水环绕、景色旖旎、四季如春、气候凉爽的城市。其周围自然环境妙不可言。上有直冲云霄的避暑胜地马达山,花果飘香;下有横陈脚下,碧波万顷,山光水色分外妖娆的淡水湖,真个是风景如诗如画,置身其间,彷佛被美色所诱惑、所迷恋、所拥抱、所抚爱,忘掉了人世间的苦难。事实也是如此,在殖民统治下,苛政猛于虎,我们从小就失去了人身自由的权利,再加上种种流言蜚语的恐吓和威慑,我们已经神经麻木不仁,尤如处芝兰之室不闻其香一般。我们当时已具备小学文化水平,有的将要升入初中,所以思想和活动能力已跃跃欲试,就是缺乏组织和引导的人员,谁敢承当呢!所以我们徘徊在十字路口,无所适从,成了迷途的羔羊。好在其时来了救星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他登高一呼,号召各地侨胞,成立“南侨救济祖国灾民筹赈会”,为灾民请命,组织募款事宜。我们就乘机参加了募捐队,因为募捐不受苛政限制,我们就像冲出鸟笼的小鸟,在社会上自由飞翔,自由活动,社会是我们的课堂,而各阶层的群众是我们学习和观察的对象。我们从实践中学得了许多生活的经验。募捐不是一门轻松的工作,要跟人、跟自然作斗争。凡星期日或节假日,不管烈日当头,或者风吹雨淋,都得出动,不是汗流浃背,就是口渴难挨,有时遇到尴尬事,闹得脸红耳赤,但为了灾民,我们得忍气吞声,为他们全心全意服务,乐在其中。就这样,我们从募款开始,发展到募寒衣、募食品,直到响应陈嘉庚号召,大力向侨胞呼吁,要他们慷慨解囊,捐飞机、大炮、坦克、救护车等军用物质,支援抗战。奔波跋涉,到我们初中毕业离开学校为止。

当我们走向社会开始步入革命行列时,正值二战爆发。德国背信弃义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还不自量力,竟打着“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号,大举南进,把欧美殖民统治扫地出门,铲除殆尽,自己取而代之。

在日军蹂躏和血腥统治下,苏北一带华侨青年,组织了“苏岛抗日反法西斯同盟”,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我们这辈青年都参加了,主要还是从中接受教育。为此,我们根据需要,努力学习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哲学、联共党史的初步理论,认真地作笔记、写心得,并互相交流、探讨。用社会科学知识先武装自己,再从《前进报》中了解战局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巩固必然胜利的信心。参加革命活动就成了我们学习的大课堂。一些知识不是学校里可以获得的。可惜半道出了一个叛徒。由于他的出卖,1943年,日军下了一道全苏岛戒严令,拉开罗网,按地区围捕抗日领导人及成千上百的义士,扣押在牢房里加以严刑拷打,这就是震撼苏岛的“九·二O”事件,其中十名抗日领导人,坚贞不屈,大义凛然,被日本官方转移到苏西“花的谷”,最后慷慨就义,成为华侨青年的首批烈士。遗憾的是我们当年没有经验,在日本无条件投降,联军占领苏岛时,我们乐极忘了没有将叛徒逮捕归案,绳之以法,让他仍然逍遥法外,使烈士们含恨于九泉之下。再加以当时满足于一纸奖励,没有要求为烈士们树碑立传,留芳千古,永垂不朽,这是我们迄今不能忘怀的大事。日本法西斯的投降,中国八年抗战的胜利,使我们从黑暗中走向光明,这就是我们这一辈人逐渐成长的历史,也就是我们的过去。

二、现在(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不息)

我们的现在,应该从日本投降拉开帷幕算起。

和平后,我们欢欣鼓舞之余,想不到却引发骨肉同胞互相残杀的悲剧。

当时,在国内,拥有数百万全部美式装备武装到牙齿的精锐军队的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

在海外,为了和国内人民群众相呼应,我们发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高呼“反对独裁、要求民主;反对内战,要求和平。”同时,也纷纷成立各种各样的进步组织,和海外原有的爱国团体,组成统一战线,扩大民主力量,并且发扬了国际主义精神,以各种形式支援当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取得当地进步政党的信任和团结,先达成了民主力量的根据地,其他地方受到压制的会都纷纷到先达来召开,先达获得了“海外延安”的美称,直到今天,先达的青年从没有沾污这个荣誉。这又是我们学习国际斗争的大课堂。

正当内战在蔓延,我们却全力投入青少年教育工作,一批又一批把他们培育成后起之秀,可说是桃李芬芳。在全国人民支持之下,正如俗话所说,得民心者倡,失民心者亡。解放战争的胜利,真正完成了孙中山的遗嘱,打倒列强除军阀中华民族从此站立起来,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诞生。举国欢腾,鞭炮齐鸣。

我们这一代以及后起之秀,在新中国成立后,掀起了回国学习和效劳的高潮。经过再学习,毕业后留祖国参加社会主义的建设,添砖加瓦,尽一份人民的义务。但建设道路并不平坦,特别是文革十年浩劫,使国家频临崩溃,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许多华侨子弟也受到严重冲击。由于后怕,他们纷纷申请出国投亲靠友,分布在各地。但有一点,应该赞扬这些先达青年,他们始终没有抛弃爱国爱乡、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落地生根发芽,他们成立了校友会、同乡会等组织,和各地乡亲联系、交流,团结互助。值得欣慰的是:过去先达有红、蓝两派,由于内斗像仇家一样,但大家都经历了历史上种种劫难,九死一生活了下来,大家都提高了觉悟和认识,经过先知先觉者的访谈和交心,于是纷纷捐弃前嫌和成见,相逢一笑,握手言欢,泯灭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团结得像一家人似的,又温馨,又亲切,这是真正的炎黄子孙鱼水之情。团结产生了力量,《先达照片》所以能面世,就是证明。

今天,我们已经为大团结大融合作出了榜样。

明天,相信通晓历史典故的后生也会走上这一步。

让我们大家共同来谱写一首壮丽的诗篇,歌颂那光辉灿烂的历史未来。

由于我们从小就遭受迫害,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有共同的理想:就是希望祖国统一强大;希望民族精神焕发、神采奕奕。这些理想已摆在眼前,让我们像国际歌所唱那样:作一次最后的斗争吧!

现在就到此挥手告别。

三、将来(扬眉吐气的一天)

随着历史的无情发展,随着岁月飞快的流逝,我们短促的生命越发显得珍贵了。回首反顾,我们可以自豪地发言:我们已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和人民了。我们决不后悔。有什么比为人民服务更高贵的呢?

我们已从旭日初升朝气蓬勃的青年,过度到日落西山暮气沉沉的老年行列了。但我们的思想依然像晚霞那样的灿烂,内心还是热血滚滚,等待着理想的实现。

我们晚年适逢国家百年不遇的盛世,在党和政府百般关怀下,我们的生活是美满的、幸福的,真是衷心感激。

随着改革开放,国家一日千里迅速发展,不论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军事力量、工业(包括军用、民用)等各方面都有长足进步,尤其是经济的旺盛带动了其他部门,影响深远,人人都说中国崛起了。正如拿破伦的预言,中国睡醒了,将要震撼全世界。国际敌对势力对中国的崛起进行遏制、围堵、威胁,甚至编造所谓“中国威胁论”,凡此种种,都无济于事。中国要强大,要跻进世界强国之林,中华民族要辉煌腾达,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得了。

有朝一日,我们将会扬眉吐气!

这就是我们的将来。

权当是我呼应《先达照片》面世的感想吧!

 

祝寿引起的联想

铁生

先达校友会自2004年春节始每年举办团拜会,2006年起又在团拜会的基础上增添了集体祝寿的活动,为年届707580岁的校友祝寿,80岁以上为终身寿星。团拜加祝寿,锦上添花,喜上加喜,使节日的气氛更浓厚,更欢乐。

前几年我扮演的纯是祝寿者的角色,今年却换了位,荣升为“寿星”,被“敦请”上了“寿星席”。我坐在影祥和宝琴(她和我同庚)之间,真巧我们三人在六十八年前是中华学校小学的同班同学,新中国成立后都在北京工作至退休。现在又一块过生日,这机缘实在太难得了。三个老同学聚在一块,很自然地就聊起过去,念叨着还记得的昔日同窗好友:

张仲游、张仲璧、张月新、张展望、陈武东、陈娇娥、

李晓霜、李锦麟、李文波、黄玉容、黄赛香、陶雅嫦、

廖齐爱、叶达友、邱盛昌、莫彬新、谢进栋、杨再生、

洪莲心、周永康。

时间过了近七十年,许多事都淡忘了,只留下星星点点的印象:

一、班里同学间的年龄和个子较悬殊。如盛昌就大我五岁。我站在大同学跟前只及其胸口。男生中我年龄和个子最小,女生中则是宝琴。为此我们得到一些“优惠”和“照顾”。如班里排坐位,宝琴和我都排在前排,看黑板和听课都较清楚。开周会我们分别排在男女生的头位。而上体育课我们则排在倒数第一位。

二、成绩排在前三名的始终是仲游、仲璧和宝琴。宝琴说,成绩好也带来烦恼。每逢考试,坐在她后排的男生老要她帮他们作弊,让她传抄答题。宝琴不干,那些男生就说她“自私”。宝琴委屈地说,帮他们作弊会害他们,我也会受惩罚。坚持了原则,实在不简单。

三、爱好体育活动的同学不少,其中篮球打得较好的有影祥、盛昌、锦麟等。后来,影祥成为“健身队”的主力之一,盛昌是“兄弟队”的成员。

四、班里爱唱会跳的女生较突出的是月新和宝琴。有一年在学校的草场举办露天茶会,募捐筹款支援祖国抗战和救济难民,学校排演了名作曲家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剧《小小画家》参加义演。扮演老师的是陈兆鹏、郑桂英、傅清泉,扮演学生的是月新、宝琴、爱群。剧情通俗易懂,歌曲上口入耳,特别是歌剧中的《赶快画》这首歌:

我画一只公鸡,一只大的公鸡,喔,喔,喔!大鸡儿吃点米;

我画一只母鸡,一只肥大的母鸡,咯咯咯,咯咯咯,坐在草窝里。

咯大,咯大,生下一个蛋,咯大,咯大,生下一个蛋,生下一个蛋,抱出小小鸡。

我画一只小鸡,我画一只小鸡,一只小鸡!唧唧唧唧唧唧!

这首歌曾轰动一时,校园里不时可听到“咯大,咯大,生下一个蛋……”稚嫩的童声。如今唱这首歌的人有的已故去,有的已是子孙满堂。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在京见过的同学有仲游、齐爱、晓霜、文波、永康、盛昌。现在有联系和信息的只有广州的仲游,先达的再生,雅加达的彬新、齐爱、雅嫦。希望知情的校友能提供其他同学的情况和线索,以便沟通交流。谢谢。

 

 

 

深切缅怀李碧玉同学

福州  林秀兰

李碧玉是新慧级同学。大姐李润玉,三妹李婉玉。三姐妹各曾在先达、丁宜、民礼、丹南等校任教。均是优秀教师,是个教师之家。

碧玉个子高瘦。据润玉大姐说,她从小体质极差。她虽体弱,但性格却好强执着,处世忠于职责,严于律己。遗憾在2004年因病撒手而去了,令人惋惜。我和她由同学到同事,在校同一班级,在丁宜同一寝室,从1946年到1950年长达五个年头的情感难于忘怀。人走了多年,其瘦长的身影,一颦一笑,一言一语的举动,常浮现在我脑海里,留下给我的是怀念和追忆。不由而想借《通讯》的篇幅,写几句话,聊表我怀念之情。

1948年碧玉来丁宜住我家,应任丁宜中和学校下午班小学教师。利用上午时间在教会卫理幼儿园兼职。她能歌善舞,又会弹琴,作为一名幼师,更适合发挥其擅长。她精明能干,身兼两职却做得有条不紊,应付自如。

在中和学校任教一年后,临近新中国成立之际,她和几位进步教师带动部分同学晚间在进步社团“新生社”教唱革命歌曲,跳秧歌舞等等。从中向学生宣讲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令人兴奋的消息,并鼓动学生退出中和学校。学期结束竟有约四百学生退学,气得校方解聘进步教师。碧玉和许成水二位因聘约期未满,以此理由起诉打了场没完没了的官司。

华侨学校应形势所需开办了。陈少奇老师一再挽留碧玉,而丹南学校的黄石明则再三催她赴任。丁韵清校长说:“别为难她了,错过最佳良机,你可负责不了。”大家笑了,我们相处这么一段时间,一旦离开,依依不舍。

李碧玉和黄石明结婚后生有一女,正值中越友好,又在丹南生的,取名越丹,每逢假期,带着小女回家探亲,路过丁宜,总会停留我家小聚,有如一家人。他们回国后安置在广州花都农场,碧玉在卫生院当一名医护人员,后又育一男儿,生活美满。

我比她迟几年回国。有一年,程瑛琅从印尼回国探望女儿周芸,约我到广州和龚瑞花老师等人相聚。我趁此行顺道和新慧级同学张华天、洪青庚会见。青庚亦在花都农场。他带我到碧玉家,相见时激动得紧紧拥抱,又哭又笑,难于形容当时心情。我经长途跋涉,很累,晚上直打盹。碧玉直摇晃弄醒我,不让睡。就这样,我们彻夜不眠,轻声细语倾诉别离后的喜和悲。说着说着,她泣不成声。她最大的创伤是心爱的女儿因某种原因不幸早年惨死。沉重的打击,近乎精神崩溃,悲痛欲绝。从此,她万念俱灰,深居简出,一蹶不振。我无言相慰,陪着流泪。“既相逢,却匆匆。”岂料自那一宿后,竟成永别。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天,她路过工地不慎摔进坑里,脑部受重伤,导致四肢麻木。从此落下病根。多年来,多种疾病缠身,一个手术接连一个手术,几趟出院又进院。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不堪想象多年来她是怎样和病魔挣扎斗争的。当时,我身居农场,上有老,下有小,插翅亦难飞,无法飞向她身边与她分忧,深感不安,奈何!之后,她在家疗养,有位朋友借台电子琴与她,既可解闷,又可锻炼手指。为她高兴,康复有望了。

她病之前,我们虽天各一方,仍常书信来往。病之后,改为电话联系。一天,意外接到她的信,我忐忑不安,原来是喜讯,她说可以握笔了,这是几年病后第一封也是第一个给我写的,字体虽有些歪斜,已是奇迹了。信上提到如饶铁生哪天召集同学在广州附近聚会,她爬也要爬去,约我定要赴会。我理解她久卧病床,凄苦黯然,思念亲友的心情,答应肯定赴会。无奈事与愿违。

过了好一段时间她打电话给我,语气有些激动。她说黄书海夫妇、饶铁生夫妇等先达同学,曾先后来家探望,她可高兴啦!听到她电话里的笑语声,与她共喜悦。作为好友,她泣我悲,她笑我乐。我重新翻阅《先达照片》,从中找到这么一张同学在她家的合影(251页)。说明文里附有一句话“相聚总是短暂的,但友情是长久的。”我凝思许久,感慨万千。回国后,我和她分别约有三十多年之久,相聚惟有那一宿之短暂。聚散匆匆,重回首,感叹不已。

2004年,碧玉溘然去世。噩耗传来如晴天霹雳,我控制不住失声大哭。黄石明告诉我,之前,广州龚老师去世,她好像有什么预感,用干瘪无力之手,叠了许多白纸花,然后又一朵朵烧掉,遥祭龚老师。悲哉!

最后,她还是走了,抱着多少遗憾走了!

写完此稿,惊悉黄石明终于200926日病逝。老天不公,无情把一对恩爱夫妻拆散。自碧玉走后,石明久久不能从悲痛中抽离出来。几年来,夫妻天地相望,而今可天上相聚了。仰天长叹,我不禁沉浸在无尽怆然中,久久,久久。

 

     

 

惊悉上海先达校友邱财裕、香港先达校友王羡琦、涂瑞钦分别于20093月、4月间因病逝世,谨向逝者表示深切哀悼,并向逝者亲属表示亲切慰问。

 

北京先达校友会

 

 

林龙飞的来信

书海:您好!

前几天我接到寄来的通讯95期,拜读并分享了你们游宝岛台湾的美好、兴奋的感受,也激起我这个厦门人前往之愿望,争取明年实现。谢谢你的生动感人的描述。我先一口气就把全期读完,然后再细细品味你的华章。也谢谢你们刊登了拙文《八秩话“先达情”》。不知是否因篇幅关系,我文中的最后一段“非功利主义之情”没有登而被删掉。这段既弘扬海外先达情,也是我特别为表达对何百兴一家的感激,感谢他们的真诚友好,尤其对从未谋面的我这个“半色先达人”,仍真情款待,而且他儿子伟敏至今延续了这真情,更是难能可贵的。(请看附件。)如果你们编委认为可以的话,可不可以用《八秩话“先达情”》(续)补登这段及附件在96期。我把全文再发给您,供摘选。(书海注:你发来的第一稿,没有“非功利主义之情”这段,付印后才收到你补充的第二稿,其时已来不及更改,甚歉。现将这一段文字补登于后)。

这期登了瑞玲的《先达照片》补充更正,我认为是适时、必要的。这里我也提出我的发现。

1)“林锦莉”。在92页下图前排左195页上图前排左4,下图中排1写“林锦莉”,有时带或不带?。(书海注:因没把握,怕张冠李戴,所以加上(?)号,谢谢指正。)我教过林锦莉。我回国前夕,她也送我她的一寸照片,带着红领巾。我认为9295页上的,不是她。女大十八变,可按照片上的时间,还不至于变化那么大。请看57页左下图左5林锦莉和86页第三排右1李丽娟、右2林锦莉、右3庄婵香、右4苏安娜、右5陈惠虹(少敏、敏级)。

2)唐培君,99页上图左6唐培金,应是唐培君,请看57页左下图四排左2

另外,60195365日中华中小学校全体教职员合影里有江陈诗。还有146页,女子篮球队图左一江陈诗。这时我还在先达华中。可我没有印象见过江老师。是否指当时属蓝派的那所学校?江老师是我苏东中学初中时的老师。我当学生会主席时,他还是顾问。他的女儿江恭忱是位诗人,在棉兰办华文教育中心,从国内聘请师资,为华文教育作出重大贡献。不幸,她英年早逝。是棉兰华文教育界的重大损失。

《先达照片》工程浩大,出现纰漏是难免的。这一珍贵画卷的出版,你们还是劳苦功高,功不可没的。谢谢。

礼!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