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先 达 通 讯(第97期)

2010-6-2 14:5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432| 评论: 0|来自: 北京先达校友会

摘要: 先 达 通 讯(第97期) 北京先达校友会 2009年6月10日

先 达 通 讯

(第97期)

 

 北京先达校友会                          2009年6月10

   

 

征稿启事                                     《先达通讯》

写在先达中华学校百年华诞前                       黄书海

我为我故乡华社呼吁                                

先华学校的同班同学                               林叔明

与德华老师相聚                                   苏安娜

如梦残歌                                         林叔明

关于第100期刊头设计

——良全书海书信往来

《先达照片》——怀念妈妈                         蔡小娥

《先达照片》简讯                                  

 

征稿启事

 

一、今年九月是先达中华学校百年华诞,这是一个很值得纪念和叙述的大事。一百年的经历,充满辉煌、坎坷和悲剧。但它毕竟培养桃李满天下。许多曾在中华学校执教或念书的老师和学生对母校都怀有深厚的感情,历久不衰。

谨请这些老师、学生和广大读者,打开记忆的闸门、翻一翻尘封的书库,写一写回忆文章或将有关的历史资料寄来,供《先达通讯》发表,以飨广大读者。

可否请亲爱的洪玉琛就便到新加坡图书馆,寻觅有关先达中华学校的文字史料,并一并复印寄来。所烦之处,谨致深谢。

二、再过三期,北京《先达通讯》将迎来第100期。承蒙广大读者的厚爱和支持,《先达通讯》才有机会一期一期地与您零距离接触、心灵沟通。可否请您暂时放弃不必要的颂扬,深入到幽微的往事中,写下你周围的人和事。题材、文体不拘一格。深信您的文章一定会使第100期光彩四溢,读者争相传阅。

如蒙赐稿,预致谢意。

 

北京《先达通讯》

 

写在先达中华学校百年华诞前

黄书海

欣悉,200999日上午9时先达中华学校将在原址举行盛大隆重的百年华诞庆典。四个9的排列,简直就是北京奥运四个8的翻版。这是个好兆头,引起先达乡亲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只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团结各阶层、各派别人士,庆典肯定能办好。预祝庆典获得圆满成功。

百年,历史长河之一瞬。但先达中华学校的百年史,却在先达华侨华人发展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是印尼其他同等城市所仅见。

中华学校的百年,充满坎坷、辉煌、无奈和悲剧。

一百年前,1909年,一棵教育嫩芽,在先达一片荒芜的土地上破土而出。

陈顺丹等一批先达乡贤捐资献地,盖起了几间简陋的茅屋,兴办教育,传授中华文化。这所学校就是后来发展成为先达华侨社会教育摇篮的中华学校。

九十、八十年前,1919——1929年,中华学校学员不断增多。

由十几个到几十个,由成百个到几百个(现还健在的逾百岁老人陈学勤就是第一批学员之一);校舍由几间茅屋板房扩建至占地数千平方米的水泥砖瓦楼房,茁壮成长。

八十、七十年前,1929——1939年,随着华侨人口激增,除了本市学员,先达周边乡镇和园丘的华侨子弟也蜂涌至中华学校就读。

一时间,校舍不敷用。陈顺丹、李元亮、陈明春、曾中和、陈大钓等一批热心教育事业的乡贤和荣利商号等,积极筹募资金,第二次扩建校舍,并在学校中心场地兴建了一座即使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也是相当出众的大礼堂,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室内活动的场所。

此期间,先达还出现了以郑子经为校长的国民学校和以张式松为校长的华侨公学。

随着国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合作团结抗战局面的出现,促进了华侨大团结大联合,成立了筹赈会,支援祖国人民抗日战争。在张让三等侨贤的推动和斡旋下,促成了中华、国民和华侨三校的合并,使中华学校成为先达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雄厚、学员最多的学府,奠定了先达文教事业的坚实基础。

七十、六十年前,1939——1949年,这十年既是中华学校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内部矛盾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

这期间,经历了日军侵占印尼、日本战败投降、荷军卷土重来,发动两次“警卫行动”、国共内战进入决战、蒋家军落败退守台湾、新中国宣告成立……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要广大华侨迅速理清事件的原由并作出正确判断,真是免为其难。

1939年到日本投降后一段时间,先达华侨社会虽然歧见丛滋,但并未明显的形成红蓝两派。在社会上,先达华侨面对日本侵略者,义愤填膺,同仇敌忾,捐资捐物,支援祖国人民抗日战争;一些热血青年干脆奔赴祖国抗日战场,还有一批优秀青年在巴人、胡愈之等革命文化人的领导和影响下就地参加抗日地下组织和活动,在“九·二O”事件牺牲的烈士中就有国共党员;在中华学校,老师学生不分意识形态和政治派别,同台高唱“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等抗日歌曲,也传唱“老黑奴”、康定情歌“半个月亮爬上来”……共同举办童子军团和各项体育活动……在教学理念上,不拘一格,百花齐放,鼓励青年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开拓视野,从鲁迅、巴金、朱自清到高尔基、托尔斯泰、泰戈尔,从艾思奇到黑格尔,从三民主义到新民主主义论……校园里生机盎然,出现了空前活跃、一片欢声笑语的生动局面。

可是,形势比人强。当形势剧化,逼迫你作出抉择:支持还是反对印尼独立、支持还是反对荷军警卫行动、拥护还是反对国民党、拥护还是反对共产党……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作出符合自己切身利益的判断和抉择,于是出现了红蓝两派的对峙。事隔半个多世纪,我曾有幸当面问过一位当年十分活跃的蓝派人物:“你当时为什么反对‘红屁股’?”对方的回答却大大出乎我的预料:“当时我还很年轻,根本不懂什么政治,主要跟着父辈和周围的同学”。这是大实话。当年除了少数头头和骨干分子头脑比较清楚外,大部分华侨群众,对反对什么?拥护什么?是很难道出其子丑寅卯来的。从众和随大流现象较为普遍。

随着国共内战的加剧,红蓝两派的矛盾和争斗也更加白热化。两派都成立了各自的高端组织“总会”和“联会”。于是争夺中华学校这块教育阵地,就成了两派斗争的焦点。从国内聘请的具有国民党背景的校长,悍然开除了十几名进步教师和学生,引发学生罢课抗议并包围校长办公室要讨个公道的说法。兄弟阋墙。争夺与反争夺,不断发生。从此学校陷入混乱,再也找不到昔日的祥和宁静。

从教育后代的整体利益考虑,总会被迫另起炉灶。相继兴办了育才学校、华侨学校、民众夜校等,大量分流了中华学校学员和老师使中华学校每况愈下。

六十、五十年前,1949——195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印建交,国民党政府驻印尼的外交机构,被迫关闭,接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和总领事馆的建立,华侨不再是海外孤儿。心向祖国成了先达华侨社会的政治主流。

19584月,印尼政府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取缔中国国民党印尼总支部及其所属各分部,更使中华学校雪上加霜,校务学员日益萎缩,影响力也日薄西山。

五十、四十年前,1959——1969年,印尼时局风云突变。

1965年印尼发生“九·三O”政变,印尼军人政权取缔所有华侨社团、报社、学校,禁止使用华文,许多华侨华人惨遭杀害和蹂躏,中印断交,两国友好关系由高潮跌入谷底。先达中华学校也在劫难逃,被迫关闭,几经周折,后来改名为苏丹阿贡学校。

而今印尼已改朝换代。中印恢复邦交关系。被禁锢了三十多年的华文学校、报纸、社团等已重新开放。先达中华学校能否恢复原名?先达乡亲翘首以待。

要办好一所学校,必须具备诸多的软硬条件。其中最主要的:一是要有正确先进的宗旨和主导思想;二是要有英明的校长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三是要编排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课程。

中华学校从建校伊始到鼎盛时期,一直坚持“有教无类、兼容并蓄”的教育方针。学员不论男女、不论城里的还是周边地区乡村园丘的、不论贫富和出身,一概欢迎,一视同仁。教育资源惠及到每个学员身上。这一点赢得广大华侨家庭的赞许。因而广大华侨乐于捐资助学。

校长队伍精英荟萃。他们是不同时期不同年代华侨文教界的佼佼者(个别例外者不在其例)。

第一任校长林赳候→黄建中(二十年代)→张资谋(二十年代)、周寒生(三十年代)→戴臣清(三十年代)→雷霆(三十年代)→李荫峰(1941年)→郑子经(194510月至19466月代理校长)、陈洪(1946年)→徐剑冬(1947)→黄剑峰(1948年)→林伯丛(1950年)→邬松风(1956年)……(注:此名单和年代肯定不全或有误,因无资料可考,请知情者补充指正)。

回顾历史,多数校长在推动中华学校发展史上都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后人会永远记住他们的功绩。

教师队伍多为本校培养。这些老师虽无高学历、高文凭,但他们自学成才,学会和掌握超乎他们的学历和年龄的文化知识和教学技能。他们学而不厌,诲而不倦,教学相长,赢得广大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或五十年代初,有位学生到台湾深造,老师的冷漠和不学无术,使她心灰意冷,常常怀念起在中华学校就读时的班主任和师生情,以至学习不到一年,中途便打道回府。

这批老师为社会为祖国启蒙培养了不少人才,他们的功绩已载入中华学校史册,人们不会忘记他们。

翻开当年中华学校编排的小学、初中教学课程:国语、常识、算术、英文、巫文(印尼文)、地理(中国和世界)、历史(中国和世界)、几何、代数、音乐、体育、画画(美术)、尺牍、公民……这些课程既突出德、智、体教育,也面面俱到,既贴近社会,也贴近将来回国深造的需要。其最大缺陷:就是不重视印尼文教育,不设置有关印尼政治、地理、历史的课程。

好在年青有为的老师们,采取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拓展视野、活跃思想,使学生受益匪浅。

先达中华学校的百年史是先达华侨华人社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份。温故知新。如何纪念中华学校百年华诞?如何借此进一步推动华族文化和华文教育?人们都在思考……

在下今年七十有七。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的小学、高小都在中华学校度过,人生的启蒙阶段便由此开始。虽时间短暂,却结下了不解之缘。

欣闻,筹办单位届时还将出版一部《中华学校百年画册》,以资纪念。令人兴奋不已,可喜可贺。

信手写下如许文字,权当引玉之砖吧。

 

我为我故乡华社呼吁

——先达人谈先达事

澳洲  郭信

我移民海外,定居于澳洲悉尼已近二十年。无非,只因我早年送五个子女到澳洲读书,他们学成在那里成家立业之故。虽然如此,我仍然保持着在印尼的生意,和印尼朋友照样往来不断。这虽然是我仍然关心印尼的主因,然而,即使没有这些,我一样会怀念印尼,常回印尼看看。

我心系印尼,因为那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土地,尤其先达山城,更是我人生早期驻足的地方。它留有我最小的脚印,酿就我儿时鲜美的记忆。因此,不管我移居哪里,移民哪国,我总不忘我脑海里美丽的山城。

我人虽在国外,出于关心和关注,印尼的许多风风雨雨,新闻旧事,都会传到我耳里,送入我眼里,那当然是新闻媒体之功,以及友朋传递之助。听闻好的我高兴、坏的我伤心。

印尼发生98年五月风暴后,印尼华人恐惧垂危,水深火热,自然也是我忧虑伤心的事。有如其他华人,我们纵使心如火焚、高声呼喊,也无能力挽狂澜,救同胞于水火。但,在痛定思痛下,我写下了一篇呼吁我华人振作自强的文章《华人应庄敬而自强》发表于《国际日报》和《印广日报》。我鼓励华人应自我定位,奋发图强,先由小我做起直到大我完成。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自强自救;与其呼天喊地,不如身体力行。不必恨主流大众,也不必怪祖源国家,但须靠华人的精诚团结,效越王的卧薪尝胆,将来才有提高地位,融入主流社会,与友族平起平坐一日。因此,庄敬自强,强后才能争,应是我们的信念!

无独有偶,2008年美国的大选,引出了一黑人黑马奥巴马。他居然有胆向美国的前白宫主人、第一夫人希拉里叫板,立志要当美国的第一位黑人总统,而且高票当上了!我有感而发,写下《看他美国黑人,想我印尼华人》,发表于《国际日报》和《印广日报》。我深信,以我华人的聪明才智,以及五千年高深的文化传统,我华族绝对不会输给其他族群。有朝一日,印尼或许会有一位有华夏文化的副总统。事实证明:瓦西德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他还是印尼的正总统呢!只可惜他不懂中文。

在上述文章中,我也大胆地剖析了我对华人的缺点、弊端的看法。认为自私自利、一盘散沙、猜忌多疑、互不信任、争名夺利、甚至窝里斗,都是造成华人不能精诚团结的原因。没有团结一致的力量,怎能发挥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成就传世伟业?因此,我说:奥巴马以求变为口号取胜,印尼华人也应以求变,改变牢固观念、弃除这些要不得的缺点弊端,而充分利用华人勤奋苦干、智慧和意志,凝集一切潜在力量,团结一致地同进退,华人就可以无坚不摧,无难不克,融入主流,身居高位,非只是空谈。有志者事竟成,不容置疑!

然而,就在我的第二篇文章发表不久,我突然听到一则令我尴尬万分,遗憾非常的传闻。我悉尼的乡亲告诉我:先达已分裂成两派,成立了两个同乡会。他们居然还讥笑嘲讽我说:你的文章有屁用?连一个小小的故乡山城,都影响不了,还说什么印尼华人大众。先达人非但没团结,还搞对立分裂!说时还哈哈大笑。那时,我尚不知真假,因此无言以对,心中希望那只是谣言。

为了证明这消息的真伪,我趁清明节回故乡扫墓之便,探其虚实。果然,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椰城MUARA  KARANG先达人聚会的会所对面,开了间更大更堂皇的新同乡会馆,与老的遥遥相对,俨然如两个大对台。我回先达会文友时,恰逢其会地碰上了这两所先达人的会馆的大联欢大喜筵。这两家会馆的并立,除令外人莫名其妙之外,更令先达人——离乡背井的先达客,和固守乡土的先达人,为难不安,不知何去何从。以致,同是先达人,为了参加联欢喜筵却要面临:去一边、两边都去,和两边都不去三种选择。我因和两边的人马都无特殊的关系和交往,属两边都可去的骑墙者。因此,随接送我们的朋友,两边都去,见证了两边都十分卖力和热心的招待和热闹景观;两边都想把联欢会办得比对方更好。因此,菜肴的丰富、节目的精彩、礼品的盛足、声势的浩大、开销的大度……都令我眼花缭乱。

那晚,先达大旅社的幽静安适,并不能让我安宁入睡。刚刚伤心于未能谋和我故乡两家华校补习班的合作事,复见两华社的如此竞争、劳民伤财,我心的悲痛,岂止是尴尬和遗憾而已,而是山城乡亲今后的后遗症:互斗、猜疑、妒忌……对山城华人,将是祸非福!不能团结,力量薄弱了,对社群的利益和争取,将是如何的不利呀?

我曾经冒昧地探询分裂的原因,但,得不到真正的答案。我心想:难道没有更好的途径,解决分歧,非成立新馆不可?难道没有德高望重的侨领前辈,可以为他们分忧解难,化干戈为玉帛?难道两虎相斗不会有两败俱伤的后果?

我相信:一定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集灰成垢所致;是故乡朋友离不开名位执著,不愿效仿洋人作风,直截了当地解决纷争,或另有他由?是先达侨贤明哲保身,不愿“难做人”,或是自感力不从心,知难而退?……

看到四川大地震的受难者惨状,感悟到人世间的一切,多么渺小:富贵名望、美满家庭、亲人好友,都可以毁于一瞬间,经不起大自然的震撼。中国人上下一心,在天灾荼毒下团结抗灾的决心和意志,令人十分感动。我坚信了人的团结多重要。地可震,山可倒,众志成城的团结心不会倒,它可以战胜大自然!敬佩于中国领导人不惧艰危地领导救灾,有了英明勇敢的领导人,再大的灾难,再重的考验,受灾者得到护卫,牺牲者得到哀悼……我心想,先达的乡亲们还有什么不能放下的?看到台湾和大陆两边领导人的互释善意,提出以“了解、谅解,最终达至和解”的方案,去促成统一大业,我们小小山城的小小分歧,又有什么不能解决的?

为可贵的生命,为可爱的乡情,为乡亲的福祉,为山城的美丽……再尽一番努力吧!想想山城乌云去尽,再现的蓝空将是多么靓丽祥和,努力是值得的!

 

先华学校的同班同学

香港  林叔明

先华学校,总校在当年榴莲街街尾最后第二座商住楼的两间,隔着一块空地,就是潮荣兄弟和连家协陞的最后一座商住楼。

先华学校有一个初中班,后来是少先级班主任老师的王谦宇、陈斯刚,还有广盛的公子余振邦,童军教练的陈江海,都是这个班的,级任是张谷和校长。

先华学校的老师,有陈琼瑶、张琼郁、黄俊杰、蓝美松、陈英士、陈英杰……

当时,一个教室两个班,是复式的两个年级。张琼郁级任的两个班,同班同学中定居香港的除了我,还有至今尚未见面的林海安,以及去年去世的,见过一面的游国富,更有当时是郑曲滨的郑遂源。

很怀念当年的同班同学,例如因日统而停办后不再见面的包括彭小玲在内,有翁寿安、林三平、朱燊南、李自修,蔡炳正、黄金涌、陈素丽、张桂英。有后来是海燕之一的黄炳崇。

 


12下一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