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的模样
Bangun Purba,查《印尼汉语辞典》,意为“古代的模样”或“古代的觉醒”,不可思议,因为模样毫不古代,“觉醒”查无实据,地名成谜。(是否可意译为“古韵”,求教于叔明。书海注) 但是,被译为“万温浮罗巴”的小镇,来头不小。上世纪五十年代偶然得到一幅马来亚半岛地图,其左下角是苏岛的东北片一隅,寥寥几个地名,有棉兰,有勿拉湾,不足为奇,却有“巴坤普峇”,也就是万温普罗巴,可见这小镇并不简单。 小镇只有半边街的板屋区和半边二层楼房半边平房的商业区,是苏岛典型小镇之一。 但是,竟有绿树掩映中的“二王府邸”及其园地,曾经有福建人称为“二王”的荷兰高官常驻,有规模不小,自成一区的邮政局大厦,局的后边有大厅堂,有局长府。厅堂甚至在印尼独立后仍是高级人士在小提琴等乐器伴奏下跳交际舞的场所。 (二)城市设施 小镇有全套的城市设施,只是没有电。 一、有路灯,每天傍晚有人专门骑自行车沿路点灯。印尼独立后方才荒废。 二、有自来水供应全镇。有一个拥有顶盖的巴刹,附有公共水龙头。 三、有窄轨火车,起点于巴敢,最后一班车于黄昏时抵达。后来被日本人拆轨。火车只到缎卜干。 四、有警察署,常驻十二名,定期轮换,警长是安汶人。印尼独立后撤销,改派印尼宪兵若干人而已。 五、有一座神圣的伊斯兰教堂,教堂前一条路属教堂专用,反映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政策。 六、有邮政局,有市政局。印尼独立前驻有苏丹王族的检查官和本地马达人的助理检查官。 七、早年还有日本人住在板店,有女孩叫Yu mi ko(由美子?)但已了无痕迹。 (三)橡胶密林深处
整个小镇被无边橡胶密林包围。密林是猴群天下,携犬入林,狗儿们最乐于与树上猴群“对骂”。 棵棵橡胶树都有胶汁流沟和已是树皮的旧沟痕。一盏胶汁小碗,天天有爪哇契约工前来收集胶汁。有两座大仓库在火车站对面,是胶片集中待运处。 橡胶子有硬外壳,其一端是尖锐的硬突。保护契约工的赤脚,地面爬满厚厚的豆科植物,天天有花开,摘炒是美味的“花菜”。橡胶子Buah para有很多品种,“斗硬”时最耐斗的是个头不大花纹好看的“小西瓜”,较深色的就较软,大而扁的最不堪一击。自己收集一大堆自己斗时,满地残破的壳、肉碎片。 林中有小草,其根有微香。有旱蛭,常常吸你一脚血。林内的排水设备周全,不怕涝。这一片树林,在日治时全部砍伐精光,枯树长出耳垂状的菇,摘来炒辣椒,有特殊的菇味。 在林中树下解手,要说一声“Datuk numpang kencing。” (四)商业区有对称楼
车到警察署前,九十度拐弯,跨过铁路窄轨,经过左边的巴刹,就进入商业区,俗称“砖店”:路左是两座二层楼砖房子,路右是砖平房。 两座砖房子布局相当“出奇”。其顺序是:前一座东华羔丕店、双美杂货店、刘姓打金店、福泰昌羔丕店(与东华是亲兄弟),后一座顺序是福集轩羔丕店、刘姓打金店、“大肥潘”的杂货店,刘姓之弟的咖啡店。 两座平房,各有一间兄弟各自经营的陈姓风车店,其一是“新顺兴”,是一个分布很广的兴化人商号。还有一家福建人杂货店,其老板对书法颇有讲究。 (五)民族杂居的板屋 警署前不拐弯,经过一座印尼人高级园丘经理的独立平房后,就是三座俗称“板店”的板屋区,为民族杂居区。尊贵的有苏丹王族派驻的Jaksa,有Mantri pajak,此外是当时被称为印度人其实是“Benggali”的孟加拉人,有朝过麦加圣地的Haji;华侨则有大富豪张亚常Kapala,其子女多达十一人,有其妻为满口广东话的广东Tukang Dobi;有其妻纯正泉州话但已经成为疯婆的烧炭阿生叔(靠屋后橡树枝干烧成炭谋生,破日人砍净后失去谋生材料),有卖豆腐谋生的周家和卖猪肉的某家,有曾经富豪一时但已是寡妇与孤儿女的蓝家,这一家拥有成堆的《良友画报》、《儿童画报》和《红攻瑰》(杂志),还有留声机和一大堆汉剧胶唱盘,国语歌只有一张,是绝版的《四季歌》,完全不同于周璇唱的任何一支《四季歌》,还有一座闹钟,用《茉莉花》曲子报时。有已经失业,其妻后来与收留的义弟出走的明献叔,有两位客家人Tukang Jahit,有摆小摊零售杂货的一位文化人客家阿伯,其家拥有宣纸印的中国古代名人墨迹,其中有林则徐手书,有《曾文正公全集》,有《孟子》、《论语》,有《新疆游记》,有Bekasan,爪哇富婆,丈夫是给亚常当打铁师父的阿九叔。 板屋后来被印尼人烧光,珍贵的书籍全化为灰烬。张家兄弟流落巴敢,蓝家不知去向。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