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先华校友通讯(第20期)

2017-9-17 11:4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329| 评论: 0|来自: 先达先华校友

摘要: 先达先华校友 主办 总第20期 www.siantarpeople.org 目录……

先华校友通讯

先达先华校友  主办

总第20期 
www.siantarpeople.org

目录


北京先達校友會成立20週年聚會通知

 

 


熱烈祝賀香港第四屆先達鄉親聯誼大會        

 

 


適乎先達潮流 合乎鄉親的需要

北京

黃書海

深表哀悼        





先達中華學校發展梗概



短篇小說

蛻變(一)


蘇淑英

隨 筆

彬彬日記

先達 

彬 彬


遠方來客重遊故鄉 


張秀蘭


記憶中的國慶節


陳默


这是朋友经历九寨地震写下的文字



茶餘飯後

大腳、小腳與「露馬腳」     

先達

 成城遺作

捐款事項




詩 歌

詩二首 

 椰加達

陳永和

夕陽絮語

西隄和她的五層彩花食格


凡 夫

小 品

不謝的花


阿 理

專 欄

排隊 

 

梁秋實

世界名人錄

黄奕住


網絡轉載




北京先达校友会成立20周年聚会通知
1997年6月北京侨界绽放出一棵光彩夺目的赤道花朵——先达校友会。
它很快成了北京印尼归侨校友会(即北京印尼归侨联谊会的前身)不可或缺的成员。
弹指一挥,二十年过去了。
世事变化沧桑。校友中因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离我们而去的有:宋凉赞、吴丽娟、张国光、张琼郁、陈益滋、陈丽水、林少辉、黄良英、林龙飞、陈水彪、陶少棠、李月姣、陈新华、陈展湖、张爱兰、林克胜、张福隆、蔡达荣、洪清海、李瑞华、杨国坚等。
值此会庆之际,我们谨向逝者表示深深的怀念。但愿逝者灵魂与我们同欢。
校友会虽不断减员,但他们不忘初心。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二十年以来,校友会在北京印尼归侨联谊会举办的各项重大活动中,特别是与香港、雅加达、泗水、先达、棉兰等地的先达乡亲联谊会和公会共同举办的世界先达乡亲联谊大会的活动中,几乎每役必与,而且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今年11月19日又将在香港举办第四届世界先达乡亲恳亲联谊大会,校友会将一如既往,积极配合,大力协助,共襄盛举。
校友会谨定于2017年9月16日(星期六)上午11:00时假北京市政协旁楼东方烤鸭店(即北京火车站对面)举办聚餐会,希望本会会员和外地先达乡亲踊跃参加,同欢同乐!
                                                                                             北京先达校友会
                                                                                                  2017年8月10日
                                                          <先達通訊>173期
热 烈 祝 贺
香港第四届世界先达乡亲联谊大会
暨香港先达联谊会成立20周年庆成功召开

2017年11月19日(星期日)上午11:00至下午3:00假香港新界沙田富临皇宫将举办世界先达乡亲第四届(2017)联谊大会暨香港先达联谊会20周年庆典。
这个盛会又将给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庆祝活动增添一笔浓墨重彩。
喜讯一传开,立即引起先达乡亲的积极响应和强烈期盼。
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香港、雅加达、泗水、棉兰等地先后成立了先达校友会和先达乡亲联谊会和公会等组织,替代了过去先达各种宗亲组织,形成了先达一家亲的格局。
但是,真正把先达情推向高峰的大动作,应该就是近十年来连续举办了四届世界先达乡亲联谊大会,即2007年在先达、2012年在北京、2015年在雅加达和2017年在香港。
每一届大会的主题都很明确:凝聚先达情、增强友谊、促进团结。
我们先后出版了记载先达乡亲英勇抗日事迹的《忘不了的岁月》、先达历史画卷《先达照片》,还不定期出版了沟通先达情的北京《先达通讯》、香港《简讯》、雅加达《先华校友园地》等多种刊物。
这些书刊深受先达乡亲的喜爱,增强了他们对先达历史的了解和认同,在更高层次上凝聚了 先达情。
在“先达一家亲”基础上举办的每一届世界先达乡亲联谊大会,其形式和内容,都与时俱进,都显得更为丰富和厚实。
每一届大会都是一个美妙成功的故事!                                                              北京先达校友会
                                 <先達通訊>173期      
                  
  适乎先达潮流  合乎乡亲之需要
黄书海

室外热浪滚滚,真所谓:大暑小暑、上蒸下煮。
我躲进书房,空调相伴,从容濡笔,再佐以香浓咖啡一杯,精神悠然怡然。
面对香港第四届世界先达乡亲联谊大会走来迎,浮想联翩。美好的记忆,纷纷付之笔端。
十年前,2007年3月31日,首届世界先达同乡恳亲联谊大会在先达召开,其情其景,历历在目。
“人隔万里仍念情,树高千尺不忘根”。
在这幅对联昭示下,原中华学校大礼堂和篮球场,席摆120桌,1200多名来自世界和印尼各地的先达乡亲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步入会场,整个会场顿时沸腾起来。老邻居、老朋友、老校友、老同学、老教师的邂逅,满堂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沸腾荡漾,令人动容心醉。
这个大会是先达有史以来第一次,因此引起先达乡亲和当地政府官员的高度关注是理所当然。
先达市议会议长林加·纳比度普鲁和先达市副市长哈拉合卜,应邀参加,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们高度赞赏先达华人社会和谐、团结,欢呼印中族群和睦相处,友好合作。他们希望先达华人族群为繁荣先达市做出更大贡献。
大会节目丰富多采,开得很成功。
特别是由雅加达、泗水、先达、北京、香港、天津、广州、福建、云南、青岛、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地的先达乡亲代表临时组成的大合唱团,以及全体与会者,在李志华的指挥下,高唱“同一首歌”和“故乡”,歌声嘹亮抒情,把整个会场气氛推向高潮。这一幕至今回忆起来,仍令人激动不已。
会外活动,也十分精采。
或在新加坡同张耀东、尤嫦娥、黄鸿美、洪玉琛、何百兴、黄玉霞、张笑仙、邓丹缄等的短暂聚会;或在丁宜与杨幼云、洪玉英等的会面;或在郭瑞琳、吴鹏程、李洁霜家的小聚;或在郭瑞琳组织的先达一日游;或在陈强东等同学安排的多峇湖沙摩西岛之旅和在陈捷昌本扎别墅小憩中,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先达情中。
还有一项重要活动,是不能轻意略过的:
4月1日,在郭瑞琳主持下,向抗日“九·二0”烈士纪念碑祭拜献花,回顾当年先达乡亲开展抗日地下活动的历史。仪式简朴庄重,但很有意义。
正如李远山所说,“我们这一代人对这段历史确实不清楚,听了介绍以后很受感动”。
饶朝联总主席说:“九·二0这段历史很值得纪念”。
最后,大家虔诚地向老义山“先达历代百姓先贤士女总墓”鞠躬祭拜。
事隔五年,2012年9月28日,第二届世界先达乡亲联谊大会在北京召开,也引起很大反响。有舆论认为:“先达人在北京创造了一个奇迹”!
这次大会宗旨明确:就是突出三个“情”字:先达“情”、故乡“情”、团结“情”。
北京国际饭店紫金大厅,六十张圆桌有序摆开,六百多名先达乡亲和各路嘉宾,齐聚一堂,场面温馨而热烈。
国务院侨办北京市侨联领导谭天星、李昭玲等应邀出席。香港侨界社团联会会长、裕华集团主席、中国人民政协常务委员余国春太平绅士也应邀出席。
而在众多嘉宾中,主宾非印尼驻华大使易幕龙莫属。在印尼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优妮·苏里娅蒂女士陪同下,易大使一步入宴会厅,整个会场便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声。
易大使应邀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的讲话不落外交俗套,风趣幽默,充满先达情,不时被掌声和Horas欢呼声打断。特别是当他说,他是第一个先达人担任印尼驻华大使,并把他的手机号码公诸于众,要大家一一记下时,台上台下顿时变成了欢腾的海洋。
大会还特邀多峇湖马达民乐队来助兴,文娱节目多姿多彩。
但令人最为难忘的还是两位耄耋老人吴国胜和著名歌唱家刘淑芳的合唱。他们用中印文合唱“Butet宝贝”这首著名的马达民歌,引起了易慕龙大使的共鸣,他边唱边走到舞台上舞了起来。于是台上台下,伴随着乐曲,都投入到舞海中,沉浸在浓浓先达情中。
这次大会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大会套小会,大宴套小宴。达生、捷昌、耀东、仁强、铁生、书海等,都曾分别设宴款待一些宾客和先达乡亲。会前会后,与会者还组织了山东行、哈尔滨沈阳行、天津行,大大丰富了大会的活动。
时间很快把我们带到2015年3月22日的雅加达。第三届世界先达乡亲恳亲联谊大会就在太阳城国际大酒店举行。偌大的大厅,席摆一百二三十桌,一千二三百人出席,盛况空前。
左右对联写着:“落地为兄弟”、“何必血缘情”。来自印尼各地先达、泗水、棉兰、万隆、楠榜、巨港、北干峇鲁和雅加达等地,来自中国北京、广州、上海、天津、珠海、深圳、厦门、昆明、香港、台湾等地和来自美国、加拿大、澳洲、新加坡等国的一千二三百多先达乡亲倾情莅临大会,突现了“先达一家亲”的鲜明主题,推动了先达各联谊会大团结、大融合,充分反映了先达乡亲的心声。
正如国父孙中山先生所说:“事有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行之,则断无不成者也”!
各个联谊会代表的精采发言,特别是筹委会主席黄健璇女士,别开生面用印尼文发言,使整个大会的气氛更具地方特色,可圈可点。
前印尼总统顾问、退役陆军中将TB.Silalahi(先达人)应邀出席,并发表了中肯而热情的讲话。他勉励先达乡亲为繁荣先达经济和文化社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大会结束后,最令人难忘的一场活动就是,在捷昌、雪芳、永和、武炎率领下,一行五十多人,直奔本扎(Puncak)山庄,享受大自然美景,享受怡悦的“话疗”。
主人对这场活动做了精心安排。
置身于优美恬静的环境,乡亲们个个悠然怡然。美味佳肴,再佐以自编自导的娱乐节目,特别是那些不拘形式、不设任何主题范围的叙旧谈心和座谈会,其乐融融。
以上三届大会,各具特色,并已载入先达史册。
2017年11月19日,第四届世界先达乡亲恳亲联谊大会即将在香港举行。喜讯一传开,立即引起先达乡亲的广泛关注和强烈期待。
为举办这次大会,早在今年3月,香港先达联谊会牵头成立了阵容强大的筹备委员会。在先达乡亲各地社团大力支持下,筹备工作按部就班、扎实有序地进行,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可喜可贺。
联欢大会地点,原订于“龙堡酒店何应湘宴会厅”。由于报名人数(逾千人),远超定额,酒楼不付应用,现已改订于新界沙田“富临皇宫”。
今年正值香港回归20周年,也是香港先达联谊会和北京先达校友会成立20周年,更是世界先达乡亲恳亲联谊大会连续举办四届的第10个年头。
按不成文的习俗:逢五逢十,都是值得庆贺的年头。
因此,先达乡亲对香港这次大会寄以很高的期待。
希望这次大会能在过去三届大会的基础上,设定的目标、议题和内容,能更上一层楼,既为香港回归20周年的庆祝活动增添一笔浓墨重彩,也为促进先达乡亲的大团结、大融合做出更大贡献。
Horas,先达乡亲,先达情!                 <先達通訊>173期
 
              

深切哀悼
           高六組鄧月娥校友令夫婿黃鎮城校友(筆名 城成)病逝。           
      谨向逝者表示深切哀悼,向逝者家属表示诚挚慰问。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先華校友會

                  
先达中华学校发展梗概
先达位于印尼北苏门答腊省,距省会棉兰128公里,离闻名遐迩的多巴湖46公里,为该省第二大城市,是横贯苏岛西部和南部的交通枢纽。

初建时,先达是个闭塞落后的乡村,第一代华侨聚居地。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荷兰殖民者掠夺当地土地,大规模开辟种植园,修建公路铁路。随着种植园的拓展,广东、福建等地的同胞陆续到这一地区务工务农经商,先达逐渐以第一代华侨聚居为主的市镇。
十九世纪末,清朝对华侨实行招抚政策。戊戌变法后,康有为曾到印尼探访华侨,鼓励华侨发扬中华文化,兴办学堂。某些地方,主要是爪哇岛,华侨开始把私塾改为学堂,但不普遍。
辛亥革命前后,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运动感召和影响下,且为了满足印尼华侨自身发展的需要,各地创办新学堂,蔚然成风。
1905年,先达即有民办私塾,学员不多,以福建话教学,没有像样的教材,以识字写字为主。
1909年,在陈顺丹、李元亮、陈明春等一批热心教育的先达乡贤倡议下,创办了中华学校。他们捐资献地,并选定中国街和南京街交汇处作为校址,盖起了几间简陋的茅屋。这就是中华学校的雏形。
1911年,中华学校向当地政府正式注册,并成立了董事会来管理校务。
进入二十年代,中华学校学员不断增多:由十几个到几十个,由成百个到几百个,原有几间茅屋不敷应用,于是扩建成水泥砖房。这是第一次扩建。
随着先达市和周边乡镇园丘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批又一批的华侨到先达定居谋生,中华学校学员陡增。
1931年,以陈顺丹为首的校董,包括李元亮、陈明春、曾中和、陈大钧等,以及荣利商号,筹募大量资金,对校舍进行第二期关键性的扩建。在中心场地,兴建一座即使用现代眼光来看也是相当出众的大礼堂,堂前还有一块篮球场大小的绿草地,供师生早操用。后这块草地改为篮球场。这种建筑格局一直保留到二战结束前后。
在整个建校过程中,陈顺丹功不可没。他不仅献出一片土地,带头捐巨资,还不辞辛劳,奔走市政厅,洽办各种手续。
以陈顺丹为首的校董们,热心公益,积极创导华文教育事业,功勋卓著。为此,先达中华学校董事会,在学校大礼堂建立纪念碑,以资表彰。历经百年风雨,这块用烫金书写的纪念碑,至今仍保留完好。这是历史无可替代的证物。
当时,印尼各地华文师资十分紧缺,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校董会决定:不惜高薪聘请国内学识渊博之士,到中华学校担任校长和教师。他们当中就有:林纠侯、张资谋、黄建中、周寒笙、戴臣清等。他们治学有方,很快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成绩。还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回国深造。先后回国学习的有:张仲绛、张佐昌、陈学勤、陈丽水、黄文泉、张琼郁、陈锡勇等。
此时,中华学校的名声无胫而行,不少外地的学员慕名来上学。
上世纪二十年代,国际、国内局势和印尼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荷兰殖民主义者为了加强其殖民统治,除镇压印尼人民外,也加强了对华侨的管治和限制,禁止华校进行政治活动,阅读进步书刊等。
1927年,国内国共关系破裂,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和进步人士,实行白色恐怖,同时加强了对海外华侨的控制。一时间,校园里弥漫着恐怖气氛。师生一涉及政治,便争论不休,但尚未形成红蓝两派。
蒋政权的大屠杀,迫使一些共产党人和民主进步人士通过同乡同学关系逃亡国外。张谷和、郑子经、张式松、饶烈等就是在二、三十年代辗转来到先达从事教育工作的。
饶烈因同校方争论国内形势而被告发,并从其住处搜出“禁书”而被当局驱逐出境。
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在国内受过进步教育和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陈丽水、张琼郁等也回到棉兰、先达等地投身教育工作。
二十年代后期,由于校董会新老董事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洪我情等闽南籍和龙岩籍人士另起炉灶,创建了“国民学校”,郑子经任校长。
1933年,洪清合、王定一等潮州籍人士创办了“华侨公学”,张式松、张谷和等先后任校长。
这两所学校实行开明政策,面向贫苦侨胞,吸纳了许多没钱上学的子弟,培养许多接受新思想的学生,深受侨胞的赞誉。
1937年,“七七事变”,国内出现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局面,在一些开明的中华学校董事会成员和商家,如洪我情、张让三、施翼鹏、洪清合、陈影鹤、陶润鸿、王定一、徐炳星等的倡议下,中华、国民、华侨三校于1938年合并,改名为“中华中小学校”,雷霆任校长、郑子经任教导主任、张谷和任训育主任。
1939年,校董事会通过提高学费征收标准的提案,引起学生家长和老师郑子经、张谷和、张琼郁等不满。另外,这些老师和雷霆校长在教学方针上也存在分歧,几度谈判协商未果,遂集体辞职。
1939年下半年,张谷和、郑子经、张琼郁、陈琼瑶、张声振等八位老师经多次协商并获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在榴莲街下端,创立“先华学校”,招收贫穷学生,传授爱国抗日思想。
为了坚持中华中小学校的阵地,陈丽水应聘从棉兰回先达中华中小学校任训导主任。
1940年,先达中华中小学校举行隆重的第一届初中班毕业典礼。其中毕业生有:张昔典(回国后,改名为张志英,是中国航天部唯一的先达人。他曾多次来家访,商议为印尼发射卫星等事)、张仲增、张仲宣、谢自佳、萧邦雄、郑梅英、杨岫云、陈如英、杨启福、李承财、罗双喜等。
随着国内抗日战争的发展,先达广大华侨和师生也融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战救亡大潮中。中华和先华两校的师生成为抗战救亡的主力军,他们走上社会,号召抵制日货,开展募捐、义卖,募集衣服和药品等,支援祖国人民抗日战争。
一些热血青年干脆奔赴祖国抗日战场。他们当中有:黄炳强、张包、郑斌、许书真、赖仲元等。这数十名青年学生毅然投笔从戎奔赴祖国抗日战场的壮举,极大促进了华侨抗日大团结大融合。
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先达爱国华侨组织了“中华防卫团”来保卫华侨的性命财产。大家推荐张谷和任防卫团团长、张琼郁任培训总指挥。
中华和先华两校师生抗日救亡活动如火如荼。抗战歌曲《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大刀进行曲》、《歌唱八百壮士》等响彻云霄。
社会上抵制日货、募捐筹赈活动更加红火。    
1942年3月14日,日军占领先达。
由于局势混乱,中华学校被迫停课。后来在日军威逼和唆使下,一些亲日败类分子复办了中华学校,实行奴化教育,但遭到绝大多数师生的反抗和抵制。而一部分爱国进步师生则在先达和棉兰秘密串联,商议成立抗日秘密组织和开展地下抗日活动等。
五、六月间,棉兰华侨成立了两个秘密抗日组织:“苏岛华侨抗敌协会”(简称华抗)和“苏岛人民抗敌协会”(后改名为“苏岛人民反法西斯同盟”,简称反盟)。
1943年,华抗和反盟合并为“苏岛反法西斯总同盟”。
其时,从新加坡逃亡到苏西的中国革命进步文化人士王任叔、刘岩、胡愈之、郑楚云等于10月转移到先达和马达山等地,他们以各种隐蔽方式参与指导了反盟抗日活动。
华抗先达支部的负责人是谢世鸿。
反盟先达支部的负责人有张谷和、郑子经、陈丽水、张琼郁、李国海。
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掩人耳目,反盟在青年学生中组建了健身读书会和家政读书会两个秘密的外围组织。李国海、宋良赞、伍焕沾、萧邦杰、陈斯刚、黄妙贤、黄孚连、张宝蒂、林仙桃、郑梅英等是这两个组织的骨干分子。
他们以健身和搞家政为掩护,吸收爱国青年学生参加读书会,阅读进步书刊、筹措活动经费,发展抗日力量。
张琼郁则利用同乡关系,在职工中成立商联篮球队,以打球为掩护,建立读报圈,发展组织。
1943年,华抗成员王桐杰被捕,供出抗日组织名单。日军于9月20日进行大逮捕。张谷和、郑子经、陈丽水、张琼郁、谢世鸿、高文兴、高文载等抗日志士和爱国侨商张让三等30多人被捕。有的被判5至12年徒刑,有的因证据不足获释。
1944年3月23日,谢世鸿在武吉丁宜被日军杀害。
未被缉捕的黄文泉、林克胜、李国海、陈斯刚、陈影祥、林少青、张华天等,立即疏散到周边其他小城镇,开办以灰水和椰子油为原料的肥皂厂,作为秘密联络点。
张包、宋良赞、伍焕沾等逃到农村隐蔽。萧邦杰、王谦宇等仍潜伏在先达进行秘密活动。
这些爱国进步的青年学生,不怕日军凶残追捕,义无反顾地继续抗日活动,一直坚持到抗日最后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投降。
不久,蒋介石政权发动全面内战。印尼趁势宣告独立。先达华侨被迫做出抉择:支持还是反对印尼独立;拥护还是反对蒋政权,拥护还是反对中国共产党……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做出符合自己切身利益的判断和抉择。于是出现了拥蒋和反蒋、拥共和反共的“红蓝”两派的对峙。
随着国共内战的加剧,“红蓝”两派的矛盾和斗争也更趋白热化。两派都成立了高端组织。“红”派成立“先达华侨总会”,“蓝”派成立“先达华侨联合会”。
于是,争夺社团,特别是争夺中华学校这块重要的教育阵地,就成了两派斗争的焦点。
从汕头聘请来的具有国民党背景的校长黄剑峰,上任伊始,便悍然开除了十几名进步教师和学生,引起学生罢课抗议,并包围校长办公室,要讨个公道的说法。
“蓝”派还利用当地政府右派势力向“红”派施压。兄弟阋于墙,争夺与反争夺,不断发生。从此中华学校陷入混乱,再也找不到昔日的祥和与宁静。
从教育后代的整体利益考虑,华侨总会被迫另起炉灶,相继兴办了育才学校、民众夜校、华侨学校。大量分流了中华学校学员和老师、致使中华学校每况愈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印建交、国民政府驻印尼的外交机构被迫关闭。接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和总领事馆的建立,华侨不再是海外孤儿。心向祖国成了先达华侨社会的政治主流。
1958年4月,印尼政府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取缔中国国民党印尼总支部及其所属各分部,更使中华学校雪上加霜,校务学员日益萎缩,影响力也日薄西山。
1965年,印尼发生“九·三0”政变。印尼军人政权实行白色恐怖,取缔所有华侨华人社团、报社、学校,禁止使用华文,许多华侨华人惨遭杀害和蹂躏,中印断交,两国友好关系由高潮跌入谷底。先达中华学校也在劫难逃,被迫关闭。
军政权统治的三十多年中,原中华学校被改名为“Sehati(一心)”和“Sultan Agung(苏丹·阿贡)”,已变成教授印尼文课程为主,华语为辅的学校。
应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因手头资料甚缺,请有关当事人和知情人能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补写这段历史。
回顾中华学校百多年历史,广大先达乡亲的普遍看法是:它对促进先达华侨社会文明进步、传承中华文化、培养人才等,都做出了无可替代的历史贡献。它是先达华侨华人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学校从建校伊始到鼎盛时期,一直坚持“有教无类、兼容并蓄”的教育方针,为先达华侨社会服务,教育资源惠及到每个学员身上,赢得广大华侨家庭赞许,因此广大华侨乐于捐资助学。
校长队伍精英荟萃。他们是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专长卓著的文教界佼佼者(个别例外者不在其列)。
第一任校长林纠候、二十年代:黄建中、张资谋,三十年代:周寒生、戴臣清、雷霆,1941年李萌峰、1945年郑子经、1946年陈洪、1947年徐剑冬、1948年黄剑峰、1950年林伯从,1956年邬松风……(注:此名单和年代可能不全或有误,请知情者补充指正)。
教师队伍也是人才济济。有从国内和外地聘请的,但大多为本校培养的。他们无高学历、高文凭,自学成才,却掌握超越他们年龄和学历的文化知识和教学技能。他们学而不厌、诲而不倦,教学相长,赢得广大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这些校长和老师为华侨社会和祖国培养了不少人才。他们的丰功伟绩已载入中华学校史册,人们会永远怀念他们。
中华学校当年编排的小学、中学教学课程是合适的,全面的:国语、常识、算术、珠算、英文、巫文(印尼文)、地理(中国和世界)、历史(中国和世界)、几何、代数、物理、音乐、体育、画画(美术)、尺牍、公民……既突出德、智、体,也面面俱到,既贴近社会,也贴近学生将来回国深造的需要。其最大缺陷就是:不重视印尼文教育,没有设置印尼政治、经济、地理、历史课程。
好在年轻有为的老师们,采取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阅读大量课外读物,拓展视野,活跃思想,使学生受益匪浅。
2015年3月28日,经当地政府批准和校董的安排,以简单而庄重的仪式宣告:先达苏丹阿贡学校从今天开始恢复原校名《中华学校》。
这是对良知的尊重、对历史的认同!          
  <先達通訊>167期
  
123下一页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