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达通讯》越看越爱不释手 福州 林秀兰 1998年—2009年《通讯》出刊整整100期了。这是件不简单又是喜庆之事。“一百”是个好兆头的数码。Lucky number。例如:对老人常以“长命百岁”来祝福;长远培养人材则以“百年树人”见称;对战斗胜利则以“百战百胜”而自豪;对事业的发展则以“百年大计”定谋略;遇事挫折则以“百折不挠”来鞭策……达到“百”字的成功,其中包含多少心血,坚持不懈的付出。在此,我亦以“百”字开端,敬祝《通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我有机会阅读《通讯》较晚。一个偶然机会,在护送外孙女上学路上,不期而遇久别的新慧级老同学张爱群,真是喜出望外。原来她竟同个区,不同楼座而己,多少年来却不知晓。“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功夫。”愉悦相见,嘘寒问暖后,话题转入先达人与事。之后,她把一大叠《通讯》与我阅读。今年又蒙铁生关照补齐我所缺,新旧厚厚一大叠,有如“史书”完整归我拥有,可乐了。 我视力虽极差,可急不等待用个把月时间“从头越”。从第1期开始,抓紧品读,越看越“爱不释手”,有点“相见恨晚”之感。收获甚大,“久旱逢甘露”。如果说当年在先中我受到的启发和教育,今天《通讯》是第二次延续。 先达人为事业,为前程,很多远离先达各奔西东,散居各地,乡情、亲情萦绕牵挂,互通信息,迫切需求《通讯》的创办,可说高瞻远瞩,明智之举。《通讯》起了联络、沟通的重要纽带作用。衷心感谢《通讯》编委黄书海、饶铁生两位古稀老年的校友。退休后,不作休闲,发挥余热,为圆乡亲的梦,他们倾注心血,持之以恒,让《通讯》按时出版。每一期一篇篇精选稿件,一张张打印成章,一字字准确校对,一封封分地邮寄,悉数完成,松口气,又得计划下期了。十一年如一日,辛勤劳动,无私奉献,换来是乡亲、校友们的美好愿望和喜悦。他们磊落人生的精神,敬佩。 讲讲几点读后的感想: (一)《通讯》送来乡亲的佳音。从印尼——香港——深圳——北京各地,一批又一批先达人的互访;一个又一个先达人的聚会。凝聚了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友情。字里行间常看到不熟悉的名字,同是先达人,何须曾相识,一种真情实意的流露,令人感叹。 (二)从《通讯》中获悉多少先达人成名成才。在外交部、教育界、科技界、商界、侨团、机关……多少忠心耿耿,尽心尽责,默默无闻的精英,为祖国、为旅居地作出贡献,是先达人的骄傲,是后代人的榜样。 (三)随着《通讯》作者的文笔,周游欧、美各地;踏遍祖国大江南北;新通航的台湾宝岛也观光了。尽情游览各地名胜景点;领略各地风土人情;饱尝各地美肴特色。真所谓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棒极了。 (四)通过《通讯》联络上不少分别半个世纪的老同学。新慧级在国内的有吴健如、饶铁生、李碧云、张爱群、张桂昭、陶雅贤、林秀兰,其他不详,希望能联系。和其他班级同学一样有股思念同学的欲望,渴想见个面。事与愿违,多位已是耄耋之年,履步艰难,远散各省,见面谈何易。聚散匆匆,没有不散的筵席。有缘在电话里听听亲切的声音,讲讲心里话,把这份同学情永铭在心,足矣! 在《先达照片》(第281页)看到一张文和、演昌、铁生、遂源、健如在世界先达同乡恳亲会上的合影。脑里涌现这么一个画面:五个“老新慧”激动的高喊,亲密的拥抱,开怀的大笑,想象的,总之为他们的重逢高兴,也让我分享。在《通讯》经常读到他们的大作,见文如见人。据知文和、遂源、铁生还是香港、北京两地校友会的中坚分子他们的表现是“新慧”的荣幸。 (五)《通讯》内容丰富多彩,自始至终贯穿一根长长的,切不断的先达人五彩缤纷永恒的情缘线。 我学浅才疏,没有流畅的文采,没有深奥的词汇,拙笔难尽书。难于用美丽的语言表达我对《通讯》的情怀。惟真诚祝愿《通讯》再接再励,不仅有100期,还有200期,300期。 一切运转起来了 庆《先达通讯》一百期 龙飞 在庆祝北京先达校友会成立10周年(2007年)时,我写了《继往开来》谈了我的一些感怀。 当时我写朝气蓬勃的北京先达校友会既有初创的艰辛又有收获的喜悦,胜利地走出光辉的十年。校友会能发展壮大并有今天的硕果累累,首先必须感谢劳苦功高的陈静池、黄书海、饶铁生等几位同志,他们在几位前辈陈丽水、林克胜等的热心指导下,带领着晚辈张巧端、张福隆、李瑞华、张从汇等一步一个脚印写出绚丽多彩、刻骨铭心的先达情的篇章,弘扬这珍贵的真情,让先达情如高山翠松长青。 如今静池、书海、铁生虽退居二线,但他们一如既往积极热情关心和参与校友会的事务,对新一届会长张巧端、执行副会长张福隆、副会长郑雄风和理事们李瑞华、洪莲美、杨珠莲、张从汇、饶艽宗等,都给予全面细致的指导,使校友会的工作依然顺利发展,创立新业绩,活动比过去更有深度和广度,更具有人本思想。 校友会从最初的由几位同志负责到现在有比较完善的理事会进行运作显示了校友会的成熟。这也是校友会能取得成果的前提条件。 先达情浓郁的《先达通讯》作为校友会的交流平台也应运而生,于1998年11月1日出了第一期。从当时这期的一张纸两面到目前最近的十几页,从基本是消息,到现在的多题材,有回忆、有游记、有抒怀、有杂感……可看到了《先达通讯》(以下简称《通讯》)从小到大,从单一到绚丽多彩的稳步出色地发展。而这一切,不能不首先归功于两位主要编辑:黄书海、饶铁生。他们不仅努力组织和编审稿件,而且也不时亲自提笔写出重点篇章和重要信息。他们是《通讯》的顶梁柱。你们辛苦了,尊敬的编辑同志! 有了校友会,又有了《通讯》,就一切运转起来了,而且几年来运转得越来越顺畅、越丰富多彩、越出色。 最应提到就是那空前的“世界恳亲大会”和弥足珍贵的《先达照片》。《通讯》作为交流平台,沟通的纽带,在促成这两大壮举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可或缺的、功不可没的。而如此规模宏大的操作,出现一些不足,甚至遗憾,这是可以理解的。这就好比一首大交响曲中有一些不和谐的音并不会影响对交响曲的恢宏气势、高吭明亮、涓涓细流、秀美田园心境的鉴赏。 应该说校友会和《通讯》运转至今,宗旨、使命、任务是没有变,但也看到随着规模和范围的扩大,要面对新的形势,也就必须与时俱进,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通讯》现在不仅是我们在国内的校友的人手一册的必读物,也是港澳、印尼等地区和国外校友的争读的精品,传递着浓郁的先达情,广结善缘,抚今追昔、互通信息、同祝平安。 国外校友从《通讯》了解了我们在国内的一些情况,我们也偶尔知道在国外的校友的境况。缓解了我们思念之情。《通讯》发挥了积极的纽带作用。 《通讯》也好比“时光隧道”引领我们回到在go ka ki戏耍的年代、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多巴湖畔心旷神怡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快乐瞬间…… 我在先达生活和工作时间较短,从1952年初到1954年6月,两年半的时间,可是却结出半个多世纪先达情的硕果。 我于1954年6月22日乘万福士由勿拉湾回国。同行的有:翁克忠、李江岸、黄良英、莫月珠、黄碧凤、沈清心等。广州一分手,后来,克忠、江岸、良英在北京还先后见过面数次。月珠、沈清心和黄碧凤,虽偶尔听到零星信息,但半个多世纪了,还没有机会再见面,也不知现在何处,近况如何。今借《通讯》致以问候,愿你们全家康乐平安。特别是离棉兰时,先父曾叮嘱要照顾好月珠,后因广州分手,各奔前程,失去联系,我没有完全遵嘱,愧甚。但愿能接到月珠的音信。 我在先中还兼任舍监,直到回国前。寄宿生就像我的弟弟妹妹。在这大家庭里,互相关心,和睦相处。我回国前夕,学校组织了巴拉八之游,留下我与寄宿生温馨的多巴湖畔合影。小妹妹邓笑仙在我离先达前夕特来跟我话别,送来真挚的祝愿。在此,衷心祝福她全家康乐平安。有机会可互通信息。希望她能读到此《通讯》。 《通讯》是强有力的纽带,我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能把断了的联系重新连接,把没有联系的,通过大家的合力,建起新的联系。 由此,我建议《通讯》是否可开辟类似“寻友”栏,如我现在很想和莫月珠及邓笑仙联系问候。如有校友读到,又正好有有关信息,就可提供给《通讯》这栏目。这样新的联系就建立起来了。功德无量呀。 《通讯》是先达情的重要传递者。我建议有时还应该是中央华侨政策精神的传递者。如7月1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第八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是我们归侨的一次重大会议,因为这次会议规格之高,是建国以来第一次。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等党中央、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的领导以及政治局其他委员出席了会议开幕式。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代表党中央发表重要讲话。我认为《通讯》应登载有关消息和王兆国的讲话重要摘要,好让校友了解重要精神。考虑到《通讯》要发往国外,在编辑时可根据内外有别的精神加以编辑。这就有劳诸位编辑了。 《通讯》不是政治理论刊物,但也不能完全变成休闲娱乐,茶余饭后的八卦小报的。与时俱进还是需要理解中央的精神的。现在不讲阶级斗争了,但政治还是要讲的,因为客观存在。问题是讲的方式也应与时俱进了。 还有一个小建议: 译名问题 《通讯》中,尤其一些印尼游记,很自然要出现地名、街名。我建议如不是技术上的问题,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有原文。因为译名往往会由于不同的翻译者而造成一地多名,让读者无可适从。特别是小地方,或者不是翻译而是用中文名,如去勿拉湾路上的“半路店”(TITIPAPAN)。我1951年任教的BATANG
TARU华侨学校,地名就有翻译为峇东打鲁、峇东多鲁、巴东大鲁等,让人以为是三个地方。现在我辈记得,可再过若干年晚辈们还能记得吗?有一天要有后人想故土寻根,得怎么找? 最后一个建议:有否可能出一个《先达通讯1—100期总目录》。校友会应该保存有若干份《先达通讯1—100期》合订本。这是重要的历史记录。是留给后人的珍贵传承依据。 编者附言:龙飞支持《通讯》一以贯之,既投稿,又提出改善意见。对他的执着和热情,深表谢意。他的好意见将会在以后的《通讯》中一一加以落实。 贺北京《先达通讯》出版壹佰期 (古风四首) 汕头 88叟:陈达民 (一) 印尼先达好风光,四季如秋免换装。 三街六巷中国局,几十年前称延安。 (二) 青年曾作先达人,家属回国断了根。 回忆写成诗文稿,依稀往事倍加亲。 (三) 先达归侨聚北京,成立组织扬其名。 众人齐心共出力,爱国爱侨尽所能。 (四) 会刊出版壹佰期,内容丰富尽淋漓。 书海主编贡献大,更祝会刊擎赤旗。 《先达通讯》百期赞 香港 秀兰 《通讯》,是先达人的园地,它在辛勤的园丁灌溉下出版一百期。 首先感谢为《通讯》耕耘的园丁,还应感谢所有积极施肥的投稿者,使《通讯》茁壮成长。 《通讯》是联系、沟通海内外先达人的彩带,把先达人、先达情连串起来;让所有的先达人把心中对故乡的情思连串起来,勾起对故乡的无限依恋。 在一百期的《通讯》中,内容丰富多彩、五色斑斓,围绕着先达情的基调,如奏和谐美妙的乐曲,久久地触动着每个游子的心…… 前后不到六年的岁月中,给《通讯》写过七篇拙文和三首拙诗,总算为园地尽了绵力,自己也得以抒发了怀旧之情。 其中写先达情的五篇,占了一半,是被《通讯》彩绘的老先达风景线中的片段,给先达风光作了点缀,堪以欣然。 相信百期后的《通讯》将更加茁壮,更加璀璨,作为居住香港的先达人,翘首以待。 祝贺《通讯》百期,赞美山城山水 香港 林叔明 《先达通讯》,期期精彩,笑迎今朝。贺百期出版,佳作连篇,鸿文美好。笔舞龙凤,文驰中外,满纸文采风骚。从班段,到不拉八,山水妖娆。 山城如此多娇,有无数才俊竟登高。赞先贤前辈,业绩彪炳, 前赴后继,不屈不挠。代代传承,如今更好,并非妄言众山小。莫小虚,这高原小径(PEMATANG),无数英豪。 迎接苏丹阿贡母校百年华诞 先达 成城 苏北先达中华学校、苏丹阿贡(SULTAN AGUNG)的前身,今年欣逢建校一百周年。校方定于2009年9月9日良辰,举办“久久久久”的校庆活动。也是为纪念先达教育先贤陈公顺丹及历代侨领先辈为先达华社创办教育事业的丰功伟绩,意义特别隆重而盛大。到时候将恭候地方政府首长的莅临参观;祈盼先达及周边社会贤达、教育界代表的拔冗光临,也在此吁请散居各地的先达校友们有机会返乡见证母校百年庆寿的这一历史时刻。 百年,在人生的道路上应是百年“老叟”。但在文化领域里,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中华学校是理所当然的精神焕发,教育事业承前启后,开创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今天的中华学校,在社会贤达热心公益的关照下,设备日趋完善。现实中教学用语以印尼文为主,中文为辅,融合了华裔和友族两者师生的情谊。目前成了先达一所综合性的文化教育中心,构建了华裔友族之间的和谐熔炉。 另外让人欢欣鼓舞的是自从2000年代本校更换新理事后,为办校至臻完备,经不懈的努力,充实校务和教材,又向中央教育局申请让中华学校晋升为经济文化的高等学院,再承蒙中央政府的批准后正式成功。开始开办的三学期就分别三个学系,但学生也只有二十多名。发展至今,有幸增加一个学系(成四个学系,就是①会计;②经济;③经营管理;④ ),学生增至六百多名。就在这几年内已经造就了数百名学士。 中华学校从启蒙教育,到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拾级而上至臻完善,就在同一个环境中成长壮大,是理想,也是引以为自豪的。 现在话又说回来,9月9日这一天庆祝校庆,除了有学生的文艺表演、舞龙狮助兴,也将举办展览,将展出百年来历届先贤、侨领、校董们为办校的心力历程之留影。历史留痕,让人打开眼界,也好温故知新,让我们当后辈的勿忘前人创校办教育的艰辛,从而让人更加珍惜今天的拥有。 另外校方还计划编印一本深具历史性的纪念相册,供牢记前贤为本校所付出的心力贡献,也借此可了解本校百年来的进展情形,更是一片诚挚的心,为本校的百年大寿献上一份无限的敬意。可是这个宏愿,单木不成林,务必有赖各方面的鼎力支持,不吝献策和相关史料。众志成城,群策群力,相信若蒙各界热心响应,相册盛举,势必水到渠成。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