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印尼《国际日报》消息,8月4日晚,印尼华社人士马咏南陪同中国华侨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主任王爱平、鲁锦寰夫妇到访印尼国际日报总编李卓辉,双方共同探讨孔教在印尼的影响力,三语教学在印尼的发展情况,印中文化交流史,印中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多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系列问题,特别对华文教育的问题展开了深刻的讨论。 王爱玲向李卓辉提出,三语教育这个说法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是否妥帖,李卓辉认为是妥帖的,因为三语教学在印尼华文教育开放后,随着华文教学渗透学校的一种标志,尽管目前的华文教育还是偏向贵族,但毕竟是提到三语教学,大家就知道是有汉语,学生家长也会根据这个名称给孩子选择学校。三语学校伴着华文教育的解禁应运而生的。 王爱玲教授问到华文教育的情况,李卓辉详细地介绍了目前印尼的三语学校建设状况,特别是三语学校创办最成功的“八华学校”,3年内达到2900多名学生,仅仅幼儿园就有800多名学生。李卓辉积极倡导印尼华人奉献教育,创办更多的平民三语学校,而不是现在的贵族三语学校。 马咏南非常也感慨地介绍说,非常怀念从前的华校,很多前辈家境并不很富,却积极投入教育,印尼60年代在印尼各地都建了华校,全印尼有近2000华校,每所学校规模都很大,中华文化在印尼各地传承的很好,佩服前辈奉献教育的精神。 李卓辉认为,做好华文教育首先是加强印尼和中国政府教育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努力推动两国政府间达成教育、文化方面的协定,为华文教育的发展与印中文化交流提供法律保障。同时推动印尼华社形成全国性、权威性的华文教育组织,为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的保证。使更多的友族孩子也可以学习华文。 王爱玲本次也把自己2010年10月出版的《印度尼西亚孔教研究》一书赠送给李卓辉,该书是研究印度尼西亚孔教,探讨海外华人的传承问题一本难得的资料。 王爱玲总结道:孔教是印尼土生华人特有的宗教形式与文化认同标志。中国儒学在印尼的传播,最初主要通过华人的家庭教育,和庙堂、宗祠的祭祀以及私塾、书院的文化教育进行。1900年成立的巴达维亚中华会馆,明确规定要宣传孔子,指出孔子思想是华人文化中最主要的成分。同时也是印尼华人民族意识觉醒的标志。印尼孔教具有较完备的组织体系,并有专门的教职人员。祭拜对象主要是天、孔子、神明和祖先,是中国儒学的宗教化和印尼化,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特殊发展形式。印尼孔教发展的历史,实际上也是印尼华人文化实践和文化创造的过程。它的形成和发展表明,华人宗教是华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陈竞)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