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振兴印尼华文教育重塑辉煌而奋斗 ——庆祝八华学校创校110周年有感 编者按:本文作者黄昆章生于、长于印尼。雅加达中华中学1957年高中毕业。同年返中国深造。1965年天津南开大学亚洲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广州暨南大学教授。曾任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暨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著有《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印尼华侨史》、《印尼华侨华人史》、《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教育科技卷》(主编)等著作(含合著)。曾公派至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访问研究。获 颁国家教委、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奖状,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可喜可贺的110周年校庆 2008年10月,我曾应邀参加复办后的八华第二期建校落成典礼。当看到巍峨壮观的新校舍和欢快的幼儿园孩子时,我感到分外激动和高兴。我和八华校友、家长一起分享了八华重建的喜悦。 我不是八华校友,但小时住在八华对面,经常到八华校园玩耍。加上八华声名远播,自然对她有一种亲近感。后来我从事印尼华人问题研究,在接触八华的史料中,更增加了对她的丰功伟绩和深远影响的认识。今天,我们一起庆祝她的110岁生日,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八华作为外侨学校,从她创办的第一天起,就注定要走坎坷曲折的道路,例如不能享受政府的办学津贴,学生的学历不被政府承认,寻找校舍地皮、聘请教师以及教材供应等问题都煞费脑筋,不知要比国民学校困难多少倍。唯其如此,八华的领导和师生们以所向披靡的勇气,迎着困难上,逐渐将她建成为著名的华校之一。不幸的是,她在1966年遭遇灭顶之灾,被当局取缔而销声匿迹。多少八华人曾为此伤心、落泪、感叹! 平地一声惊雷,1999年的瓦希德德政府顺应民心,大幅度调整华人政策,华人处境犹如两重天,得到很大改善。更令人振奋的是,政府批准八华于2008年以原名复办。从此八华走向新生。 八华从1901年创办、1966年被封闭直至2008年重建,走过了大悲大喜的历程。在世界华文教育历史上可谓罕见。在庆祝校庆之际,我们有理由认真总结她的许多经验教训,以鼓足干劲,策励未来,再建辉煌。 八华开创的四个“第一” 我认为,八华存在的60多年历史中,开创了印尼华文教育历史的四个第一。 首先,八华是印尼近代华文教育的先锋和先驱。1901年前,印尼华侨华人社会只有私塾而无正规的学校。1900年全印尼的私塾有439间,学生7835人。私塾完全照搬中国旧式培养人的模式,向学生传授的是四书五经,有些私塾由落第秀才或僧侣滥竽充数充当教师,因而毫无教学质量可言。家长怨声载道,但又无可奈何。 八华的创办,犹如一声惊雷,响彻印尼华人大地。她开办了中国语文、常识、算数、音乐、地理、体育等课程。这在当时可是破天荒之举。从此终结了旧式教育,私塾逐步衰落,新式教育从此诞生。学生的写作能力、知识水平迅速提高。在她影响下,各地华校纷纷建立。1908年爪哇华校就有50间,学生达5500人,到1957年,全印尼的华校达1800间,学生42万人。被培养成各行各业的人才成千上万。因此,无论怎样评价八华的带头模范作用都不为过。当此之际,我们更为怀念1900年倡办八华的中华会馆的20名董事们。他们卓有远见的胆识和魄力,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其次是八华第一次成批向中国选派留学生。1906年,面向华侨招生的南京暨南学堂(暨南大学的前身)成立,1907年2月,八华派出21名学生到暨南学堂留学,首创南洋华侨学生留学中国之举。1909年东南亚各地华侨学生陆续到中国的大学深造。从1907年至1911年,在暨南学堂留学的印尼华侨学生达200人。1949年暨南大学停办。1958年在广州复办。迄今为止,暨南大学的海外各国留学生中,仍以印尼华人学生占多数。 第三是八华开创了实事求是的办学方针。印尼华文学校在弘扬中华文化、培养后代方面功不可没。不过,华侨学校也曾不顾实际情况,完全照搬中国的一套教育制度来办海外的学校。如果从学制、学历、课程设置、评分和升留级标准等都以中国教育教育制度为依据,会导致学生的外语水平等较差。华侨学校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因而给在当地就业或升学的华侨学生带来一定困难。八华的领导比较清醒,从成立那天起,学校就很重视英文教学,1901年曾另立以英语教学的耶鲁学院(因经费困难于1904年并入八华),1927年八华毕业生可直接参加香港大学的入学考试,印尼独立后,八华重视印尼文教学。上世纪50年代参加印尼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八华学生录取率达60%,多数华侨学校望尘莫及。八华的高中部设有普通科和商科,这就为学生今后走向商场提供了途径。不少八华校友后来成为商界翘楚,显然与在母校打下的坚实基础分不开。 第四是第一个以原名复办的华校。八华被取缔后,一些八华人曾伤心过、犹豫过、彷徨过、惆怅过。但是,更多八华人坚信,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真理必然赢得最后胜利。他们默默工作,积淀力量为复办做好充分准备。1999年后,随着环境的宽松,他们又建立了分工明确的组织,大家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热爱八华的校友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待条件成熟时,即向当局申请复办。又是一生惊雷响彻云霄,八华成为以原名重建的原华校。在短短的两年间,新八华在建校、教学等方面取得惊人成就。当代八华人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如同前辈那样的坚韧、务实和执著的办学精神。 总结经验,再创辉煌 在我们研讨当前的印尼形势时,有必要将华侨华人社会前后时期进行对比。很明显,如今的印尼华人社会已与半个多世纪前大不相同。最根本的是,95%以上华人已经选择当地国籍,他们将世世代代在这里落地生根。这就要求华裔子女首选必须学好印尼语言和英语,掌握更高深的学问,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是印尼与中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涉华企业日益增多,到印尼旅游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因此,掌握华语的人不仅有利于就业,而且工资相应较高;第三,随着华文社会地位的提高,印尼新政府开放华文政策,鼓励大家学习华文,国民学校也开设了华文课程。然而32年严禁华文的政策,带来严重恶果。据统计,假如所有国民学校都开设华文课程,需要8万名华文师资。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华文师资奇缺,50岁以下的华人多数不谙华文。 以上就是当前印尼华文教育复苏和振兴时期面临的实际情况。新八华如何办学,也必须首先了解上述情况,然后提出我们的办学方针。我不椯冒昧,也在这里谈谈个人的一些设想。 首先,不以盈利作为办学目标。大凡中外著名的教育家(包括印尼华侨教育家),一般一生都高风亮节,两袖清风。死后没有留下多少可观的遗产。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将办教育当成谋利的手段,而是为了教书育人。事实上,学校也应该是公益慈善机构,以培养人才为最高目标。看看雅加达的八华、华中、巴中、新华等等著名华校吧,有哪一间是收费高昂、以赚钱为目的的学校呢?相反,这些学校还提供奖助学金,资助品学兼优的贫苦学生。假如学校成为赚钱的机器,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学店了,将为世人所不齿。我们深信,新八华的董教们也会继承先辈优良品质,将学校办成培育新人的公益机构。当然,为了维持日常开支,收取必要的学费杂,家长和各界人士是会理解的,关键在于不要办成贵族学校。 其次,有条件时可以开办师范科(班)。鉴于当前三语学校迫切需要华文师资,而从外国聘请或派人到外国留学,远水解不了近渴,而且开销甚巨,只能作为补充之策。比较现实的是,可以仿效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华中、巴中开办的高中师范班和泗水的华侨师范学校。如此一来,就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更多的小学华文教师来。当条件具备时,可以考虑开办学历得到当局承认的大专班甚至本科,以满足那些希望取得高学历的华裔青年的愿望。 第三,传承优秀传统,继续办好职业教育。考虑到多数华人子女将在当地就业,还有不少人考不上大学的实际情况,八华应该像过去那样,重视职业教育,例如在高中部开办商科、家政科或家电维修班等等。让更多华人子女较早掌握生存技能,便于毕业后顺利投入社会谋生,减轻家长的负担。 第四,将华文列为必修课。上世纪60年代前,华侨华人子女学习华文的环境较好:华侨华人社会普遍讲华语或方言,学生在学校讲华语,只有遇到原住民时才讲印尼语。因而那时华侨学生的汉语水平较高,有些人回中国深造,当年就可考取大学。如今已今非昔比。经过32年的摧残,多数华人已少讲华语,更不用说那些华裔青少年了。为了让学生和家长重视华文,八华可以在政府政策允许范围内,将华文列为必修课,规定较严格的考核标准;鼓励学生多参加汉语水平考试;多参加华语演讲比赛;多给华文报刊投稿等等。 我们相信,富于智慧和热心教育事业的八华校董们,必然能在新形势下,在广大华人支持下,再接再厉,奋勇向前,将八华办成更富有特色的三语学校。衷心祝愿八华再创新的辉煌和业绩!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