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先达人 首页 网刊与杂志 查看内容

《历史翻到了691这一页——马来亚革命之声电台旧址纪行》

2018-5-9 23:47| 发布者: zjj| 查看: 900| 评论: 0|原作者: 新加坡 海 凡|来自: 22-04-2018 刊载于《星洲日报•星洲周刊》)

摘要: 历史翻到了691这一页——马来亚革命之声电台旧址纪行 ── 海 凡 ── (八) 青园,余韵袅袅 长沙青园宾馆在当年原来是中联部系统的招待所之一,主要用来接待正在进行武装斗争的东南亚各兄弟党的干部,也接 ...
编者按:
           本站去年已在先达书架栏目,陆续编发了本站编委张大永先生推荐的、被新马媒体称为马共书写作家得海凡先生,应《星洲日报》副刊星云版编辑邀请撰写的专栏《恍如隔世》中的12篇随笔。最近大永先生又推荐海凡的新作:《历史翻到了691这一页——马来亚革命之声电台旧址纪行》。据作家介绍说,这部系列作品共八篇,近期,我们已编发前七篇,今天我们继续连载张大永先生推荐来的第八篇。至此,连载结束,谢谢阅读。
 
            历史翻到了691这一页
                       ——马来亚革命之声电台旧址纪行                   
                             ── 海 凡 ──
                                    
                
(八)
青园,余韵袅袅
 
     (八)青园——马来亚革命之声电台的一支插曲。
      长沙青园宾馆在当年原来是中联部系统的招待所之一,主要用来接待正在进行武装斗争的东南亚各兄弟党的干部,也接待一些临时客人。所以,不单是马共,中南半岛与东南亚共产党的干部也都住过这里。
       

          

          原址上重建的长沙青园大门口。
 
      因为马共把原来驻北京的公开常设机构“马来亚解放同盟”办事处撤了,领导机构常驻湖南,在那段日子长沙青园与马共关系密切。青园就有一个专门的小院作为陈平在长沙的临时住地。虽然他多数时间住在四方山,遇到有的人他在四方山接待不方便,或中国的负责干部要会见他的时候,以及他有事要到北京上海广州等,他就会下山,入住青园的小院。小院外面,也就是青园招待楼里,有些房间是马共人员长期使用的,他们把这里作为对外联络、干部和文件转运、物资采购等工作的机构,以及进出四方山的马共人员的临时住处。
1981年革命之声停止播音后,人员转移也借助青园,陈田李明夫妇、余柱业一家人、沙尔玛一家等都曾在青园居住。

      我们再去探访的长沙青园已经不是当年旧模样,而是旧建筑拆除后,在原址上重建的一处宁静幽美的住宅小区。名称还是沿用青园,名副其实的葱茏蓊郁,绿意盎然。我们是为探访当年在691生活过的中方工作人员而去,他们有好几位就住在青园里。我们去了冯医生的家,他再约好其他的老同志过来他这里。
 
             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
      冯医生17岁时参加抗美援朝,是一名医务兵,战争结束后继续进修成为一名医生。他和太太黄医生接受组织调派进入691,直到81年电台停止播音,他们从头到尾照料着同志们的健康。他的服务精神很好,同志们有什么病痛都随叫随到,即使半夜打电话,他也会立刻赶来。
      大家到齐后,二三十人把冯医生那原本宽敞的客厅挤得几乎转身不得。一屋子的话语笑声。
     有几位是当地人,湖南乡音我们不完全听懂,但经由陈英做的简单“翻译”,也都能心领神会当年他们那股干劲,那种体现友爱,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
      

        

        远来的探访者与691故人合影。
 
       郭老师是1969年7月进入691,负责教导几个家庭里的那些小孩。小孩不是工作人员,在安排进入当地学校前,也不能耽误了受教育的机会。她说她一人就负责五个年级的科目,既是老师,又是保姆。
       郭老师的先生姓谢,是691基地的中方后勤人员,负责采购,日常的伙食都由他下山到益阳或长沙买办。当时没有食物保鲜的雪柜,为了让同志们吃上新鲜的瓜菜肉鱼,他常常凌晨五点钟下益阳采购,赶在九点钟返回准备午餐。当时益阳的供应方接到通知,各类物资尽量满足691基地的需要。同志们午餐三菜一汤,在当年可说是相当高的伙食标准。
      老龙和来自北京的刘先生,则是中方负责电台发射的技术专家,属于第一批进入691的16人。当时长沙没有高端发射器材,负责发射的老龙和另一位技术专家,从北京采购按照苏联标准生产的电子管仪器,千里迢迢运到长沙。为保证关键的零部件完好无损,他们一路舟车劳顿,像抱着宝贝孩子一般,抱回来四方山!刘先生则负责电台的天线部分,拉维等人向他学习发射技术,他以身作则,示范时能爬上94米的天线塔高处,年轻人都自叹不如。
     他们这一批骨干,大都在1968年底1969年初,在我们同志到来之前就进入四方山。等到我们陆续撤离了,他们还留下善后,有的直到1984年才离开。他们也把生命中一段美好的年月,奉献给了691基地!
      甚至如冯医生,出来后当了科长,还一直为处理691同志们的事联络,协调,奔忙,是同志们口里的“父母官”和贴心人。
      而他们的女儿冯彤,今天作为一名英文老师,对大家说她特别感激余柱业对她的指导和影响。当年中国改革开放,大家都在积极学英文,她对余的女儿说道:“我记得大约是1979年左右,不能去你们家那边学习,你爸爸会到医务室给我上课。学习英语900句。那个时候我也是非常幼稚,看见全部是英文版的书,极其畏难。但是你爸爸还有沙爷爷(沙尔玛)都给了我巨大的帮助。打开了视野,也改变了我的命运。比起691那些没有机会去读大学的孩子,我是幸运儿!”
 
                     情牵万里 刻骨铭心
      幸运抑或不幸?不一样的际遇,给出不同的答案,回首已然云淡风轻。
      岁月塑造历史,岁月也在塑造命运!当年四方山的人怀抱更大的雄心,想改变国家社会的前景,纵使一切已成过去,但总归有人站出来说“改变了我的命运”!
      11年,一个奋斗的年代。虽然付出没有得到预期的成果,但所有这一切,都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国家民族,为了高远的理想,为了对一个信仰的憧憬与践行。成败无损于一场运动的人民性,无损于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光辉的人性。在这山乡一隅,撒下了汗滴,缔结了情谊。在青园高楼的此刻,撑得满满的,不止是人影,话语,笑声,还有温馨与豪情!一生总比我们想象的来得短,回眸一霎,短短数十载,有那么一份情牵万里的缘分,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过程,让亲历者,分享者去细细体会,回味,足矣!
       高楼外,天风浩荡,蓝天如洗。不禁想起这几天来总要驱车经过的湘江,滔滔北去,仿佛印证着杜甫的诗句:不废江河万古流!
           (全文完)
      (22-04-2018 刊载于《星洲日报•星洲周刊》)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