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 达 通 讯 (第103期) 北京先达校友会 目
录 苏北先达先华校友会成立前后侧写
张伟斌 先华校友会开拓《先华校友园地》 曾加廉 追记首届苏北文学节 王克平 《先达通讯》与边疆先达人 秦茂松等 参加北京先达校友聚会感觉真好
林焜辉 有关《中国了不起》诗改 张伟斌 苏北先达先华校友会成立前后侧写 不忘昔日师长培育之恩,吁为家乡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印尼 张伟斌 不忘地震受难同胞 12时简单的餐宴开始,校友们对选点的简单菜肴没有丝毫抱怨,因为校友们还惦记着此时此刻正在因地震而受难的同胞,值得欣慰的是得悉许多先华校友已在第一时间经过不同的管道为受难的同胞捐款。 不忘师恩,吁为家乡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华侨学校是伟大的熔炉,华侨学校是亲爱的母亲……同学们!起来!起来!齐为人民的幸福努力!”(这是进行曲《先达华侨学校校歌》词的片断)全体校友唱校歌的声音响起,联欢会正式拉开序幕。节目主持人陈丽清致开幕词后,接着筹委会主席陈永和、老师代表卢永杰、顾问代表饶朝联、校友会代表郑少全、苏北校友代表陈保成、泗水先达联谊会代表伍权德、香港先达联谊会代表陈静成、林彩兰先后致辞。他们对这次联欢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昔日老师教导之恩不忘;希望通过这次大联欢能加深校友情感,增强校友凝聚力;大家认识到,兴建强国,教育为本,吁全体先华校友发扬母校精神,和谐团结,与全体先达人肩并肩,为家乡先达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合影留念 助兴节目开始前,全体首届先达先华校友会就职名誉主席、顾问、理事拍照留念。接着余兴节目开始:其中有灯笼舞、大海航行靠舵手舞、玛达族舞、丰收舞、斗牛舞;还有相声、独唱、对唱、演唱潮曲、幸运抽奖、魔术、猜谜等,可算是老中青节目齐全,只因大家不苛求完美,不挑剔,对呈献节目者给以尊重与赞赏,所以校友们都能沉醉在快乐的海洋中。 和谐团结 这次先达先华校友联欢会是在饶朝联、黄春和及全体先华校友大力支持下顺利举行,全体先达先华校友——雅城先达乡亲联谊会、雅城先达同乡公会、泗水先达联谊会、香港先达联谊会、北京先达校友会、先达先华校友、楠榜先华校友、巨港先华校友等都在祥和、友爱、团结、愉快气氛中相聚联欢。这次联欢会得到先达黄智文校友、泗水姚添鹤校友、先达苏丹阿贡学校、雅城先达乡亲联谊会、雅城先达同乡公会赠送祝贺花牌,其他人士赠送40多件抽奖礼品。 联欢会召开前,许多校友心有疑虑能不能把校友联欢会办好?风声传来说什么先达人闹分裂,什么“老公会”、“新公会”的会员能否聚在一起联欢?事实是最好的证明,先达人是和谐团结的,不必用笔墨来写,来形容。 定居香港的李达生、陈静成等校友在联欢会召开前就已到家乡先达。他们会见了一些教育界人士,先达华文教育促进会一些理事,近距离了解先达目前教育情况。他们对先达华文教育促进会努力推动先达华文教育所作出的成绩表示赞赏并将给以大力支持。 访问泗水 联欢大会过后,10月6日在周亚勇、曾展开、胡文德、周丽莲、薛秀凤等校友带领下,将近30名先华校友访问了泗水先华校友。在泗水得到萧锧敏、邢福禄、李兴平、尤雪英等校友的热心款待。泗水先达校友认为先达先华校友会成立很合时并相信各地校友能求同存异,加强和谐团结。泗水及其他各地校友对2010年清明节期间在先达召开第二届先达先华校友联欢会表示支持,相信到时校友们将会齐聚家乡共谋发展先达的教育事业。 以下为首届先达先华校友会名誉主席、顾问、理事名录 (排名不计先后) 名誉主席:饶朝联 吴声顺 吴笙福 邢福村 黄智文 陈保成 顾 问:黄智生 萧锧敏 杨淑琇 黄炳康 李远鹏 陈捷昌 陈坤才 郑福南 吴春福 刘家衔 黄亨赞 翁俊器 颜肇福 董志鸿 李江石 林祥光 黄书海 李达生 郑少全 主 席:陈永和 副 主 席:李如林 周亚勇 黄春和 陈丽清 秦茂华 财 政:陈彩霞 林春强 总 务:吴士杰 徐家烈 秘 书:罗凤英 陈彩英 张伟斌(兼) 文 教:胡文德 张伟斌 文 娱:张月云 邓月娥 联 络:邱丽琴 罗桢豪 李麟光 李岳雄 邱国华 郑丽英 杨赛英 李秋莉 苏惠娇 各地理事 (一)先达理事:胡文德 曾展开 邢福山 周丽莲 薛秀凤 黄素吟 莫卿娴 饶朝胜 吴明泽 曹阜安 江炳泉 李朝楷 (二)棉兰理事:李岳峰 李素香 周文渊 (三)泗水理事:尤雪英 刘优虹 张舒茵 李兴平 邢福禄 (四)北京理事:张巧端 张从汇 李瑞华 (五)香港理事:陈静成 李秀兰 林琼叶 (六)广州理事:饶晓蓉 林燕棠 苏北先达先华校友会开拓《先华校友园地》, 又一支文化生力军崛起! 巴厘
曾加廉 乐闻苏北先达先华校友会将于今年12月间,在印尼苏北出版《先华校友园地》第一期的《创刊号》并来信约稿,欣慰之至! 我曾在“先华中学”高中部语文一科,教了九年书,当了班主任,带大了两个班,直到1966年学校被逼关闭。自己一家五口,也被逼离开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尤如断了线的破纸鸢,过大江、跨大海,随风飘荡。1998年的印尼,春雷一响,千岛变了天。“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又是春”,深冬已至,春花开放还会远吗? 在忆起比我先走了的同事,其中有的还是我的好导师,其中:校长郑子经、副校长陈琼瑶和坚持在文化战线上前仆后继的好战友,其中:伍焕沾、陈斯刚、李国海、陈宏伟、黄镜河、陈清泉、张原细、谢长青、杨镇文……他们一个一个走了!使我记起了唐贞元年间的刘禹锡,他写下了世人皆知的千古名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神则名。水不再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独吾德馨。” 我的也是你们的好导师和好战友,他们虽是一个个己在故土安静地躺下,但若是他们都站了起来,是要比活着的人们还要高。 我知道,你们——先华的校友们,个个都是受过他们的教诲,使你们知道自己的文化根在哪里,从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中华文化,发扬中华文化,他们留下的脚印,也成了你们做人和教育自己下一代的人生路标,发扬光大。 中国的和平崛起,60年来的新中国,沿着中国特色前进,在和平外交政策上,言行一致,彻底贯彻睦邻、亲邻、助邻、共赢的“以和为贵”的政策,给我们已扎下了脚根定居在千岛之国,成了千岛之国的公民,逐年带来令人振奋、令人鼓舞的信息和福音,让我们华族子弟,世世代代能安居乐业,弘扬自己华族的中华文化,复办母校,继承母校的平民教育,开办三语学校,在文化、教育战线上,奉献自己的祖国——印度尼西亚。 “我没有忘记自己的根”,美国劳工部长赵小兰在许多外交场合常常这么说。她又说:“如果一个人为了融入主流而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的根的话,融入主流也不能代表成功。”这是多么响亮的声音,又给了我们顿开茅塞。 我国是多元族群的民族,语言文化、宗教信仰、传统礼俗,在国家民主改革的政体下,是完全受到尊重和保护。在这一宏观大好势头下,祝愿苏北先达先华校友会开辟的《先华校友园地》,辛勤耕耘、任劳任怨、开花结果,将给中华文化在印尼多元文化土壤上,大放异彩! 追记首届苏北文学节 上海 王克平 海 外 来 函 2009年3月,我收到来自印尼的首届“苏北文学节”执行主席林来融先生的邀请函。函件详细介绍了文学节的情况:苏北文学节是印华作者协会苏北分会主办的大型华文文学活动。日期是 多 年 夙 愿 的确,去印尼苏门答腊是我多年的夙愿。因为先父王任叔(巴人)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与胡愈之、郁达夫等一批中国文人,在这片异国它乡土地上,为抗击日本侵略军和荷兰殖民军,流亡战斗六年之久。父亲与当地华人和印尼人民出生入死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患难之情。父亲把印尼当作第二祖国,把苏门答腊当作第二故乡。这种强烈的印尼情结反映在他的许多文学作品和学术专著之中。所以,沿着父亲的人生足迹到他第二故乡苏门答腊走一趟,成为我梦寐以求的夙愿。但因语言不通,人生地疏等原因,始终不能如愿。而这次苏北文学节的召开和邀请,为我提供了实现梦想的难得机会。我非常珍惜,非常感谢。 热 情 相 助 虽然我很兴奋很激动,但仍然顾虑重重。因为我从未去过印尼,中途又需转机,不知如何办理出国过境手续;加上“猪流感”开始暴发蔓延等原因,使我不敢单独前往。为此我努力寻找同行者并向多位苏岛归侨老同志咨询。由于各种原因始终找不到同行者,但我却得到老同志们的热情相助。北京的林克胜、黄书海先生,深圳的王谦宇先生,西安的苏明先生等都非常热情鼓励支持我参加苏北文学节,并提供详细咨询。尤其林克胜先生还执意提供一万元人民币的旅费资助,理由竟是他多年前曾许诺带我同去苏门答腊。如今林老已九十高龄不能同行,只能以资相助了。我极受感动,在再三推辞无果后只能收下资助。林老是苏门答腊反法西斯总同盟的老战士,是先父的老战友,他和其他老同志为出版巴人著作,开展巴人研究工作提供过许多帮助。如今他再次真诚相助,我实在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决心消除顾虑,带上老同志们的祝愿和自己的向往,去苏门答腊父亲的第二故乡,去参加盛大的苏北文学节。 快 乐 旅 程 我终于找到同行者:自己的老伴。毕竟是长途出国,二人同行相互照顾,安全可靠些。经苏明先生介绍,我们通过广州羊城国际旅行社,以最快捷、最经济方式办理了印尼签证,购买了往返上海和棉兰的新加坡航空公司机票。5月20日清晨我们踏上旅途。根据航班时间,我们将从上海乘坐五小时飞机到达新加坡,候机六小时再转乘支线飞机到棉兰,整个旅程需十多小时。原先以为一定疲惫不堪,麻烦很多。但事实相反,我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完成了这次长途跋涉,因为新加坡航空公司和新加坡机场为我们提供了优良的设施和优质的服务。我们出发乘坐的是波音777大型客机,机体宽敞座位舒适,每座都有电视,可看新闻娱乐节目,机上提供各种饮料和中西美食,身穿民族服装的航空小姐穿梭其中,服务周到亲切动人。五小时的航程很快过去了。而新加坡机场是我见过的最现代化机场,宽大明亮设施完备。我和老伴在机场内逛商场、尝美食、拍照片、玩得很开心。机场工作人员彬彬有礼,他们能用普通话解答我们所有问题,所以也没遇到任何困难和麻烦。当晚七时半我们登上支线飞机,一小时后便到达棉兰。我们经历了一次安全快乐的旅程。 棉 兰 之 夜 我们到达棉兰机场后,未出海关便见到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高举苏北文学节的邀请函等待接客。他就是文学节执行主席林来融先生。我和他从未谋面,但电话、电子邮件联系频繁,所以一见如故并立刻感到他是一位热情豪爽的主人。到机场迎接的还有刘结平先生,他手举一本《巴人文集》(我们也不相识)使我既惊喜又感动。同机到达的还有郁达夫的儿子郁大亚,他是从香港出发在新加坡转机的。此外还有香港作家陶然、马来西亚女作家朵拉等人。我们一行被接到棉兰市区的大上海酒家用餐,我没见到上海同乡,但吃到了一个上海菜:红烧蹄膀(肘子),感到很亲切。饭后来融先生陪同我们参观《讯报》报社,这是一家当地的华文报社。虽已晚十时,编辑部仍灯火通明,十多位编辑正勤奋工作,其中有二位青年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大学毕业生。来融先生介绍,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国力壮大以及中国和印尼关系改善等原因,在印尼华文被禁锢了三十多年后,又恢复了华文教育和华文报刊的出版。最近几年还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华文文学也得以蓬勃发展。这些都为首届苏北文学节举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在报社参观合影留念后赶去逸仙街国际宾馆下榻。此时宾馆内已聚集了许多从印尼各地来参会的文友,等所有人都安顿好,已是次日凌晨之后了。来融先生说,为了筹办这次文学节,他经常每天只睡二、三小时。我只能说:辛苦了,来融先生。 开 幕 式 首届苏北文学节开幕式于5月21日上午在亚洲国际学院大礼堂隆重举行。在办理签到和领取代表证手续时,突然发现来自中国大陆的代表只有我和老伴二个人,为此不胜惶恐。打听后得知,原先承诺参会的多位著名作家(如贾平凹)和大学教授都因故未能成行。但是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以及印尼各地和棉兰本地的作家、文友足足有二百多人,把偌大礼堂坐得满满当当。我和老伴及郁大亚被作为“贵宾”安排到前座。开幕式内容丰富、场面恢弘、气氛热烈。首先举行迎宾仪式,身穿民族服饰的礼仪小姐,手捧礼盒向各位代表致意。之后大会发言:有文学节主席林学华、华联理事长苏用发、印华作协主席袁霓的热情致词;有老作家沙里洪对印尼华文文学坎坷经历的深情回顾。再后是精彩文艺节目,有民族歌舞,有干手观音,有声势浩大的棉兰锣鼓等等。最后大会在富有创意非常热闹的“瑞龙点睛”活动中宣告结束。所谓“瑞龙点睛”,便是由印尼著名书法家陈立辉先生,用特大毛笔书写几十幅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飞黄腾达的“龙”字,由棉兰众多企业家上台用毛笔点出龙睛并认购珍藏。“瑞龙点睛”以高雅的文化手段,为苏北文学节筹集了必要的经费,充分体现了文学节筹办者的聪明才智。 文 学 讲 座 文学讲座安排在开幕式当天下午,仍在大礼堂举行。第一位主讲人是马来西亚马华作协主席云里风先生,题目是《儒商和三结合运动》。他提倡文人与企业家相结合,形象地把文人比喻为水泥、企业家是水、新闻媒体是沙,三者混合为坚固的三合土。我感到“儒商”是南洋华人文化的特色,许多文化人就是商人,没有什么专业作家。这次苏北文学节的筹办者和新书作者几乎都是商人企业家。他们出自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在经商之余努力写作,用真诚朴素的语言,吐露爱国心声,反映真实生活。他们的写作和文化活动很少功利色彩。相比之下,当今中国大陆的“儒商″太少,“愚商”太多,许多商人唯利是图只顾赚钱藐视文化,令人遗憾。第二位主讲人是台湾作家林焕彰先生,题目是《地景文学书写的魅力》。演讲配以多媒体图文,以求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文学讲座持续了二个多小时,加上开幕式的三个多小时,许多听众感到疲惫并纷纷离场。原以为会议结束了,但主持人又盛情邀请郁大亚和我上台发言。根据日程安排,大亚和我应在25日闭幕式上发言,所以我毫无准备。幸好郁大亚已写好发言稿《怀念我的父亲——郁达夫》。他深情回顾郁达夫被害经过以及他和妹妹的坎坷经历。而我仓促上台,根据手头的交流资料《巴人在南洋的文学活动》,简单介绍父亲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在新加坡和苏门答腊的战斗经历和文学创作的概况。由于过度紧张,自感效果不好。 棉兰一日游 多巴湖之旅 夏梦诗岛(Samosir) 文学研讨 当天下午稍事休息后就开始文学研讨,有一百多人参加,说明大家很重视。活动在酒店会议室进行。首先由专程赶来的暨大教授季素彩主讲汉语文字规范使用的问题,她结合当地报刊的标题文字作了具体分析和讲解。季教授的报告引发热烈讨论,因为海外华人有自己的语言习惯,不尽相同。大家畅抒已见,坦率交流,学术气氛很好。季教授还当场表示申请加入印华作协,场面令人感动。此外,发言者还介绍了南洋华文文学的现状并与中国大陆文学作了比较。他们认为南洋华文文学也有很多优秀作品,虽然在整体水平和数量方面不及中国大陆,但南洋作家具有敢讲真话、写真事实、表露真情等优点,是很值得弘扬的。一位新加坡文友建议成立印尼华文文学馆,收藏南洋华文作品和历史档案。我非常赞同。就我而言,因参加数次华文文学研讨会,就积累了一百多部南洋各地华文文学作品,其中不乏优秀著作。本次苏北文学节也推出十多部华文新著,林来华先生的《风雨南洋》就是一部珍贵的历史专著。他用章回小说体裁,记载了从1874年至今三个世纪中,棉兰华工的血泪史、奋斗史和成功史。作者用十六年的时间,收集大量珍贵历史图片资料,用真诚朴素的语言,向读者奉献了一部值得长期传承的优秀著作。而自称为“家庭主妇”阿理女士的《迟来的春天》,虽然描写生活琐事,但全书都流露着纯真的亲情和友情,读来非常亲切动人。研讨会后是大会发言,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香港、澳门的代表,以及郁大亚和我都被邀请发言。我们都热情洋溢赞美苏北文学节成功召开,衷心感谢主人们盛情接待。会务组还发给我们刻有各人姓名的精美纪念章,以作永久留念。最后是大会执行主席们发言,他们介绍了首届苏北文学节筹备的全过程,其中马来西亚作家朵拉女士出谋献策功不可没。主办者还提出,今后每二年举办一次文学节活动。三小时的文学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