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先 达 通 讯 (第108期)

2010-6-8 14:3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039| 评论: 0|来自: 北京先达校友会

摘要: 先 达 通 讯(第108期) 北京先达校友会 2010年5月15日

先 达 通 讯

(第108期)

 

 北京先达校友会                          2010年5月15

 

 

《相册》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黄书海

献词                                                 饶朝联

点滴话先华校友联欢聚首                                

深切怀念                                             林秀兰

张琼郁讲述先达“反盟”成立经过                        

回首五十多年前的一段往事                             张泰永

梦想翱翔的地方                                       何淋利

 

《相册》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黄书海

手捧苏北先达苏丹阿贡(前中华学校)中小学校暨经济科高等学院百年校庆历史纪念相册,端详了许久,一遍又一遍翻着看,渐渐陷入沉思,往事历历在目。

我在序文中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本《相册》集中刊登上世纪五十年代和中华学校百年华诞庆典的照片,是对《先达照片》的重要补充。两册在手,中华学校百年史便跃然纸上。这是对母校最温馨、最珍贵的纪念。”

事实的确如此,令人欣慰。在华文被禁锢三十多年以后,在华文资料几乎荡然无存的情况下,先中领导层、教职员工和热爱华文教育的商界人士,同心协力,出版了这本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历史《相册》,确实难能可贵,令人感佩。

《相册》分四个章节:第一章学校历史;第二章董事与教职员;第三章师生活动片段;第四章苏丹阿贡建校一百周年。

每个章节都有珍贵的史料,有些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例如第二章,有大量的校董和教职员的头相。不单有准确的姓名和简历,还有他们的商号和家庭住址。老一辈人看了会感到很亲切,引发他们对昔日的回忆和遐想;年青人看了会增加他们对先中百年历程的了解,对先辈们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华文教育所做出的丰功伟绩的敬仰。

历史记载,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都有兴办教育的优良传统。陈嘉庚是早年最杰出的楷模。1890年他随父到新加坡经商。1904年自立门户,从创办菠萝罐厂、橡胶种植业开始发迹。有了钱,便欣然倾资兴学。先后在新加坡、集美等地创办了南侨师范、集美大学等十数所学校。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任何时候他都能把握住时代的主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在新加坡成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积极募捐支援祖国抗日战争。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他成立新加坡华侨抗敌后援会,创办《南侨日报》,针砭时弊,谴责“媚外卖国,消灭异已”投降主义路线,还亲自到延安视察访问。当年,毛泽东主席给他写下很高的评语:“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新中国成立后,他荣任数届全国人大、政协常委、副主席等职,为祖国建设事业作出卓著贡献。他的传奇经历,至今依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段子,依然具有不失时效的启迪。

《相册》文图并茂,可读性强。我仔细拜读了李远忠撰写的“苏北先达中华学校的回顾。”虽然与远忠未曾谋面,也不知其阅历,但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先中的深厚情感,以及所提供的珍贵史料,还是令我感动,受益匪浅。

在极端艰险的环境下,江恭忱女士机智地保存下父亲遗留的《先达中华学校四十三周年特刊》,挽救了这段历史,广大读者会因此向她致敬。李远忠根据这部《特刊》书写先中简史,其中有关1952年江陈诗校长接管先中到被印尼政府勒令停办这段历史,是至今我能见到的较为完备的文字史料,可信度强,十分难得。

可否建议,商请江恭忱女士利用发达的电脑,将上述《特刊》复印数份,一份赠先达中华学校作为百年华诞历史文物;一份赠北京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以供展览。如蒙玉成此事,当不胜感激。

远忠说,他第一次踏入先中是在20064月中旬,而且第一次亲眼目睹先中礼堂的纪念碑文。以此似可推断,他未曾在先中念过书,也未曾经历过先中历史上的风风雨雨,但他却竟然勇于承担为先中撰写史略,真是勉为其难。对任何历史事件,能从不同角度和思路,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和分析,这是好事。远忠在叙述先中两派之争时,也不隐讳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虽然我不能苟同,但尊重作者提出不同意见的权利。

顺便提一下:1、第四章大字标题:苏丹阿贡建校一周年纪实,少了一个“百”字;2、先达钟楼风云和抗日运动,估计是从《国际日报》转载的,其中(一)广州邦杰至(七)广州邦杰,似应删除。另文中字号前后一致为宜;3、黑白彩色相片付印前,如能经过电分加工处理,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先达,虽是一个可以用双脚丈量的小山城,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那里发生的故事,其影响所及,却超乎先达的时空。这或许是先达人应引为自豪的。

 

    

先达苏丹阿贡学校(前中华学校)

辅导主席 饶朝联

在中华学校校友们、师长们、历届校董理事们以及乡贤前辈们热烈的鼎力支持,群策群力,积极响应,贡献出珍藏了半个世纪有余当年在老母校求学时的宝贵照片,以及因政治动荡局势,顺应当局指令易名为PPSPN SEHATI学校乃至现在的SULTAN AGUNG及高等经济学院历届校友们,在校园校外的活动照片,尽量刊登在为跨越一个世纪,历尽沧桑,“横跨两大洋,高踞在苏东,几千的华侨子弟弦歌乐团中,发扬祖国新文化,锻炼中华好儿童……”的先达中华学校百年华诞纪念相册。让我们缅怀出资献地创建中华学校的已故乡贤陈顺丹以及所有历届先离我们而去的校董乡贤们,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铭记在先达乡亲心中永垂不朽,流芳百世。我们也衷心祝福无论在故乡先达,或者背井离乡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中华学校校友们、师长们、校董们、乡贤们,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目前印尼政府进入民主改革,树立保障基本人权,废除一切有关歧视华族法令,准许华文教育设立,出版华文报纸刊物,成立华族民间社团,尊重华族传统喜庆节日习俗等等,虽然以上种种在实际执行中难免会碰到一些反弹,但我们必须冷静理解这是民主进程中正常的反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历了三十多年针对华族文化习俗的禁锢与歧视,而今时过境迁,一旦重见天日,更应该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宽宏的包容性与内涵,融会贯通各友族的理解,积极的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支持政府各项经济建设,社会扶贫福利,文化教育事业等等作出应有的贡献,以达到各族群和谐稳定的社会,从而争取华族公平平等的权益与和谐的发展,共同努力以建国五基哲理,迈向公正与繁荣的社会。

恭逢先达中华学校百年华诞纪念相册出版,我们衷心希望能够通过这有限的照片与历史文献篇幅,激发缅怀先达乡亲先辈们,老母校校友们,深刻的记忆,慢长的艰辛岁月,老母校巍然屹立至今,已发展扩建为拥有两千多名华族、友族们的学生,不分彼此,济济一堂,共同接受高规格,德、智、体育兼修的教育,更荣获教育部批准增设包含会计系、工商管理系等高等经济学院,礼聘多位经济著名学者为教授,先达电脑资讯设备,丰富的参考藏书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先进教学模式,开办至今已造就了多届毕业生,普遍获得社会人士赞赏,也使苏丹亚贡学校晋升为一所享有盛名,先达各界人士引以为荣的高等综合学府。

我们也衷心诚恳的呼唤先达各界先进乡贤仕女们,团结一致,同心协力,为已经渡过百年春秋的中华学校现在苏丹阿贡学校,发展为教育而教育,百年树人的神圣事业,本着“有教无类,兼容并蓄”的崇高教育精神,以新的思维,顺应时代的变迁,因时制宜,与时俱进,发扬具有大印尼千岛特色的中华文化,发展“学以致用”的教育方针,为祖国造就未来优秀的主人翁而共同努力再努力。

 


点滴话先华校友联欢聚首

先达  成城

先达先华校友和谐团结联欢晚会于328日如期举行。地点设在先达苏丹阿贡学校大礼堂。这一天的确是个好时刻,天气晴朗。来宾有来自美国、香港、台湾、椰城、泗水及苏北各地的校友。下午五时开始,校友陆续提早到场。虽然大都上了年纪,但神彩熠熠、笑颜逐开,都说今日难得有聚首,久别相逢才是福。

他们分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里,友爱、乡亲、感情交融的气氛正浓;喜悦之情洋溢。在午后夕阳的余晖中,校园充满一片欢乐人生的图景。

叙说别后情怀未尽,晚上7点钟左右,千余人的校友们开始携手入席;晚会正式揭幕。一对醒狮呈瑞迎吉祥过后,便聆听台上各位校友代表的致词。他们是先华校友会主席陈永和、椰城校友代表饶朝联,香港校友代表郑少全、棉兰校友代表陈保成。词语意谓深长,表达了要坚持培养和谐团结友爱的精神之外,也鼓励大家继承先贤遗志,发扬华夏文化,适应潮流,努力创立三语学校,而这努力的源泉,便是承所有校友的支持凝集成的无限力量。先达人嘛,老早就有这种坚忍刻苦的开拓精神。搞教育披荆斩棘都经历了百年,何防再来一个百年大计。创建三语学校是理想,推动教育事业走向更辉煌也是目标,可是现实摆在眼前的无可否认是一大挑战,要继往开来,谁主沉浮?如何肩负使命?靠的是“和谐团结的力量”吧。人人有责啊!三语学校的创建,前途不说路漫漫,倒也长远,只要拼博精神尚在,希望当会实现。

联欢会的余兴节目是点缀,增加晚会的热闹色彩,那歌与舞,并非老态龙钟的校友们自己呈现。如今都已年青化了,是来自各学校正当少壮的学生代表的奉献。演绎好多出具有华夏民族特色的歌舞,但以先达文教促进会为代表的大合唱,才是“真材实料老爸老妈级的前先华校友,歌颂冬天白云底下大自然的活力,带有环保意识,博得一片掌声。另一首马达族名歌,牵动了族裔之间融洽和谐的心,也带给人喝彩叫好。

席间,分发第二期“先华校友园地”给在座的校友们。但可惜“僧多粥少”,向隅自在难免。这书送给你,是联欢会免费赠送的纪念品,请校友们不要忘记书面的标语:和谐团结,求同存异,以和为贵,肩负使命。用真情,同先达父老乡亲肩并肩,在家乡共同把三语学校建起。

时间过得很快,晚会在欢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被时光带到了近子夜才落幕。大家都会感叹相聚时光太短暂,不舍得分离,溢于言表,叫人盼望明年还会有今日,岁岁有今朝。这一夜,校友之间留下的音容笑貌,谁也不愿很快又成了跨越里程的牵挂!

联欢晚会都结束了。场地的灯光下尚留下疲惫的身影,他们工作坚持到最后。有头也有尾,先前为了举办一个像样的、规模较大的联欢会,好多校友提前忙了一阵子,走一步抓一步的经验。几许的汗水和奔走,从不发怨言,而不具名物质支持者,更不宣扬而且低调处理。所谓“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是了。先达校友乐善好施者有的是。为大家服务的一群,也是真情团结精神的流露……

 

深切怀念

福州  林秀兰

阅读《先达通讯》,读到黄文和同学撰写其姐黄妙贤老师的感人事迹;又在《忘不了的岁月》这个不朽之书里,读到霜红一篇文章里一段陈瑞兰老师的话,掩卷沉思,浮想联翩。人老了,无所事事,总爱沉浸在陈年往事的回忆里。有些事随时间流逝,逐渐淡薄,甚至忘得一干二净,有些虽是点滴之事,深藏心中,忘也忘不了。

黄老师和陈老师虽没有教过我们班。她们是先达妇女界和教育界的佼佼者。是我在先中唯独有接触和敬慕的两位女老师。对她们的言行为人,印象深刻。虽已辞世多年,仍难于忘怀,在此写上几句作为纪念。

一、妇运前辈——黄妙贤老师

黄老师在日侵时,参加抗敌工作和战后爱国民主运动的出色表现,先达人有口皆碑,我不重述。要说的是黄老师对我人生道路影响之大铭刻在心。

我在先中就读时,居住大哥家,位于太子街下段前面有个花生晒场。傍晚常带侄儿在晒场溜达。常有三五成群的妇女会理事经过。她们那种气宇轩昂、青春活力的气质,令人羡慕。一天黄老师来家,我忐忑不安,不知为何事?原来是动员我参加妇女会。当时我是就读初中唯一的外地女生。她炯炯有神的眼光,和蔼亲切的语气,给我讲述当前妇运的重要性和任务,并鼓励我学有所成,要发挥所能,为妇女多做些事。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让我心领神会。暗暗下决心,修完初中,回去定然好好干一场。

1950年丁宜妇女组织还是个空白点。创办华校,丁韵清任校长。在她建议下,以女教师为核心,1951年成立了丁华妇女会,可已是苏北妇总属下最后一个组织成员了。记得当时吴锡柳前辈特地莅临协助翻译印尼文讲稿与指导工作。吸取先华和棉华妇女会经验,会务迅速地发展至沿边小镇,拥有1200名的会员。为便于深入开展工作,发动会员举办大型工艺展览会,筹募基金购置一栋二层楼的会所,会务逐渐扩大成为华总属下爱国民主运动的一支生力军。我和范华英、卓慧冰自始至终负责丁华妇女会秘书处工作,深感欣慰,没有辜负黄老师的期望。

回国后,在农场执教,课余仍兼任作业区妇委主任。常有像在外面搞妇女工作和同志们零距离的感觉。可健康欠佳,几年来经常头晕,甚至晕倒。医生让我转厦门治疗。老伴要在家中照顾老小,我只能独自到厦门。人生地不熟,正一筹莫展之际,在医院门口邂逅黄老师,真是喜出望外。原来黄老师早已回国居住在厦门华侨新村。问明我难处,黄老师是个热心肠的人,她说她常来看病,熟悉医院情况,直接把我带到住院部找脑外科主治医生,当时把我留下住院。几经检查排除脑瘤的怀疑,医生嘱我安心治疗。出院后,黄老师请我到她家做客,介绍我认识陈老先生,热情款待,表露出长辈对晚辈亲切的情意,很是感激。

忆当年在先达一席之谈,开拓我思想;在厦门一臂之力,解除我多年疾病的烦恼。一个思想,一个健康,是我工作的主要动力。两件大事我念念不忘黄老师对我的关怀与热忱。

二、教师楷模——陈瑞兰老师

洪玉端和陈瑞良是邻居,是新慧级同学。课余我们几个常在她们家聊天。在那我接触了陈瑞兰老师。陈老师笑容可掬,平易近人,给人突出的印象是她的亲和力,有老大姐的气度。1948年被委任为育才学校校长,也可说是创办人。能被托负此重任,可见先华总会对她何等信任。不负众望,十多年,她带领全体老师,钻研业务,严谨治校,把育才学校办成一所让先达人赞扬、信赖的学校。为中学输送不少品学兼优的学生。凡是从育才学校出来的学生,不会忘记这位可亲可敬的校长。

陈老师任职期间,曾几度来丁宜。不为探亲访友,不为游览购物。身居一校之长,百忙中抽空专程为交流教学而来,精神可嘉。当时我已在华校任教,教师中有不少先中校友。对陈老师很敬重并欢迎她的到来。在交流中,陈老师细心参阅各年级段集体备课的教案。虚心听取周会上思想教育的内容……一字一句不马虎,不遗漏,并提出有建设性的宝贵意见。当时正试行汉字简化,在探讨怎样进行汉字简化教学时,更是认真细致对待。例如:幼字“幺”有点没提,红字“纟”有提没点。一点一提微不足道,从而可见陈老师一丝不苟、高度教学责任的观念。谈吐间,不以校长自居,虚怀若谷,不耻下问,坦诚直爽有啥说啥。与陈老师多次接触,让我受益匪浅。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在我后来的教学生涯中,常以陈老师的言行鞭策自己。

霜红在《忘不了的岁月》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陈老师溘然而逝,我想她临死前,倘若有一丝知觉,她一定会像拥抱孩子一样拥抱着育才学校,含泪而别。”读了,催人泪下,感慨万千。一段肺腑之言,高度概括了陈老师对育才学校无限忠诚和无私奉献。陈老师对教育事业,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陈老师高风亮节的一生,敬佩之至。

黄老师和陈老师虽已离去多年,她们可贵的精神永远留在我心中。永远怀念她们!

 

12下一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