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先华校友园地(第一期)

2010-6-11 13:5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179| 评论: 0|来自: 印尼苏北先达先华校友会

摘要: 《先华校友园地》(第一期)2010年1月1日 印尼苏北先达先华校友会出版

 介绍印尼苏北 “先达华文教育促进会”    

印尼华族文化的活动已经过了卅多年的严冬,现在学习华文的春天终于到来,这是机遇,也是机会,也是挑战。看一看40岁以下的华族子弟,绝大部分对华族文化是那么陌生,对宗祖国那么生疏,怎不叫人伤心。有鉴于此,数年前先达市以曾国泰先生为首的一些热心教育社会人士、华文家教老师及过去华校老师一起多次商讨如何赶紧抓住机遇,对下一代进行华文教育问题。

目前合格华文师资严重缺乏,教师的待遇很低。要搞好华文的教育工作,小至先达市 ,大至整个印尼,首要任务是要解决教师缺乏与教师薪水低的问题。特别是小地方,薪水较低,少有人愿意去教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曾国泰先生多次建议筹组一个“华文教育组织”来推动华文教育和筹募教育资金。将筹募得的资金纯粹用来搞华文教育,如作补助华文教师薪水之用 ,补助教师往中国接受汉语培训费用;如资金足够,甚至可以培养一些愿意长期当华文教师(年纪较青者),到中国去作三、四年的学习。成立“华文教育组织”已有明确的目标及需要,成立“华文教育组织”的时机也已趋向成熟。

     2002年9月19日适逢中秋佳节,为了慰劳二三十年来在先达市辛勤搞华文家教的教师及最近举办“先达第一届华语演讲比赛”的工作人员,就由李远瞻先生做东,宴请先达华文教师、文友及一些热心社会公益人士五十余位,假座先达“健康餐厅”举行中秋佳节联欢聚餐。聚餐开始前,大家一致同意成立“先达华文教育促进会”,并在其属下设立“教育基金会”,与会者一致认为“先达华文教育促进会”是推动华文教育机构,也因资金非常缺乏,故其基金纯搞教育外,不作其他如搞慈善、宴会等之用。

   “先达华文教育促进会”的成立将会将推动、提高下一代子弟对学习华文的兴趣。该会拟定了一些工作计划,短期来说当时是鼓励与安排学生参加在印尼举办的第二届(2002年10月份)汉语水平考试(HSK),并对考生给予必要的辅导;为了给华族子弟有学习运用华语的空间,该会在较长期工作计划中定下将与先达五所学校合作,先后分别举办一些华族文化活动,如2003年“先达元宵文艺联欢晚会”、每年清明节期间举办欢迎国内外先达游子还乡过节之“清明节文艺联欢晚会”、推动华人开办之学校增设华文课,争取华文教学能与英文教学同等;组办课外华文补习班、举办双语司仪比赛、华语演讲比赛、华文钢笔字比赛、组织歌咏队、华乐队、舞蹈、书法、国画学习等等;从远期来说是对华文教师(特别是较年青的教师)的培训,资助、安排华文教师到中国作短期或长期学习,最后可为国立中小学校提供较有水准的华文师资。

各项工作现已陆续在进行,这些工作对先达市来说算是起步晚了,比起雅城、泗水、棉兰及其他大城市,真的落后了许多。但俗语说的好:“不怕慢,只怕站”,只要努力,虚心向别人学习,在各社会热心人士赞助与支持下,我们是会赶上的。

值得一提的是先达市书法家曾国泰先生生前对筹组 “华文教育组织”是不遗余力的。可惜曾国泰先生身为“华文教育组织”发起人之一,在“先达华文教育促进会”成立前三周因痼疾医治无效去世,实为憾事。曾先生遗孀周丽莲女士见到“先达华文教育促进会”成立了,已实现了曾先生的遗志,即现场(中秋节那天)以曾国泰先人名誉为该组织捐款三千万盾。此善举是楷模,愿我先达市华族同胞能响应,给“先达华文教育促进会”多多支持。

                                                                 

         苏北先达先华校友会开拓《先华校友园地》

                  又一支文化生力军崛起

    乐闻苏北先达先华校友会将于2010年元旦,在印尼苏北出版《先华校友园地》第一期的“创刊号”并来信约稿,欣慰之至!

    我曾在“先华中学”高中部语文一科,教了整整九年,当了班主任,带大了两个班,直到1966年学校被逼关闭。自己一家五口,也被逼离开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之地,尤如断了线的破纸鸢,过大江、跨大海,历经32年,随风飘荡。1998年的印尼,春雷一响,千岛变了天,“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深冬已至,春花开放还会远吗?

    在忆起比我先走了的同事,有的还是我的好导师,其中:老校长郑子经、前辈陈琼瑶、陈丽水和坚持在文化战线上的好战友,其中:伍焕沾、陈斯刚、李国海、陈宏伟、翁克忠、黄镜河、陈清泉、张原细、谢长青、杨镇文……他们一个个走了!使我记起了唐贞元年间的刘禹锡,他写下了世人皆知的千古名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我的也是你们的好导师和好战友,他们虽是一个个已在故土安静地躺下,但若是他们都站了起来,是要比活着的人们还要高。

    我知道,你们——先华校友们,个个都是受过他们的教诲,使你们知道自己的文化根在哪里,从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中华文化,发扬中华文化,他们留下的脚印,也成了你们做人和教育自己下一代的人生路标,发扬光大。

中国的和平崛起,60年来的新中国,沿着中国特色前进,在和平外交政策上,                    

言行一致,彻底贯彻睦邻、亲邻、助邻、共赢的“以和为贵”的政策,给我们已扎下了脚根定居在千岛之国,成了千岛之国的公民,逐年带来令人振奋、令人鼓舞的信息和福音,让我们华族子弟,世世代代能安居乐业,弘扬自己华族的中华文化,复办母校,继承母校的平民教育,开办三语学校,在文化、教育战线上,奉献自己的祖国——印度尼西亚。

   “我没有忘记自己的根”,美国劳工部长赵小兰在许多外交场合常常这么说。她又说:“如果一个人为了融入主流而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的根的话,融入主流也不能代表成功。”这声音是多么响亮,致使起了共鸣,茅塞顿开。 

    我国是多元族群的民族,语言文化、宗教信仰、传统习俗,在国家民主改革的政体下,是完全受到尊重和保护。在这一宏观大好势头下,祝愿苏北先达先华校友会开辟的《先华校友园地》,辛勤耕耘、任劳任怨、开花结果,给中华文化在印尼多元文化土壤上,大放异彩!(2009。11。30。)

                                              

              让我再看你一眼 ——先华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

    每年清明,乘机又转机 ,背起行囊,风尘仆仆奔回故乡先达。“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张温暖的家庭照片,而今只剩下二人了,老了回乡难道不断肠吗?天意人事变化,黯然神伤罢了。对我来说,芳草复芳草,断肠复断肠。心中感到一点安慰的是有落叶,也有花开,后继有人而已矣。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换大王旗“,儿时常挤在观音庙前的戏台旁看酬神时的潮州班(潮州戏),有粉墨登场的主角、有跑龙套的﹑有称王称霸的、有才子佳人的﹑有演丑角的、有翻筋斗的,我年纪小不懂戏,跟着大人看热闹凑热闹罢了,但是很满足很高兴; 人生如戏或者戏如人生?城头变换了好几面大王旗,被没收的先华(先达华中)母校现况如何?回到故乡颇有想看一看阔别四十三年母校的冲动,有人说不看也罢,看了倍增伤感。但是,我还是去了。

    到了母校的校门口,开始是惊讶,而后是茫然。又是印尼学校又是民房的,不知何处是入口处? 一位好心的玛达族妇女告诉我从左边小路可以进入,于是随着弯曲陌生的小路去寻找多年梦绕魂牵的校园。

    以前的教室﹑教师宿舍﹑学生宿舍及五个篮球场,偌大的地方已不能辨认,多建成了参差不齐的民房,里边人说连礼堂都各分一半被两间学校占用了。想再去寻找昔日我求学时初中、高中的教室楼,嘿!还在!进入眼帘的确是两层有中间楼梯的教室楼,这可是梁贵权老师设计的教室楼呀。黑板还是那个黑板,桌椅还是那个桌椅,只是添增了刻刻划划,斑斑点点的岁月沧桑或人为的痕迹;有多少甜蜜的时光﹑朗朗的读书声﹑歌声﹑笑语﹑喧哗从教室这一头流到教室那一头。那口上下课敲响的老旧钟不在了吧?敲钟人在遥远的北方可安然无恙?示范室里似乎有歌声在荡漾,教唱歌的卢永杰老师还好吗?站在教室楼前,思绪飞呀飞,犹记初小我是在篮球场旁盖的亚答屋教室﹑高小在锌板盖的教室里度过的。那年我们围着嬉闹的学生宿舍前的白树油树﹑教室楼前乘荫纳凉硕壮的梧桐树已荡然无存了。我真是挥手一去风吹黑发,回首再来霜雪满头了,很有“沈园非复旧池台,犹吊遗踪一泫然”之感。忽然,眼前飘飞着那陌生又熟悉的蒲公英,飘呀飘,飘向它想飘去的地方,去寻找新的天地﹑去生根,去发芽,我们这些学子,不就是蒲公英吗?

     没有纸钱银烛,就凭着一瓣心香在这荒凉阒寂的教室旁向曾教诲过我辅导过我已逝的师长们祈祷吧,脑中闪过一系列他们的名字和容颜,其中有郑子经校长﹑陈琼瑶﹑陈斯刚﹑陈宏伟﹑伍焕沾﹑吴锦标﹑梁贵权﹑林金花﹑徐家声﹑黄万来﹑王汉松﹑巫裕华﹑张原细……等等敬爱的老师,但愿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里都安好吧。他们如一道美丽的流星已殒落在天外,沉没时那一刹那发出的光亮或许能点燃我们学子心中对希望的追求吧。老师 ,我们没忘记你!

     夕阳西下,四处萧瑟,人间何世,大树飘零。心中的母校已永不再现,再现的不过是沧桑的岁月与流年。别了,母校,让我再看你一眼,让我再轻呼你的名字——先华。   

    回想一九六六年三月廿八日早上,最后一课的下课钟声响了,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日子。失学后,同学们彷徨之中各奔前程,投向社会。还记得被拘押去吧烟集中后重病归来的郑子经校长,倚在病榻和我们说他最大的忧虑是广大失学的学子将何去何从?如复校无望,将来的中华文化将如何延续?不料一语成谶至今。郑校长是有远见的,现在我们的华族子弟,不敢妄称还有点中华文化,能有一点传统伦理道德已是奢求了,用手抓梭多饭吃的年轻人,问起粽子月饼的传说,懵然以对,不把那衣服褴褛,徘徊在汨罗江畔行吟楚辞离骚,含愤一跃冲向万里涛的三闾大夫屈原当老疯子才怪呢。屈子说:“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热心中华文化的人士至今努力过求索过,有的学校还请来了中国的老师任教。更庆幸的是各地兴起了办三语学校的义举,但是“前途光明,问题不少”,可无论如何,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叶原

                                     2009年9月15日  巨港

。。。。。。。。。。。。。。。。。。。。。。。。。。。。。。。。。。。。。。。。。。。。。。。。。。。。。。。。。。。。。。。。。。。。。。


       老歌       雅加达   桑明

    旅游车在往不拉八的公路上奔驰着,车内坐满三十多个多数已晋级公字辈婆字辈的阿公阿嬷们。原来他们都是四十多年前的先达华中生,毕业离校后各奔前程,这一次还是头一遭团聚,大家相约到多峇湖和马达山玩几天。

    忽然,车厢里传出一个女高音,“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歌声像兴奋剂一样,连那几位昏昏欲睡的老头也跟着唱起来。

    一个同学提议,为了重温旧梦,每个人唱一首学生时代唱的老歌,大家拍手叫好。于是“歌唱祖国”,“学习雷锋好榜样”,“社会主义好”,“大海航行靠舵手”这些久违的歌曲又在耳际响起来了,甚至小学时代唱的“小嘛小儿郎呀郎,背起了书包上学堂”,“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也搬了出来,一首接着一首。只要一个同学唱开头两句,马上引起共鸣,齐声合唱起来。

    歌声连连,笑声阵阵,旅游车满载歌声,从不拉八唱到马达山,尽管半世纪前的老歌有些内容己不合时宜,但它心系着对已不存在的母校的感情,深藏着对旧日美好的回忆,这回忆不是个别的而是共同拥有的。唱老歌真的使阿公阿嬷们返老还童。

    老歌不仅是因为那美妙动听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词使人难忘,同时也因为唱老歌时引起对当时情景的回忆。我们怀念起当年在华中广场唱歌和在华中的学习生活,我们怀念华中的礼堂、教室、篮球场、校园里的一草一本和在这里活动的同学和老师们,我们怀念那时的少年情怀,那动荡的充满激情的时代。

    不久前,我在收音机里听到一首流行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歌,那是中国著名作家,音乐家同时又是德行极高的高僧李叔同(弘一大师)根据一首美国歌曲的曲调作词的《送别》,兹将歌词抄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壸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听到这首老歌,很快想起有一年在一次告别母校同时为几个老师同学送行的晚会上,一个同学唱了这首歌,他唱出无奈的离情,歌声幽怨、哀婉、失落、感伤触动了每个人的心弦,特别是唱到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时令人感悟人生的短暂,聚少离多,有的同学甚至流下眼泪来。

    回忆是一首唱不完的歌,有温馨,有苦澀,有欢乐,有忧伤,人生有许多往事可以忘却,但藏在老歌的记忆是很难忘却的。

    唱老歌,听老歌让你寻回年青的梦,重现峥嵘岁月的豪情。老歌是一杯浓郁芳香的酒,让你陶醉,让你回味无穷.

                                                                          

              记忆先达山城     邓新荷(2009,12, 4)                                                                       

    接到先华校友来电,谈到准备在印尼出版先达《先华校友园地》,这是令人振奋的消息。我们常从北京《先达通讯》和香港先达联谊会《简讯》中,知道和了解分布在各地的先达人的情况,先达人的悲喜事件。我们多么珍惜这些先达人的出版刊物,假如多一份先达刊物,又可以更多了解先达人的事,更多联系,加强团结, 这怎不令人欣喜呢?只是负责人会更辛苦,要做出更多的付出与奉献吧。

    我离开先达有二十多年了,记忆中的先达山城是美丽的,气候是凉爽的。1951

年初出校门,到外地教书,学校放假的日子是最快乐的,可以回先达渡假了。想念家乡与亲人的感情在心中荡漾,当汽车驶入先达市时,从车窗吹来的一阵阵凉风,顿时精神一振,是很久没有享受过的凉快。看看熟悉的街道,商店,多么切。

    以后回先达教书,每天早晨上课钟声响了,做早操之前,扩音机播着《歌唱祖国》的歌声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我永远记得这一幕。我还永远记得这么一首歌(可惜我没记下曲调):

                    我们生长在赤道上,擎起真理的旗帜,      

            面向广大的海外中华儿女,传达祖国的呼吸。

歌唱人民祖国,歌唱和平力量,

                    让我们宣扬祖国,灿烂绚丽的文化,

                    让我们在赤道上,种下艺术之花。

      1976年,母亲去世后,我无牵挂的搬到雅加达。也回过多次先达,可感觉完全不同了。华校早没有了,气候也炎热了,有些街道横冲直撞的车辆,过马路真要有勇气和特别小心。有一个时期,在路上走或到巴刹买东西,要谨慎防“抢手”,他们是明目张胆的枪。现在先达的治安应该会更好了吧。

尽管先达在我的印象中是和过去不同了,但它毕竟是我的故乡,我愿它在我的脑海中永远会是人们曾经称赞过的“小延安”。

                                                        


鲜花

握手

雷人
1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