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达一路走来……
——《福建侨报》记者专访游宝珍老人 林小宇
我已经是92岁的老人了,很多东西记不住,反而越遥远的事,记得更牢、更清楚……
一、父亲是福建永定人,当年他一人到南洋,不久就来到印尼苏北省的先达市,在这里落下了脚,开始有了家庭,之后就有了我。
先达市位于印尼苏岛北方,市中心有两条大街,一条是以荷兰女皇威赫敏娜命名的大街,一条是以公主朱莉安娜命名的榴莲街。两条大街之间,还有一条平行的较小的街(应是“与两条大街平行的一条较小的街”——编者)叫太子街,三条街中段是一个大“巴杀”。 据说,19世纪时,先达属于先达第14世王纳瓦鲁(RAJA SANG NAWALUH)的领地。从1871年开始,中国东南沿海移民逐渐聚居先达,与当地原族群杂居,开荒耕地,开小店,小本经营。后来从中国来的人越来越多,商业贸易也越来越繁荣,城市的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形成了现在的先达市。 到了20世纪初,荷兰殖民政府在先达周围大面积开拓橡胶、油棕、剑麻等种植园,并把先达定位为苏岛东部种植园中心、土特产集散地,是仅次于棉兰的苏北第二大城市,以供周边种植园主休闲娱乐,度假购物。 先达市的三条大街就在这时出现,荷兰人根据先达市的特点,以“巴杀”为中心,在其左右修建了大街,然后让三条大街在城市的西南角汇合,并在汇合处兴建市政大楼,同时在城市的四周修建足球场、火车站、动物园、医院等。 二、先达这个城市给人很好的印象,不仅它完美的城市布局,更在于它位于山区,比起印尼别的城市,它的海拔较高,常年气温在28℃左右,所以先达市的人们终年都浸泡在春天里,领略尽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微风清清的空气。
如果不是当年日本侵略中国,一些中国著名人士就不会来到先达这个城市,也是由于他们的到来,先达的华侨很早就投入到爱国救亡运动中。但在日本占领印尼后,日本侵略者在这里进行了灭绝人寰的大屠杀,很多热血华侨青年惨死在日本的屠刀下。 日本占领先达后,不仅抓人杀人,而且关闭华文学校,当时我在先达中华学校一年级当老师,学校关闭后,我就失去了工作,生活过得非常艰苦。日本投降后,印尼摆脱荷兰殖民统治,我才结婚有了家庭。 这之后,虽然还可以再出来工作,但孩子的出生,使我不得不留在家里全心相夫教子,让这个家能幸福平安。 丈夫的祖籍广东,他是一名汽车司机,专门为渔行运货,虽然我们的孩子一个接着一个出生,到了后来全家足足有8人,但丈夫的收入还是够家里用的,只是他真正的心思不是挣钱,而是放在华侨社团上。在新中国成立后,丈夫更是积极宣传新中国,鼓励大家站在新中国一边。 作为家里人,我们都全力支持丈夫,每当印尼国庆日,我们都要上街和“红色”队伍在一起。当然,那些支持“蓝色”的人也会出来,和我们“舞龙舞狮”队伍不一样的是,他们基本上是“童子军”队伍,从声势上看,站在“红色”一边的人多,每次看到这些,自己都很受鼓舞。 三、从抗日战争开始,先达的华侨思想都比较进步,并且有光荣的传统,很早的时候,这里就有“小延安”的称呼,而且进步思想更多是在华文学校,所以学校成为了两派政治势力争夺的对象。有的华文学校由于董事会的变更,学校的政治倾向也随之改变;有的学校几经易手。
到了上世纪50年代,先达的华侨出现了回国热潮,年轻人居多,且多为学生,但不管是谁,大家都抱着支援祖国建设的理想回国。 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丈夫也提出来要回国,不仅是他要回国,而且还要带着我们全家走。当时,我也没多考虑,就同意了。因为在我眼里,丈夫很爱国,他做出的决定一定不会错,即使以后我们遇到困难,只要全家在一起,什么问题都可以克服,都可以战胜。 丈夫的家族很大,兄弟很多,他们先后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但在回国这个问题上,就只有我们这家人赞同。因为在当时,大家基本属于“小康”生活,回国更多是一种理想、一种抱负。 我理解丈夫的想法,因为他长期从事社团工作,对祖国有着特别深的感情,他很想今生今世为祖国做点事,出点力,他想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献给祖国,因此回国成了他不可回避的事实。 而作为我来讲,我也觉得应该回国,因为自从我懂事以来,就知道我们脚下的土地并不是我们真正的故乡。我也在想,什么时候能回到故乡,在自己的故乡生活,可能是最美好的。 也就是在这一年,全家一起离开了先达,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和当年回国的人不一样的是,我们买8张船票几乎用尽了所有积蓄,所以我们回国的行李很少,就只有几箱的衣服和食物,没有什么自行车、缝纫机、照相机等贵重物品。 四、到了广州,我们暂住三元里归侨招待所,等待祖国安排。这时,丈夫生怕我会提出一些个人要求,一直告诫我:“一切服从祖国分配”,所以我们从来不提想到哪里,想做什么工作,尽管侨务干部耐心询问我们有什么要求,丈夫和我都一直说,听从分配。
就这样,我全家来到了福建省泉州双阳华侨农场,这一住就是50多年,当年我回国是40多岁的中年人,现在就成了90多岁的老人了。 时间对于我来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活到今天,活到今天的目的是能看到自己祖国发展壮大,正像当初我们期望自己祖国繁荣富强那样。 而让我更高兴的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我和丈夫回到了印尼探亲。这也算是我人生中一件大事,因为在此之前,这样的事想都不敢想。所以印尼方面解禁后,我们迅速就办理了回印尼探亲的手续,尽管探亲的费用很高,但我们的印尼之行得到了孩子们的支持,就像当年我们回国用尽了所有的积蓄那样,他们几乎把所有的积蓄给了我和丈夫做路费,我们才得以重新踏上了印尼的土地,回到了我们曾生活过的地方。 那次回印尼时,我已70多岁了,父母以及兄弟姐妹都已不在人世了,但丈夫的兄弟都还健在,重逢的喜悦让每个人激动不已,特别是看到美丽的先达市,唤起了自己不少的回忆。 在当时,应该承认他们的生活比我们好,这里边是因为他们都在做生意,都有自己的事业。我也相信,不久后的中国一定会发展进步,因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不长时间里,我们就看到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按照这样的速度,不用多久,就能有更了不起的飞跃。 五、之后的几年,我又回去了两趟,一次是儿子陪我,还有一次是女儿陪我,直到现在,我还在想,只要我能走得动,就一定还要回去看看。
说实在的,我所看到的先达,无论是有变化,还是没变化,我都很喜欢。 比如城市中间两条大街上的房屋,因为路要扩建,需要把具有中国特点的骑楼部分切掉。但改建后的楼房也别具特色;再比如,原来城市的马车不能在市中心行驶,而换成了载人的摩托车,这又让城市多了一种声音;原来两条大街之间的横街,起的都是中国名字,如福州街、南京街等等。现在都改成了印尼名字,但这又何妨呢?它们不过只是名字而已,老年人习惯叫它的旧名字,年轻人叫它新名字,而街还是那条街并没有改变多少。 有时想,也许这个城市可以容下越来越多的人,但这个城市未必能记住每一个人,而我们却把这座城市记在心上,至少我已经把它记住了近百年了,所以这座城市再怎么变,都无法改变我对它的记忆。 …… 说实话,当初我随丈夫回国,还有一个念想,因为我住惯了四季如春的先达,因此我也向往有春夏秋冬的中国,没想到,这一走就是这么长。 (摘要转自《福建侨报》)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