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先华校友园地(第九期)

2012-5-28 12:5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206| 评论: 0|来自: 印尼苏北先达先华校友会

摘要: 先华校友园地第九期 2012年5月15日 印尼苏北先达先华校友会
教育纵谈 “狼爸”之说
夕阳絮语(5)
澳洲 凡夫

昨天晚上看电视,无意中转到上海台,荧幕上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辩论。一位五十来岁,身材魁梧,始终面带微笑的中年人,手持着一把鸡毛掸,坐在一方;两位学者、教育家模样的人坐在另一方;中间是主持人。双方展开辩论。他们身后是一群旁听的观众。原来中年人是自称“狼爸”,以体罚教育小孩出名的儿童教育者。因为他的强制体罚教育,他的四个儿女中三个居然进入了中国最高学府的北大(北京大学),成了北大有史以来一家三兄妹正当考入北大的记录。他为此出了本书《所以,北大兄妹》,得到家长们的注意和反响,而把孩子送到他那里,受他的调教。
他的强制和体罚式的教育方式,受到那两位学者教育家的猛烈批评,说他没有尊重孩子的自尊和人权,不是以人为本的爱的教育,而是恢复了封建时代破坏孩子天性的行为;背后的观众也多高举反对牌的,反对他的教育方式;只有少数几位站在他这边,举赞成牌。

这位被称为“狼爸”的人姓萧名百佑,认为:人有三种特性,即动物性,人性和社会性。在12岁之前,多偏重于动物性,以后才慢慢趋向人性和社会性。所以,在这期中,用强制性和体罚是必要的,正如训练动物般。当然,体罚不能乱打,必须打得科学、打出艺术;必须明家规,定尺度地打。他相信:不打不成器,棍棒之下出才子之说;12岁之前应用打,之后才说教。他的口号是:“每天挨顿骂,孩子上北大!”
因为他的教育方式有了明显的成果,他的亲姐姐也把女儿交给他教育。但在节目中,主持人特地请她参加,她却站在反对一方,跟着批评她的弟弟,说他太过于古板、严厉。主持人又请出当事者,已考入大学就读的她的女儿来。她站在舅舅一方感谢他的教育,明显地站在母亲的对立面.最后主持人让观众发表意见:有人表扬支援,有人谴责反对。

我个人是持赞成的,因为我也是个持鸡毛扫教育小孩的人,完全赞成他的理论,和那些教育性、科学性、明家规定尺度的打,打手心和小腿部份,而不是发泄性、残暴性地打;是出自爱心的打而不是报复性狠心的打!我的五个子女大学毕业于澳洲名校,至今每个都有了正当的事业和工作,自然和我从小对他们严格教育有关.教育孩子不能宠惯溺爱,也不能一切顺之自然! 任由儿童自由发展而没有一定的监督和必要的强制整治是不负责任的父母!
    的确,人之初性本善,但12岁之前的小孩是偏向于动物性的。如顺其自然,难免儿女流之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状况,也将偏离了正道而入旁门左道,孩子长大之后,怎能期望他是有所作为的正人君子呢?曾经写过《树直扶之于苗,人正育之幼》的文章,我强调了这些概念。所以,12岁之前应该给与孩子是非善恶的正确观念,用适当的体罚以加强孩子的记忆和印象是必要的;,那是我始终坚持的信念。

    曾经写过一篇《难忘父亲的那一鞭》,回忆我儿时接受父亲以教鞭的严苛教导的经历。一次站在玩伴旁观看他们玩赌博游戏,被父亲打得两脚鞭痕,心痛的奶奶苦苦求情,也被父亲喝止,那情那景那话那喝,我至今完全深刻脑际。我以后,到首都打江山的流浪时刻,各种各样的诱惑都无法动摇我的意志,就是得之于严父的教导,是非善恶的尺度,早已在心中生根。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性堕落,已非和谐社会。现实生活追求物质享受,早已把人类的天良掩盖几乎殆尽。中华优美悠久的文化传统,也不堪经济崛起的现实主义所淹没,濒临消失。此消彼长下,文化道德的消微,成长了邪恶的蔓延,中国近年来社会问题层出:贪官腐败,商品造假,骗财骗色,色欲横流,走私贩毒,拐骗人口……无所不用其极,难道不是中国教育的失败?父母为了事业、工作、财富、名利无暇兼顾子女的教育,而子女因此跟上坏朋友玩乐、为非作歹,是造成以后社会的动荡不安的因素。因此,唯有教育的有效、道德教育的复兴、法律的严明、执法者的清廉负责,才能有效遏制邪恶的荼毒。为此,对孩子幼苗时期,适当的体罚和耐心的诱导,强有力的教育制度是必要的、不应加以反对!
22-11-2011  雪梨。

我的父亲
父亲是照亮我心灵的一盏灯
雅加达 陈唯群

我的父亲出生在棉兰一个平凡的家庭里,在八位兄弟姐妹里他排行第二。在兄弟姐妹眼里,他是位受尊敬的好兄长、在孩子们心里,他是位尽职的好父亲、在学生们面前,他是位令人敬佩的好师长、在友人中间,他是位坦诚待人的好朋友。他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为人师表、平易近人、和蔼、亲切、但偶尔也会发点小脾气。父亲1950年在棉兰华校高中毕业后,便选择到先达执教。在任教期间,为了提高程度,他参加了厦门大学函授班。父亲先后在“先中”、“华中”教书直到1966年,华校被政府当局封闭。
    爷爷是位商人,常离家到椰加达、峇厘岛一带办货。出门就是一年半载,每到春节才回家。爷爷告诉我,由于奶奶得知在爪哇岛及峇厘岛都是以印尼母语会话,怕孩子们把汉语忘了,所以坚持守候在棉兰。奶奶本身读书不多,但却很关注孩子们的学业。每个孩子除了上午读汉语学校,下午还必须上英语课。为了可以让孩子们读 更多的书,奶奶每天替人缝金纽扣,价钱比一般纽扣高。奶奶所说的金纽扣无非是金色而雅致的纽扣。

    父亲、伯伯及年纪较大的叔叔在家常帮奶奶做些家务事。奶奶有个常挂在嘴边的小故事。有一回,奶奶把小姑姑哄睡了,看着她酣睡以后,就开始到后面工作。奶奶 把刚晒干的衣服收拾好,然后开始一件件慢慢地烫。就在忙着时,突然听见小姑姑的哭闹声, 原来喂奶的时间到了,匆匆忙忙地奶奶把工作放下,但却忘了烫斗还放在衣服上。待她老人家忙完后突然记起来,心里焦急得很而推测衣服肯定已被烧焦,赶紧把小姑姑抱起来一口气跑到后面。但却可迎来一场惊喜,衣服不但没有烧焦,所有的衣服也都已由爸爸烫好而且排得整整齐齐的。这可让奶奶高兴极了,因为爸爸已帮了个大忙。
    父亲与兄弟姐妹的感情一向都很好。从叔叔那儿得知如果父亲要带他们出去,就会主动帮助他们把工作做好,然后才一起去玩。父亲很爱看书,家里的书橱都装满了书籍,其中中文、英文、印尼文的文学、历史这一类书籍及一些教科书。父亲视书如命,如果发现书本上有些折纹,父亲就会因心疼而告诉我们翻书时得一页一页慢慢地翻。1965 年9.30事变,父亲忍痛把部分书籍烧毁,部分既做成纸袋。华文书籍被禁后,父亲就买些英文或印尼文的书籍以充实自己。

    每天晚饭后,父亲常与我们话家常。他对孩子们的教育是循循善诱,但父亲很少当面给孩子们表扬与赞赏。学校关闭后,为了别把汉语忘了,父亲一定要我们每天写日记。父亲时而还给我们作子女的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
    后来父亲在椰加达一家玻璃杯工厂当经理部秘书。爷爷、奶奶及我们一家也随父亲迁居,我们住在工厂宿舍里。任职期间父亲不会随意请假。弟弟的大学毕业典礼恰巧是在工作日,父亲为了上班而不去参加。过后他老人家却感到内疚。工厂宿舍里有好多位职工是由外岛来的,他们都是一年返乡一次。每当端午节到来时,父亲会把母亲亲手裹的、香喷喷的粽子分给几位从棉兰来的同事。因为椰加达的粽子一般都是由谷米裹成的,而棉兰的粽子却是糯米裹成的,吃起来味道可有不同。
    我曾与父亲当了一年的同事(在同一间公厂工作),他对我的要求挺高 。曾经一次因把两张文件订在一起时有一些偏歪,父亲就对我发了好大的脾气:“这么简单的工作都干不好,还能干什么!”。在伯伯去世刚放入殡仪馆的第一天,由于殡仪馆工作人员的不负责任,悲痛中的父亲竟敲打桌子给堂弟妹们讨回个公道。也许这是第一次也是我所见到唯一的一次父亲对外人发怒。
 
    父亲不仅关怀自己的亲属,也常去探访学生、探望朋友、拜访同事。学生们的喜忧,总是牵扯着他老人家的心。当有喜讯传到耳边,父亲会眉开眼笑地与我们分享,但若传来的是不幸或不愉快的消息时,他总会皱起眉头,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父亲知道某某的孩子大学毕业了、谁谁的孩子要办喜事了,父亲喜出望外。有时候却愁眉苦脸地说某人病倒了,谁谁的孩子发生车祸了,父亲抽出时间去探望他们。
    岁月不留人,父亲的健康令一家人担忧,父亲患上了血压高,导致患上冠心病、心血管阻塞,最后因脑溢血而与我们永别了。
    父亲的一生,犹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平凡的一生犹如照亮我心灵的一盏灯。

平凡又微小的幸福
还原廿世纪五十年代的父亲
先达 陈鸣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苦难伴随父亲的大部份人生。
    万绿夹道浴余晖、归鸟追逐戏夕阳。父亲放下单车浑身的疲乏入家门,解开留有几层汗迹的衣服,触目惊心的是背上一大片紧贴着血肉之躯的水泡(带状疱疹)。它可不是屋后芋叶上可爱的、玲珑剔透的露珠。父亲洗完澡,将毛巾捲成长条形,在背上上下磋拉了几下,瞬间,条条血水往下流,我们战战兢兢、屏气凝神,用干毛巾吸掉血水,再点上药。
    白天、烈日炎炎,父亲在义山砌坟墓,突然下了一阵雨,雨过天晴,美丽又温馨的彩虹出现了,父亲也因及时抢救刚砌好的混凝土不流失,笑了。这笑脸的背面,付出的是血和伤痛的代价。  
    翌日,晨光熹微,希望是个阴天。墓地没有树木的覆盖,砌墓工则完全暴露在烈日下,条条的汗水将似盐水在洗涤父亲背上大面积的伤口。这种痛楚,非常人所能忍受,坚忍不拔的父亲为了依约按期完工,仍然坚持不懈。或许是上天怜悯,果真下起了雨,我们庆幸。父亲却坐在门前的矮凳上叹气。白居易诗《卖炭翁》中的老汉“可怜身上衣正单,唯恐炭贱愿天寒”的矛盾心里,不正是眼前父亲的写照吗?只是异曲同工罢了。“可怜身上伤未愈,唯恐误工愿天暑”。砌墓是父亲的工作,相信父亲流之血汗,足以告慰亡灵。
    墓砌好了,立在坟前的墓碑,经济优越者则用大理石板块刻碑文,普通人则用混凝土浇铸成板,加上大理石碎石块点缀。父亲把一块块的大理石块敲破,再敲成拳头大小,哥哥们接着敲成拇指大小,姐妹们则敲成约一厘米左右的小方块,再筛选大小分类。
    家门口的空地上,父亲托起大铁锤,用力过猛,锤下,石块开了花,父亲的中指指甲指头也裂开,血流出来了。姐妹们小心翼翼地为父亲清洁伤口。父亲不耐烦地喝了一声“你们笨手笨脚的!”随即抢过酒精瓶,冲洗伤口,再用纱布三两下把伤口擦干净,我们再上药包扎。
    无独有偶,与莫逆之交谈起封建意识主导下拘谨的父子亲情。她感叹其父创业之难,忽略了对子女的教育,成年累月,起早摸黑,劳碌得像绕着辗磨转的,埋头苦干的老牛。一回,父亲路过中门,匆忙中撞到了门锁上开门的把手,臂膀上的肉深深串进去了,执意再走,被拽住了,才将手臂拉出,鲜血已流了一地,好说歹说才肯上医院。著名作家茅盾著作《子夜》有这么一句话:创业难,守业更难。

    父辈们读的是古书,但他们在人格磨练方面,却打下了一个底格:经风雨、见世面、讲义气、博激流的硬骨头。他们不等待幸运的到来,而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踩出来的人生之路。而每一个脚印则是一段艰辛的生命历程。
    义山老人院有位曾是包工头的老人陈兴伯,独身闯南洋,在先达市(Siantar)工作了一段时间,依然两袖清风,后入老人院。桑榆暮景悲惨年。父亲同情其遭遇,故而墓地两结义,承诺为他预造活人空坟,并答应日后由两位兄长为他送终,消除空巢老人成为孤魂野鬼的后顾之忧。之后,父亲也为自己和母亲预造了一个双穴空坟。
    至今,每年清明节扫墓,我们都准备了祭品到棉兰路中华义山悼念兴伯、父母亲以及九•卅时期因动阑尾炎去世的三姐。

    俗语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国内的祖父母早逝,出生于一八九五年的父亲十五岁便当家,超体力极限的农活,超负荷的家庭重担压弯了父亲的腰背。后当猪仔被卖到马达山(Brastagi)烟园工作,契约期满,几经奋斗,慢慢打开局面,经营起一家菜馆、一家咖啡店。天上白云难捉摸,人间成败犹难测。人,和赛跑一样,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一夜之间,因失火两间店屋付之一炬,一家五口陷入了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地。后搬到先达中国街租了一间狭小又潮湿,墙上还爬着蝸牛的小房间。父亲重操旧业,挑担四处游走卖吃,渐渐积了一些钱,搬到谭林街一间四米宽、九米长的小平房,总算有了较好的安身之所。但那时已是十口之家了。这一生让我无法忘怀的是五岁时,从父亲自己建造的小阁楼上,因活动木梯没接楼梯口,我一脚踩空跨跌楼下,幸亏楼高不到二米,一场虚惊,安然无恙。

    在这矮小的屋里,一盏昏黄的小灯泡以它微弱的光照亮这四米宽、两米深的小客厅。不需要五光十色的灯光修饰,也不需要宽敞的舞台,门外的月亮星星是它永恒的,最富于自然特色美的修饰,父亲坐在右边靠墙的单人木床上,剧本放在房间壁前的小桌上,左边的走廊则坐着五、六位先达潮州老乡们,他们每拿到潮剧剧本,便会相邀到我们家,一面喝着母亲泡的茶,一面听父亲时唱、时念,偶尔也伴上一段二胡插曲或笛子独奏。随着剧情的变化,老乡们时而发出赞叹声、议论声以及笑声。门外芒果树叶撕碎了月光撒到地上,夜间的田园歌手吹响了月光曲,我们则坐在门口欣赏人与自然界组合的二重奏,在争辩着哪是蟋蟀、哪是夜莺……在这温馨和谐的夜晚,上演了一个个经典的历史故事,留下了一页页美好的篇章,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父亲充当了一个小小的角色——传承中华乡族文化的小载体,即使听众仅仅是几位先达老乡亲。

    芒果树下,父亲正炒着一大锅的咖啡子,不借助机械、电力,而是原始的人力操作,由生炒至焦。咖啡将熟时,香飘四邻,此时柴火的烟雾、咖啡的焦烟,混淆成滚滚的浓烟,裹住了父亲,哥哥和母亲握着父亲自己编织的大竹扇,尽全力地扇,母亲还一面扇一面给猛炒不歇、睁不开眼的父亲擦汗,姐妹们则一字排开,等待出炉的咖啡倒在锌板上,再使劲扇。或许是吸太多的二氧化碳,父亲苍白的脸随着出炉的咖啡显现出来了。邻里以及一些商家都夸父亲炒的咖啡纯又香,唯有我仿佛闻到了香味里夹着父亲苦涩的汗味。
    人生不能面面出色,父亲在国内上过夜校,四个月却读懂一生。所谓艺多不压身,父亲博采众长,积多种才艺于一身。他写的一手好毛笔字,除了自己刻碑文用,还帮其他砌墓工友书写,让他们自己复印雕刻。父亲从自己看医书的医学观点出发,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恪守善待别人则是善待自己的信念,替人免费看病,有时还送自配的药粉。隔壁广东婶,孤儿寡母的,母兼父职,每天外出仲介手饰之类以养家湖口。女儿脚烂得流血流脓,父亲每天收工回家后为她洗脓血,再敷上自配的药粉,日日如是,风雨无阻,两个月后终于痊愈了。这段时间,父亲归途常买些糕点、水果之类的,让我们与左邻右舍的孩子共同分享。 

    有一些生毒疮疔、无名肿毒等的病号,药材中有蝸牛或蚯蚓,则由哥哥、姐姐们去墙角翻砖掀石块挖蚯蚓。父亲将蝸牛去壳后,放入专捣药的小石臼里,要我们捣烂,心里虽怕,但父命难违。七尺须眉何所惧,而我现在面对的仅是区区小虫。一切懦弱、胆怯的表现是多余的,父亲不吃这一套。幸亏千捶百捣还捶捣出与掩耳盗铃雷同欺骗自己的所谓妙计,来个“闭目捣虫”。我们握紧石锤,紧闭双目,屏住呼吸,使劲猛捣,捣它个稀巴烂。睁眼一瞥,已是团肉泥了,用小木片三两下掏到已准备好的小方块红纸中,交给父亲。千万别仔细观察,肉泥还在微微蠕动。只有心里暗暗叫屈,为自己,也为蚯蚓。
    有一回,两位女同事到来问病,有门不入,等在后门外。父亲只好由屋内走到屋后,但还是由我转告病情。父亲开了药方,她们接后静静地离开了。自始至终,既不称呼更不言谢,父亲入屋时喃喃自语:“书越读越糊涂,教书不育人”,我慑手慑脚硬着头皮跟进门,心想上午才为洗手摸到父亲放在桶内的黄鳝鱼惊叫,被闻声而至的父亲斥责了几句。吃饭时,我想找机会“认罪”,却苦于找不到恰当的措词,难于启齿。孰料父亲已将一圈鳝鱼夹到我盘里,我真是受宠若惊了。

    看看岁月在父亲写满沧桑的脸,我心疼了,也感到悲哀。按理说,道声谢也不为过,或许认为父亲充其量无非是个微不足道、还带点贬意的"裤头先生"(即土医),这是对人格的亵渎。君不闻:"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这句颠扑不破的哲理名言?
    每逢有火灾或四邻发现盗贼,父亲叫上两位兄长以及邻居的青壮年,全副武装,穿上胶底白布鞋,头戴当年的工作帽(类似越南帽),手执武术木棍齐赴火场救灾或抓贼。父亲说,进入火场必须确认风向,务必顺风向入火场。抓贼不能将他围死,必需留下退路,不要逼他狗急跳墙,吓唬他,让他有机会改过自新。
    父亲封建意识甚深,他称颂巾帼英雄花木兰,故而将我妹取名木兰。他讲究人伦道德,对子女严谨,必须师古人、遵古训、重孝道、守礼仪。严禁参加一切体育活动、参加旅行。这些框框架架又怎么锁得住充满生命力年轻的脚步。况且百密总有一疏。二姐和同学打羽球,从后门偷溜出去,我们则包了羽毛球拍、球鞋,找机会钻空子,带出去交给二姐。二哥爱踢足球,一回不小心踩到刚烧成灰烬的垃圾堆,烫伤了脚,蹦着跳着回家,父亲不问原由再加上几藤鞭,无异于火上浇油,自然蹦得更高、更疼了。母亲心疼孩子,她总是处处维护孩子的正当权益,孩子走到哪母亲的牵挂就到哪。父亲才赶紧去弄药,再细心照顾。

    我高中毕业班的恳亲晚会,矛盾的心里虽希望父亲出席,却又害怕父亲知道我参加演出。第二天母亲告诉我,父亲昨夜还问台上跳舞的哪一个是我。我异常激动,那份渴望已久的温馨。爸爸您必须在读过的古书字里行间注入新的生命,加上新的含意。什么事都可以重来,唯独人生却不能重来,珍惜和孩子们相聚的每个时刻,促膝谈心,消除隔阂,把您的温馨带到未来的每个日子里,孩子们会成为您贴身的拐杖,母亲遮阳的庇护伞。

    1964年,韩江同乡会组织的潮剧团演出的《吕蒙正》,父亲是拉二胡的音乐员,偶尔也吹吹笛子。那一段时间是父亲一生中最快乐,最有意义,最值得回味的时光。他已被社会所肯定,所接受。遗憾的是"九•卅"之后,一切活动都停止了。加之三姐小小的阑尾手术,一个大活人,瞬间一别成千古。父亲坐在楼梯口伤心的老泪纵横,我也扑倒在父亲跟前,父亲抖动的双手扶着我的双臂。父女俩泣不成声。此刻,我才感悟到父亲内心深庄不露的那份父爱。母亲则是每天清晨号啕痛哭。
    勤俭朴素,刻苦耐劳是父亲生命的底色。他穷毕生心血,所追求的只是极平凡又微小的幸福。终因思虑劳倦过度,心灵受重创于一九六六年八月廿八日永远离开了生命的舞台,然而,委婉的二胡声,悠扬的笛声,仿佛依然迴荡在历史的天空。
    我又陷入了沉思与遐想中…… 
(按:以上两篇文稿是陈唯群及陈鸣用真挚之情“还原了她们的父亲”,不妨一读。读后你可能就会知道她们的“父亲”是谁了。)

高中毕业五十周年感言
雅加达 徐家烈

我们之所以有今日,全归功于先达华中老师们不离不弃的教导。高三组同学更得益于级任李洁霜老师,李老师为了哺育莘莘学子献出了宝贵的青春。老师谦虚,诚恳,低调的操导,勤奋节俭,朴实无华的务实作风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灯塔,伟大的灵魂工程师非您莫属,我们将永远怀念您!
今天先达华中高三组毕业五十周年的欢乐气氛中,我们也不忘怀念先走一步的同学,他们是陈彩娇,谢自銮,陈特明,孟齐周,林耀兴,李兴奋,邓仁其,赵宝源,陈炳发,陈文松,你们一路走好!
1987年我们毕业二十五周年的级友会在多巴湖SAMOSIR岛相聚,很多同学都携儿带女或其他家属,是阵容最大的一次,参加人数达到128人。毕业时还是不懂世事的小伙子、姑娘们,25年后重逢时都已入壮年期,开怀喜悦充满每个人的心田,大家天南地北促膝谈心,欢声细语,温馨甜蜜的气氛弥漫于SAMOSIR湖畔。

如今我们都已跨入七十岁的老年期,今后重逢的机会,随着岁月的流逝会越来越少,希望大家能从自我的小天地中解放出来,敞开胸怀,投入同学的大家庭中,每参加一次活动便有多一份收获!大家要珍惜此份友情,保持好健康的身体、乐观和知足常乐的人生观,一同携手迎接美好的未来。明天会更好,明后年更加好,加油!懂得珍惜现在的一切,不抱怨,不奢求,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毕业五十周年相聚于诗美岭
北京 张从汇

1962年,我们高中毕业于先达华中,地球绕着太阳不知不觉已经转了五十圈,当我接到班主席徐家烈同学的来函,希望我能参加高三组五十周年在马达山聚会时,心情不觉一震!时光已过去了五十年,过得那么快!我没有多少犹豫,最后做了决定,回印尼和昔日同窗三载的同学相聚。
3月底我离开北京乘高铁到天津转亚洲航空公司的航班飞到吉隆坡。到达吉隆坡的第二天一早,越过马六甲海峡,顺利到达了棉兰,最小的妹妹提前一天到棉兰,到机场接我回先达。像做梦一样,五十年的变迁;少年时意气风发,努力学习知识,一心想着报效祖国。终于1965年秋天回到祖国,正像我们高三组的毕业照里写下的誓言:不管你一生做什么工作,目的只有一个----必须记清,你要热情,勇敢,使伟大的祖国永远年轻。我坚守这个誓言,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为祖国的建设,为祖国的富强,兢兢业业工作,一心报效祖国:我到过最艰苦,冬天零下35度的东北冰天雪地的北大荒,成为一名开发边疆的战士和领兵人,甚至在1969年的中苏边境珍宝岛战争中,我们还坚守岗位,而战场离我们驻地不到200公里。我到过新疆,西藏和几乎全国各省,也曾为边疆的少数民族的事业做过贡献,在中央机关的侨务部门为海内外侨胞,归侨奉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也为改革开放奉献自己的知识,改革开放以来,为引进外资,繁荣经济,我为中央领导提供海外华侨华人的信息并引见给领导,利用对外语的熟练和熟悉海外情况,接待一批一批来中国投资和参观旅游者。八,九十年代中,我也记不清到机场接来多少投资者,总之,我永远记着要热情,勇敢,使伟大的祖国永远年轻!
4月2日有27名高三组同学带着他们的夫人,先生共四十多名来到我们聚会地点;多峇湖西北边加罗(Karo)高原的诗美岭(Simalem)度假村。
诗美岭是一处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湿润,海拔1千6百多公尺的高原地区,温度很低,犹如吉隆坡的云顶,比马达山(Brastagi)还冷,这里令人魂牵梦绕的如画景色,碧绿葱茏的树林,青山绿水和山下微波荡漾的多峇湖,构成仙境般的风景很适合我们的聚会和休闲度假!
晚上在度假村的卡拉OK厅的纪念五十周年会上,大家欢聚一堂。同学们让我这远方的客人把半米直径大蛋糕上的蜡烛点燃,迎着烛光大家合唱生日歌(HAPPY BIRTHDAY),这时大家心情激荡,回顾每人走过的历程,大家都很激动。家烈主席宣布聚会开始,并作了发言,表示今天是很有意义的一天,我们走过这五十年非常不容易,也请我讲几句,这时我更加感觉到时光对我们很宝贵,大家都已进入七十高龄。当我提出大家齐心念出已先我们而故去的同学名字时,每念到一位故去同学,同学们心情都很沉重,默默地怀念他们,他们的影子也同时出现在我们脑海里。我还以为只有6位同学已故去,没想到最后念了十位同学已离开我们,希望我们还健康活着的同学要更加珍惜自己,珍惜这个集体。已故的林耀新,赵宝源同学的夫人也来参加聚会,我们热情欢迎他们归队。
我来自最远的北京,离开北京时那里还刚刚下了一场雪,而这里常年山花烂漫,遍地绿树成荫,热带雨林风光!最使我感动的是第二天早上,我们这些年老的同学,登上了诗美岭近两千公尺高的一座山峰去观看两个瀑布,大家身体还很健康,还能坚持到底到瀑布跟前留个影!下午还冒着阴雨,上到一棵树山顶(One Tree Hill),虽然不少同学被忽来忽去的大雨浇的像落汤鸡,但仍然兴致很高,下山去参观正建筑的天竺禅寺。
晚上,我们又在卡拉OK厅继续开联欢会,会上不少同学引喉高歌,青藏高原的高昂歌声回趟在KARO高原,同时也在司仪的安排下做各种有趣的游戏,胜者还有各种奖品,秀菊等几位同学还即兴表演了一个短剧。会上笑声,欢乐声,鼓掌声融在一起。最后的高潮是齐声合唱“我的祖国”;我提出由我们班著名女高音陈秀兰领唱,悠扬雄壮激情的歌声:“一条大河波浪宽……这是美丽的祖国……”环绕在会场。
在散会前又合唱:“明天会更好”!结束了我们欢聚在Simalem的团聚晚会,如有再下一次五十年的聚会,那也只能在天堂大团圆了!
会后,我们决定将这次50周年聚会活动编制一本图文并茂的纪念册和这次聚会的DVD音乐、照片光碟以示纪念我们走过的五十年!

清明节话先达
先达 彬彬  

先达建市已有百多年的历史. 1870年开始, 中国东南沿海的华人劳工来到印尼,部份已移居先达,同印尼人民共同开荒种地, 摆摊做生意. 大家说的先有巴刹, 后有先达市。
先达最老的中华义山, 从墓碑上看到1870年就已有华人先辈葬於此,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市政府有计划搬迁该中华义山。但幸得华人社团劳碌奔波, 同市政府谈判, 最后才撤消了搬迁令, 免了华人子孙搬迁先人遗骨之苦。逢清明节, 华人社团, 慈善部都妥善处理治安, 派人员驻守各义山。使子孙拜祭祖先不受无业游民骚扰勒索;又修桥筑路, 施医赠药, 真是功德无量, 值得大家赞扬。
每年清明节, 海外游子纷纷回乡祭祖。当您们踏上先达这片热土, 山风阵阵吹来, 云雾眼前飘过, 万木苍翠, 群山竞起。淳朴的先达民风依旧, 未经世俗污染。热情好客的先达乡亲正迎接您们的到来。想起数十年前, 在那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的艰苦岁月里,您们离乡背井, 离开先达去谋生, 奋斗。游子乡愁,当我们一起立在祖先墳前, 一定会哽咽在喉, 泪流满脸。道不尽对先人的怀念。虽然不少人已客死异乡,但愿衣锦还乡的您们, 大家团结一条心, 把先达情发扬光大。
今天的先达, 白天车水马龙, 商务繁忙。夜晚的先达, 灯火通明。华族, 友族和睦相处, 有福同享, 有难同担。河水澎湃依旧, 亲情乡愁, 勾起了多少的童年回忆,不要忘了左邻右舍, 老张老李, 用“先达国语”走街坊, 拜访老先达人。
清明时节, 拂晓时分, 细雨绵绵,人已去, 楼已空。一排排古建筑, 石阶, 默默地向我们诉说往日先达的回忆, 和世界的风云变化。

唱起来,跳起来
让夕阳时的生命更绚丽
 雅加达 邓月娥

为了共同的爱好与兴趣,更为了锻炼身体,我们几位爱好舞蹈的同学都会在每周星期五不约而同地来到雅城Muara karang先达同乡联谊会会所集合。大家都是来自雅城各不同的地区,有的坐公车、有的踏上顺风车来,就是为了一个目标——学习舞蹈。很庆幸,我们遇上了一位认真、负责任的老师,她是张福英老师,在她的教导下,我学会了好多舞蹈知识,而她毫不吝啬地把舞蹈的经验都传授给我们。几年来的学习,使我深切感受到张老师满身都布满了丰富的艺术细胞。
    最近我们练了一出巽他族(Sunda)舞蹈,软中带劲,这是印尼巽他民族舞蹈特有的风格,舞姿优美,但学起来可太不容易了。我们还学了许多中国民族舞蹈,大家虽然都上了年纪,有的腿部还动过手术,但音乐一响都会随着拍子翩翩起舞,也没失去当年的劲儿。
    休息时,大家聚集在一起,有说有笑,听听许多趣事,对闲言闲语推开不听,只谈大家高兴的事;听到朋友传来好消息,大家就替他们高兴;常出国的朋友给大家谈旅途看到的美景,大家就一同分享;爱唱歌的同学拿起了"麦克风"高歌一曲,唱唱老歌,大家就不约而同地和起声来。这当儿,有的同学会带了自己得意的拿手小食,让大家品尝。虽然没大吃大喝,但大家都吃得非常有味,这又感受到了另外温馨的一面。
    好了,希望爱好跳舞的同学们,欢迎你们加入我们老人跳舞学习班,使我们的舞蹈队伍增大,也希望同学、老师们给予大力的支持,带动年轻朋友们来参加,让舞蹈组能坚持下去,也使我们在夕阳的岁月里更显得绚丽。
    最后,我更要衷心感谢张福英老师多年来的教导,是她激发了我们对跳舞的兴趣,我们要以她为榜样,对学习舞蹈永不放弃。
欢庆三八妇女节
       先达观音寺信女沙摩西之旅
先达 琼人

夕阳无限好,我们是夕阳迟开的花朵,夕阳灿烂的晚霞,尽管我们已步入晚年。然而精神上依然年轻,今年是龙年,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应该像龙一般,精神奕奕。
    2012年3月3日星期六我们提前欢庆三八妇女节,先达观音寺姐妹们前往不拉八,Tuk tuk。在这美好的日子,尽情享受这欢乐的时光。报名参加者非常踊跃,总共有90多位,参加者有80多岁的曾祖母、70、60岁的奶奶,还有40、50岁的阿姨们。谢谢老天爷的恩赐使大家能共聚一堂,同庆欢乐,享受人生最大的乐趣。 
    3月3日星期六早上8点30分全体姐妹们集中在观音寺广场,分乘两辆旅游巴士出发。10时到达多巴湖不拉八镇(Parapat)。我们又乘两只游艇前往对岸沙摩西岛(Pulau Samosir)的Wisma Pandu 旅馆,途中姐妹们在游艇上吃午餐。

11点30分已抵达Wisma Pandu 旅馆,在旅行中不忘行善,首先我们有简单的放生仪式,诵经,1时分配好房间,大家都进房休息。3时30分大家集中在广场开始了余兴节目。爱好跳舞者,一起跳集体舞、马达舞、Melayu族舞;唱《天路》、《想念你》、《情人的眼泪》及,等;有的朋友在享受他们带来的糕点,有芋头糕、豆沙包、燕菜精、面包,蛋糕,茶叶蛋、rujak,getuk和atapci等等。
晚上七时共进晚餐,晚餐是素食火锅,火锅的材料丰富极了,大家吃得非常开心,曾祖母坐在一旁,由阿姨们热心招待,场面非常温馨。
晚上11点左右,大家一起在湖边放天灯,烤玉米,烤蕃薯,玩得好开心,吃得津津有味。静静的午夜,那浪花的声音就是自然音乐的交响曲,使人陶醉。夜深了,大家才带着疲倦的身体互道晚安,回房进入梦乡。

第二天早上,7点大家用过了早餐。8点30分,收拾好行旅,拍了集体照,乘船离开旅馆,开往多摩(Tomok)。在多摩大家自由活动购物,1小时后,姐妹们携着大包小包的上了船,离开了多摩,返回不拉八已是中午十二点。大家在香港餐馆共进午餐,1时30分,大家又乘原来的巴士回先达,回到先达已是下午2点30分,大家互道再见,也就结束了我们两天一夜,不拉八之旅。
朋友们,姐妹们珍惜生命,珍惜友情,相约明年再聚会。   

明年再相会
——记新中和初中一九七一级同学四十一年联谊会
讲述:华佑贤  撰文:杨盛楠
“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唱歌我爱笑。”14—17岁的中学时代,正是花一般的年纪,梦一样的时光,是人一生中最美好最值得回味的金色年华。然而,光阴流转,四十一年弹指一挥间,昔日的同窗好友若能再度相逢,大家欢聚一堂,畅叙友谊,将是一幕多么愉快多么难忘的场景!于是,丁宜新中和(SEDERHANA BARU)初中一九七一级的同学们,商定于2012年清明前后,举办一次难忘的同学四十一年联谊会!

2012年4月6日,苏岛多巴湖阳光明媚,惠风和畅。丁宜新中和初中一九七一级的同学,陆续到达多巴湖畔的PELANGI宾馆。同学们有的从棉兰,丁宜,先达赶来,有的更是从雅加达远道而来。“流光容易把人抛”,四十一年过后,许多当年一起读书一起玩耍的伙伴,竟已有些许陌生,但谁也不能抑制重逢的激动和相聚的喜悦,大家纷纷握手拥抱,急着诉说这四十多年来日复一日的想念!
入夜十分,多巴湖灯火阑珊,凉风习习。伴着这迷人的夜色,同学们在湖畔唱起了卡拉OK。一首首流行歌曲,唱出了久别重逢的无尽喜悦;一曲曲中文老歌,更是寄予了对往日时光的深情怀念。“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联谊会主席华佑贤先生弹起吉他,动情地唱起了这首感人的《朋友》,在场的同学无不动容……四十一年来,大家各自为生活打拼,有的已成为行业内的精英,有的已为人祖父祖母;四十一年来,生活的磨砺,让大家生了华发,添了皱纹,但始终不变的,是对昔日朋友的深深祝福和殷切牵挂!

 一边是卡拉OK歌声悠扬,一边是灯影下的湖水泛着波光。子夜的钟声响起,欢乐的多巴湖归于平静,同学们这才意犹未尽地各自回房。
7日上午,多巴湖水光潋滟,山色空濛。大家开始兴致勃勃地乘船游湖。对于许多远在椰城的同学来说,这是时隔几十年后的故地重游,很多人不禁感慨时光荏苒。
游船载着大家,首先到了BATU GANTUNG,远望那奇特的悬石,大家的思绪仿佛又飞向了远古时代,那美丽动人的传说…… 之后,大家前往风光秀丽的TUKTUK。游船上,同学们又开了话匣,有的记起了上学时常开的玩笑,有的还追忆起那时,懵懵懂懂却难以忘怀的初恋…… 游船划开了浪花无数,和风吹动了女生的秀发,大家仿佛又回到了“当时年少春衫薄”的岁月,一路上洒下多少欢歌,留下多少笑语!接下来,大家去了SAMOSIR购物,女生们还像当年的少女一样,对琳琅满目、做工精巧的工艺品爱不释手,男生们则在一旁绅士地等候…… 
愉快的游湖结束后,同学们回到宾馆共进晚餐。华灯初上时,大家又不约而同地在宾馆唱起了卡拉OK,正是往事堪回味,咏歌以抒怀!
8日早上,大家告别了多巴湖的水光山色,驱车前往KARANG SARI品尝美味的小吃。席间,大家纷纷提议,明年在素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万隆,再办同学联谊会!大家多么希望,此次联谊会不能到场的同学,届时能参加在万隆的聚会。为此,同学们还特意选出了几位代表,以供丁宜新中和初中一九七一级,分散在印尼各地的同学,和我们取得联系!(雅加达的同学,请联系黄玉心;棉兰的同学,请联系陈素梅 ;丁宜的同学,请联系谢瑞荣;先达的同学,请联系华佑贤 .)盼望大家早日归队!
欢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又到了分别的时刻。“相聚时难别亦难”,同学们再次握手拥抱,合影留念,依依惜别!
年华似水,往事如风,惟愿在今后的岁月里,一切安好!
千言万语在一躬,道一声,同学珍重,明年再相逢!
(按语:华佑贤——现任先达卫理学校高中部校长;杨盛楠——中国华文教育志愿教师)

昔日先达马车——先达之窗(五)
黄光穆
先达小城故事多,你若要知道更多先达的故事,了解昔日的先达,那您就要多多阅读《家乡》或《园地》。你还记得吗,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先达市府还未对马车(sado)发出环保条例时,可看到马车在大街或小街行驶载客并到处拉屎撒尿。当时马车夫不在乎市容与卫生,要去就去,要来就来,也没人去管。
大家都知道马的粪便,一个一个的如网球大,一次排便就是十多二十个。当时的年代,马路上有东一堆,西一堆的马粪,对市民来说都已司空见惯。到了六十年代,市府开始醒悟觉得这很不符合卫生又影响市容,就发出条例,要每辆马车上必须备有大桶,在马屁股后装上布袋,作装盛马之大小便之用。  

     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某日,我阿姨与友人从丁宜市乘火车到先达时,就在火车站前一起乘马车想到我家来,没想到阿姨一上马车,友人还来不及上马车,马突然失控发狂向前奔跑,阿姨高声大叫求救,可是马只顾向前奔驰,从火车站转过公园至独立街,从独立街奔向棉兰路。当时的道路都是双线行驶,幸好车辆来往很少,虽然马车夫一直在设法叫马停车,但马仍在继续狂跑。阿姨只好一边叫喊一边紧抓住马车铁杆架,最后马走到一个上坡时才疲乏累了跪下来。这时阿姨赶紧下马车,吓得满脸铁青,坐在路旁休息。她发誓今后不再乘马车。而我母亲当时得知後,立刻租了一辆摩托三轮北渣赶去把我阿姨接回来,并安慰我阿姨,也说从今后千万不可再乘马车了。
      过去几千年来,马车都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公具,历代皇朝国王、大臣将军、士兵出入或打仗都靠马及马车。民间大富商人出门也都是坐马车或骑马。据传说,先达马车是大清朝时代广东省的马车工匠来此谋生,经营编造仿制清朝马车发展而来的。笔者还记得廿世纪六十年代,先达集多街还有两家马车零件制造商,都是“剩下的老人”在制作马车零件,一家是潮汕潮州人,一家是广东广府人。不久老人往生後,马车零件工匠就从此消失,马车也逐渐被三轮摩托北渣车所取代。
------------------------------------------------------------------------
如果您收到別人分享給您的好文章,不要吝嗇,您也可以繼續分享給好友,請別忘我這一份喔!當我們用心對人時,有心人將以熱情回報您,希望我們都是用心的人,也是有心的人。
------------------------------------------------------------------------

龙飞老师怀旧专栏(三)
一曲《咱们工人有力量》把我引进新民
林龙飞(永福)

1952年初我到先达华侨学校(华侨中学)任教后,又经陈宏伟和翁克忠介绍我加入进步组织“先达青年联合会”。 有一次周末他们和伍焕沾, 陈斯刚等领我去参加青年会属下的新民歌剧社的合唱排练。 合唱队正排练《咱们工人有力量》。 经介绍, 合唱队指挥吴国胜同志表示欢迎并邀我唱该曲领唱部分。我就恭敬不如从命。第一句“咱们工人有力量”刚唱下来就受到大家的掌声鼓励, 接着我就尽情引吭高歌与合唱队把全曲唱完。 国胜同志当即决定由我来领唱, 准备‘五一’演出。 我就这样“戏剧性地”成为新民的一员, 而随后第一次参加新民的演出.。所幸未负众望,《咱们工人有力量》演唱成功,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让海外听众第一次感受到做了主人翁的新中国工人的豪心壮志的无穷力量和满怀激情的生产积极性。

新民歌剧社是先达进步的华侨文艺社团, 有合唱、舞蹈、戏剧、腰鼓、民乐各组,积极介绍中国优秀文化艺术, 音乐舞蹈, 戏剧, 也包括印尼优美的民间舞蹈和优秀的民歌, 增进中国人民和印尼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 加强两国人民的友谊。
我来之前,克忠已是新民的指导兼手风琴伴奏。我荣幸地被任命为另一指导,共同积极准备新民巡回演出的曲目。这次巡回的主要领导成员记得有伍焕沾、陈斯刚、李垂登等。指导有翁克忠、林龙飞(负责合唱队,龙飞任指挥,克忠兼手风琴伴奏。好像还有卢永杰等声部组长)还有另一手风琴伴奏李兆槐同志。

大合唱《淮河两岸鲜花开》(照片:指挥林龙飞,手风琴伴奏,左一翁克忠,新民指导之一,小提琴家。左二李兆槐,新民理事)新民这次巡回演出获得很大的成功,介绍了新中国的优秀文艺节目,并吸收学习不少印尼民间优美舞蹈和歌曲,尤其是玛达族(Batak)的民歌《Sing Sing So》、《Sengko Dainang》等及民间舞蹈。这种交流增进了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了和睦相处,也丰富了新民的曲目。
新民排练的曲目都是老区革命歌曲和其他革命歌曲如《当兵就要当红军》、《八月桂花遍地开》、《南泥湾》、《边区十唱》、《兄妹开荒》、也有反映根治淮河的工程的歌曲《淮河两岸鲜花开》及创作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等。
新民除了出去巡回演出,主要活动还是在本地的交流演出,尤其是节假日的演出,如“五一”、“十一”国庆、新年联欢、学校校庆、华侨总会重要活动等。每次演出,无不奉献出或优美动听悄声悄语、或气势磅礴振奋人心的歌曲,和赏心悦目、色彩华丽、幽默风趣的种类繁多的舞蹈。为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作出积极贡献。新民早期的指挥是王谦宇、王羡琦、吴国胜。他们为新民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翁克忠的加入,使新民在音乐理论方面有明显提高。对新民的发展他们是功不可没的。新民舞蹈组骨干是张松生、饶惠兰。张松生是指导。主要负责中国舞。玛达舞则由吴国胜负责。
中国舞有《荷花舞》、《采茶扑蝶》、《红绸舞》等。西方舞有匈牙利的《酒瓶舞》,西班牙舞等。参加舞蹈的,记得有陶雅容、饶秀兰、戴巧娇、沈清心、戴慧鳯、林秀容、黄莲珍、邓笑仙、黄莲宝、陈碧华、陈国莲等(记得有误和不全,请谅)。他们有的参加中国舞,有的表演匈牙利舞,有的在吴国胜带领下表演玛达族舞或印尼其他民间舞蹈,如阳伞舞、手帕舞等。

戏剧组剧目有揭露反动派官场丑恶的《一块钱国币》(伍焕沾等演)、有反映解放初农村反特的《柳树井》(由陈斯刚、陈宏伟等演)。参加戏剧表演的还有张育文、李洁霜、吴闻达、伍护德、陈月明、陶雅容、林龙飞等。还演过童话剧,参加演出的有饶艽宗、章列画、黄忠伶、张大淼等。
新民有一支出色的腰鼓队。主要负责人是张松生、饶惠兰。演练时鼓声震天,气势磅礴,鼓舞斗志,振奋人心, 展示了新中国气象万千、大步前进的英勇气势。有一年为庆祝“十一”国庆节,准备了一行进的方阵。方阵随着鼓点的变化,演练出引人入胜的阵形,有雄纠纠的步兵方阵,有欢快跳跃,进退随意的秧歌阵形……

准备在“十一”那天参加庆祝游行时大展雄姿,鼓舞爱国侨胞。原来也已申请到游行准字。可是,到国庆当天,我们的整个游行队伍也已集合待发,突然接到通知说准字被撤销,不准游行。伍焕沾等领导召开现场紧急会议,分析情况,认为这是当局屈服于右派反动势力某种压力,企图抵消我国庆游行的强大影响。没有准字,我们不能违法强行照样游行,授人与把柄。可我们也不能就偃旗息鼓,悄悄地撤回去。最后研究决定,我们就明是撤回,实际是巧妙地变着方法按照原定的方阵行进,一面摆开方阵,一面就按演练的鼓点敲起来。这时的鼓声,清脆有力,节奏昂扬,似乎在对右派挑衅的强烈回击。整个队伍,更是情绪高涨,斗志昂扬、人心振奋,扬眉吐气。新民歌剧社的腰鼓队敲出新中国国庆的欢乐胜利的气势,鼓舞了爱国侨胞,也获得印尼友人的热烈赞赏。这是一次巧妙的不是游行的游行,也是斗争艺术的一次胜利。这是我在新民的一次难以忘怀的激情升华。
遗憾的是,新民和苏北其他兄弟进步社团一样,在9•30事变后被当局取缔了。新民留下的文艺火种,我相信,是永远不会熄灭的,会永远在炎黄子孙的心中蕴育着,有一天会照样绽放出新的、更绚丽的异彩,成为印尼民族新文艺中一朵有特色的奇葩。 (2008-5-5,11-12修订  于北京)

木马人
丹枫
    在我年轻、英俊萧洒的年代,有个脸蛋儿漂亮,有着世界级模特儿标准三围身材的姑娘给我讲个故事——
    在一个农夫的茅屋前,呆着一头木马。一天,一个农夫骑着一匹骏马,经过木马前面,不小心前蹄踩入一个小土坑,顿时失去平衡,一个人仰马翻。木马见了,幸灾乐祸地说道:“马大哥,你高头大马,上天又给你四条腿,怎么这样差劲,一个小洞就轻易地把你绊倒了呢?真没用,瞧我,稳如泰山!”马大哥听了木马轻蔑的话,非常生气,于是反讥道:“你是一头死的木头马,不能走,也不能跑,只能让小主人骑在你背上拉屎撒尿。”故事就讲到这里。
    听了这个故事,我便联想到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出钱出力,搞族群的慈善工作很积极,有的人即不出钱,也不出力,更藐视别人的功劳,一旦别人做错事,他就对人冷潮热讽,怨人不会做事,自夸自己一生中没做过错事!
    这个故事的结论是:不活动的人是不会倒的,那是木马人。不做事的人是不会做错事的,那也是木马人。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