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先达通讯 (第134期)

2012-8-7 16:0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895| 评论: 0|来自: 北京先达校友会

摘要: 先 达 通 讯(第134期)《先达人社区网站》北京先达校友会 www.siantarpeople.org 2012年8月9日目
先 达 通 讯
(第134期)

《先达人社区网站》
北京先达校友会   www.siantarpeople.org  2012年8月9日

目   录
紧锣密鼓 编  者
温馨寄语 编  者
虽不能至 然心向往之 林秀兰
先华母校颂 陈永和
先达往事:巴人先生与《共学社》 王谦宇
跟随黄大使在印尼的日子里 陈丽水

“2012年先达人相聚北京”
今天8月9日,距离相聚日期9月28日
还有50天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
思其始而成其终。

紧锣密鼓
编者
“2012年先达人相聚北京”筹备工作八月进入紧锣密鼓阶段。各项工作已全面有序铺开。
达生说,据不完全统计,印尼、香港与会人数近四百人,北京、天津、广州、福州等全国各地先达校友与会者一百多人,加上应邀侨联等各部门嘉宾,总数直逼五百五十人。届时是否会达到六百人,尚难预料。
总之,希望与会者,特别是那些借到中国大陆旅游之机又想参加联欢大会的先达乡亲,尽早向筹委会报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除了多峇湖马达族歌舞团应邀来助兴,香港先达联谊会还排练了多姿多彩的舞蹈节目,如印度舞、日本舞、集体秋婵舞、竹筒乐器演奏等。
李志华和张宜昭两位指导老师,把他们艺术才华充分体现在每个舞蹈造型和优美动作上。赤心可掬。
近日,香港先达联谊会副会长程景春和香港侨友社诸理事应全国侨联邀请,到北京、新疆等地考察访问。百忙中,程拨冗邀请黄书海共进晚餐,并互通有关九月大聚会的进展情况。
景春每天早中晚要透析三次,但他的乐观坚强,使他的工作、生活依然如故,至少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这种:“既来之,则安之”的精神,令人敬佩。
景春和香港先达联谊会诸同仁为“2012年先达人相聚北京”筹备工作殚精竭虑,乐于奉献。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    ※    ※    ※    ※
北京先达校友会在张巧端会长主持下召开扩大理事会,着重讨论如何更好配合香港筹备会的工作。出席者有巧端、瑞华、珠莲、从汇、书海。铁生、莲美因故不能参加。艽宗在美国,下月才能回来。
书海详细通报了筹委会主席李达生两度前往印尼开展筹备工作的情况。大家对达生和香港诸同仁高效率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大家表示,虽然在筹措资金上不能有太大作为,但在劳力上当不余遗力,全力以赴。达生深情地说,北京先达校友绝大部分是七老八十的离退休干部,不忍心让他们掏出养老金来捐献。经费问题由筹委会解决,请大家放心。
为了便于配合,理事会决定派李瑞华、杨珠莲、张从汇、饶艽宗四位理事常驻华文学院工作。
遵嘱书海以筹委会名誉与印尼驻华大使馆秘书取得联系,并应约给印尼驻华大使易慕隆发了一封短信,通报了有关举办“2012年先达人相聚北京”等事宜,热情邀请大使阁下届时拨冗出席。
易慕隆大使为先达老乡。他的出席必将使大会蓬荜生辉,给先达乡亲带来更多欢乐。
正式请柬和《先达照片》近日将送达大使办公室。

温馨寄语
编者
一、汕头耄耋老人(89岁)、离休老干部张绿云,生于汕头,童年和青年时期曾两度在先达生活过。1946年前后几年,她以张建华名字在先达中华学校教了几年书。当时她的真实身份是:汕头地区抗日革命战士,为了躲避蒋政权的追捕而流亡到先达。她与张声善、张耀东有亲戚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她回国并一直在汕头工作。她的老伴陈达民几年前病逝。病逝前,他们夫妇与林少青、陶雅贤夫妇等先达人交往密切。
绿云大姐对先达一往情深。她每收到一期《先达通讯》都会沉浸在深深的先达情中,勾起心底美好的回忆和遐想。
她曾多次来电话表达她对“2012年先达人相聚北京”的支持和关切。她因年迈行动不便,不能与会。她倾情遥祝大会圆满成功。

二、7月21日北京房山等地区遭遇特大水灾,先达乡亲黄暹贞、陈德仁、陈幼莉、方新创、黄爱平、黄英香、张仁强、黄树南、张爱玲、陈捷昌、汕头朱兰、深圳杨锦星(李润玉老伴)、广州李宝珠等,纷纷来电话表示关切和慰问。可以告慰大家的是:绝大部分北京先达校友都在城区,远离水灾地区,生活出行安然无恙,谢谢大家的关切,请放心。

三、8月1日秦皇岛李顺娣来电话,她说相聚北京的信息令她兴奋激动,而她的姐姐也鼓励她来参加。但她有腿疾,出门不便,心情矛盾。最后考虑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便下决心由女儿陪她来参加。
她说,先达是座小山城,但能出版《先达照片》这是创奇迹。九月底举行的相聚北京大会必将再创奇迹。
她建议,是否能在大会上演唱两首歌:
一、由郑子经和王谦宇老师作的中华中小学校校歌;
二、毕业歌。

书海手记:
铁生和我捧读此文,深感酸楚并为之动容。
林秀兰大姐,耄耋老人,经历坎坷,与命抗争,令人敬佩。
    多次与“来京一游”失之交臂。这次九月大聚会,她满怀希望,曾多次表示来京决心。谁知,天不随人愿,近日不慎摔伤,无奈表示要放弃,惜哉!
好在,秀兰大姐一生坚强乐观,祝她早日康复。
只要不轻言放弃,以后还是有机会的。

虽不能至 然心向往之
福州  林秀兰
    人们凡事常爱说缘分。比如认识一位新朋友,一见如故,志趣相投------缘分。男女社交一见钟情,相见恨晚------缘分。而我多年愿望北京一游却因种种原因,错失良机,从没实现------悭缘。下面讲讲“我的故事”。
战后印尼华侨社会,为形势所需,开展爱国民主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多次邀请各阶层人士,各条战线上有代表性人物回国观光,到处走走。返回后将亲身所见所闻通过各种方式向广大侨胞宣扬。让侨胞对祖国有更进一步认识,从而争取更大的团结和提高爱国热忱。
约60年代前后(日期忘了),丁宜有两位被邀请。一位是华总理事长林聪定。一位是我代表教育和妇女界。可把我乐坏了。当晚彻夜难眠,反复思考。不行,当时我正整装举家返国。老伴已先回去。我无法继续留下为社会服务。心有愧。我向领馆说明原委,取得谅解,谢谢祖国的关怀。失此良机,心中虽有遗憾亦无奈。

上京不成原因之一
1964年我举家趁“光华轮”返国。该轮是应棉兰华侨总会请求祖国派去的。仅载四百来名。90﹪是自费回国观光和几名应邀的。10﹪是年老返乡,举家的和知识青年单程的。丁宜有五名参加自费的。他们有了年纪,没什么文化,普通话不行。征求我陪同他们回国,华总同意了。
船靠广州湛江。单程的暂安置广州三元里招待所。87岁老父初到广州,很感陌生。健康、气候、起居很不适应,心慌慌的一刻离不开。我不得已取消北京之行。

上京不成原因之二
柳暗花明又一村。招待所苏主任通知说:政府邀请三位参加广州国庆大典。一位是我、一位是被驱逐出境的女马共,一位是泗水领馆员工准备回原籍厦门安家的。真荣幸,何功之有,受此厚待。
国庆节那天,我随观礼的坐上来宾席。
游行开始。前头是海、陆、空三军,各种兵种,各式装备,庄严威武,显示出我国国防力量。令人起敬。随后是群众队伍,一队队载歌载舞,异彩纷呈,百花齐放,让人眼花缭乱。沸腾的人群,热烈的高呼声,激动人心。我有幸在南方大门广州和全国人民共欢庆,此时此景,激动,兴奋非我秃笔所能形容。
晚上,参加国庆宴会。走进大厅,亮堂堂,光辉灿烂,到处欢声笑语,一片喜庆。
我和古巴华侨同一桌。他们讲粤语,我是东莞人,语言相通,交谈甚欢。他们说新中国的成立,给海外华侨华人带来无比欢欣、自豪和骄傲。此次就是特地回来看看。
丁宜黄金清和友人陈明发从印尼取道香港,准备赴京参加“九二0”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他来电相约说:分别四十多年,趁此聚聚。我准备就绪,正要启程,老母亲心脏病突发,正在治疗,分不开身,走不成了。
黄金清是苏岛华侨抗敌协会成员,年已古稀,此次因旅途劳累,不幸于9月18晚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未能参加大会竟永别了。我悔没赶上见最后一面,此事让我难受好久,好久。

上京不成原因之三
    铁生清香夫妇知悉我不曾上过北京。三番两次请我去做客。并说包吃、包住、包遊。好优惠的三包!适逢在福州的邱学清校友夫妇正准备上京参加北京先达校友会周年会庆。委托他陪同一道走。学清和我同在福州多年,从未认识。为这事夫妇特来我家相约。为时已晚,我已步入八十,左眼失明,右脚骨折,出门不方便,不好麻烦他们了。饶、邱两家的盛情厚意,心领了。谢谢!

上京不成原因之四
“通讯”第129、130期报道了先达人2012年相聚北京的特大喜讯。我女儿对我说,决定和外孙女陪同我上北京,了却妈妈多年的愿望。高兴极了。岂料数日后,晕倒摔伤了腰椎,躺床了,上京一事又泡汤了。真所谓乐极生悲,人算不如天算。看来大局既定,北京与我无缘,还有多少时间来期待?

上京不成原因之五
先达人为谋出路,求深造,外出者甚多。所以兄弟姐妹,亲朋戚友散居各地。有者分隔千里,有者离别多年,各为生活,相见谈何易。此次相聚大会特安排在全世界人民敬仰的首都-----北京,意义非凡。
届时,乡情、亲情、友情、同学情将浓浓融合一起,其乐融融。体现了先达人和谐、团结、热情、关心桑梓的传统精神。
我在福州祝贺大会圆满成功!
并祝大家旅途愉快,身体健康!
最后,借用古诗:“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来表达我多年的心情。

先华母校颂
雅加达  陈永和
母校桃李遍地开,芬芳四溢吐光彩。
校园虽已遭惨劫,香泽永存传世代。
桃李成熟香在外,经霜硕果有名牌。
重垦园地是时候,同心同德共培栽。

书海:
寄上《巴人先生与共学社》文稿供你一阅,是否在《通讯》刊登由你酌定。去年巴人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宁波、上海举行了纪念会,邀我前去参加,并通知要我发言,我草草写了一个提纲,算是作了准备。两地的会议最后都是没有去的,这篇东西是近日根据提纲敷衍而成的。
半年来没有外出,在家看顾妙珍,自己也注意调理身体。组织上倒是时常关心,劝我外出走走,我都藉辞推托了。九月先达人北京之会,是否前去现下也未能作最后决定,到时再说,当请各位乡亲谅解。
问候北京诸位朋友,瑞玲均此不另。
祝好!
谦宇
二0一二年七月四日

巴人先生与《共学社》
-----先达往事
《共学社》是巴人先生在先达组织成立的一个学习团体,《共学社》这个名字也是巴人先生起的。1946年6月,巴人先生从荷占领区的棉兰转移到先达来,先达当时是印尼独立政权苏东州的首府。在先达,巴人先生担任华侨总会联合会的顾问,除了继续指导华侨爱国民主运动,支持印尼反殖民主义的斗争外,他致力写作,并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用于青年干部的培养教育。开初是定期举行学习讲座,每星期一次,主题是国内国际时事评论,以及青年如何自学进修的问题。47年初,为了更有系统地促进青年干部的理论学习,巴人先生建议成立《共学社》。
《共学社》的成员是青年会、妇女会和教育工会的骨干,人数约四五十人。学习方式是讲课、自学和小组讨论相结合。每星期上课两次,星期六和星期日的下午。《共学社》开设两门课程,《文学概论》和《哲学》,此外还穿插着几个有关群众运动工作方法的专题讲座。巴人先生亲自讲课,两门课程都编写了讲义印发给学员。巴人先生曾经说过,人活在世上,要有一个哲学的头脑和一个科学的态度,还要有一点文学的趣味,或许这就是《共学社》开设两门课程的因由吧。
巴人先生讲文学,重点是讲文学来原于生活。先要做人,做一个革命者,才能写出革命的文学。他灌输给我们一些文学知识。学员中除了少数读过先生的《文学读本》,大多数是在课堂里第一次听到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弗里奇的名字,也是第一次接触了诸如“典型"、”形象”、“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这些生疏的文学专词和概念,知道了文学艺术原来是起源于劳动,而不是作家的笔。
课内和课外,先生都提倡读书。他说,只有读书,才能扩张自已的知识;马克思的书、文艺作品都要读,尤其要增加自己的历史知识。一个时候,他看到我沉迷于历史书的阅读时,十分高兴,给以鼓励。他说知识不丰富,生活的意义就不能理解得深刻和透彻。他还说,本本的书要读,生活的书更要读。鼓励我们“在工作岗位上去锻练,在生活的旷野上去驰骋”。他担忧我们的是浅薄无知,只会呼口号,重复几句革命“八股"。有朋友以为,巴人既是一个文学家,对于自己的学生,理所当然的是鼓励他们从事写作,走上成就为文学家的道路。其实不然,在同先生相处的日子里,对我们这一群,他从来没有作过这样的指引。唯一的例外是在他被驱逐出境,临行之前写给先达同志的长信中,对我和郑钦镁所作的嘱咐,鼓励我们两个要争取回香港求学,说钦镁可以学文学。他在信中写道:谦宇喜读历史书籍,可以选择历史或其它的社会科学科目去学习。钦镁爱好文学,达德学院有文学系,可以向文学方面去发展(大意如此,原文记不清了)。经过努力,我和钦镁终于跟随先生的足迹到香港,入读香港达德学院,我读经济,钦镁读文学,他拜在黄药眠、锺敬文等文学大师门下。在屯门海畔,青山脚下,时时闪动着这个徜徉在文学天地的先达书生文质彬彬的身影。在文学系的刊物上,也时有署名“青梅”的清丽的文字。但是钦镁终于没有走上文学之路。1949年北上,先是入“华大”改造思想,后是当兵去抗美援朝,再是到外事部门做翻译。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北京晤面,虽翩跹风度稍逊当年,而对于没有做成文学家,似乎也没有失落的感觉。不知他是“身不由己”,还是记住了巴人先生“不做空头文学家"的教导。
巴人先生的课是十分生动的,宁波口音的普通话,开始时有些不好懂,熟悉之后却觉得这种带有吴越古语的音调,听起来别有韵味。他词语丰富,民谣、诗歌、寓言、故事,随手拈来,引人入胜。一次他竟然在课堂上用印尼语念起印尼民谣(Pantun)来,他念道:
    Terang terang bulan,(月儿光光,
    Bulan pernama;       月儿圆圆;
    Marilah bulan,      来吧月亮,
    Kita bersama。        我们做个伴。)
 巴人先生印尼语说得不好,宁波口音引人发笑,不过他对印尼语言文字的造诣,却不由不让你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可能不是第一个印尼民谣的发掘者,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把印尼民谣引进中国文学的第一人。他在他所创作的剧本《五祖庙》里,借那个能歌善舞的爪哇少女Melati,唱出多首优美动人的印尼民谣,而其中的若干首竟然是巴人先生自己的创作。其中的一首是这样:
Orang Tionghua,tak boleh pulang,(中国人啊,回不了唐山,
Angin selatan ,sebelun datang.   南方的信风,还没有吹来;
Djiwa bernjala membakar badan,    心火熊熊,燃烧躯体,
Siapa berani membunuh  orang.    谁人敢起来,把敌人杀害。)
 巴人先生教授我们学哲学,目的是要青年有一个犀利的分析生活处理人生的思想武器。他在讲课中联系自已,说如果自己早些懂得辩证唯物论的思维方法,对于后来的创作会是大有不同的。哲学之于先生,不是干巴巴的理论,他用庄周之梦蝴蝶,蝴蝶之梦庄周来说唯物与唯心;他用“朝三暮四"和乡下人吃包子来讲量变质变的关系,真正是深入浅出了。
 巴人先生在《共学社》讲工作方法,为的是教给青年在实践中要讲求群众路线。当时刘少奇的《修改党章报告》刚刚传到海外,巴人先生选择其中的若干章节,印发给大家学习。讲课时他举了一个吃火锅的例子,生动有趣,虽然事隔多年,仍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没有忘记。
 他说:搞群众工作要有一个核心,这是十分重要的,就像吃火锅,印尼华侨叫做生锅的,中间要有一个炭芯子,把炭火烧旺,让火锅周围的汤水沸腾起来,鱼呀,肉呀夹到锅里一烫,就可以吃起来。群众工作也是这样,要有一个坚强的核心。有了核心,群众才能凝聚,运动才有方向,才能扩大和持久。缺乏核心的乌合之众和脱离群众的个人英雄主义是注定要失败的。巴人先生既是坐而论道的演说家,又是脚踏实地的践行者。战后苏门答腊东海岸,尤其是高原小城先达,华侨爱国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潮流浩荡,是和巴人先生的指导以及他所提示的组织思想和工作方法分不开的。
 《共学社》是一个园地,巴人先生是一个播种者,在辛勤的耕耘之后,撒布在泥土里的种子会萌芽茁长,开花结果。这不正是自然生命和人群社会生生不息起伏行进的规律吗。
当着人们享受着收获喜悦的时刻,会记着那个播种者吗。我想,会的。

12下一页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