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学校新概念 张傧 自2006年起,印尼华教界开始有人正式提出开办“三语学校”。印尼民主改革后许多学校执事人为了招揽学生,都说他们的学校是三语学校,人云亦云(有些学校,包括国际学校里的华文教学其实是一塌糊涂的)。他们简单以为一所学校教学里有印尼文课程、英文课程、华文课程,不管成绩如何,就是三语学校了,如果是这么简单理解,那1966年以前的侨校就已经是“三语学校”了,并不需成为现在教育界的热门探讨的话题,说白了,许多人其实还不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三语学校。“三语学校”是近年来印尼民主改革后出现的新名词,未来的学校华文教育大本营就是三语学校,现在许多学校都在尝试创建真正意义上的三语学校,苏北棉兰市虽是印尼第三大城市,直到最近(2011年7月份)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三语学校(棉兰崇文中小学三语学校),更不必说其他较小的城镇,如先达市了。 真正意义上的三语学校概念是什么呢? 有规模的学校都有开设4年的幼稚园班(分为2—3岁的托幼班;4—5岁的幼儿班);6年的小学;3年的初中;3年的高中。从幼稚班到高中毕业共进行了16年教育。有的学校因没条件而不设幼稚园班(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共接受共12年的教育)。 真正意义上的三语学校的教育是从娃娃抓起,从托儿班(游戏班)、幼儿班开始直到高中毕业采取一条龙教育的学校,大致情况如下: 托儿所班(托幼班)、幼儿班,与幼儿沟通的语言主要是华语和英语,印尼语为辅,此阶段还未设有国家教学大纲,各校可根据自己的客观条件进行教学。托幼班、幼儿班招收2岁至5岁的学生,每天上课3——4小时,每周上课3至5天。经过4年的教学,这些儿童6岁起进入小学一年级时,起码要求学生已能听懂老师讲的普通话或能用基本的华语交际。小学起至高中教育需按照国民教育教学大纲,另加三语教学计划,小学6年的教育,一些科目要用普通话讲课,包括汉语课、德育课、音乐课、技艺课,最好数学课也用普通话讲解等。 进入初中、高中,一些数理化科目要用英语讲课。托儿所班至小学六年级的华语教学最好全聘用中国教师,本地教师只当助教。初中、高中华文教师部分聘自中国,大部分应该聘用本地教师。 真正意义上的三语学校,部分学科用普通话讲课这是最重要的一环,也是目前成为三语学校的难点,更是讨论焦点之一。哪些学科规定用印尼文、普通话、英文为教学语言,各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在遵照国民教育教学大纲前提下,小学还可设“华语日”和“英语日”;还有可与中国、西方国家的一些大学建立姐妹学校关系,为以后要到中国或到西方留学的学生提供方便。 进入初、高中仍是三语教学,虽然以印尼语、英语做教学语言,但深入强化华文教育是必要的。这种“三语学校教学”是较科学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学计划(也是指包括华文教学计划)。 真正意义上的三语学校是从娃娃始起,以印尼语、普通话、英语为授课语言,经过精心漫长达16年(至少也得12年)的教育,将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优良品德、掌握中学现代文、理科技知识和一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健康的身体、通晓三语:能听、说、读、写印尼文、华文和英文(中学程度)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的学校。 在新环境下华文教学中不断探索,自华文解禁起到现在为止许多有关单位在创建真正意义上三语学校的雏形模式已形成。办三语学校是印尼教育未来的走向,是当务之急,华文教学已面向所有族群,已不是华族子弟专有特权,在印尼这是一个大跃进,印尼教育界同仁也应该朝着这方向前进。问题是经过12年或16年的中小学教育是否能达标? 大家还在摸索,在实验,华文教育,仍任重道远,成绩如何,大家拭目以待吧。 到万隆采访《BUTET》“之父”,吴国胜老先生 ——昔日印尼苏北省玛达山抗荷印尼游击队队员 北京 张从汇 2012年4月8日一早,与妹夫周亚勇,由外甥阿东驾车从雅加达直奔万隆市(Bandung),因为是星期天,往万隆的车并不多,车很顺利开到万隆,相反返回雅加达的车一辆接一辆,挺拥挤的。 我们的目的地是到万隆采访先达老人吴国胜先生,中午在一间大超市里吃过中饭,先打电话告诉他我们的到来,然后就直奔CIMAHI的VILLA BUMI INDAH,通过VILLA 小区门卫的指引,找到吴先生的家,他老人家已在自己家围墙绿地的座椅等我们好一会,对我这个来自北京的小字辈来看他,他很激动,走上来和我们亲切握手并和我拥抱,他一再邀请我们先到餐馆吃饭,但我们告知:已经吃完饭。 2007年我在先达SULTAN AGUNG学校见到他时,和他聊了他的经历,我曾向他表示,他的事迹我一定要加于宣传,我写了一篇他的事迹登载在香港《侨友网》上和《先华校友园地》,后来由《先华校友园地》转投《印尼国际日报》发表,也在香港《焦点》刊物上登载过。我也曾表示,我会找时间再到印尼拜访他,今天我没有闪约,我来了! 老人家今年已84高龄,腰杆挺直,没有驼背,走路稳健,一点也没有衰老的痕迹,身体还很健康。关于九月份到北京参加先达人的聚会,他说我已经表示十次之多,一定会去,可见,老人家对先达的深厚感情。 进到屋内客厅,我们开始谈有关印尼名歌曲《宝贝》的历史来龙,他深情地介绍他青年时代投身印尼民族的解放事业,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参加印尼反抗荷兰殖民主义者的斗争,在加罗(Karo)和多峇(Toba)玛达(Batak)区与印尼游击队并肩作战,在山区迂回活动休息时,聆听玛达族青年怀念家人,怀念子女,唱着《BUTET》这首印尼游击队歌,优美激昂的歌声一次一次的感动着他,他记录下这首歌的词曲并学唱,印尼独立后,他在各种场合中传唱这首歌,至直将这首歌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著名的女高音刘淑芳女士,使之传遍全中国。在采访中,他还特别为我们再唱了这首名曲,要知道,他老人家,今年已经84岁了,声音还那么洪亮! 在印尼抗荷时期他和另外三名华侨(那时都还是中国籍)参加印尼游击队,在Brastagi (玛达山)一次与荷军激战中,他的两名华侨战友阿魏和阿Noi 被荷军的迫击炮击中,当时缺医少药,看着他的华侨战友牺牲在这片土地上,因此我们今天到马达山旅游,不要忘记这里曾经埋葬过为印尼革命牺牲的华侨热血青年。还有一位华侨游击队员后来移居澳门。吴来先生后来被荷兰殖民当局抓过坐牢,被关在亚齐的沙横(Sabang)约一年。印尼圆桌会议后给释放。以后余下的游击队员进行三个月军训整编,准备合并到印尼国军,吴老先生当时即将被授予少尉军衔,但由于一些政治因素,最后他没有加入印尼国军而返回先达(Siantar),回到先达故乡,一面工作,一面从事他喜爱的文艺工作。 吴国胜老先生,是一位平凡的华族老人,年轻时为印尼民族的解放事业献身,这在印尼华人中是少有的,他把玛达民族的优秀歌曲《BUTET》(中文翻译为《宝贝》)介绍给大家,使这首歌传遍全世界。 吴老先生有一个幸福家庭,只是遗憾吴夫人因病过早离开了他。他俩育有三个儿女,现在都已成长并成家立业,他们都是高学历,高职位的科技,经济界的人才:大女儿女婿都是土木工程师,老二是搞经济的,最小的男儿在美国学的是化工。吴老先生高兴的对我说,他现在有六个孙子,可以说儿孙满堂。现在他和孩子在万隆居住,过着幸福的生活,他说很适应万隆的气候,因为万隆和先达都是山城,气候凉爽,不冷不热,都是有着优良传统和风景优美的宜居山城! 祝贺 北京先达校友会 香港先达联谊会 成立15周年暨 “2012年先达人相聚北京”志庆 为 先达乡亲共同创造先达美好未来 先达先华校友会 敬贺 祝贺 张伟斌校友 荣获中国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系硕士学位 学无止境 学以致用 先达先华校友会 敬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纪念我在印度尼西亚奋斗过的青春 作者姓名:杨盛楠(女/ 籍贯:河南商丘) 出生年月:1987年5月1日 毕业院校: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 专业:英语 特长:书法 舞蹈 现任教学校:印尼苏北先达卫理中学 e-mail:sail51@126.com 人生格言: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志愿者感言: 选择并尽职于这项事业, 是出于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经济发展的自豪。 我是在从第五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大赛印尼赛场坤甸飞往棉兰的飞机上写下这篇文章的。我辅导的两名学生,先达卫理中学的潘浩欣、刘菁菁同学,分别荣获华裔组亚军、季军,未能为学校成功卫冕,心里略有些遗憾。望着舷窗外加里曼丹的天空、白云、碧海和森林,看着身旁两个已经沉沉睡去的“小鬼”,感慨七个月的时光飞逝,再过20天,我将再次飞行在南中国海的上空,返回我的故乡——中国,回想在印尼工作的日子里,有怀念,有不舍,有欢笑,有泪水…… 心里有万千思绪,禁不住展纸诉诸笔端。 继承与传扬,中华文化热印尼 来到印尼,生活在华人的群体中,我才深深感受到“海外华人”这四个字的份量。勤劳善良、尊师重教,印尼华人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铭记于心,并世代相传。在印尼工作生活了整整两年,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印尼华人对学习汉语的热情,以及他们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而做出的巨大努力。 联想到这两天来大学生、中学生的“汉语桥”比赛,真可谓一场举办在异国他乡的中华文化盛宴。民歌高亢嘹亮、感情充沛;戏曲有板有眼,唱腔优美;民族乐器演奏更是余音绕梁,民族舞蹈精彩纷呈,摇曳多姿。选手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让我一个来自中国的汉语老师,也禁不住感慨印尼学生们才华横溢。 自己这两年都有带学生参加“汉语桥”中学生组的比赛,我深知舞台表演的背后,是学生们刻苦的练习。是什么支撑着他们一路走来,最终得以在全国“汉语桥”比赛的舞台上一展风姿?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更是师生们胸中,那份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责任之心! 爱在先达,小城故事多 我所工作的小城先达(Pematangsiantar),位于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省。海拔约400米,面积约80平方公里,人口约50万左右。苏岛东海岸铁路从丁宜通往此地,公路由此西通多巴湖,东达沿海各城镇。先达附近有广大的茶园、棕榈园、橡胶园和咖啡园。先达是秀丽多姿的小山城,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多巴湖畔的一颗明珠。小城气候清爽宜人,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 记得我初来先达时,就庆幸自己被派往了一个印度尼西亚的“唐人街”,街道上的店铺鳞次栉比,市场里的人们笑容可掬,超市里的马达族姑娘美丽热情。后来,我和邻居们慢慢熟络起来,下午我下班回到家,桌子上常常有邻居送来的美食。我在先达还有一个好心的婆婆,常常给我送来鸡蛋,总是这次的还没有吃完,下次的就已经送来,我心里很感谢我的这位婆婆。我跟学校的马达族司机聊天也是别有一番乐趣,因为语言不通,我和司机伯伯讲话时要手舞足蹈还要充分调动想象力,好在司机伯伯人聪明,每次都能领会我要让他带我去哪里… 学生们更是可爱,时不时地教我印尼语、福建话,还教我好听的印尼歌;今年我生日时,一天时间我收到学生们送来的五个蛋糕,孩子们分拨来我家给我过生日,很让我感动;学生们还很乐于赠我各种各样的小礼物,比如情人节时的巧克力,手工课上的小手链,等等。当我走在先达的大街上,或者坐在餐馆里,会有素不相识的华人阿姨叫我“老师”,我无从知道阿姨们是怎样认识我,但是我却知道,小城的人们对中国志愿老师的欢迎和接纳。记得我辅导过一个名叫Kadek的兄弟族姑娘参加中文比赛,每次辅导完,她的妈妈来我家接她回家,总会给我带她们民族的特色小吃,我发短信给阿姨,感谢她的对我的关怀,阿姨用英文回复我“你一个人在我们先达,我把你当我的女儿。”一句话让我感动许久…… 或许许多年以后,我会再回先达看看,看看我曾经的邻居们,我的婆婆,我的校长,我的同事,我的学生们。如果今后没有缘分再踏上这方土地,我想我的梦里从此会永远留存住两个字——“先达”。 乐在卫理,中文教育受重视 我所工作的先达卫理学校(SMA Methodist Pematang Siantar),是先达市四所主要私立学校之一。卫理学校高中部于1976年创办,现有老师30多人,拥有图书馆、中文图书角、汉语教室、多媒体教室、电脑机房、物理实验室、生物解剖室、化学实验室、音乐室、卫生室、大礼堂、运动场、教学设施先进齐全。 先达卫理学校全体董事由其是董事长尤祖浩先生(Dr.Petrus Yusuf MHA)一直很重视中文教育。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部,均开设有中文课程。校长华佑贤先生(Samsuddin Hua)多次赴中国考察开会,参加在雅京和棉兰举办的促进华文教育的研讨会及相关活动。学校近年来连续申请中国志愿教师,积极申请中国国家汉办赠予中文图书,认真参加各级各类中文比赛,且取得显著成绩。学校还积极组织培训本地中文教师;每年都促成为数不少的毕业生到中国留学。可以客观地说,学校近年来在促进中文教育方面不遗余力。 学校本地汉语教师多年来对中文教育尽心尽力,且积极帮助中国志愿者老师开展工作。兄弟族老师也对学校的中文教育表示肯定和支持,对中国志愿者老师也十分热情友好。每次学生参加中文比赛,参赛学生都会受到其他科目老师的鼓励,每次取得了好成绩,老师们也会向获奖学生和志愿者教师表示由衷的祝贺。 先达是苏北地区华人聚居程度较高的城市,先达华人有着积极促进汉语教学,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传统。学校的华裔子弟受家庭影响,有较高的中文基础和较强的学习愿望。学校的兄弟族学生,在华文课程上耳濡目染,受华裔同学朋友的影响,对中文及中华文化也有较浓厚的兴趣。 先达卫理学校学生从04年开始参加在棉兰举行的HSK考试,人数逐年增加,级别逐年增高。今年学校约有30多人次参考,其中,刘津洳同学以257分的优秀成绩通过了六级考试。学校每年也都在校内举行HSK和YCT的预测。 作为2011年和2012年,在先达卫理高中留任的中国汉语教师志愿者,我承担了一部分日常中文教学、中国文化活动、指导中文习作及辅导中文比赛的工作。在中文课堂上,我尝试组织小游戏、分组竞赛、角色扮演、课堂讨论和辩论、故事会、写字比赛等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们学习中文的兴趣。两年来,我也组织过若干小型的中国文化活动,比如剪纸(十二生肖)、毛笔字(汉隶笔画基础)、太极拳、中国民歌童谣、中国民族舞蹈(新疆舞、朝鲜族舞、藏族舞)、中国象棋、画京剧脸谱等,虽然时间有限,课程内容较浅显,但是也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孩子们能说会听,我的中文教学就减轻了很多负担,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有待提高,我就鼓励他们多造句,尝试写文章,两年来,我们的学生在《国际日报》《苏北日报》《讯报》上发表了几十篇文章,看着他们能用稚嫩的文笔描绘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感情和梦想,我心里觉得非常欣慰。 志愿工作的意义 我们是一群85后的中国汉语教师志愿者,能够在自己二十几岁的青春年华,为国家的汉语推广事业,为印度尼西亚的华文教育事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我认为,我们的工作无声,却令 人起敬。在未来的岁月里,将会有更多更年轻的身影站立在我们曾经站立过的讲台上,我非常希望青年汉语教师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在友好睦邻国家——印度尼西亚的土地上,继续传承!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