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从宝山到清华

2012-12-21 14:32| 发布者: minnieli| 查看: 3574| 评论: 0|原作者: 王燕妮|来自: 王燕妮

摘要: 潘光旦,字仲昂,江苏宝山人(今属上海市),1899年8月13日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先在其16代以前就离开皖南农村,进入苏南市镇,家族中一向商读兼营,虽未曾出过当大官的人,也未出过发大财的人,但大都能够趋 ...
把六大册《性心理研究实录》读了一遍

    父亲于1913年去世后,家庭经济状况大受影响,清华学堂对潘光旦的学、膳、宿费全免,但每年还需要家里负担100元钱。他在1916年清华中等科学习期满后,由于摔伤腿截肢,休学一年,于1918年进入清华高等科(相当于大学一二年级)。当时清华学校学制8年,其中中等科和高等科各四年,中等科主要课程是英语训练,读课本、文法、作文、默写、拼音,一天有五六个小时专修英文;高等科上文学选读和语法修辞等科课程,除了国文和中国史地以外,其他课程全部是用英文教学,不许讲中文。清华的师资特点是英文教师占十之八九;汉语教师占十之一二,而且汉语教师都是一些老先生。

    在这种严格的语言环境训练下,潘光旦在1922年出国之前,已经达到不用查字典随意阅览英文书的程度。早在1920年,他就曾经把图书馆内还没有公开的霭理士的六大册《性心理研究录》逐一借出读了一遍。霭氏的书涉及的知识面很宽,读起来并不容易,而潘光旦竟在弱冠之年就已经具备通读这类专业原著的能力,可见他的英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以后他在留学期间,语言的优势给了他不少方便,跟美国同学交谈讨论,隔壁的教授根本听不出是中国人在说英文。他的学习能力极强,广泛涉猎专业以外的各类书籍,观察事物有洞烛幽微的敏感,这使得他的思想极其活跃,能够在以后的社会学及教育等领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刻苦自修国学典籍

    潘光旦在清华学校学习期间还有一项大收获,即奠定了国学基础。因为他早年受家庭的熏陶,明白旧学的重要,虽然幼年只读过一年私塾就上了新式学堂,但他认识到自己是中国人,如果对自己国家没有了解和研究,即便是学习了科学知识,也不能很好地为自己国家服务。虽然清华学校的国文科目只有四门:国文、中国历史、中国地理、博物,有一个时期再添加一门练字课,而且课程都排在下午一点到四点,老先生们一般用方言教学且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设备较差,但潘光旦利用平时的自修时间读线装书,还充分利用每年三个月的暑假和一个月的寒假时间攻读国学典籍。他给自己定下学习计划,每个暑假学习一种经书或者史书,还有一个暑假专门研究《说文》,一共坚持了七八个暑假。当时社会风气骤变,科举被废除,与潘光旦读小学的时候完全不同。别的同学不重视旧学,一心要出洋,不注意听讲,但潘光旦却特别努力,他后来靠自学熟读了十三经、二十四史,都是那时在清华学校打下的基础。留美时他居然还带着一部缩印的《十三经注疏》悉心研究,被传为佳话。潘光旦在同辈的社会学家中,国学根底尤为突出,他以后的研究,对历史文献的利用范围之大、之广,历史典故的信手拈来;在写作上的流畅、简练、通达与文采的丰美;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融会贯通及比较研究,都能够体现他早期在清华学校努力学习国学的结果。

    在清华求学期间,潘光旦在《清华周刊》及《清华学报》上积极投稿。《清华周刊》是以议论和报道为主的期刊,而《清华学报》则是学术性刊物,分中、英文两种,代表师生的学术水平。他发表的一些用文言文写的短小文章,神话故事,调查报告,风趣、幽默、文采斐然,颇得同学们的喜爱和老师的赞赏。

成长在开放、自由的氛围里

    当时清华学校高等科奉行的教育理念是通才教育,与美国的大学所奉行的教育思想完全一致,潘光旦概括说:清华学校高等科的教育有五个特点:一、课程与上课的钟点不多,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多;二、鼓励学生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个方面的基础课尽量多读,每一类选几门;三、选修课很多,学生可以随意挑,考不及格也没有关系,只要毕业时能够凑够学分就行;四、鼓励学生跑图书馆,闯书库,乱翻书,说是跌跌撞撞大有好处,让学生自己在成为一个通才的同时,会撞出一个专门的名堂来;五、要求高年级学生多读参考书,搞些小题目的写作,长短不拘,但要别出心裁,不落前人窠臼。潘光旦承认自己就是这套教育思想的典型产物。他在说到留学以前在清华的学习生活时说:

    留学生大体分为文理二科,出国前你要决定学哪行,然后与美国教员谈,由美国教员指导。那时候,究竟学习哪行,没什么限制,因为国内三百六十行,行行都缺。美国教员请你去他家吃饭,教你练习刀叉,还教你吃饭嘴不要出声音等等美国的礼节。到清华学校改为大学后,才分科招考留美生。当时不由清华阅卷,以示公开。清华在用人上,后来也是公开的。如果两人同样好,则用外校的,不用清华的。

……清华学校的伦理演讲,是中外名人来演讲,这是学美国大学的做法。

……在清华毕业时,我们那一级只搞了一个很小本的级刊,级刊上还特别写上我们没有参加悔过的八个人的名字——因参加“同情罢考”罚留级一年,后来每人写一悔过书了事,我们八个人拒不肯写,被级长开除级籍,用以表示遗憾(这次悔过书是学生自己申请填写的,怕受罚出不了洋。处分是美国公使和董事会决定的,美国公使当时是太上皇)。

    可以看出,在清华学习期间的潘光旦,对知识的态度是开放和不拘泥的,家庭的影响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使他没有狭隘的偏见,他也曾经说过,“可惜生得太晚了,不然做做八股文章也不错”。他的读书的习惯,刨根问底的态度,科学的训练,中国传统思想的熏陶,使他具备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品格,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处事方法。他博学多识,融会贯通,思想开阔敏锐,也使得他在学术领域中有很大的自由度,对事物有非常强的甄别力,研究分析问题鞭辟人里,究其根本,独立思考,决不随意打倒一种思想或者盲目跟从一种潮流。这种做学问的态度,不能不归功于清华学校所推行的通才教育。

①《过去的学校》,596页,钟叔河、朱纯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11月第一版。

②《中和位育》,53页,《学人访问记:社会学家潘光旦》,茜频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月第一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