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先华校友园地(第十三期)

2013-2-25 16:5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7032| 评论: 0|来自: 印尼苏北先达先华校友会出版

摘要: 先华校友园地第十三期 2013年2月15日 印尼苏北先达先华校友会出版
第3页
龙飞老师怀旧专栏(七)
北京 林龙飞

继往开来
     庆北京先达校友会成立10周年
朝气蓬勃的北京先达校友会
    北京先达校友会既有初创的艰辛又有收获的喜悦胜利地走出光辉的十年。北京先达校友会(以下简称校友会)在成立之前有一个酝酿过程。记得是前辈陈老丽水先生, 林克胜, 张爱兰等同志约陈静池, 黄书海, 杨国坚, 饶铁生等几次研究后决定成立一个联谊组织, 命名为北京先达校友会, 于1997年8月23日成立。顾问陈丽水先生和林克胜同志。第一任会长陈静池, 副会长黄书海, 秘书饶铁生, 财务李瑞华(瑞便), 联络张从汇。校友会能发展壮大并有今天的硕果累累首先必须感谢劳苦功高的陈静池, 黄书海, 饶铁生等几位同志。他们在几位前辈陈丽水,林克胜等的热心指导下,带领着晚辈张巧端,张福隆, 李瑞华,张从汇等一步一个脚印写出绚丽多彩, 刻骨铭心的先达情的篇章, 弘扬这珍贵的真情, 让先达情如高山翠松长青。
如今静池, 书海, 铁生虽退居二线, 但他们一如既往积极热情关心和参与校友会的事务, 对新一届会长张巧端, 执行副会长张福隆, 副会长郑雄风, 和理事们李瑞华, 洪莲美, 杨珠莲, 张从汇, 饶艽宗等, 都给予全面细致的指导, 使校友会的工作依然顺利发展, 创立新业绩。活动比过去更有深度和广度, 更具有人本思想。在回顾校友会的种种成果, 我觉得首先应谈谈直接或间接应归功于校友会的重大成果——
伍英光等编的《难忘的〈九•二0〉》是我校友会积极支持与参与的重大活动。撰稿的有陈丽水先生, 陈斯刚, 林克胜等。 而《忘不了的岁月》的编委会7人中, 我校友会5人:主任伍英光, 林克胜, 编委黄书海, 杨国坚, 饶铁生。主编黄书海。这书是有重大意义的, 是印尼华侨抗日斗争和爱国民主运动的英勇事迹的记录和阐述, 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组成部分, 是留给后代, 尤其在印尼的后代重要的历史教科书。伟人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先达校友撰稿的有陈斯刚, 林克胜, 卢永杰, 李洁霜, 陈丽水, 王谦宇, 林少青, 林叔明, 杨国坚, 郑遂源, 黄书海, 林香玲, 饶铁生等。他们或单独写, 或与人合作写。有的写不止一篇。黄书海写了书末的跋。虽然一些重点文章是文集编辑组和棉兰华侨总会的朱培官先生等写的。但先达校友的贡献也是显著又不可或缺的。

校友会从最初的由几位同志负责到现在有比较完善的理事会进行运作显示了校友会的成熟。这也是校友会能取得成果的前提条件。每年的聚会是校友会组织的最重要的活动。从北京校友的聚会, 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先达校友的聚会, 而至来自香港澳门, 印尼, 美国等国和地区的先达校友的大聚会更是让人激动, 难以忘怀的重逢。这可是数十年后的重逢! 那说不完的话, 道不完的情, 难舍难分, 念念不忘, 刻骨铭心。我都力争参加这些聚会,在会上常常会惊喜遇见多年没见面的同学, 看到他们气色健康, 年富力强, 不论是在商, 还是在文教界, 在事业上有建树, 我很为他们高兴并由衷地祝贺他们, 也分享他们的欢乐。和他们见面虽是短暂的, 但这先达情、师生情的温暖却是持续的。这也常激发我回忆在先达华中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隔了半世纪再次和陈武炎, 张伟斌, 伟杰, 吴士琦, 陈强东等的聚叙, 后又领着他们给大会演唱《梭罗河》, 增添会上的欢乐气氛。记得合唱的还有章列画, 也是50年后的第一次见面。还有是张爱玲和我用英语同唱《雪绒花》。我又仿佛回到新民歌剧社在排练合唱的激情中。这里真要感谢校友会提供了这么一个珍贵的机会,先达情在持续发展。今年元旦春节吴士琦等还发来新年贺卡表示祝贺。这是千里送温暖, 在冬天更显得难能可贵!
校友会为了方方面面还组织了一些较小规模的聚会。为老寿星的祝寿会更显示了我中华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这祝寿会不仅是向老前辈祝福, 更重要的是聆听前辈传承心语。我有幸被邀参加2004-12-28在陈老丽水先生家举行的祝寿会, 聆听了陈老对先达情的精辟深刻的阐述, 掷地金声, 字字千金, 获益匪浅。他的心语我们会永远铭记, 并传承,同时也欣慰地目睹巧端, 瑞华等为晚辈代表对陈老等前辈的由衷敬意及细心关怀。陈老, 您走好!

每年春节期间在李华蓉家的聚会, 在节日的氛围中更显示浓郁亲切的先达情。华蓉和开云的热情好客, 周密细致的招待, 让大家深感宾至如归, 就如在家过年一样,我几乎每年都参加。有一年就在聚会上惊喜见到我的堂弟永汉, 我三叔的儿子,60多年前我到先达时见过一面, 那时他还小,后来直到1991年我回印尼探亲时, 从巴拉八回程路过先达, 到他家拜访时再见一面。这次在华蓉家是数十年来的第三次见面,所以华蓉说:“这次聚会收获最大的是龙飞老师。” 的确如此, 先达情也包含亲情,在此, 要感谢校友会组织了这样的活动, 谢谢华蓉开云的热情招待, 也谢谢瑞华为首的几位烹饪高手为聚会准备的美味佳肴, 尤其是印尼的风味小吃,让我们似乎又回到那第二故乡的欢乐的时光,我的新年过得没有比这更欢快舒心的。
有时有校友或从印尼, 香港等地单独或三三两两来北京,巧端、瑞华、莲美、安娜等就热心组织接待,而他们又尽可能通知我, 看我能否参加聚会,我一般都争取参加,而且参加了无数次,例如1996年李素娥来北京时我应邀参加,素娥的家庭情况及个人生活情况我是略有所知。在我的班上素娥是位努力学习, 与人为善, 尊师守纪, 蕙质兰心的好学生。这次经过40多年后的见面真是分外亲切,她特地和我留影和畅谈这几年的简况,我衷心祝愿她一切顺心,可是万万没想到这次的见面竟是她和我们的最后一面,真叫人至为痛惜。上天不公, 怎么叫好人走得那么早呀! 素娥, 安息吧。
这样的活动增进相互了解, 加强了联系, 是很有意义的. 我参加了多次, 请恕不一一列举了。我这里要特别感谢的是巧端, 瑞华(阿便), 莲美, 琼藕, 桂花, 碧樵, 惠虹, 能基, 安娜, 玉暹等,为我这个过去的班主任和课任老师在我家举办的一次70岁生日聚餐会,席上的美味佳肴, 包括印尼风味小吃, 都是他们分工准备和赠送的。我再三要付款给他们, 都被他们坚决婉言谢绝,这不仅是钱的问题, 而更多是他们的心意和辛劳。他们这是情义无价,我至今仍刻骨铭心。

这是我一生过的最温暖的生日, 更让我回忆起在先达和他们度过的那欢快温馨的岁月,这份真诚朴实的先达情-师生情使我深切感受到知音的温暖, 感受到这近半个世纪的师生情的珍贵, 尤其当趋炎附势的恶习在抬头和物欲横流的倾向在侵蚀我们健康的环境时, 尤显得弥足珍贵。            
校友会的工作是硕果累累的, 我上面只写了我个人感受的点滴, 我想其他更了解情况的同志应能写出全面反映校友会业绩的华章, 写出主持校友会工作, 多有建树的新旧会长理事们的感人事迹。
总之, 在此, 我要感谢校友会新老会长和理事们,他们任劳任怨,不辞辛劳, 精心运作,义务地为全体校友服务,让我们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先达情浓郁的《先达通讯》
《先达通讯》作为校友会的交流平台也应运而生, 于1998年11月1日出了第一期,从当时这期的一张纸两面到目前最近的几十页, 从基本是消息, 到现在的多题材, 有回忆, 有游记, 有抒怀,有杂感……可看到了《先达通讯》(以下简称《通讯》)从小到大, 从单一到绚丽多彩的稳步出色地发展,而这一切, 不能不首先归功于两位主要编辑:黄书海,饶铁生。他们不仅努力组织和编审稿件, 而且也不时亲自提笔写出重点篇章和重要信息,他们是《通讯》的顶梁柱。这里也还应该感谢李能基同志,他曾参与大量的电脑编录工作, 一丝不苟, 认真细致, 保证《通讯》高质量及时出刊,而且为每次重要活动拍下珍贵的照片。你们辛苦了, 尊敬的编辑同志!
  当然, 也不能忘记好多热心撰稿的各地校友, 他们或抒怀, 或回忆, 或报告……都发挥了《通讯》“交流, 沟通, 互相报”的平台作用,让我们分享他们的真情感怀, 他们的珍贵记忆, 他们的铭心体验……从而使《通讯》更受欢迎, 更为珍贵。
  从《通讯》我可获悉多年没见的同事, 同学的近况, 高兴地知道他们各有建树, 过得有意义, 过得实在, 过得开心. 我衷心祝福他们,事业顺心, 生活康乐!
《通讯》也不得不登出伤心的噩耗, 如李素娥, 江炳松, 林绍辉等……不幸西去. 我们痛惜悼念之余, 愿他们安息!
  我在先达生活和工作时间较短, 从1952年初到1954年6月, 两年半的时间, 可是却结出半个世纪的先达情的硕果,读《通讯》已是我现在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有时文中提到的人和物我不认识或熟悉, 但我依然能感受其中表达的先达情,因此每次收到《通讯》, 我都是一口气读完, 再办其他事,有时读到感人至深的篇章, 往往许久始能平静下来。
《通讯》现在不仅是我们在国内的校友手中一册的必读物, 也是香港, 印尼等地区和国外校友争读的精品,这样就要求《通讯》要注意一些问题, 以免可能在国外引起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
政策性的问题。在印尼和其他国家的校友, 除了极少数之外, 大都已没保留中国国籍,当然他们对故国的深情可以说依然如故,有的甚至比以前更为热烈, 因为看到中国的蒸蒸日上, 飞速发展, 国泰民安, 往日的爱国情油然而生。这本可以理解,他们的血管里毕竟是跟我们一样流着华夏子孙的红血,因此《通讯》里常可读到一些文章赞扬他们, 说他们爱国,这就有一个政策性问题, 甚至也可以说涉及外交的问题。我们应清楚, 他们现在已是外籍公民, 说爱国, 只应理解为爱他们所属籍的各国, 不能指中国。他们可以爱中国, 就像我们也可以爱印尼, 但这与爱国是不同的,因为硬要说他们爱国就是指爱中国, 那么人家就要问, 他们对所属籍各国的爱又如何? 这就会引起一个外交问题,有关各国就可能向我国提出外交交涉, 甚至抗议, 认为我们干涉其内政了。历史上曾经有人利用华侨,华人问题煽起排华事件, 还说华侨, 华人是“第五纵队”,这是一个血的历史教训,这是前车之鉴。我们都知道我国政府对华侨, 华人有一个明确严格的界定:华侨是我国在外国定居的中国公民;归侨是回到中国定居的华侨;华人是华裔外国公民。我们在国内的先达校友应都是归侨,在印尼已是印尼籍的校友是印尼民族中的华族, 是华裔印尼公民, 就像新加坡籍的华族是新加坡民族的一部分, 是华裔新加坡公民。因此, 在行文中提到这些校友, 可不能掉以轻心, 不注意用词,也许是好心好意, 可是一不小心, 反而会伤害了他们的。《通讯》今已发行到国外, 这类政策性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这是我的粗浅的建议, 仅供《通讯》的诸位编辑参考。
历史真实性问题。《通讯》不是一学术研究刊物, 但在记述往事时, 仍会有历史真实性问题,例如, 有不少关于“九•二0”事件的文章, 在提到烈士遇难的地点时都写“武吉丁宜”,严格讲, 这一地名在印尼完全独立后才成官方正式地名。1943年时日本侵略者还沿用荷兰殖民政府的原地名“花的谷”(FORT DE KOCK)记得早年, 我在报上读到这事件的消息用的就是“花的谷”,就如解放战争期间的北平, 要写成“北京”, 这是否有一个历史真实性问题?
译名问题。《通讯》中很自然要出现地名, 街名,我建议如不是技术上的问题, 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有原文,因为译名往往会由于不同的翻译者而造成一地多名, 让读者无可适从,特别是小地方, 或者不是翻译而是用中文名, 如去勿老湾(BELAWAN)路上的“半路店”(TITI PAPAN),我1951年任教的BATANG TARU(TORU)华侨学校,地名就有翻译为峇东打鲁, 峇东多鲁, 巴东大鲁等让人以为是三个地方。现在我辈记得, 可再过若干年晚辈们还能记得吗? 有一天要有后人想故土寻根, 得怎么找?

贴标签问题:《通讯》不是政治刊物, 但文章中难免会涉及政治问题。希望我们的编辑要把好贴标签这一关. 不是不能贴, 而是要实事求是, 客观如实. 贴错了, 造成的伤害是使亲者痛, 仇者快。例如, 《忘不了的岁月》中一作者老钟在其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有一间右派剧团学艺社”, 这标签贴错了。把“学艺社”划到蓝营,有人说就像国内土改时期个别地方错误地把“中农”划作“地主富农”,扩大“打击面”一样,对“学艺社”来说实在是冤哉枉也。时过境迁,如果按大陆当年的标准来“划成份”,其实“学艺社”的正确定位应当不低于“中左”。首先“学艺社”从来不参加“蓝营”的政治活动(如参加“庆祝双十国庆节”等等),第二从演唱的歌曲来看,她除了保持建队以来的固有传统,从来不唱以“酒色财气”“纸醉金迷”为内容,把肉麻当有趣的“下三烂”靡靡之音,也从未唱过蓝营流行一时的所谓“大陆民歌”(“先杀猪后拔毛”之类)。相反,他们喜爱的作曲家,如贺绿汀、冼星海、马思聪、郑律成、王云阶、舒模、刘炽等等,大多不是中共党员就是进步人士。1950年前后,“学艺社”活动节目中增加了好些“进步”的歌曲,如上海昆仑电影制片厂的电影插曲:《万物更新》、《关不住的春光》(这些作品呼喊新时代的到临)、郑律成的新作《图们江》等等。但是有一首歌大大加速了“学艺社“前进的步伐,那就是贺绿汀曲,朱子奇词,1947年写于石家庄的合唱《新中国的青年》。这首震撼人心的雄壮的进行曲,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了,请容我把歌词录下:“人民翻身的旗帜在飘荡/ 祖国解放的歌声在飞扬/ 生活在新民主的太阳下/ 前进在祖国大地上/ 像暴风雨中的海燕/ 勇敢飞翔/ 尽情歌唱/ 我们新中国的青年/ 毛泽东的学生/ 刻苦朴素团结忠诚/ 愉快活泼严肃紧张/ 理论联系实际/ 一切为人民/ 前进/ 新中国已来临/ 听呵/ 到处是进军的号声”。就我所知,“学艺社“走出象牙宝塔,排练和演唱“革命”歌曲, 这是第一首。1951年后,我们逐渐吸收了棉兰著名进步侨校华侨中学的学生,此后抗美援朝等一些“革命”歌曲也唱起来了。从此不再是“左派看了像右派,右派看了像左派”,左右都不是人;从此可以昂首挺胸前进了。(苏明《我所知道的棉兰学艺歌咏队》)

老钟(PAH WONGSO)是我在棉兰时很欣赏的作者, 我常拜读他在《苏门答腊民报》上发表的文章, 受益不浅. 不过对他给“学艺社“贴的标签, 我认为贴错了, 很是遗憾,真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我对以上四问题的粗浅看法, 仅供编辑同志参考, 用意只是希望我们的《通讯》越办越好, 越全面完善, 成为同类刊物中的精品。  (2007/10/6-10 北京)

人生路怎么走
先达 涂月英

    路是人走出来的,但不是什么路都走得通。你必须选择自己能完成的目标,用自己的脚,走出光明的前程。每一个人注定要走自己的路,要用自己手中的素材,去创造开展成功的人生。在你的人生路上,苦是正当的,肯刻苦才会成长。怕苦注定失败。走在人生路上,千万不要怠慢,纵容自己就会随波逐流。人要打拼,又
要懂得休闲。要发展事业,也要照顾家庭。
生活是多种的,但是要把握分寸,才算成功的人生。你要懂得随缘发展,在你的人生经历中,无论成败顺逆,都是你发展的资材。我常被问道,怎么开展成功的人生?怎么获得光明的人生?我总是说:路是人走出来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看清你走的路,一步一步的跨出去,这就是成功之路。我常建议朋友在自己的人生道上,要特别注意:自由去做适合你的任何之事,不要老是想着名益、不必考虑别人对你的看法。人生是你自己的事,不是别人的事。生命是自己的事,你只靠自己,不能假手别人。我们要依自己手中有的彩料去绘画人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先达乡亲已故李洁霜老师家属
向亚院图书馆赠送千本藏书
    印尼苏北华联亚洲国际友好学院附设图书馆,在社会各界热心人的关爱下,藏书不断增加,图书类别也逐渐丰富。棉兰文坛热心人士,文坛才女韩理光的夫君李岳峰,日前(12月26日)专程来到亚院,亲自送来各种珍贵图书921本,赠送亚院图书馆。苏北华联副理事长张家础及常务副理事长廖章然,在顾问黄琛明的见证下,接受李君的捐献。据李岳峰君告知,该书是其已故胞兄李洁霜老师生前心爱的藏书。李老师是教育界前辈,生前曾在先达(Siantar)华侨中学任教多年,将一生献给华教事业。李洁霜老师的夫人陈玉霞女士(老师),
秉承先夫热爱教育的遗志,特委托其夫弟李岳峰将近千本珍贵藏书赠送亚院图书馆。张家础在廖章然陪同下,请李岳峰君向陈玉霞女士转达苏北华联亚院同人的谢意和敬礼。 (印尼苏北华联供稿2012年12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青少年园丁
伟大的父母 
潘玉如(IVANA HASJEM)初中三年级/IX–A 先达 卫理学校

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恩情大。因为有父母的保护和栽培,我们才能健康地成长。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限的。但子女对父母的爱是有限的。尽管我们有很多坏的习惯,父母都会耐心地教导我们,让我们改掉坏习惯;无论我们要什么,即使那个东西很难得到,父母都会想尽办法给我们。
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是不图回报的。即使我们要回报父母的恩情,一世都还不完的。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好好孝顺父母,好好努力学习,健健康康地长大,这就是我们作为子女向父母的回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的梦想
JESSICA SALIM  初中三年级/IX-A 先达 卫理学校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的人想成为一个科学家,有的人想成为一名教师。而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 
当一名医生是一项很伟大的工作。除了能帮助病人解除痛苦、战胜病魔,也能救活人的生命。 
虽然,要想成为一名医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但是,只要有信心,努力学习,相信自己,就一定会成功。所以,为了实现我的梦想,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地学习。 
但愿我的梦想会实现——成为一名医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湖南旅行
雅加达 陈丽雅(Valeria Tanoto)SMPK 6 Penabur 初中一年级

2012年12月19日,我参加 Winter Camp 去湖南长沙旅游。
这次冬令营活动,我们学校包括校长共有二十三人参加。
我们六点到飞机场,八点半动身,下午两点到广州。晚上十点动身,十二点抵达长沙。当时天气非常冷。我们住在 Lushan 旅馆。我和 Yuki 同学住一间房。

    我们的活动是在湖南大学读中文课,也学剪纸;我们去韶山,参观了毛主席的故居,后来,在长沙,我们也去看了毛主席的雕像和雷锋纪念馆。
我们还去张家界玩。老师说 Avatar 电影是在那里拍的。在那里第一次看下雪,很高兴、很好玩。我们上很高的电梯,看到很多山,很美。我们在张家界住一晚。

回到长沙,我们买了一些要带回印尼的东西。老师送给我们很多中文书,我们玩得很高兴。
2012年12月30日,晚上九点,我们回到了雅加达。

脑筋急转弯——空闲时动动脑筋——谜底下期揭晓(网络转载)
1.太平洋的中间是什么?   2.经理不会做饭,可有一道菜特别拿手,是什么?   
3.有一个字,人人见了都会念错。这是什么字?

《园地》第12期谜底揭晓——
1.谁是万兽之王?(动物园园长)
2.什么时候有人敲门,你绝不会说请进?(在厕所里)
3.用铁锤和枕头打头哪一个比较痛?(头比较痛)



《园地》第12期 “汉语魅力” 填字游戏(五)揭晓
乡壁虚造 造化小儿 儿女情长 长歌当哭 哭天抹泪 泪干肠断 断鹤续凫 凫趋雀跃 跃然纸上 上树拔梯 
梯山航海 海枯石烂 烂若披锦 锦绣前程 程门立雪 雪虐风饕 饕餮之徒 徒劳无功 功败垂成 成千上万 
万象森罗 罗雀掘鼠 鼠窃狗盗 盗憎主人 人莫予毒 毒手尊前 前因后果 果于自信 信赏必罚 罚不当罪 
罪恶昭彰 彰善瘅恶 恶贯满盈 盈科后进 进退两难 难分难解 解甲归田 田月桑时 时和年丰 丰取刻与 
与世偃仰 仰人鼻息 息息相通 通权达变 变化无穷 穷途末路 路不拾遗 遗臭万年 年深日久 久悬不决 
决一死战 战天斗地 地利人和 和而不唱 唱筹量沙 沙里淘金 金屋藏娇 娇生惯养 养精畜锐 锐不可当 
当头棒喝 喝西北风 风雨同舟 舟中敌国 国色天香 香火因缘 缘木求鱼 鱼龙混杂 杂七杂八 八拜之交 
交头接耳 耳鬓斯磨 磨砖成镜 镜花水月 月旦春秋 秋高气爽 爽然若失 失惊打怪 怪诞不经 经久不息
息事宁人 人言啧啧 啧有烦言 言必有中 中庸之道 道路以目 目瞪口呆 呆头呆脑 脑满肠肥 肥马轻裘 
裘弊金尽 尽力而为 为富不仁 仁至义尽 尽心竭力 力透纸背 背道而驰 

“汉语魅力”填字游戏(六)请在下列每个成语接龙里各填上两个字,看你填对几个?
驰_ _外 外_ _差 差_ _意 意_ _外 外_ _方 方_ _盖 盖_ _双 双_ _下 下_ _始 始_ _一 一_ _振 振_ _呼 呼_ _雨 雨_ _餐 餐_ _宿 宿_ _清 清_ _欲 欲_ _予 予_ _求 求_ _卜 卜_ _夜 夜_ _户 户_ _蠹 蠹_ _折 折_ _槁 槁_ _落 落_ _方 方_ _乱 乱_ _玉 玉_ _清 清_ _月 月_ _食 食_ _肥 肥_ _高 高_ _座 座_ _席 席_ _下 下_ _例 例_ _简 简_ _要 要_ _价 价_ _城 城_ _鼠 鼠_ _肠 肠_ _满 满_ _枕 枕_ _流 流_ _徙 徙_ _妻 妻_ _小 小_ _营 营_ _弊 弊_ _清 清_ _水 水_ _夫 夫_ _随 随_ _使 使_ _愚 愚_ _知 知_ _礼 礼_ _来 来_ _拒 拒_ _非 非_ _任 任_ _亲 亲_ _间 间_ _发 发_ _裂 裂_ _茅 茅_ _开 开_ _锋 锋_ _向 向_ _泣 泣_ _雨 雨_ _片 片_ _狱 狱_ _宝 宝_ _回 回_ _照 照_ _科 科_ _身 身_ _倍 倍_ _行 行_ _卧 卧_ _胆 胆_ _寒 寒_ _华 华_ _扬 扬_ _去 去_ _精 精_ _结 结_ _私 私_ _念 念_ _兹 兹_ _大 大_ _趋 趋_ _势 势_ _立 立_ _照 照_ _虎 虎_ _腰 腰_ _贯 贯_ _陈 陈_ _调 调_ _舌 舌_ _枪 枪_ _雨 雨_ _青
青_ _蓝 蓝_ _玉 玉_ _当 当_ _彩 彩_ _鸦 鸦_ _闻 闻_ _起 起_ _生 生_ _扯扯_ _纤 纤_ _疾 疾_ _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诗的园地
回家乡 
先达 黄光穆

离别家园卅年
孤叶飘落片片
往事病苦情难填
不知不觉泪满脸
浪子的眼泪谁来怜

何时重回故乡,何时重回
爷娘啊!我的兄弟姐妹
我已恨 我已悔
浪迹天南地北
我要接受责备

只求您能了解与宽恕
为了生活奔前途
为了改变命运有建树
走遍茫茫天涯路
谁来安慰,谁来帮助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忧我食,忧我寝
留下破碎的心
道路曲直走不尽
今后又将往何处行

恋土恋乡恋家
家乡啊!我要回家
重享旧日家乡之欢乐
故乡情永放不下
印尼苏北西玛仑昆先达

对未来校友会改选祈望
陈永和
当上老大真难为,
才德兼疏无钱威。
力不从心岁已大,
重任难成心有愧。
承前启后把浪推,
指望教育培新穗。
古道热肠献功德,
千古流芳子孙贵。

朝夕海滨乐
胡文德
脚踩长滩银沙湿,五彩朝阳人赋诗。
篝火鱼香犹未尽,夕阳已报客归时。

参加先达老人会聚餐后有感
雅加达 小禾

先达老人多创新,月月相聚情温馨。请看多少有幸人,天南地北话古今。
老人相聚缘份定,时光一去不留情。及时行乐求幸福,增添晚霞更美景。
今日有幸聚餐厅,新知旧雨恭欢迎。感动心语寄会友,加强友谊驻长青。
老郑言词最动听,人生经验又丰盈。天文地理样样通,胜读书卷艰苦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全文从头至尾全是yi 声,听者不知所云,但从文字上看也是一篇完整的故事,也不失诙谐幽默,请看原文与翻译成的白话文:
易姨医胰
易姨悒悒,依议诣夷医。医疑胰疫,遗意易姨倚椅,以异仪移姨胰,弋异蚁一亿,胰液溢,蚁殪,胰以医。易
胰怡怡,贻医一夷衣。医衣夷衣,怡怡奕奕。噫!以蚁医胰,异矣!以夷衣贻夷医亦宜矣!
译文
一位姓易的阿姨整天精神不佳,听从了大伙的意见去瞧一位外国医生。医生认为可能是胰脏有病,叫易阿姨靠在椅子上,以特殊的仪器给她移动胰脏,并注射进去一亿只特殊的蚂蚁。结果胰脏内液体外溢,蚂蚁全死去,胰脏的病就好了。易阿姨非常高兴,送给医生一套洋装。医生穿上洋装,既心情愉快又精神抖擞。啊!用蚂蚁来医治胰病,多奇特啊!用洋装来赠送洋医生,又是多么适宜啊!(网络转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古代诗词欣赏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南唐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降宋后封违命侯。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这是他的绝笔词,相传七夕之夜中命歌伎唱此词,宋太宗知道这件事后,赐酒将他毒死。李煜被毒死之前。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你知道祖先定12生肖的意义吗?
有一次,我参加接待了一个由欧洲贵族组成的参访团。他们中的大多数跟王族有亲戚关系,非常有学问和修养,待人彬彬有礼,但他们的修养背后隐藏着一种傲慢。最后一天聚餐,可能酒喝多了,这些贵族的言谈举止变得比较率性。席间,一位德国贵族站了起来说:你们中国人,怎么属什么猪啊,狗啊,老鼠啊!不像我们,都是金牛座,狮子座,仙女座……真不知你们祖先怎么想的!众人听了哈哈大笑,还互相碰杯,先前的优雅完全不见了。
按理说,人家在骂你的祖宗了,你即使想不出话反击,起码可以掀桌子啊!但是,所有在场的中国人都不吭声,也可能是没有反应过来。我站了起来,用平和的语气说:是的,中国人的祖先很实在。我们十二生肖两两相对,六道轮回,体现了我们祖先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这时,现场气氛慢慢安静了下来,不过,贵族们的脸上还是一幅满不在乎的神情。
我说:第一组是老鼠和牛。老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奋。智慧和勤奋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如果光有智慧,不勤奋,那就变成小聪明;而光是勤奋,不动脑筋,那就变成愚蠢。这两者一定要结合。这是祖先对我们第一组的期望和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一组。
第二组是老虎和兔子。老虎代表勇猛,兔子代表谨慎。勇猛和谨慎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才能作到胆大心细。如果勇猛离开了谨慎,就变成了鲁莽,而没了勇猛,就变成了胆怯。这一组也非常重要,所以,放在第二位置上。我看着这些贵族,补上一句:当我们表现出谨慎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中国人没有勇敢的一面。
看着大家陷入沉思,我继续说:第三组是龙和蛇,龙代表猛,蛇代表柔韧。所谓刚者易折,太刚了容易折断,但是,如果只有柔的一面就易失去主见,所以,刚柔并济是我们的祖训。
接下来是马和羊,马代表勇往直前,羊代表和顺。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直奔目标,不顾及周围环境,必然会和周围不断磕碰,最后不见得能达到目标。但是,一个人光顾及和顺,他可能连方向都没有了。所以,勇往直前的秉性,一定要和和顺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是祖先对我们的第四组期望。
再接下来是猴子和鸡。猴子代表灵活,鸡定时打鸣,代表恒定。灵活和恒定一定要紧紧结合在一起。如果你光灵活,没有恒定,再好的政策也得不到收获。一方面具有稳定性,保持整体和谐和秩序,另一方面有能在变通中前进,这才是最根本的要旨。
最后是狗和猪。狗代表忠诚,猪代表随和。一个人如果太忠诚,不懂得随和,就会排斥他人。反过来,一个人太随和,没有忠诚,这个人就失去原则。无论是对一个民族的忠诚,还是对自己理想的忠诚,一定要与随和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样才容易保持内心深处的平衡。這就是我們 中國 人一直堅持的外圓內方,君子和而不同。 
解释完毕,我说:最后,我很想知道你们的宝瓶座,射手座等星座体现了你们祖先对你们的哪些期望和要求? 也希望不吝賜教。 " 
这些贵族们很长时间都没有说话,全场鸦雀无声!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能聽見。
最後貴族們紛紛由衷地表示對中國人和中國人的祖先非常敬佩:
“ 沒有想到中國的十二生肖有這麼深刻而實在的意義。”(网络转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庄则栋的最后时刻:摘下人生决赛的“金牌”  
记者 韩凯 张中江

      2013年2月10日,中国乒坛宿将、中美乒乓外交功臣庄则栋,在与癌症病魔作了顽强抗争后,终因治疗无效,于当日下午17点06分在北京病逝,终年73岁。为中美“乒乓外交”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球王”庄则栋,在与癌症病魔抗争5年后,以其乐观豁达、顽强拼搏的精神,书写了自己传奇人生的最后一幕。 
佑安医院:最后的决赛场
庄则栋于2006年出现血便等症状,一度被误诊为痔疮,2008年才被确诊为癌症晚期。之后,他得到北京、上海多所医院的全力救治,“走到哪里都是绿色通道”。

2012年8月下旬,相当于肝脏7/8已被肿瘤“占据”的庄则栋找到原国家体委老领导徐才的女儿、原北京红十字会党组书记韩陆表示:“希望减少痛苦,有尊严地离去,不给组织和家庭增加负担。”韩陆找了不少医院后,才将庄则栋介绍入住能做微创消融手术的北京佑安医院。
据庄则栋医疗团队负责人郑加生主任介绍,庄老来时病情已危重。半年来,医院先后对庄老进行了五次CT引导下的肝脏射频消融手术,初期效果不错。“尽管我们是直接为庄老救治的团队,但背后是受社会各界的重托,所以我们一直竭尽全力。”
由于病情发展及术后反应和并发症,庄则栋黄疸时高时低,食欲低下,体质极为虚弱,近一个月无法再做进一步消融手术治疗。尽管院方邀请院外专家会诊,采取了多种措施,庄老身上癌细胞的扩散转移还是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郑加生同时是中国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他认为,庄则栋能坚持这半年,微创消融手术还是起了很大作用。
中国乒乓球协会的刘威看望庄则栋后感慨:“所有能拿到世界冠军的乒乓球运动员,都具有超强意志。在上万观众呼喊的球场,打到20比20平时,拼的就是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这半年与病魔做斗争的过程,我从庄则栋和医护人员的身上又看到这种‘永不放弃、永不言输’的体育精神。”
正如“守护”庄则栋的好友们说:“庄老从入院起,就如同进入了最后的决赛,天天都是‘20比20平’。在这场生死较量的拉锯战中,我们与他在一起,顽强坚持了近半年,撑到蛇年第一天,十分来之不易。”
坦然面对生死 与病魔最后一搏
面对不断发展的病情,庄则栋淡定地说:“我一直要求不要对我隐瞒,自己深知目前的危重程度。我能做的就是全力配合医务人员,与病魔最后一搏。”
2月4日中午,庄老病情恶化。他把记者叫到病床前,平静地说:“对待生死,我很想得开。我走后,不要办什么追悼会,让大家挺劳累,大老远跑到八宝山。其实武则天的无字碑就很高明,有的人还要计较‘贡献’还是‘重大贡献’的区别。真正的评价是在人们的心中。”
     他还让记者从病房里找出一本文怀沙的著作,庄老不停地翻页,用颤抖的手指着书中他最欣赏的那句话念道:“人类最高的学问:谦虚和无愧,善良和虔诚。”医务人员对“庄氏生死观”大为赞赏,称之为“战胜病魔最重要的正能量,值得广大癌症患者学习”。
敦子夫人:庄老晚年幸福的“长明灯”
    佐佐木敦子这位当年为爱情放弃日本国籍的女性,与庄则栋结婚26年来相濡以沫。敦子不愧是庄则栋晚年幸福的“长明灯”。在庄则栋患病后,她一直跟随丈夫左右,日夜陪护,精心照料,无微不至。庄则栋曾用“生死相依”来描述与夫人的感情:“做完手术以后,我还不能动,拉屎撒尿全部是她管。”记者亲眼目睹,敦子夫人担心矿泉水凉,先喝一口,然后嘴对嘴喂给丈夫。
重病中的庄则栋最放心不下的也是夫人。“妻子现在没有医保,没有工资,如果一碰到困难,就会非常麻烦。作为丈夫,她能为了我连国籍都不要了,我能不考虑她吗?”老人说这话时眼眶噙满泪水,夫人则早已泪流满面。   与庄则栋相交甚笃的文怀沙感慨:“敦子夫人得到庄则栋的爱,她是幸福而富有的,今后我有饭吃,她就饿不着。”   8日中午,庄则栋病情急转直下,院方通知家属考虑准备后事。在佐佐木敦子赶回家中取衣服的两个小时里,庄则栋不断用微弱的声音呼喊着夫人的名字,执意让人用手机拨通她的电话:“敦子,你快回来吧,不然咱们就见不上了。”敦子赶回病房后,他才安静下来,闭着眼睛紧紧拉着敦子的手。同时伸出另一只手,让儿子庄飚握住。守在身边的人问道:“你拉的是谁的手?”庄则栋回答说是前妻,站在旁边的鲍蕙荞赶紧上去,从庄飚手里接过庄老的手:“我是蕙荞。”除夕夜,鲍蕙荞还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带到病房,“敦子夫人太劳累了,我们怎么也要吃顿团圆饭。”
亲人眼中的庄则栋:他做人做得挺帅的
    两位专程从日本赶来的内弟,谈到对姐夫的印象说:“庄先生是世界冠军,相当了不起。但他平易近人,关心别人;与姐姐的异国姻缘,在日本也有很高知名度。”

    与庄老认识十几年的首都体育“三老”(老运动员、老教练、老体育工作者)协会杨丽萍认为,“庄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品质。他能够忍辱负重,不管别人说什么,都能面对,有大将风度。”
    庄飚谈到父亲时说:“我这辈子没怎么见过我爸。但我很佩服父亲。一个人这辈子做到这份上,不是常人所及的。他做人做得挺帅的,骨子里有股霸气。”女婿对他的评价是:“一个豁达、乐观的人,见过大风大浪,从不怨天尤人。”即便在重病期间,庄则栋仍关心时局变化。他每天都看电视、上网了解新闻,还经常与别人讨论时下热点话题。
临终最想致电文怀沙和范曾
    生病期间,庄则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爱心。国家体育总局新老领导和许多当年的老队员十分关心他的病情,有的打电话,有的送贺卡,有的托人带话。李富荣、姚振旭、梁友能等前队友到医院表示慰问。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北京市教委、首都体育“三老”协会、北京市少年宫等单位负责人多次探望。文艺界的老演员及社会知名人士也纷纷到医院慰问。庄老曾经教过的原国家队队员李鹏从日本赶回,在恩师临终前见了一面。
为庄老的治疗和经费问题,北京市教委系统多方协调,市社保部门尽量关照。国家体育总局送去自费药补助,还从2009年开始每月发给他4000元人民币。庄老放化疗过程中的自费部分,经中央领导批示,从专项经费中得以解决。对此,庄则栋多次表达谢意,感到“很知足”。
病危时的庄则栋,最想打电话给两位文化大家——文怀沙和范曾。在住院后不久,被庄则栋称为“尊敬的恩师和大哥”的范曾,几次从国外打来电话,极为关心。文怀沙曾到医院探望。他说:“庄则栋不论此岸、彼岸,不论天上、人间,都是中华的精英,了不起的人杰。他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
9日早,庄则栋已出现临终前的多种症状,但他仍然坚持着。上午10点多,他急切盼望见到的国画大师范曾来到病榻前,不仅送来了给他的题字“小球推大球,斯人永不朽”,而且还用时20分钟为他画了一幅素描画。庄则栋出乎人意料地坚持坐起来,极力睁大眼睛,力求给人留下自己最佳状态的形象。
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在得知庄则栋去世后,在微博上表示悼念:“小庄,一路走好!”国乒教练、队员也集体发微博表示对这位前辈的哀悼和怀念。
不仅是各界名人,很多与庄则栋素昧平生的普通人也关注和帮助着这位中国乒坛功勋人物。松下集团为庄老安装了能热水冲洗的座便器,联想集团派人免费修理电脑。还有些老街坊,经常做出可口的饭菜坚持给庄则栋送饭。在内联升鞋店工作了42年的老职工李久恒执意自己出钱并为庄老挑选了一双棉鞋,
“我特别佩服庄则栋。让庄老穿着我送的鞋走,是我一生的荣耀”。(网络转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an Joe Hok陈有福(印尼羽毛球健将)
Tan Joe Hok adalah sang perintis,seorang pionir.Dialah yang membuat Indonesia
Menjadi raksasa bulutangkis dunia.
Atlet keturunan etnis Tionghua itu merupakan orang pertama Indonesia yang
Merebut piala Thomas pada tahun1959.Dia pula orang pertama Indonesia yang
Merebut mahkota tunggal All England tahun 1959. 
TAN Joe Hok menorehkan sejarah setengah abad lalu.

Ia pemain bulu tangkis Indonesia pertama yang menjuarai All England dan meraih medali emas Asian Games. Bersama enam pebulu tangkis lain – Ferry Sonneville, Eddy Yusuf, Olich Solihin, Lie Po Djian, Tan King Gwan, dan Njoo Kim Bie - Tan juga memboyong Piala Thomas untuk pertama kali ke Tanah Air.
Kini 72 tahun usianya. Berpuluh tahun menggantungkan raket, Tan berjuang di lapangan yang lain: merobohkan tembok diskriminasi yang membuatnya merasa dipinggirkan sekaligus dilupakan. Di tengah prestasi yang kerontang kini, bulu tangkis Indonesia perlu menengok kembali cerita Tan.Kepada Tempo , ia menuturkan kisah hidupnya yang berwarna.
SAYA dilahirkan di zaman yang salah. Tak seperti di zaman kini yang serba tersedia, saya mulai menekuni bulu tangkis pada kondisi yang serba terbatas. Saya tak punya raket, lapangan bulu tangkis bersemen tak ada, untuk berlatih di klub pun harus menempuh jarak yang jauh menggunakan sepeda.. Dan ketika pertama kali ditunjuk sebagai salah satu anggota tim Piala Thomas, saya berangkat ke lapangan udara Kemayoran menggunakan becak.

Ini cerita seorang Tan Joe Hok.
Mungkin orang hanya tahu saya orang pertama yang menjuarai All England,pada 1959, dan meraih medali emas Asian Games tiga tahun kemudian. Saya dan enam pemain lain juga merebut Piala Thomas untuk pertama kali, pada 1958. Nama saya pun diulas panjang-lebar di majalah Sport Illustrated -majalah olahraga bergengsi di Amerika - ketika saya berusia 22 tahun. Saya disebut sebagai pemain tak terkalahkan.Namun, di balik sukses itu, saya sebenarnya hanya rumput liar yang mesti hidup disegala keadaan.
Saya lahir di zaman malaise yang waktu itu baru berakhir. Tepatnya pada 11 Agustus 1937. Saya anak kedua dari enam bersaudara. Ayah saya,Tan Tay Ping (almarhum), bekerja sebagai pedagang tekstil yang harus sering meninggalkan keluarga untuk mencari nafkah. Kondisi ekonomi keluarga kami kekurangan. Untuk membeli beras, kami harus antre. Sejak berumur lima tahun, saya sudah terbiasa antre beras sendirian.Ketika umur saya menginjak enam tahun, pasukan Jepang belum lama masuk Indonesia . Saya masih ingat bagaimana pesawat-pesawat Jepang yang berseliweran di atas kampung kami di Jatiroke, Jatinangor, Sumedang,ditembaki tentara Belanda. Kedatangan Jepang itu membuat hidup kami makin susah. Berkali-kali kami harus mengungsi.Kami pernah tinggal di Tasikmalaya sebelum menetap di Kota Bandung . Dikota itu awalnya kami tinggal di Gang Kote. Di sanalah awalnya saya mengenal bulu tangkis.Saya sering melihat ibu saya, Khoe Hong Nio, bermain bulu tangkis dengan para tetangga di sebuah lapangan di Gang Sutur, tak jauh dari gang rumah saya.Ketika peristiwa Bandung Lautan Api meletus pada 24 Maret 1946, kami harus mengungsi lagi karena perkampungan dibakar. Sampai akhirnya, kami mendiami sebuah rumah di Jalan Ksatrian 15, Cicendo, Bandung .  Sebuah rumah amat sederhana berpekarangan luas. Di pekarangan itulah ayah saya membuat lapangan bulu tangkis sederhana, lapangan berdasar tanah dengan garis terbuat dari bambu.Setiap hari lapangan itu tak pernah sepi. Sejak pagi sampai malam,keluarga dan paratetangga bergantian bermain badminton di sana.Saya,yang waktu itu berusia 13 tahun, cuma jadi anak bawang yang ditugasi membawa kok dan raket. Keseringan menonton membuat minat saya bermain bulu tangkis makin besar.Sayangnya, saya tak punya raket.Sebagai pengganti raket, saya gunakan
kelom (sandal dari kayu) milik ibu saya. Dengan kelom dan kok bekas yang bulunya tinggal tiga lembar, saya sering mengajak pembantu kami, Mang Syarif, bermain badminton bersama.
Ternyata banyak yang memuji kemampuan saya bermain bulu tangkis.Mereka mengatakan gerakan kaki dan tangan saya cepat sekali. Orang yang sudah bermain puluhan tahun pun gampang saya kalahkan. Saya tak mengerti teknik. Tapi, soal gerakan kaki, saya belajar dari pertandingan tinju yang sering saya saksikan di Bandung . Saya sangat terkesan dengan gerak kaki petinju itu. Lalu saya meniru dengan latihan skipping. Sebagai rumput liar, saya yakin, saya pasti bisa bermain bulu tangkis.
Suatu hari Lie Tjoe Kong, pemain bulu tangkis Bandung , memuji bakat saya.Dia mengajak saya masuk Blue White, klub bulu tangkis terkuat di Bandung .Blue White inilah cikal-bakal Klub Mutiara yang di masa depan menghasilkan pemain hebat, seperti Christian Hadinata, Imelda Wigoena, dan Ivanna Lie.Saya pun tak menyia- nyiakan kesempatan itu dengan berlatih saban hari.Saya berlatih sejak pukul lima pagi.
 Dari Jalan Ksatrian, kami pindah ke Jalan Gedung Sembilan, Pasir Kaliki.Di sana tidak ada lapangan bulu tangkis. Saya harus berlatih di lapangan bulu tangkis PB Pusaka diJalan Kiara Condong, sekitar lima kilometer dari rumah saya. Meskipun bangunannya terbuat dari bilik, lapangannya cukup bagus karena sudah dipoles semen.

Salah satu teman latihan saya di PB Pusaka adalah Tutang Djamaluddin.Setiap akan berlatih bulu tangkis, saya dan Tutang naik sepeda ontel dari rumah masing-masing sambil memegangi raket tak bersarung dan tiga kok yang dibungkus kertas koran. Dari sinilah karier saya sebagai pemain bulu tangkis terus melesat. Berkali-kali saya ikut kejuaraan dan selalu menang.Saat 15 tahun, saya menang di Kejuaraan Bandung .
Selanjutnya, saya mulai mengikuti kejuaraan nasional. Dua tahun kemudian,pada 1954, saya jadi juara Indonesia, mengalahkan Njoo Kim Bie, pebulu tangkis dari Surabaya yang saat itu sedang tenar dan terkenal dengan smash-nya yang mematikan.
Dua tahun berikutnya, giliran pemain terkenal Eddy Jusuf yang saya kalahkan.Saya juga diundang mengikuti pertandingan di India Timur, Bombay , New Delhi ,Calcutta , Ghorapur, dan Jabalpur pada 1957.Saya selalu menang.Dan yang paling tak terlupakan adalah ketika saya, Olich Solihin, Lie Po Djian,Tan King Gwan, dan Njoo Kim Bie terpilih sebagai tim pertama Indonesia untuk merebut Piala Thomas 1958. Kebahagiaan saya makin berlipat ketika akhirnya kami berhasil memboyong piala bergengsi itu. Kemenangan pertama tim Indonesia di Thomas Cup pun disambut meriah dengan tabuhan beduk dimasjid, dentingan lonceng di gereja, serta disiarkan di radio. Kami juga diarak dari Jakarta ke Bandung , lewat Puncak. Jalan saya sebagai pemain bulu tangkis kian mulus.Ketika menjalani tur ke beberapa kota di India , saya bertemu dengan Ismail bin Mardjan, salah seorang juara ganda All England asal Malaya yang tinggal di Singapura. Ismail tidak hanya menjadi kawan seperjalanan saya,
tapi sudah saya anggap sebagai kakak. Kami berkeliling India lebih dari setengah bulan.
Ismail memberi saya nasihat: ”Joe Hok, kamu bisa jadi pemain nomor satu di dunia.Berlatihlah lebih giat. Tapi, begitu sudah juara, sebaiknya berhenti.Jangan hidup seperti saya.” Saya tak pernah lupa kata-kata itu.
Ketika saya singgah di kediaman Ismail di Singapura, saya menemukan jawaban mengapa Ismail tak mau nasib saya seperti dia. Ismail ternyata hidup dalam kemiskinan. Rumahnya terletak di perkampungan kumuh di dekat kali yang hitam dan berbau. Maklum, Singapura kala itu belum seperti sekarang. Untuk menyambung hidup, dia bekerja sebagai anggota satpam. Melihat kondisi Ismail, saya langsung bertekad tak mau jadi pemain bulu tangkis selamanya.Saya ingin hidup lebih layak.
Setelah berturut-turut meraih kemenangan di kejuaraan All England, Kanada,dan Amerika Serikat, saya memutuskan menggantung raket. Saya tak kembali ke Tanah Air, tapi langsung menuju Texas , Amerika. Saya mendapat beasiswa untuk kuliah diBaylor University , jurusan Premedical Major in Chemistry and Biology.Untuk biaya hidup sehari-hari, saya bekerja serabutan. Apa saja saya kerjakan, termasuk menjadi petugas pembersih kampus yang dibayar satu jam 50 sen dolar. Saya bekerja delapan jam agar bisa menyambung hidup. Saat itu untuk makan sekitar satu dolar. Saya mau menjalani pekerjaan itu demi selesainya studi saya. Saya tak ingin nasib saya seperti Ismail.
Tapi rupanya panggilan untuk terus bermain bulu tangkis tak bisa diredam.Saat menjalankan studi di Baylor (1959-1963), saya masih sempat pulang untuk mempertahankan Piala Thomas di Jakarta pada 1961 dan di Tokyo pada 1964.Bahkan, pada 1962, saya juga pulang untuk Asian Games dan menjadi atlet bulutangkis pertama yang meraih medali emas di arena Asian Games.
Saya akhirnya memilih tinggal di Tanah A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