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先达通讯(第138期)

2013-3-21 17:1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147| 评论: 0|来自: 北京先达校友会

摘要: 先 达 通 讯(第138期)《先达人社区网站》北京先达校友会 www.siantarpeople.org 2013年3月14日
第2页
深切缅怀黄耀华(马达)先生
先达人网站编委会  张甲军  
惊悉香港先达联谊会黄耀华(马达)先生不幸逝世,我非常悲痛。他不仅是香港先达联谊会的热心会员,也是我们先达人网站(www.siantarpeople.org)的金牌会员、热心读者。他一直以来都很关注先达人网站的建设。先达人网站自2010年5月创建以来,他是第一批注册的忠实会员,他以“马达”为笔名,为先达人网站上传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文章、图片和视频,他是先达人网站会员中含金量最高的金牌会员,对先达人网站的发展建设作世了突出贡献。
2011年初,马达先生不幸被检查出患了食道癌,后来在珠海做了手术。在病魔面前他非常坚强乐观,在病榻中还为先达人网站发稿和上传图片、视频。在手术和治疗了两个多月之后,2011年3月3日,马达在先达人网站的个人博客(日志)上发表了一篇《我回来了》的日志,写的非常生动感人,现摘要两段如下:
我回来了!
我暂别电脑已经有两个多月了,  因为我去参加一场“马拉松”竞赛,入住医院,并于01.18.做了食道癌的切除手术,历时3小时20分,手术非常顺利而且成功!感到欣慰的是:在手术前的体检中,没有发现癌细胞转移到其它器官。
在我回香港后,春和、静成、巧娇、木光等乡亲有打电话来问候,使我内心感到非常温暖和鼓励,增强了我战胜病痛的决心和信心!在此,谢谢大家对我的关爱!我与癌症作斗争仅仅是开始,往后要走的路还很漫长,这场战斗,谁取得最后的胜利,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我会继续把这场“马拉松”竞赛进行到底!我一定不会辜负乡亲们对我的期望,我会坚强地继续走下去!
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经过这段时间的休养,我的体能正在逐步康复中,看来还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才可完全康复,但是,我随时准备投入战斗!今天,完成这篇稿子,也是自我测试的方式,说明我可以根据情况随时投入战斗!最后,衷心感谢所有关爱我的校友、乡亲们,再次对大家说声:谢谢!!
是啊,马达先生在病魔面前就像一名坚强无畏的战士,无坚不摧,勇往直前。
多么坚强的老人!多么深情的先达乡亲!后来的近两年中,他也的确是在坚毅顽强、乐观豁达地和疾病抗争。在他手术治疗后回到家里继续治疗和养病的两年中,他又在先达人网站的个人空间中(马达的日志),发表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文章、图片和视频,并且在日志中还密切地关注着祖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和建设,为神舟九号载人飞天的壮举欢欣鼓舞。
我和马达在香港曾有过愉快会面和交谈,他对先达人网站提出过很好的建议。我非常怀念我们那次在香港的愉快会面和交谈,他对网站的栏目设置、版面编排、照片视频的上传和处理等,都提出过很好的建议。我们一直期待着他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在网站上发布,没想到他这么快就离开了我们。
马达先生离开我们了。他的音容笑貌一直留在我脑海,挥之不去,我一直深深地缅怀着这位慈祥的老人继而良师益友,时常回忆起我们一开始在网上的相识、沟通交谈、探讨问题和后来在香港愉快会面、亲切交谈的场景。
作为先达人网站的编辑,我对经常登录网站阅读的网友和热心读者,就格外关注和感到亲切。香港的会员马达先生是先达人网站最早注册的会员之一,是登录次数最勤,发帖回帖最多,对网站的建设与维护,最热心呵护的网友之一。他时常提出好的建议,是我们网站金牌会员。
2010年10月,我和同事一道去香港参加和采访香港先达联谊会13周年会庆联欢活动,终于在香港见到了神交已久的黄耀华先生。年逾七旬的老人,近一米八的个头,清瘦挺拔,神采奕奕,精神矍铄。手里拿着相机,脖上套着摄像机,戴着玳瑁架眼镜,一幅文人气质和记者模样。随着我们为意外会见而惊喜的一个不由自主的热烈拥抱,一下子把我们这两个素昧平生的网友的心灵距离拉近了。我们坐下来,仿佛相识多年老朋友一样的,亲切地交谈起来,是浓浓的先达情结和共同弘扬先达精神的愿望,把我们联接在一起了。马达先生真不愧是我们的金牌会员,一见面就夸赞先达人网站开办得好,同时向我们提出他的一些见解和建议,还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香港先达联谊会的情况。
香港先达联谊会德华副会长介绍说,黄耀华先生六十年代回国后在武汉教书多年,退休后回到香港定居。他在香港先达联谊会虽没有担任职务,但他非常热心参与先达联谊会的各种活动,义务地为联谊会做了很多工作,是联谊会的热心会员。在那次会庆联欢活动结束后,德华副会长还特意安排黄耀华先生参加了我们网站编委会在港编委的座谈会,会上他又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好的建议和设想。
马达先生离开了我们,这不仅是香港先达联谊会的损失,也是先达人网站的损失,我们失去了一位好网友,网站失去了一位金牌会员。我们沉痛悼念马达先生,深切缅怀马达先生。让我们努力把先达人网站办得更好,以告慰九泉下的马达先生,并以本文寄托哀思,缅怀尊敬的马达先生。

怀念父亲陈水彪
旧金山  陈达庆  
父亲陈水彪,母亲陶少棠都是先达人。他们对先达的思乡情念,从我的名字即一目了然。我1958年出生于重庆。爸妈从先达谈恋爱到重庆结婚生子。达庆就是爸妈爱情的结晶。
父亲离开我们已有二十四年。他一生中最宝贵的二十年却是在与疾病抗争中度过的。当我步入和他相仿的年龄段时,常常怀念他,敬佩他。
父亲不但以顽强的毅力争取健康,而且自始至终都在尽着做父亲的责任,培养子女。我和妹妹能够上完大学,我在上世纪80年代能出国留学等等,都是和他的努力分不开的。
他失去健康后深知健康之重要。生病前,我刚六、七岁,他在中联部门前的大河里教会我游泳。生病后,更是鼓励我每年夏天去这条河或其上游八一湖游泳。我是最早一批下水,最晚一批上岸的游泳爱好者之一。冬天,他千方百计从朋友中索要两双旧冰鞋,鼓励我学滑冰。后来也买了冰鞋。这在那物质贫乏的年代,实属不易。
上中学后,我爱上无线电。父母省吃俭用,创造条件,使我能自己组装半导体收音机。高中时就会组装九吋黑白电视机。那时黑白电视机在国内还是稀有品。他在家中第一次看电视,就看儿子自制的电视机。我猜想他当时也挺有成就感的吧。他为了让我能学好无线电专业,还特意联系在天津工作的无线电工程师陈宏昌(陈宏伟老师的弟弟)。我从宏昌叔叔那里学了不少知识,受益匪浅。为了让我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父亲还找各种机会创造条件,让我接触不同工作领域的叔叔阿姨们,像外交部的书海叔叔一家,北京师范学院的翁克敏叔叔一家,中央电台的王兰香阿姨、魏美昌叔叔一家……暑假时我去他们家串门,就像现在的孩子能参加各种夏令营一样开心,其情其景,令人难忘。
记得父亲还安排我小学时第一次坐火车去保定度暑假,鼓励我中学第一次乘轮船去大连旅游。
他病了,不能带我登长城,但他千方百计找机会让贵州来的王清海叔叔顺道带我去长城一游。要知道,70年代那时候,能去八达岭长城,对北京人来说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改革开放后,为能让我自费出国留学,父亲请在先达的侄儿(我的堂哥)陈炳煌出面为我做财务担保,使我顺利地拿到签证,进入美国大学。1986年我带着炳煌大哥给我的五千美元,踏上了自费去美国留学闯荡的征途。
这其间父亲还做了很多令人难忘的事。比如鼓励和辅导我和妹妹自学英语,如何准备高考,学会英文打字,写日记提高中文水平,甚至我们的婚姻大事等等,这一串串可圈可点的故事都是发生在他重病缠身、尿毒症夺去了他宝贵的一只眼睛的艰难岁月。
当我在美国回想起这些北京往事,当我久未提笔写中文,许多字跟我生疏时,我眼眶湿润了。父亲,您虽然重病在身,体形上不如健康男子汉,但您的意志、您的毅力和您所作所为,按现在流行语来说很够“MAN”,您是个硬汉!
您与病魔抗争了十几年。
许多先达的亲朋好友、中联部的同事、住院时认识的病友以及我的大学同学等等,他们都为您珍惜生命,逆境中享受人生,不放弃,关心国家大事,为子女成长尽心尽力而感动。这是您当时带给我们大家的正能量!这是您留给家人的一笔精神财富!
老爸,在您人生中的最后这二十年,You have done a good job! I am proud of you!您活得精彩!
我为有您这样的父亲而自豪庆幸!
最后,我谨代表家人向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们的海内外亲朋好友深深致意,并祝大家好运。

我家的先达缝衣车情缘
汕头  黄振坤   
前年,我和爱人回到阔别70多年的第二故乡——先达和三板头晋谒父墓,重游故地。母亲带我俩到我们两家原来的居处。爱人还能认得老家,她带我进一间平房说:她回国前和妈住在这里,常看妈用手摇车缝制衣服。
我家这台缝衣车,是1932年岳父在先达购买的,以手摇为动力,其外壳长55厘米,宽35厘米,高25厘米,使用时必须用椅子垫架。后带回国,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话得从头说起。
1905年,岳父21岁时因生活所迫,在汕头当“猪仔”被卖到苏门答腊日里种烟。他洁身自爱,嫖、赌、毒一尘不染,三年期满即上马达山以种菜为业。1920年才接我岳母到那里团聚。那时,全家的衣服、被、帐缝补都是她一针一线手工完成的。1930年来到先达做小生意,二年下来,收入颇丰,岳父便买这架缝纫机,以减轻岳母的劳动强度。
1933年举家转到三板头开杂货店,后来我家也从先达移来。那时,三板头只有一条大街南北走向。我家骏丰在南头,他家修合住中段,因是同乡,彼此便互相关照。时当地为荷兰殖民统治,华侨寄人篱下,且岳父是“一担挑鸡两头啼”,侨居地一家,祖国又一个家,加上自己时年50岁,因长期劳累过度和“淋冷水”,以致患哮喘病,便产生叶落归根之念。遂安排在家乡的侄儿到南洋接管生意,自己和岳母携带6个儿女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回国定居。归程,岳母特地把这架缝衣车带回,说到家了自有用处。果然,左邻右舍都夸这是“洋货”乃稀罕之物。最初几年,缝衣车主要是自家缝制衣服。到了1939年6月21日日军侵占汕头市,潮汕各地纺织工业因缺原料全都停产,市场布料断货,但农村旧衣市场却活跃起来,岳母便买来一些旧衣,通过缝衣车改装修旧再出售挣点微利。尤其是1943年大饥荒,百业凋零时期,确也起了辅助作用,使全家生活度过难关,故岳母称它是“救命车”。
1945年日本投降后,翌年新布上市,做新衣的人多起来,但专业裁缝店少。邻居和她的亲友知道她家有缝衣车,买来布料要求她代为缝制。此时,她的三女儿虽是十多岁的小姑娘,却已在她妈身边学得这门剪裁手艺。
新中国成立后,贯彻《婚姻法》,同姓可以通婚。1953年我和她的三女儿(出生于马达山)自由恋爱结婚,没有聘金、彩礼,岳母还把“先达缝衣车”给她带来使用。
在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岁月,我家的缝衣车是制新衣少,补旧衣多。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提高。现在我家的“先达缝衣车”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成为我家的“古董”了。

编者按:
《先达通讯》137期“汉字在香港的繁简体冲突”,由于电脑技术和校对不到位的原因,致使该用繁体字而不“繁”,结果体现不出“繁简体冲突”。
为此,编辑部决定重发此文,并向作者和读者致以深深的歉意。

汉字在香港的繁简体“冲突”
香港  林淑明  
汉字在香港,是繁体字,凡是简体汉字,在香港无论转载、翻印,一概“还原”为繁体字。于是,出现了这样的一种情况:把根本不是简体汉字的汉字,当成是简体汉字,硬是予以“还原”为 繁体。
例如侨刊《爱群简讯》,有一期把张琼郁的名字打成“张琼鬰”,把苏松仁的名字打成“苏鬆仁”,把远征的名字打成“远徵”。
电视新闻中,这种现象也常见。四月八日的电视新闻中,把中国驻伊朗大使郁红阳的名字打成“鬰红阳”。
四月九日,亚视的《微博》把沈荣华的名字打成“瀋荣华”。
《大公报》至少有如下三例:
例一:五月十五日的《云南德宏专版》内《奏响德宏文化强音》一文中,有句“傣剧产生于清道光、鹹丰年间”,咸丰皇帝惨被“鹹化”了。
例二:早在去年十月二十四日的《收藏天地》版内,《明代大型曲水流觞石刻》一文中,有句“曲折迥环的内槽东西对称,形成了幾个‘幾’字”。这件明代石刻,根本不可能“曲折迥环”出“幾”形来,显然是原文是内地版的简体“几”字,是石刻曲折廻环形成的,港报转载,根本“照翻”,将“几”字翻成了“幾”。
例三:今年六月一日A16版范太专访中,范太细述议会变迁,有句“立法会标语臨立”。这是硬把“林立”打成“臨立”,是硬把“臨时立法会”简称的“臨立”与“林立”混淆。
电视中此种现象常见。亚视五十五周年庆典中有歌者的一句唱词是“一口玉是国,一瓦千万家”,但是字幕上出现的,不是“一口玉”的“国”,而是繁体的“國”。
此外,有人以为“欲”字必是“慾”字的简体,逢“欲”还原繁体,于是“垂涎欲滴”变成“垂涎慾滴”,十分可怕。
连续剧有将“邢”姓打成姓“刑”;新闻界有人把“李后”改名“李後”。如此有把“五花茶冲剂”打成“五花茶衝剂”,“皇天后土”变成“皇天後土”之险。难怪内地高考、教育部统一规定作文不能用繁体字,可见倡议恢复繁体,认为繁体才是“正统”,确实不合时宜。
内地有两对妙联,原文简体字,其一是:
“谢添添添酒,比干干干杯”。
“比干”是商朝名相。此联如在香港转载,就变成“谢添添添酒,比干乾乾杯”。原联之妙尽失。如果“比干”之名也要逢简还繁,硬把比干之“干”当成简字,变成“比乾乾乾杯”倒也不错,“谢添添添酒,比乾乾乾杯”,可惜“比乾”不是人名,对不上谢添。
另一联是:
碧野田间牛得草,金山村里马识途,用了六个人名构成双关涵义,可谓妙不可言。
但是香港转载,把村里名字中的“里”字当简字“还原”成“裏”或“裡”,就成了“金山村裏马識途”,语义不失,却尽失双关之妙,也不再是人名。
香港如果要转载此两联,绝对不可“繁化”。
除了繁简体字造成的混乱之外,还有同音字造成的混乱,“李后”乱成“李後”,姓邢改姓“刑”之外,必须区别“冲开”“衝开”,“冲出”“ 衝出”,“少小离家”不是“小小离家”或“少少离家”,“启事”不可乱成“启示”,“秦王”不是“秦皇”,“紧逼”不是“紧迫”,“势在必行”不是“事在必行”。如果还有“海龙皇”,  岂是中国神仙界出现了反玉皇的大动乱?
至于形似造成的混乱,例如:“薛”与“薜”,常见于电视节目中。
12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