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3、驰聘上海滩

2013-7-5 13:38| 发布者: minnieli| 查看: 2532| 评论: 0|原作者: 王燕妮|来自: 王燕妮

摘要: 潘光旦1926年从美国回国以后,一直到1934年,都在上海从事教学及编辑杂志的工作。他先后在吴淞政治大学、上海东吴大学、上海光华大学、吴淞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大夏大学等学校讲授心理学、优生学、遗传学 ...

摒弃坏潮流  选择好潮流

这一时期,是潘光旦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写作和从事编辑工作,一直是他投身社会,关心现实的一种生活方式。1942年他在《刊物与潮流风尚》一文中,曾经写过一段话来总结自己的编辑生涯:“从中学时代到今日,一向没有离开过刊物的关系,或当一种刊物的一部分的编辑,或自己主持一种刊物,或应朋友的邀约,为一种刊物担负一些长期供给稿子的责任;至于兴会所及,为人家凑些零星的短稿,可以不必说了。二十多年来,除了读书和写成本的书稿外,最大的一部分光阴,可以说是消耗在刊物上。……我挨过别人的痛骂。我和主编翻过脸,终于教一种杂志关门大吉。我曾经不止一度的开罪于一种刊物的出钱的人,一面不免使刊物的经济发生问题,一面教主编的朋友左右为难;不止一种刊物,曾经因我而发生各种各样程度的困难,例如,暂停发售,横被搜查,以至于完全禁办。我自问是一个比较平和的人,我不喜欢挖苦别人,更不喜欢臭骂别人,说活如此,作稿更其如此;我自信我所开罪的不是人,而是当代很多人善于顺应而我则拙于顺应的潮流。

“不过我至今还相信一种刊物、一篇稿子的最大效用是消极的在纠正错误的潮流,积极的在开辟疏导合理的潮流。即使潮流是现成的,是白生白灭的,那至少他的责任是在摈弃坏潮流,选择好潮流。”

①《夔厣随笔》,244页,潘光旦著;潘乃谷、潘乃和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1月第一版。

 

胡圣潘仙  活跃一时

1927年前后,国民革命进入高潮时,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各地局势发生激烈动荡。不少大学教授:梁实秋、余上沅、徐志摩、丁西林、叶公超、闻一多、胡适等纷纷来到上海。这时,由胡适和徐志摩发起,组织“新月社”,创办《新月》杂志和新月书店。“新月”二字取自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一部诗集《新月集》。新月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其核心人物徐志摩、胡适、闻一多、梁实秋、罗隆基等无不才华横溢、风流倜傥,他们大多有留学英美的经历,尊重个性自由,倡扬民主、人权、公理、正义是他们共同的旨趣。然而这些人又都是具有独立精神和极有个性的,他们的性情、气质、才情迥异。“新月社”的各种活动集会多在潘光旦家里进行。梁实秋曾一度住在潘家,徐志摩称胡适之为胡圣,而称潘光旦为潘仙,取其独腿有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之风的意思。

新月社的成立一时间轰动文坛,后来被冠以“新月派”而载人史册。潘光旦积极参加新月社的各种活动,实际上担当的是重要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新月书店出版了一系列在中国文学史上比较出名并享有一定声誉的畅销书,而且也出版了一些历史、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这些书籍,直到现在仍然在各个领域中占有重要位置。如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徐志摩的《翡冷翠的一夜》、《巴黎的鳞爪》,闻一多的《死水》,梁实秋的《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陈西滢的《西滢闲话》;凌叔华的《花之寺》;陈衡哲的《小雨点》,沈从文的《阿丽思中国游记》、《好管闲事的人》、《蜜月》等。潘光旦的《小青之分析》(后改名为《冯小青》)、《人文生物学论丛》(后改名为《优生概论》)、《自然淘汰与中华民族性》也是由新月书店首次出版。

 

游刃于自然、人文、社会诸学科之间

在上海期间,潘光旦发表于《华年》周刊及其他杂志上的文章,游刃于自然、人文、社会诸学科之间,对民族、优生、宗教、教育都有涉猎。他就二十世纪30年代所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现象,进行鞭笞针砭,其中许多文字拿到现在来看,事隔70多年还依然不过时,如果略去发表年代,完全像是在评论现在的人和事。他对所谓“顺应潮流”如是说:“潮流就是风尚,它们是不一定有价值的。尤其在这个只普及识字而未尝普及教育的时代,一种思想,一件货物,可以因普及的广告方法,而立刻得捧场的人物,得到一种浩大的声势,这种声势甚或可以历久不变。在学问界讨生活的人,在此种所在,应当所知趋避取舍,做一个时代潮流的主动引导者,选择者,却不做只是被动的顺应者。至少也应当做一个挣扎者。”“中国民族有许多弱点,其中最教人失望的是利己心的畸形发展与利他心的薄弱;儒家虽有身、家、国以及天下的扩充之论,且又极看重忠恕絮矩之道,但是在实际生活里,一个人同情心的推广,往往以保全身家令名为止。”他有力地切中了中国社会的时弊,毕竟是熟读典籍和二十四史,对孔子,对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国民性的了解深入透彻。他对教育也有非常精辟的论断:“教育只有两大目的,一是教人认识自己,尤其是认识自己能力上的限制,二是教人破除成见,少受些成见的蒙蔽。近代的教育,对于这两个目的上,似乎都未能有多量的贡献。

1930年,光华大学学校当局认为与潘光旦同在光华大学教书的罗隆基基在校外发表言论过多,要撤去罗的职务,潘光旦抗议光华大学校长的擅权恣肆,愤然辞去光华大学文学院院长的职务。此后两三年,他一直没有再教书,潜心主办几本杂志。1934年,他接受了母校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聘书,移家北上,离开了十里洋场五方杂处的大上海。

①《夔厣随笔》,26页,潘光旦著;潘乃谷、潘乃和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1月第一版。

②《夔厣随笔》,45页,潘光旦著;潘乃谷、潘乃和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1月第一版。

③原载《华年》第一卷第22期,1932910日。

④《中和位育》,56页,“学人访问记”,茜频作。

12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