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4、从清华到西南联大

2013-7-5 13:41| 发布者: minnieli| 查看: 2339| 评论: 0|原作者: 王燕妮|来自: 王燕妮

摘要: 从1934年开始,潘光旦受母校清华的聘请,回到北平清华大学任教,担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回到清华园,是潘光旦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大转折,他结束了在上海四处奔波的生活,在母校的怀抱中恬适地自由耕耘,这使他的优 ...

“飘零且觅藏书洞,慷慨休听出塞歌”

    在清华期间,潘光旦一直靠T-资和稿费维持全家人的生活,但每有:节余,就添置藏书。

    明朝灭亡后屈大均送顾炎武一首诗:“飘零且觅藏书洞,慷慨休听出塞歌!”抗战爆发后,潘光旦要离开北京在屏当书籍之时,也有同样的叹息。卢沟桥事变前夕,他把藏书运进北京城内,共有28箱,另有手书目日录一册。他告诉家人,若有变故,书籍不能运出,只需取出书目留作日后纪念。结果等到抗战胜利,藏书及其稿件全部遗失,但有幸的是,一部份书籍居然又从旧书摊上陆续买回。抗战结束后经济拮据,但他买书的兴趣仍然不减,琉璃厂的书商常带着布包送书上门,一看到好版本的书和难以觅到的书,他总是高兴地留下,为此还时常欠着书商的款,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结清。

    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潘光旦随清华大学师生南迁湖南长沙,任长沙临时大学教授兼注册组主任及秘书长等职务。以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潘光旦随清华学人辗转于后方,从长沙到昆明,担任由北大、清华、南开三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也曾一度出任联大教务长,后继陈达任社会学系系主任。在西南联大,潘光旦除了讲授优生学、家庭问题等课程外,又逐步开设西洋社会思想史、中国儒家社会思想史、人才论等课程。

 

“中国人应该多多旅行”

    30年代的一个记者叫景风的写:潘光旦先生游兴最浓,不要说像武侯寺那样平坦的所在,就是岳麓山一类险峻的名胜地方,也常常发现潘先生的。

    潘光旦上个世纪30年代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到自己的爱好,除了收藏书籍,就只爱好旅行了,而且他旅行从来不跟家人一起,不需要别人照顾。潘光旦的女儿潘乃穆对父亲是这样回忆的:

    父亲在清华学校上学的时候,因运动致腿伤,后来由于结核菌侵入膝盖而不得不锯去一条腿。奇怪的是我从小到大,思想上似乎从未把他和“残废”二字联系在一起。也许是因为他行动敏捷,性格开朗,并不觉得他与常人有太多不同之处,也许是由于亲属关系,太熟悉了反而不加分辨。……直到近年来国家兴办残疾人事业,听得多了,才忽然有一天悟到我的父亲就是一个“残疾人”。推想起来,他当初遭此打击,思想上大概有过一番波折,行动上一定经历过很多的困难才磨练成后来的样子。叔父告诉我,父亲就在此时加入了基督教。不过,1 926年他写过《基督教与中国——一个文化交际的观察》一文,批判了基督教的观念。

    潘乃穆还写道:在一张校友调查表的“爱好”栏里,他填的有:旅行。我初看到时觉得很新鲜,因为我过去并不了解这一点。虽然知道他常常出门旅行,出门前后也总是显得很愉快的样子,从无烦恼的表现,但是达到“爱好”的程度,似乎是另外一件事。再一想这种表格也许是信手填来,填的人和看的人都用不着认真。无论如何,残疾的身体条件和对旅行的爱好总像有些矛盾。还是看他自己怎样讲的吧。接着,她引用了父亲的一番切身之感和深刻见解:

    我们的毛病是在旅行得太少。我们不但旅行得少,并且还要说些漂亮的自圆之词,例如“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之类。要是不景气时代以前的美国人所走的是一个动的极端,我们的便是一个静的极端了。……我是主张中国人应该多多的旅行的。中国的地方这么大,地理环境的变化这么多,历史的背景又这么悠远,而各地的背景又这么的不同,要是专靠一些书本的智识而不旅行,不给耳目一个实地接触的机会,要教一个民族分子对于本国的史地有一个差强人意的囫囵的概念,我以为是不可能的。从取得此种认识能这一天起,凡遇有旅行的机会,我是没有不利用的。

    在求学时代除了靠近家乡的上海一带以外,只到过一次南京,一次宁波;北平,因为读书关系,每年必得来往一次,一起到过八九次之多。此外便没有可说的了。民国十六年(1927),总算第一次到杭州、到镇江、到苏州;十七年到普陀山;十八年到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十九年到过松江。二十年到青岛、烟台、潍县、济南,到九江、庐山,到广州、香港,到无锡。二十二年初到之处有汉口、有杭江路和钱塘江上下游所经过的各县。本年(1934)初次观光到的又有嘉兴,有杭徽公路的各要点,有扬州。最近乃有豫晋两省的行程。(《豫晋行程的第一段》)

①《潘光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94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11月第一版。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潘光旦的旅行正是在他残废以后,而他的旅行,并不是简单地到此一游,他往往带着《徐霞客游记》或设法配备当地志书,把前人的记载和自己的观察相对照,并且写下一些知识丰富、文笔生动的游记或日记。作为残疾人他会比别人遇到更多的困难,实际上也曾经发生过爬山落马及滑跌等一类有惊无险的事故,反映在他的文字中,往往笔调诙谐,自我调侃。看到他的文字,才懂得他的“爱好旅行”绝不是叶公好龙。

    著名学者,语言学家罗常培,在其游记《苍洱之间》中,叙述了他和潘光旦、费孝通等学者在1941年游历云南苍山洱海鸡足山的有趣经历,两个人都在旅途中出了岔子,潘在先,罗在后,潘露宿荒野,狼嚎终夜而不惧,罗常培在坐滑竿被甩,骑着一匹小马几次堕马,换一匹老马历尽波折后见到了潘光旦,他形容见到潘光旦后潘动员他加人他们老弱病残的第二队:“毕竟研究过社会学再读十三经诸子百家(霭理士的名著还没有算在里头)的人,修养胜过我许多,……他虽然对我伸一伸大拇指,紧接着却提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意思,……劝我加入他们一帮。”

①《苍洱之间》之“鸡足巡礼”,163页,罗常培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9月第一版。

 

民族健康与民主政治互为因果

    1941年,潘光旦加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第一、第三届委员,第一、第二届中央常委。1943年,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一批进步学生为争取民主、自由,创办《自由论坛》杂志,潘光旦也给予积极支持,亲白筹措广告费,并亲自撰写社论。1944年民盟云南省支部机关筹办定期刊物《民主周刊》,宣传民主宪政,加强团结,坚持抗战,反对内战,主张建立联合政府。潘光旦、闻一多先后担任周刊社社长。这一时期,他还在多家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主要有昆明的《今日评论》、《生活导报》、《时代评论》、《评论报》、《中央日报》、《扫荡报》、《民国日报》、《益世报》、《云南日报》、《正义报》、《当代评论》、《军民周刊》;重庆的《客观》、《星期评论》、《国风》等。1945年“一二·一”大惨案发生,潘光旦,闻一多、费孝通等教授始终站在学生一边,参加讨论会,并发表宣言。

    在潘光旦关于优生强种的社会主张里,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民族健康与民主政治互为因果,也就是说,民族优生的实践只有在民主政治的制度环境里才有可能持续、合理地进行,但国民党的党治却无法提供这样的制度环境。西南联大后期,尽管潘光旦兼任清华教务长,受时势刺激,他由学人议政而加入抗议政府的活动,成为“民主教授”群体的代表人物,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

    194777,潘光旦在日记中写道:“白闻卢沟桥炮声,至今日恰为十年,回首前尘,真乃一梦,教读写作以至于写作之题目犹是十年前之旧或续,不几于一梦乎?”

    1946711国民党特务暗杀李公朴,继而又在715杀害闻一多,也扬言要杀害潘光旦、费孝通和其他民主人士,使其不得不临时被迫假昆明美国领事馆避难。

 

丰富清华图书馆藏

    抗战胜利以后,1946年联大停办,潘光旦随清华大学复原回到北京清华大学执教,曾兼任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社会学系系主任等职。担任图书馆馆长期间,他多方奔走,为争取敌伪图书分配给清华做了很多工作,并洽购大批私人藏书,以丰富清华图书馆的馆藏。从1946年秋至19474月,馆藏图书数量已恢复大半,到19484月,藏书规模已经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当时《大公报》报道19474月清华校庆日情况:“各部门开放,被称道最盛的是图书馆,复员后,遗失书籍收回大半。潘光旦馆长拄双拐笑立礼堂前,谦谢恭贺。”

    潘光旦主张学校图书馆购书应以适用为主,不存偏见,不究版本,不专买太贵的学生不常用的专书;要汇集万象,穷究百家,但专事宣传且富于单方面引诱性之小册子,将不予陈诸大雅之堂。

    潘光旦在清华连续工作过19年。1953年院系调整后,他调往中央民族学院任教授。

12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