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先华校友园地(第十七期)

2015-4-21 22:1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462| 评论: 0|来自: 印尼苏北先达先华校友会

摘要: 先华校友园地第十七期 2015年3月22日 印尼苏北先达先华校友会
先华校友园地
第十七期
2015年3月22日
印尼苏北先达先华校友会出版
电子邮箱:zconghui@foxmail.com    wipin@hotmail.com
PDF下载:yuandi17.pdf


前言
 
   先达人一定会坚毅不屈而兼容并包的团结,蓄满战无不胜的正能量,在美好新的一年里共同成长收获,共同创造先达人的辉煌!我们坚信:先达人在2015年必将开创精彩新篇章!
************************************************************
    谨此,
  “先达先华校友会”主席黄春和率同全体理事向敬爱的全体先华校友与先达父老乡亲拜年并致以亲切的问候。

************************************************************
 《先达先华校友园地》主编张从汇率同其他编委胡文德、周丽莲、陈唯群、吴士杰、徐家烈、周亚勇、罗凤英、曾加廉、张伟杰、黄亨赞、秦茂华、陈武炎、李远雄律师(《园地》法律顾问)、陈英华(印刷部)及张伟斌向敬爱的全体支持《园地》读者、文友拜年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目录
1.前言…………………………………………………………………………………………… 01
2.目录;祝贺词………………………………………………………………………………… 02
3.我的父亲——陈丽水(2)……………………………………………………北京 陈达平 03
4.我的两位姑姑…………………………………………………………………北京 陈新义 05
5.最美的时光…………………………………………………中国汉语教师志愿者 张伟华 08
6.生活在中国最北的先达人……………………………………………………北京 张从汇 12
7.难忘的星期天(探访先达前桥校老教师)………………………………雅加达 陈唯群 14
8.夕阳絮语——先达乐龄人的欢聚………………………………………………澳洲 凡夫 16
9.脚步¬——有趣的回忆………………………………………………………雅加达 张育珍 18
10.温馨的聚餐……………………………………………………………………雅加达 陈默22
11.鞋子官司………………………………………………………………………香港 陈其树 23
12.作客高三组聚友会趣事……………………………………………………雅加达 陈武炎 24
13.先达华中第十一组级友会成立………雅加达 陈木兰 ;笑一笑(转载)……… 27、28
14.先达——我的故土……………………………………………………………巴厘 曾加廉 29
       学生园地  ……………………………………………………………………………29、30     
15.先达卫理高中——1.新的一年,新的希望; 2.¬新的一年; 3.我的理想;
16.先达圣道学校——为梦想而飞。
17.探访先达前华校老前辈感言(诗三首)…………………………………雅加达 陈永和 31
18.美国为何对中国反恐态度180度大转变(转载);三言两语(先达丹阳)………… 31 32
19.Bukan; 健康保健;漫画………………………………………………………网络转载 33
20.编后话;漫画转载(人生必经之路)………………………………………………编委 34
21.新旧照片欣赏…………………………………………………………………………………35

我的父亲——陈丽水(2)
北京   陈达平

家里有一瓶红豆,是父亲从印尼带回来的红豆,那是生长在印尼苏北先达的红豆。这瓶红豆在家里存放,算算也有半个多世纪了,观其色泽与新采下来的红豆一样,还是那么鲜红透亮。这粒粒红豆寄托着一种相思,那是对生育养育自己故土的思念,是对自己第二故乡的一种相思。这粒粒红豆的色泽,红的如同是一种信仰的追求,一种信念,一种毕生所为之献身的事业。父亲一生没有为我们留下任何物质财富,但是却为我们留下了无形的精神遗产。每次我回到印尼苏北,遇到老一辈的棉兰、 先达前辈,他们总会对我讲:你的父亲陈丽水先生,是我们苏北的儿子,是我们苏北华人的骄傲。
“再会吧,南洋,你海波绿,海云长,你是我们第二的故乡,我们民族的血汗洒遍了这几百个荒凉的岛上。再会吧,南洋,你椰子肥,豆蔻香,你受着自然的丰富的供 养……”记得父亲弥留之际,轻声地哼唱着这首聂耳的“告别南洋”,我知道此时父亲的思绪飞过天空,飞过河流,飞向大洋彼岸。仿若回到那峥嵘岁月:“回顾往昔,六十多年已经过去,恍见南岛海波绿,南天海云长,当年翘首北望,曾寄托着我早年对未来的希望。
早年,我追求进步,向往光明,抱着朦胧的希望,渴望着一个自由、幸福的新社会,那是一个少年罗曼蒂克的幻想。
年轻时曾以通信方式参加英国Victor Gollancz“left book club”其间阅读了不少仅收2.5先令的初版进步“红皮”书籍,如《西行漫记》、《日本在南京的大屠杀》以及许多介绍当时苏联的书籍,同时受到三十年代中国进步思潮的影响和当年千百万青年的心 一样热切的希望飞到向往的地方——陕北。堪恨当年半途受阻,未能如愿见到革命圣地,茫然回归东南,真如小鱼茫游在激流的边沿,没有能直接在祖国的土地上走向民族自救的战场。但反法西斯的巨浪席卷全球也冲击着腐朽的旧制度;抗日的烽火燃遍了整个东亚、照亮了太平洋,一九四二年在巴人、周斌等人的领导下加人苏岛反法西斯同盟,为团结华侨和印尼人民的抗日反法西斯奉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协助巴人、郑楚云等同志研究关于印尼社会,荷属东印度殖民地斗争与华侨前途问题,为在印尼开展华侨爱国民主运动打下了基础。”
在1943年抗日时期,印尼苏北发生了著名的“九•二O” 事件,上千名苏北的抗日志士,被日本侵略者投入监狱。当年父亲上了日本人的黑名单,虽然接的了巴人马上隐蔽的紧急通知,但为时已晚,父亲被抓到棉兰的日本特高科监狱,在监狱里父亲遭到两天一审、三天一刑的逼供,父亲只字未露,保护了自己的战友以及巴人等同志,更未提及苏北进步刊物“前进报”是在自己先达家里印刷并发行的。在棉兰日本特高科监狱,父亲被关押了近一年之久,由于日本鬼子找不到也审不出任何东西,加上苏北华商的营救,父亲离开了日本特高科的监狱。
在1945年8月,巴人再次紧急通知父亲,日本鬼子已经发现父亲是反法西斯同盟成员,准备逮捕父亲。这时,反法西斯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父亲躲过了这一劫,但是我们近代的知名作家郁达夫却在胜利之时,惨遭日本人的毒手。在1945年8月22日,日本鬼子在印尼苏北宣布投降,在此胜利消息的鼓舞下,24日的反盟战友,在先达知名乡绅陈影鹤的仓库里集会商讨胜利后的工作。26日父亲随巴人同反盟成员熊辛克一起赴棉兰。在棉兰,父亲见到了胡愈之、沈兹九、刘岩、邵宗汉、郑楚云、叶贻东、赵洪品等同志,他们一起研究讨论战后开展华侨民主爱国运动等问题,筹办“民盟”以及筹建“民主日报”等事宜。
在1945年后,父亲一直在苏岛华侨民主同盟工作,开展华侨民主爱国运动,支持印尼民族独立斗争。同时,在邵宗汉任总编的“民主日报”主持“民主日报”印尼文版的编辑工作并兼任首席记者。在1945年10月父亲参与了郁达夫事件调查事件,敦促荷兰同盟军将杀害郁达夫先生的凶手绳之以法。
在战后,由于印尼由荷兰军政当局统治,父亲被荷兰军政当局逮捕过三次,其中一次差点被驱逐出境,父亲都以中国侨民的身份,据理力争,驳斥他们的谎言,加上“华总”的救援,最终以胜利者的名义出狱。在1948年,巴人多次去电印尼,邀我父亲北上参加祖国的解放事业,由于父亲一直被荷兰当局关押,加上当时“华总”的工作无法脱身,直到1950年中印建交,父亲才被调到中国驻印尼使馆工作。

在中国驻印尼使馆,父亲在这条外交战线上工作了十几年。冷战时期,印尼是东西方两大阵营暗中争夺的战场,在这里父亲一直工作到1965年9月29日,在印尼政变前夕,一纸密电,父亲迅速奉调回国,从此离开自己的第二故乡,再也没有见到那里的“南岛海波绿,南天海云长”,再也没有听到那里的“蕉风椰雨”……。
父亲在1965年以前,曾经为我们的老一辈领导人多次当过印尼文翻译,细数起来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董必武、宋庆龄、陈毅、贺龙……还有许多知名的文化名 人。父亲生前从不喜欢提及过去的事,更不会向我们谈起那些冷战时期的故事,以及关于印尼共的经历。我知道父亲恪守的是自己的信仰,是组织的原则。父亲最后所进行的有关印尼文的工作,就是文革时期的“毛选”印尼文翻译,父亲是终审的编译,从那以后,关于印尼的一切,好像都与父亲无关了。多少年后,在印尼的亲戚来北京探亲时,父亲才重新发挥自己的印尼文优势,那怕他们的中文与我一样,我知道那是父亲那一颗与红豆一样的思念第二故乡之心。
我的父亲只是一个默默耕耘的劳动者,他为了信仰牺牲了本属于他在南洋应有的优裕生活,抛弃了本该赴欧留学的机会,就这样为了自己向往的事业,为了世界大同,为了理想,走过了自己的一生。我的父亲只是不入流的小小的基石,但他为了祖国的繁荣、祖国的昌盛,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理想,这就是我心中崇敬的父亲。

这是陈丽水先生的大女儿陈新义写的一篇文章,写的是她与两位姑姑(大姑陈少英,二姑陈金瑞的经历,内容很生动和感人)。新义回国后考上了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分配到唐山工作,唐山大地震时正好在唐山,经历了生死的经历,一家逃过一劫。( --张从汇 )
我的两位姑姑
北京 陈新义


    “多少面孔茫然随波逐流,他们在追寻什么?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却在命运中交错。多少岁月,凝聚成这一时刻,期待着旧梦重圆”。——这一段歌词,是在向人们诉说着人生。
       人生七十古来稀,岁月匆匆无法再来。七十年的风雨人生路,无论在何方,总有一些经历值得回味。我的思绪又飞回到那生我养我,让我度过美好童年的先达,那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的美丽的小城。儿时温馨的记忆,象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在我心头放映。街拐角的二层楼曾经是我们的家。我是这个家庭的大孙女,大家都象疼爱宝贝似的疼爱我,尤其大姑二姑把我当成掌上明珠。小时候吃、穿、用全是两位姑姑为我打造,一日三餐都是两位姑姑喂我,小时的我非常挑食,不喜欢的一口也不吃,还会惹得二姑生气(小时不懂事,真是不应该)。
        两位姑姑很早就挑起家庭的重担,还是小女孩的她们,每天早早就起来帮助烧火做碗糕粿,当时,他们还没有灶台高,就踩着小板凳做饭,分担祖母的家务。大姑学习很好,14岁的时候就去教书,她的学生到现在还想念着她,她们的文学水平也都像大姑一样好。二姑念的是英文学校,英文也不错。曾祖父一生都很注意培养子孙走成才之路。
        听大人们说,抗日战争时期,父亲在家油印抗日传单,二姑就担起往外散发传单的危险担子。当时从二姑手中接过传单的人及其战友,回国后在北京工作,由于被认可早期参加革命工作,都成了离休干部。而二姑回国回到家乡,没有参加工作,默默无闻,曾经的往事更是无人问津,又由于当地有关部门孤陋寡闻,不了解印尼华侨抗战这些情况,不可能有人给予申报和续上革命工龄,所以,二姑没有福气享受这个权利,实在是个遗憾事。
        童年的时候最高兴的事就是过年,每天都有新衣服穿;过节可以陪伴祖母到观音庙上香祭拜;家中有好多好吃的,如蒸米粿、蒸年糕、做糕点、烤猪等等;二姑丈也会从棉兰回到先达,祖母会特地做红烧肉,祖父会做gi ya ge(闽南语:羹仔粿,用草木灰水煮成的卤水拌进米浆蒸的米粿),二姑丈事业有成,对祖父祖母照顾有加,无论家中发生什么事,他都能及时赶来帮忙。
        二姑婚后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家中用的各种各样电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很少见,我当时看了都很新奇,后来才知道有电炉、电唱机、电冰箱等等。六十年代初,为了子女的前途,二姑义无反顾地追随二姑丈回到祖国。鉴于当时的国情,表弟表妹们都未能实现二姑二姑丈的心愿,而上山下乡了,曾经的蹉跎岁月,在山野间荒废了美好的青春,也可惜了我们家族的两位学习状元。二姑丈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心情郁闷,积劳成疾,突发胃穿孔,那时候家乡永春的医疗条件差,抢救不及时,不幸而离开人世。二姑一个人,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含辛茹苦地把儿女抚养成人。祖父生命的最后时刻也全是二姑悉心照料的,对于一个瘫痪在床上的老人,每天喂食,一把屎一把尿地清理,极其辛苦;祖父的后事全是二姑操办的。当时环境困难,天各一方,我们没能回去见祖父一面,终成永生遗憾!
     二姑来过两次北京,第一次来京时,父亲正在搬家,家里宽敞一些了。兄妹见面有说不完的话,既回忆了苏岛的蕉风椰雨,回国后的坎坷人生,也互相鼓励保养身体,珍惜夕阳晚霞。二姑还和年轻时一样关心着父亲的一日三餐,很细心。这和母亲不一样,母亲是个外向型的人,喜欢去外面闯,也继承了外祖父慷慨大方的性格。二姑是内向型的,顾家,传承了祖父母善良、勤快和节俭的良好家风。
        第二次来京时,父亲已经病重,已经无法开口多说话。二姑是专程来看望父亲的,虽然话少,只能简单说几句,兄妹一生深深的情感尽在不言中。父亲多么希望兄妹三人能再团聚一次,无奈,岁月不饶人,父亲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我记忆中的大姑生活也曾艰辛。我到过亚沙汗大姑家玩,正赶上大雨,河水海潮上涨,漫进屋里,我们小孩只能在床上看着屋里一切东西都在水中漂流。在先达大姑经营着一家进步书店(日里书店),出售各种中国的书籍,为了让青年人多读一些新中国的书,除了有的4大名著等很多传统书籍,还有《林海雪原》、《红岩》、《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古丽亚的道路》等革命书籍。
        当年印尼排华大姑受父亲的牵连,书籍都被烧了,店铺也被迫关闭了。后来小表弟蔡实之表妹蔡敏斐回国又正赶上文革,学没上成,表妹也患了不治之症,年纪轻轻就离开人世,给亲人留下无尽的伤痛。
        大姑1971年曾经回到永春。父母亲当时还在湖南的外交部“五七干校”的“牛棚”“接受改造”,好不容易请准假赶回永春,兄妹三人时隔12年后相聚在达埔。那时候,我妹妹新华在东北中苏边界的北大荒“兵团”支边,我还在山东省垦利县的黄河入海口边上茫茫大草滩的军马场“接受工农兵再教育”,大弟弟达汉到陕北黄陵县极其贫穷的“黄土高坡”下乡,小弟弟达平随父母在湖南的“干校”,无法去永春看望。九十年代初,大姑和大姑丈来北京,我从唐山赶到北京来看望,也帮家里做饭照顾大姑。期间我们陪大姑游览故宫,登上天安门城楼。大姑兴奋地说:“我们都做了一回皇帝!”父亲和大姑丈的友情很深厚,妹妹曾经说过:“爸爸和大姑丈一定会一起离开我们”。确实让她言中了。
我在厦门大学上学时,每个寒暑假都会回永春看望祖父和二姑一家。文化大革命时候学校武斗动荡,我也是跑到二姑家去躲避。有一天,还和祖父一起翻过永春和安溪交界的大山,回到安溪老家——那梦中的家园,看到祖父回国后盖的三间瓦房,简陋的生活,房后的山泉水,品尝了纯正的安溪铁观音......。
        1971年底,离开济南军区垦利军马场回永春结婚,幸运地和二姑一家及父母亲在达埔相聚。大姑刚刚在几天前离开达埔回香港,未见到面。
    两位姑姑一生都像对亲生女儿一样疼爱我,即使后来年龄大了,对我还是像小时候那样爱护,深怕我磕了碰了。我也永怀感恩之心,希望能时时回报他们。他们来北京的时候,我都从唐山赶过来,跑前跑后的照顾,尽量做好可口的饭菜,尽可能地带他们出去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
    再回到永春已是1989年。我带着大弟妹、侄女和儿子去看望二姑,也让他们见见家乡的亲人,了解家乡的面貌和人情风土。1992年儿子到华侨大学上学。1993年暑假我再次回永春带儿子去看望他的奶奶、叔叔和堂兄们。当时,二姑已经住在德化,我们赶过去探望,在那里住了一晚上。每次见面,和二姑都有说不完的话。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陆改革开放,我们也搬出了唐山大地震后住了8年的窝棚和简易房,结束了震后的艰苦岁月,住进了有煤气和暖气的正式楼房,生活逐渐好起来。1999年,香港回归两年后,由大姑发来邀请信,我们俩申请去香港探亲旅游(当时还没有开放大陆客旅游),终于在香港见到大姑,看到大姑的日常生活,在大姑家住了一晚上。接着又到表弟家探望,也是住了一晚上。

    我非常想再去看看大姑二姑,由于身体条件不允许,几次都未能成行。后来德旋回去过两次,也是代替我去拜见二姑。他回来说,每次二姑都会因想起小时候的我,想起远方的我而泪流满面。——再次深深感动我!
        二姑虽然命运坎坷,但是年老时,子女孝顺,儿孙绕膝,这是最幸福的。光阴荏苒,当年乖乖女的我已到了“古稀之年”(70岁),大姑二姑则已进入垂垂“耄耋老年”,体弱多病,很让人惦念。但愿他们都能健康长寿!
        我从大姑二姑的身上,从他们的为人处事中,学会善良学会爱,学会乐观向上,学会珍惜亲情友情。那些甜蜜的回忆永记不忘,那份疼爱的真情永留心中!爱家人,爱亲人,爱朋友吧,因为一辈子不长,因为下辈子不一定会遇见!!

********************************************************************************
男人,再優秀,沒女人也生不下孩子,說明合作很重要
一個人,再有能力,也拼不過一群人,說明團隊很重要
想要五福臨門,唯有注重德修,厚德載物,說明為人很重要
狗對熊說:嫁給我吧,你會幸福的。熊說:嫁你生狗熊,我要嫁給貓,生熊貓才尊貴,說明選擇很重要
*********************************************************************************


左邻右舍(网络转载)
城市里的高楼越来越多
人们之间越来越缺少联络
是周围的环境改变了你我
还是我们自己相互封锁  

我的那个左邻右舍
吃过晚饭来我这坐坐
大家整天忙着工作
很少把家常话儿说

功名利禄虽然让人诱惑
但是人间真情更能暖心窝
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没错
别让道道围墙把你我阻隔

我的那个左邻右舍
有什么困难尽管对我说
大家都在一起住着
相处好了都快乐
 
12345下一页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