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先达通讯(第155期)

2015-8-6 11:1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927| 评论: 0|来自: 北京先达校友会

摘要: 先 达 通 讯(第155期)《先达人社区网站》北京先达校友会 www.siantarpeople.org 2015年8月4日
先 达 通 讯
(第155期)

《先达人社区网站》
北京先达校友会   www.siantarpeople.org  2015年8月4日

目    录
温馨通告                                北京先达校友会
童年的回忆                             张大永
言为心声                                沈华英
不虚此行—印尼之旅                邓荷香
在教言教中的小故事                林秀兰
老人会 乐龄会、还是耄耋会     陈武炎
姐弟为父亲写悼辞  回忆爸爸    林琳 林宏
悼周泗来先生                          朱  蓝
何怕夕阳教惆怅                      陈永和

温 馨 通 告
北京先达校友会定于2015年9月12日上午11:00在北京木樨地北蜂窝路天外天烤鸭店举行会庆18周年活动,谨请北京先达校友暨海内外先达乡亲和校友踊跃参加。
桑榆晚景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来吧,珍惜这次难得的聚会!
北京先达校友会

童年的回忆
香港  张大永
1931年日寇侵占东三省之后,不断把其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件爆发后,日寇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号召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一致对外。南洋华侨在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及其他爱国侨领和抗日志士的号召和推动下,也群起响应。
位于地球偏僻一隅的小山城——先达的上空,也响起了抗日救亡的歌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九一八’,‘九一八’!……”。
父母亲像众多华侨一样,不愿当‘亡国奴’,密切关注国内外时局的发展,关注国家的前途、中华民族的命运,并且响应当时“国民政府”的号召,踊跃捐输,支持国家抗战。出生于1931年的大姐,在先达幼儿园就读时,在老师的带领下,也参加了到大街上义卖筹款的活动,支持祖国抗战。
1941年12月8日,日寇悍然发动太平洋战争,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邻邦先后沦陷。许多原先从中国南来新马活动的爱国抗日志士和文化人,如胡愈之、郁达夫、巴人等等,为了逃避日寇的追捕和杀害,纷纷乘船偷渡来苏门答腊西部的武吉丁宜等地避难,并继续进行抗日宣传和组织活动。
次年3月,日寇又攻占了荷属印度(即今日之印尼)多个地方,包括苏门答腊首府棉兰等地。资料显示,巴人老前辈(即王任叔)和他的夫人刘岩,是在1942年10月从苏西转移到苏北的棉兰和先达的。他们与日寇南侵前就在苏北棉兰等地进行抗日活动的“华抗”(苏岛华侨抗敌协会)和“反盟”(苏岛人民反法西斯同盟)取得联系,共同筹划和领导了当地的抗日斗争。
不幸的是,由于叛徒出卖,1943年发生9-20事件,导致两个抗日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爱国抗日志士被捕被杀,巴人和刘岩被迫转移到先达一带乡间避难,一直到日寇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就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得到当地一些幸免于难的爱国抗日青年的协助和掩护,安全地躲过了日寇的追捕,并继续从事抗日秘密活动,传播革命思想,培养了不少爱国抗日青年,提高了他们的理论认识和思想水平,为迎接抗日战争胜利新形势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日寇投降后,巴人和刘岩以及在他们影响下的这批朝气蓬勃的进步青年,纷纷出来进行各种活动,并且到先达的中华学校教书。巴人老前辈和他的夫人刘岩也亲自到学校教课。在他们的努力下,爱国进步团体,如职工会、妇女会、青年会如雨后春笋般浮出水面。
老师们在课堂上,不仅讲课本上的知识,也讲国内外大事,讲《西行漫记》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教唱革命歌曲《延安颂》、《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太行山上》、《大刀进行曲》以及各种抗战歌曲《歌八百壮士》、《新加坡河》、《长城谣》、《救国军歌》、《旗正飘飘》等等,激越嘹亮的歌声,响彻了先达上空。
说实在的,那时候,年仅十一、二岁的我,就爱上了这些歌曲。学校举行歌唱比赛,我的参赛歌曲,就是《歌八百壮士》。记得当我站在台上,张开喉咙激动地放声高唱:“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引得台下的老师和同学们都高兴地笑了起来。此外,在黄妙贤和黄妙珍老师的安排和指导下,我和她们的侄儿黄光辉同学还在学校大操场举行的文娱晚会上,表演了《黄河大合唱》里的《河边对口曲》。还有一次,黄妙贤老师还安排我在陈斯刚老师表演的一出抗日剧里当“活道具”,在戏里每当他被日寇特务拷打时,我就躲在幕后哭叫着“爸!”一声。另外,三弟和我只相差一岁,身高和模样长的也相似,又是调皮贪玩的孩子,也被表演叠罗汉的大哥哥们看中,吸收我们参与演出。
可以说,当年先达的文娱演出活动轰动了整个山城,记得这些演出多是在日里大戏院举行,每次演出都由吉他乐队先出场,演奏轻快悦耳动听的夏威夷乐曲,随后精彩夺目的节目纷呈,有安排得很紧凑的“叠罗汉”节目、歌咏和戏剧等,吸引了先达的乡亲 父老和孩子们的目光,每晚都座无虚席。记忆中,当时我也曾带着浓厚的兴趣观看了巴人先生自己编剧的反映华侨劳工反抗白人种植园主残酷剥削的《五祖庙》,深深地触动了我幼小的心灵。
后来我才知道,当年苏北地区的印尼人民政权中心也曾设在先达,得到了以巴人等老前辈领导的先达左派爱国民主人士的热情协助和支持。他们努力引导和说服一些华侨改变对印尼人反对荷兰殖民者、争取民族独立斗争采取的“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保守思想和态度。他们领导下的先达妇女会、职工会、青年会等进步团体,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主动地与印尼各界的人民团体一起,在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和八一七印尼国庆节,联合举行庆祝活动,共度佳节,增进友谊;而先达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文泉老前辈及其下属吴国胜等,还毅然决然地投身到印尼人民军的游击战,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荷斗争。
先达的这些进步活动红遍了整个苏北地区,“小延安”之美称,由此而来。影响所及,我家“与时俱进”,由支持蒋委员长抗战转而支持共产党解放全中国,从此以后,我家一众大人孩子都成了“红屁股”,除了堂弟和我留在海外闹革命,大哥早早就病故,其余姐弟妹(包括堂姐),都先后回中国学习和参加工作,外婆和父母亲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回国养老。
值得一提的是,当我变成一个热烈的“红屁股”的时候,外婆曾幽默地对我说:“小心啊,阿永,不要由‘红屁股’又变成‘赤屁股’了!”由于年幼的缘故吧,那时候我对这句话,并不理解,只当是外婆开玩笑说的话。其实,现在想来,这句话富于哲理,是她对从小就热衷于政治的小外孙未来人生旅途发出的“预警”:千万不要由极左变极右。
1953年初,我接受组织的任务,在母亲帮助下,为建立一条地下航线又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老家——先达。
记得当年离开时,先达这个小延安已被荷兰殖民军占领,巴人老前辈被捕,母校被“蓝屁股”夺回,进步团体和爱国民主运动遭到镇压,那是“乌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刻。然而,由于印尼人民的英勇斗争,以及1950年代“四海翻腾云水怒”的国际形势,荷兰殖民者被迫结束了它在印尼长达350年的殖民统治,小延安——先达,已然“旧貌换新颜”。恰似“解放区的天,明朗的天”的一派新气象。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左派团体的铜乐队,坐在大车上,为办喜事的人家,沿街轮番吹奏起《歌唱祖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等激动人心的革命乐曲。电影院进而放映着许多新中国和苏联出品的电影,书店里销售着新中国和莫斯科外文出版社出版的革命书籍和唱片,令你目不暇接。
此时,先达的许多老师和同学都响应祖国的号召,回中国深造或参加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巴人(王任叔)获委任出任新中国驻印尼的第一任大使,得到苏加诺总统欣然同意;受他影响或培养的许多老师和同学先后到中国大使馆担任印尼语翻译,另一些则投身到棉兰的中印文报刊工作;先达中华学校教育出来的许多同学都分散到苏北各地小城镇当教师或校长。可以这样说,先达小延安的美称,不仅传遍苏北地区,而且已经名扬海外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先达爱国民主运动之路硕果累累,自然是跟战后亚洲和世界人民(包括印尼人民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这一“五洲四海风雷激”的时代潮流息息相关的,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与此同时,也是跟巴人老前辈的正确指引以及他的许多优秀的学生——当年的亲历者和践行者的努力工作和无私奉献分不开的。没有这一切,要取得以上的成就,是不可想象的。
时间和历史证明,识时务者为俊杰,他们不仅爱国爱民主,支持中国人民的反蒋解放战争,而且也爱印尼及其人民的自由和解放斗争,支持他们反对荷兰殖民主义者卷土重来。巴人等的革命激情和身体力行,实际上,也给当年印尼华侨指明一条正确道路:只有跟印尼人民一道,同甘苦,共患难,自己的权益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自己的前途,才会有光辉的未来。这一点,对于今天已成为印尼公民的华人,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时间和历史还证明一点,由于巴人等老前辈及其培养和教导的年轻一辈所进行的这些活动,使得先达的中国人和当地的印尼人都能友好相处,即便在战乱的岁月以及苏哈多掌权的新秩序年代发生大规模反华排华逆流的时候,先达地区的华人所受到的打击和损失,相比之下,也是比较轻微的。

书海手记:
先达中华学校恢复原名,虽然是迟到的正义,依然受到先达乡亲的热烈欢迎。
此前,我曾与铁生(病前)商议,趁一些老人还健在,尽快完成中华学校百年史的编撰工作,但后因忙于其他工作而搁浅了。今年,中华学校恢复原名,机会又来了。
中华学校百年史,就是先达华人社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晚年能有机会结识几位忘年交,是一大幸事。沈华英就是其中可以谈心的一位。
我很感激她,刚动完眼疾手术,便给我写了一封充满深情、藏否人物、针砭时弊的长信,特别是后半段有关“九·三0”事件后中华学校的遭遇和演变过程的论述,很具参考价值。
我手头已搜集到有关中华学校战前和战后一段时间的资料,待编写完后,陆续发表于《先达通讯》,以期先达乡亲,特别是老一辈的补充、改正。
请阅沈华英来信:“言为心声”。

言 为 心 声
棉兰 沈华英
尊敬的黄书海老师:
虽是刚动过眼手术不久,视线还不甚明晰,阅读常因双眼红痛疲涩而不得不暂停,然而,还是忍不住让《生命的感动》中丰盛而充实的人生阅历,一页页地掀激起心灵一波又一波的感动和振奋。当智慧品德修养内涵达到某一层次时,谦和朴实的外表也难掩雍容气度。
首次见面是在已故郭瑞琳先生的家。记得当时刚踏入厅堂,迎面七、八位慈颜长者言谈正欢,儒雅的您迎了过来,温和亲切地说声:“我可以抱一抱你吗?”一股孺慕之情顿时热涌上升,多年来压抑着无数难以言喻的辛酸委屈,刹那在慈爱长者的轻轻拥抱中竟得以纾解。不知当时的您是否察觉我眼中闪动的泪光?
那些日子,除了几个极为诚挚珍贵的知已,一部分了解的友人以外,我只肯以漠视和不屑分辩的倔强,冷对更甚于过桥抽板的无情谣言。其实,言者在不明是非黑白的情况下,不在意查明实际真相,反而不负责地恣意传讹,无疑是一种人品的降格。
六十年代,因红、蓝派之纷争波及学校,学校一度被政府当局接管并改名为PPS,约两年后归还,再易名PN. SEHATI。直到76、77年间,事缘当时的华裔校长和教育部人员之间有所冲突,校长被当局扣押不放,情势紧张,苏北教育局遂插手欲据为国有,学校岌岌可危。幸得棉兰蓝派教育界名人张煊先生(已故)从中斡旋,尽力拖延时日,并火急要谢潜芳先生接此重任,声称除他无人能取代。
当时,谢先生已停教从商,在先达独立街经营一小型傢俬店,既不能坐视,唯有在“九·卅”余悸仍重,政治风云还充满变数之下,临时组成最少人数的董事会(仅得四人随谢挺身而出,其余深谙明哲保身之人士诸多推辞)。
此后奔波于先达、棉兰各机关部门,几乎每部门都有咨询的特权,尤以当时谈之色变的LAKSUS这一处最为森严,且规定随传随到。五人当中,数谢的资料被搜集最多。自此,家中的来往信件时有被拆开的痕迹,甚至公然启封。
除需重组新董事会以外,更勒令学校改名。谢几经斟酌遂取名SULTAN AGUNG,这位马打蓝王朝的苏丹,因在位时多有建树,于1975年被苏哈多追封为民族英雄。而利剑与笔杆并列则隐喻“保家卫国”和“知识强国”两者并重的校徽亦为谢所定,沿用至今。
无谓的红、蓝对立并不因“九·卅”事件而消停。有一回,一位已停课的外地教师求助于谢,坦言先到大街(今苏多摩街)当时最大的一间百货商店,店东一问身份随即拒绝:“你们蓝屁股的老师去找谢潜芳帮忙吧!”这种情形下即使手头拮据也不得不伸以援手,过后只能相对感喟。以后竟不让知道,只是我在无意中发现几封寄来的感谢信而已。
讽刺的是谢革新的思维和宽敞的胸襟交游广阔。其中不乏各色人物,有些蓝派人士对他的印象是:人是很好的,只是有点倾左的进步思想。而红派的某些人却又因他率性直言且曾回台升学,认为他偏蓝。
1999年间,谢颇费周章地请董事退位让后辈接棒(虽如此,我是极不愿意。有人对他们有不敬微词。毕竟功大于过,在面临学校危难之际,若非他们和谢共同扛起重任,中华学校是否已步华侨中学的同一命运亦未可知)。
当时谢心目中的首选人士是位中年黄姓殷商,为人稳重低调,具高等学历且热心公益事,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以如此条件处事将不易受掣于多变而不合理的“官腔”“繁文”。
请出后随即捐献一笔不菲的钱款,扩建实验室及添置教学设备。
自古人性的层次有别,当考虑自身条件不及时,莫过于传谣损人,诸多阻挠来掩饰其不自信。加上有“色”之士鼓噪:“红屁股想要抢蓝屁股的学校吗?”是以不久后,终于选择退而让“贤”。
想来若有远见齐心合力,日后必能步先达圣道学校、卫理学校之后增建分校、至今学生又何止仍两千多名,稍少于前、中期苏丹阿贡的三千学生。(前面所提诸事容后编述)
谢生前曾念念不忘欲取回先达前国民党党部旧址扩建为分校(座落于今WAHIDIN街)。由于获知当时棉兰苏东中学校董以大笔钱款解决与政府之间学校地税的问题,竟萌护校理念既相近或能相助有望收回。因而个别向老董事问地契下落,甚至托口信给已迁居国外某校董之子,可惜始终相同答复,实不知地契在哪位校董手中。此为憾事之一。
其二是有意编写校史。谢虽非先达人,但自认非他将无人能编述这百年校史。终因前期一片空白,没任何资料留存,继而请教老一辈人士,亦一无所知,既无法追溯前期校史,复又因当时健康已日愈衰退而作罢,甚是遗憾!
是印尼权威刊物“TEMPO”内《CINA TIDAK TERLIBAT G-30-S》一文及《生命的感动》一书给了我一些启悟。记得多年前曾和学校某校董交谈,耿直的他坦承在位多年 ,即使人证物证仍在的一些事竟被疏忽错解。而我则大为惊讶,可见是有还原的必要。
时至今日,许多人虽已远去,但我想就我所知道的一些校事尽可能详实记下,其中或许资料不够齐全,或许编述有所偏颇有欠翔实,然而我相信必有旁人愿意指正。只是年已耳顺兼眼疾未愈,唯愿为时未晚。
愿黄老师,师母合府健康!
每念及谢生前沉痛感慨:“别人以‘此’求名,我却为名所累。”心中凄恻难以自己。
棉兰  沈华英敬上
 2015年5月5日


不 虚 此 行
——印尼之旅
邓荷香
今年3月20日,我能到印尼雅加达太阳城国际大酒店参加“世界先达人相聚大会”感到十分荣幸!参加人数众多(约达1300人左右),来自世界各地的先达人相聚一起、愉快畅谈!
会议听取了主持人、筹委会主席、筹委会执行主席、前总统顾问及香港先达联谊会长李达生、北京黄书海先生等人发言,也观看了精彩的舞蹈表演。大会充满团结友谊、温馨和谐。最后大家高唱“团结就是力量”之歌、圆满结束。先达乡亲们是多么盼望参加这样的大会!衷心感谢筹委会等负责人的辛勤筹备及雅加达先达乡亲们为召开这次大会做出的努力!因为会场人太多,各桌位又不熟悉,因此许多来自香港及各地的先达人,我都没能与他们交谈,请谅!
大会结束后,我就一直住在姐姐邓新荷家,她带我去参加高一组在笨扎山顶的聚会,住酒店,条件很好,有卡拉OK厅、表演节目很精彩,另外,餐厅的许多菜是由他们亲自制作带来的。他们在异国他乡,同班毕业了那么多年的先达人,能这么友爱团结,经常有组织相聚,令我感动。我想,这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可见先达人在世界各地的团结友爱,令人刮目相看!
我姐姐及唯群等亲友带我去雅加达的菜场、购物中心等处看,使我感到印尼的物品的确也很丰富,有自己的特色、物价实惠,在东南亚的确值得一游之处!
唯群夫妇及儿子还专门开车带我到靠万隆的山顶住了一夜,住宿条件很好、环境幽静。用餐是火锅自助餐,咖啡饮料随便喝,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自助餐,的确不简单!第二天我们又顺路到原火山喷口处看,有不少小商贩在卖纪念品。之后,我们下山直奔万隆城,在万隆会议馆外看(因即将召开万隆会议,暂时闭馆),万隆会议世界闻名,因此应该去万隆城看看!那天遗憾的是下大雨,因此我们没法看万隆城市的商店及路边这许多搭棚较廉价的物品。
另外,我在我侄女邓月娥家也住了二晚,她也带我去菜场(如同我们的超市那么大,一楼卖菜、饭、厨房等用品,二楼卖衣服等)。菜场的咖喱牛肉饭及衣服也便宜。我们还到唐人街去看,那里有许多中国进口的商品。
令我难忘的是,印尼的许多物品,相对还是较廉价,具有特色。就如糖果,还有含糖的、无糖的,含糖的咖啡占2/3,可可占1/3,小巧精致。无糖的为纯咖啡颜色小颗粒,这还是我首次见到的无糖糖果(Kopiko)。现已有不少Kopiko的咖啡进口中国超市。当然还有多种的椰子糖及水果榴莲、芒果、山竹、香蕉等,食品丰富,让我大开眼界!甚至还有小条状的咖啡姜茶及可可姜茶,包装小巧简便,更是让人惊奇!这次印尼之行,使我增长了知识,收获不小。我们企盼中国创导的丝绸之路能给中国及周边等国带来更多的商贸往来的机会,给国家带来繁荣,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这次去印尼见到了我的许多亲人,他们在百忙中给我购物、带我游玩,对我关照,在此让我表示衷心感谢!

在教言教中的小故事
福州  林秀兰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教言教,让我讲讲当年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故事。人物是已逝世的李碧玉老师和黄树泉老师。
先中学潮后,我回丁宜,碧玉也来住在我家。当时丁宜只有一间教会办的幼儿园。我家是教会人,所以有机会介绍碧玉去任教。丁宜人均讲闽南话,有如先达人讲先达国语。碧玉一句也不会。面对这些幼儿,怎么沟通进行教学的问题难不倒她。首先,她把风琴搬到空地上,从这里着手,为迎合幼儿心理,她不熟练地弹,让幼儿随着琴声尽情地玩,开怀地笑,可高兴了。园里有点心课,她和幼儿共进点心,边吃边笑,有如小家庭,逐步引入常规教学。到书店找儿童活动图片,文图并茂,直观教学,启发幼儿兴趣。在各项活动中贯穿语言学习。渐渐地幼儿会讲简单的普通话交流了。话多了,感情也加深了。结果幼儿们爱上了这位关爱他们亲如姐姐的老师。
负责幼儿园的是牧师娘。美国人不懂中文,经常来园视察。有一天,她问我:“你那位朋友李老师是否常用粗暴话恐吓幼儿?”我笑说:“No,by love。”(爱心)她惊讶地说:“Oh!So wonderful!”(奇妙)并竖起大拇指表扬碧玉。家长们也同声称赞,把孩子交给李老师放心!
另一班的老师是闽南人,槟城幼专毕业,有一套正规教学。碧玉从她处学到不少知识。
碧玉很勤奋,课余苦练风琴,参考舞蹈书,阅读幼儿教育刊物,成了能唱、能舞、能弹的多面手。我说:真行,是个没有毕业证的毕业生,自学成材,好样的!
后来她到民礼和黄石明并肩在丹南农场教书。在广大农民子弟中又有一番新作为。成家后,每逢假日回先达探亲路过丁宜定来我家小憩,亲如一家人。
之前丁宜只有一间蓝派的中和学校。新中国成立后,红蓝分歧很大。1949年底开除包括我在内五位进步教师。丁宜爱国侨胞认为大势所趋,成立华侨学校迫在眉捷。师资缺乏,棉兰资深教师丁韻清前来坐镇校长,曾文原是丁宜新生社同志,辞去先中职务,带着他的得意门生黄树泉也来支援。多了一位先中的,我可高兴了。
黄树泉文静儒气,虚心诚恳,老师们都喜欢他。
安排他负责低年段一个班。他和碧玉一样面临不会闽南话的交流问题,可他迎难而上,强制全用普通话进行教课。耐心地一句一句慢慢讲,学生不懂,重复又重复。为更好接近同学,课余和他们踢球,做各种游戏。有时围坐一起,用简单语言结合表情讲童话故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说碧玉像姐姐老师,他可说是哥哥老师了。
在他教导下,这个班有点特殊。上课秩序井然,聚精会神;高兴时偶而会爆发一阵掌声和笑声;有时作业完成,累了,全体起立,伸伸手,唱个歌轻松轻松。同学们喜欢这种机动灵活、多彩多姿的学习生活。期末,这个班是全低段普通话讲得最好而且成绩优良。
丁校长校务会上总结:以这班为例,凡事不一定循规蹈矩,要大胆创新,有破就有立。
树泉老师虽初出茅庐,没有经验,可他全心投入业务上,肯刻苦钻研,有点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曾文老师慧眼识英雄,是个好伯乐。在众多学生中选上这棵好苗子。树泉出色的表现说明了这点。
不久,他和曾文老师一同离开,为回国深造作准备。临别,丁宜师生依依不舍。他在丁宜时间虽短暂,却赢得丁宜师生的爱戴和敬重。
人走留名,雁过留声。从各方面了解,树泉和碧玉生前在各自岗位上一生践行。清澈透明如一滴水。滴水可以穿石,滴水可以成河。滴水虽小,其力却无穷。碧玉和树泉就像滴水,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实实在在、全心全意为祖国、为人民做该做的事。我敬佩他们。
翻出一张又旧又黄的相片,是1950年华侨学校成立全体老师的合影。相隔半个世纪有余,事过境迁。十五个老师走了十三个,还健在的只有我和李明龙(丁宜人,春潮级的。)影中人又有多少可歌可叹可悲的故事留给后代。
最后,让我引用黄书海为其二兄写的悼词中一句话“其人虽已殁,岁月有余情”结束我的拙文。
永远怀念他们——李碧玉、黄树泉!

老人会、乐龄会、还是耄耋会
 雅加达  陈武炎
     先达有一班的老人选在每个月的第二个周日饮茶聚会。这一班老人这种每月一次悠哉悠哉的聚会美其名就叫“老人会”。延续至今该有廾多年的历史了吧!从何时开始已无从考究,初初也不叫什么“老人会”,当时就是几个在先达时已经是很要好了的老朋友、老同学,前后陆续来到雅加达打天下闯世界。雅加达是印尼的首都,也是印尼首屈一指的大都会。来到了雅加达,你我都知道彼此住在什么地方,可是几个月要见上一面也不容易。有鉴于此故就有人发起了几个老朋友隔一段时间相约聚会、饮饮茶、叙叙旧、吃中餐、喝喝咖啡、谈谈天。那时还没固定在一定的时间,要聚会了或是香港、国内有先达人来印尼探亲,刚好又到椰城来,我们就会及时举行欢迎他她们到来的欢迎会。久而久之这个小集团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别小看这小集体,它是个懂得人情世故、懂得珍惜先达情充满温馨的小组合。
这样温馨的小集体,还有另一个,那就是先达先华高一组级友会。高一组没有制定定期的聚会时间,但只要有老师、同学从外国或是从先达到雅加达来,我们都不会忘记聚会欢迎他她们,在当时那种白色军政的恐怖时期,这两个组合的存在真是难能可贵。
    在我的记忆里,“老人会”的成员大约有郑团贤、王国琦、周天赐、陈明秋、尤清水、陈振海、黄秋汉、黄大新、李远礼、郑光照、邓荣富。随着时光的流逝,成员有的就消失,也有新加入的。那个时期聚会的地点,更多选在格玛腰兰的香港珍宝餐厅,除非有特殊的情况。随着珍宝餐厅的迁移,“老人会”也跟着搬迁到现今的Jl.Panjang长街的香港珍宝餐厅。
    你愿不愿知道“老人会”里有些什么人物?成员是何方神圣?不妨让我替你一一道来。
    已作古了 :黄大新、周天赐、饶亚枝、郑光照、吴士琦、王国琦。
    移居国外 :邓荣富、黄秋汉。
    已不能来 :尤清水、叶聿恭、黄汉荣。前两位患上老人痴呆症,后一位搬迁太远了。
    要来不来 :陈振海、李如林。这两位在聚会里,已难见到。
正常会员 :Ketua甲大、郑团贤。
                算是元老 :陈达明、陈强东、陈武炎。
                次元老    :吴春福、纪松泉、邓壁川、陈水木、黄喜庆。
                新一代   :张伟斌、周亚勇、颜肇福、陈永和、凡夫、吴士杰 、徐家烈、陈松源、陈捷昌。
    六月十四日星期天,今天就是“老人会”悠哉悠哉的日子。六月九日晚,我们的甲大就有电话给我,提醒我这个星期日有老人会不要忘记。我探问他太太的病情,他说还是照样到槟城医院定期做电化疗,他也刚从那里带太太做电化疗回来。但因他太太的病发现的太迟已是晚期了且癌细胞已扩散,唯有更积极的治疗和照顾,尽人事而听天命。也因电化疗的关系,病人失去了自理能力,一切得由人来照顾。好在上天赐予我们甲大一付高大的好身体,抱上扶下都由他自己来照顾。在体力上精神上确实是一次无定数的考验。我担心他身心俱疲,压力太大就说:“这个月的老人会暂停一期如何?”他说:“照行!通知大家如常举行,告诉大家一定要来!”回答的如此坚定。我才真正的体会到甲大对我们“老人会”的重视。他百忙中也一定安排时间来和大家见面、叙旧。再将一些新的见闻告诉大家,作为相互关怀、心连心亲情的一种维系。你不得不佩服他临困能处之泰然,不因太太病重而不知所措,乱了生活的节奏。
   第二天见到了达明,我将此一情况谈及,他也说团贤昨晚也有和他通电话。达明就提议是否我们也来争取将现在已变得懒得动的强东约出来参加这次的聚会。我当然赞成,还自告奋勇的说:“如果司机没来,我自己驾车去接他,然后再去接你,我们三人一起赴会!”要他赶快和强东取得联系,争取他出来活动活动放松放松、欣赏欣赏集体的一些新鲜事物。目前行动比他更不方便的松泉兄,他出入得坐轮椅,一个星期前就告诉我说他一定来参加而且也要把他表弟松源邀约来参加。几天前偶遇春福,他提醒我“老人会”不要忘记。由此可见,我们这一班老人对这一个月一次的聚会是多么的重视,多么的在乎。当然以我们现在的境况已不可能再作什么学术的探讨、投资的冲刺。我们也不谈风花雪月,谈的就是现实生活里发生的事情、医药常识的一些心得、一些亲身体会的病痛经历。如松泉兄这次因肺炎住院治疗,两星期后痊愈出院。但治疗期间医生用了大份量的抗生素,而使他身体元气大伤,瘦了十二公斤,身体非常衰弱,两脚不说能走路,连支撑自己的身体都困难,必须用轮椅代步。但年已八十坐上轮椅也真是一种晋级的荣光吧!怕什么!把身体调养好,让脚再自行能跨步!柳暗花明又一“春”。
    早上八点我如约去接强东,在路上接到达明的电话,告知他已在餐厅,要我们直接到珍宝餐厅可也。唉!真是急先锋。
    甲大团贤来了、士杰也来了。士杰拿出十份的“校友园地”第十八期,北京“先达通讯”第一五三期来分给大家。可是与会的有十二人,刊物只有十份。亚勇说:“你们拿去阅读,我已经有了。”士杰说:“糟糕,我没想到今天会有这样多人莱!”我说:“你没想到的事情还多着呢?也许下次的聚会会爆棚,不要小看我们‘老人会’的魅力!”他说:“要是改名为‘乐龄会’会有更多人来参加。”我说:“你们这些年轻的就怕人说老。‘乐龄会’和‘老人会’的区别在哪里?我看更贴切应该叫‘耄耋会’,年龄八十以上的就有三个,向八十靠拢的就有六个,不叫‘耄耋会’更待何时呢?”他听后哈哈大笑!
    旅游兴趣浓厚的甲大就问亚勇:“你们组织的北大荒旅行,最后的一程是否还到南韩去?”亚勇说:“取消南韩济州岛这一行程。不去韩国了!”甲大说:“对!不应该去冒险。要旅行就要高高兴兴的去玩,快快乐乐的回来。”
    “校友园地”第十七期,北京张从汇在“生活在中国最北方的先达人”里,介绍当年他们知青到北大荒去开发北大荒支援祖国的经济建设。现今呢,北大荒在中国不断的努力下已变为北大粮仓了,整个中国的粮食,一半就由北大粮仓供应。从汇告诉大家,每年七、八月北大粮仓的收割季节,层层麦浪一波接一波,无边无际,就是风景最美的时候,生动的画面,让我们这些生活在赤道线无知的南方人,就想去见识见识这大自然的伟大。
    在各行各业里都好像有先达人不可磨灭的事迹。父亲是泡咖啡的儿子,也能一举变成煤炭王国里的佼佼者;家长是经营杂货土产的,儿子也能做到印尼全国在棕榈经济领域里是数一数二的特出人物。在印尼全国各地,出人头地的先达俊杰不计其数,全世界先达人的后起之秀更是星罗棋布。是的先达是个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前些天遇到几个外乡人,他们口气酸溜溜的揶揄说:“过去你们先达人很多是Hebat2的!”我说:“现在也一样,有更多更是Hebat2的!问题是看你本身自己有没有能力从井底里跳出来看世界!”
 
姐弟为父亲写悼辞
林琳  林宏
父亲林友联,出生于马来西亚,少年成长于被他称为第二故乡美丽千岛之国的印尼。
新中国成立,像无数侨居海外的爱国青年,他毅然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希望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先后就读于北京八中,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系。 毕业后,任教于天津大学基础课部,后理学院数学系。
八十年代, 赴中国科学院进修运筹学最优化。回校后率先开拓天津大学数学系运筹学最优化方向的教学和科研。 历任天津大学数学系运筹学最优化教研室主任,天津运筹学会副理事长,当选中国运筹学会第三,第四届常务理事,见证了运筹学最优化在中国的成长和蓬勃发展。数十名研究生出于他的门下,现多已成为该学科的中坚。
晚年,辛劳于照顾年迈的母亲和多病的老伴。这次他的突然去世,使我们深感痛惜。回顾父亲的一生,是辛勤耕耘的一生,也是辛苦操劳的一生。
现在他已息了世间的劳苦,父亲安息吧!

回 忆 爸 爸
林 琳
我的爸爸这么快就走了,这么快,他的一生为这个家付出,为我们付出,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候,他不愿意给我们添麻烦。
从小有记忆的时候,爸爸就是家里的顶梁柱。小时家里没有洗衣机,在寒冷的冬天,他会在一个大木盘洗全家人的衣服。晚饭的时候,记得经常要等爸爸下班回来炒菜,因为他炒的菜大家都爱吃,他也很自豪的吹牛,他是大厨,做过几百号人的饭。小时候,妈妈在外地上班,带我去看病的是爸爸,去给我开家长会的总是爸爸,因怕爸爸会骂,在学校里就只敢成为乖乖生,以免老爸生气。因为那时年轻的爸爸脾气有些火爆,小时候的我脾气倔强,常常固执的我会因为某些原因挨打,即使这样,几年前提起时,爸爸会问我会不会记恨他,对我来讲只是童年的宝贵回忆的部分。爸爸南开毕业后就一直在天大数学系教书,小时数学不会时,就找爸爸帮忙,他有时会用高等数学的方法来帮我解小学的应用题,到学校经常被老师说答得不对,我就会骄傲地告诉老师,我老爸是教大学生的怎么会不对,上大学后,有时会偷偷溜进爸爸在阶梯教室的大班课,听老爸侃侃而谈。
后来接连奶奶血栓,妈妈骨折,爸爸在他的老年,仍然忙里忙外,他的生活里很少为他自己,几乎无法出门休闲,从没听他抱怨,我们也经常笑他脾气越老越好,我在国外二十几年,为了不让我担心,他从没提过任何困难,无论是家事或经济上。甚至在三周之前住院稍微清醒,就问妈妈怎么样了。爸爸,你走完了你的人生的路,你却在我的心里长存。


悼周泗来先生
汕头  朱蓝
革命生涯万里程,风风雨雨见精神。
履险匡危酬壮志,历尽沧桑抒赤诚。
育李培桃兴伟业,转南战北炼豪英。
科技之花结硕果,造福人类众欢腾。
情真志远爱心亮,奉献之树绽芳馨。
顽疾面前无所惧,深情厚谊会亲朋。
  高风亮节永铭记,真爱凝芳未了情……

何怕夕阳教惆怅
雅加达  陈永和

召集同窗共飞觞,回味往事话语长。
花甲已过古稀年,何怕夕阳教惆怅。
花开花落随天葬,人间正道是沧桑。
夕阳尚有余晖热,晚霞还可发辉光。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