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先达通讯(第164期)

2016-7-4 11:5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848| 评论: 0|来自: 北京先达校友会

摘要: 先 达 通 讯 (第164期) 《先达人社区网站》 北京先达校友会 www.siantarpeople.org 2016年7月1日
第二页
心中的歌献给我的爱人
秦皇岛  李顺娣
昔日的时光怎能忘怀,曾经我们牵手漫步在北京的公园从不疲倦。
因为我们心中满是幸福和甜蜜,
曾经我们鸿雁传书日思夜盼
只为急于赠予彼此心中的关爱。

然后,我们俩变成了我们仨、四个、五个,
在柴米油盐的平淡与困顿中以苦作乐,
夏天抱着孩子行走在沙滩,
海风拂面带走忧愁。
初冬骑车去山上拾柴,
森林中描绘心中的美好与期待。

再后来我们老了走不动了,
眉目低垂激清不再,
彼此用浑浊的眼神数着,
岁月在我们脸上刻下的年轮,
一条条一道道记载了我们的青春美好
也记下了曾经的艰辛磨难。
现在所有的磨难已成云烟,
韶华却跨越时空,被留在了六十年前的书信里。
你虽然离我而去,
我却能在封封信中觅到你的踪影。
你欢快的脚步、消瘦的身影、英俊的面庞、诙谐的语言,
让小屋充满欢笑,
当然还有你聪明的小脑袋瓜……

岁月如刀,刀刀留痕,
岁月如歌,悠扬深沉。
这是我给你的歌,独属于你的歌。
你跟光说,年轻时没照顾好我,很愧疚,
我不怪你,这是
随风吹来的最美丽的歌!
                                                            2016年6月7日

先达华中五十年同学重聚感言汇集
苏绮环:
    有人说:夕阳无限好只惜近黄昏。但是我认为是:难得夕阳无限好,人生何惧近黄昏!
   当我们别离后的50年的重聚,让我看到我们这年轻的长者却是充满活力、自信,当然当中有患病后正在康复的,有生活在困境中的,有事业有成就的,有已嫁作人妇过着安逸生活……初29组丙班的同学都在其中不分贫富的聚集在一起,当中的和睦相亲的态度令人欣慰,能够担起策划,召集散居天涯海角的同学更使人敬佩!
少时离家老大回,和同学欢聚的情境也真的使我心中有说不出的安慰,原来我们都能彼此认出对方畅谈起来毫无隔膜。
   1982年时带着两个儿子回山城探亲,短短的两三天,当时儿子问起妈妈的同学仔呢?曾经去过多峇湖畔的不拉八,那里的一切是多么熟悉,这地方不是曾和同学渡过愉快的假期吗?回忆以往的群体生活好像一层厚纱隔着似的。这层厚纱无疑是十多廿年来环境的变迁,人事的改变,人人都在各种环境下挣扎求存,越想越有一种失落或是惘然之感,那欢乐的声浪和那少男少女的情怀都己舍我而去,那些曾经在一起挑灯夜读的同学呢?不见了!那纯朴真挚的友谊那里去了?在不拉八的两日,和儿子细诉当年自己的学生生活,儿子似懂非懂的问了很多令人 深省的问题,怱怱忙忙的假期幌眼而过,如今继续在人生道路上努力!
   为我能有机会和别离50年的师长和同学重聚而感恩!在此敬祝老师和同学们身体健康,生活愉快!愿主赐福给老师和同学们及你们的家人!福杯满溢!身壮力健!

陈开明:
    试问有谁能想到,分离了五十载其中的42位班上同学会重新见面,可想而知,见面时的情景有多感人。曾看过有老兵五十年后旧地重逢,现在才了解到为何他们会喜极而泣。皇天不负有心人,分散各地的同学终于能相逢,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
    世事无常,分离这么多年,大家都经历了社会的磨练,多少儿时的性格都有些改变,但相聚后,谈起当年在校的情景,大家又恢复同学时代调皮玩闹的性情,有说有笑,忘了一切。
   老天爷有眼,同学们即使在千里之外,緃使忙碌,一声呼唤,也都会义不容辞地来山城相聚,只可惜无法重回到我们至爱的母校华侨中学旧址拍上一张照片留念。

洪育安:
    那一刻,我握着笔的手在颤抖,我的心在狂跳,我的脑海似有万马奔腾,我的眼泪几乎夺眶而出。眼前的情景……那阔别了五十年天涯海角的同学,义不容辞的都赶来赴约相聚;昔日熔刻在脑海里天真浪漫,无知稚嫩的面庞,经过了风霜岁月的累积,此刻已是饱满世故,坚定气质,有的头发疏稀,发丝银白,有的身躯臃肿行动不便,有的身段瘦削走路如飞,但风韵犹存,魅力四射,老当益壮。这一切的一切,怎不叫我有所激动和感叹之心呢?我们相互拥抱,握手携肩。
   经过三四日的相聚,三五成群促膝谈心,彼此有永远倾诉不完的话题,有永远道不尽的喜悦与忧愁;这里面有着美丽的憧憬,有着美丽的享受,也有着美丽的追求。
   同学中可喜的是有的事业已成,叱咤风云;有的正平步青云,倒享有名气,但也有可悲的是同学中有数字已永远离我们黯然逍遥另一个境界了。
   我们同学群里,没有贫富之分。一视同仁,大伙都能肝胆相照,同舟共济。我们这次相聚全程的费用是通过解囊自捐的性质,没有苛求,没有欲望,这种大公无私的态度值得佩服。
   总的来说,有了同学的友情,就像芬芳怡人的鲜花,会使你的生活幸福和谐,会为你的生命增光添彩。
    如果相聚能再重来,也为逐渐老去的我们能再度品味与重温我们的青春年华,那肯定要抓住每分每秒,留恋生活,感受生活,再不让岁月蹉跎而去,那我们也就不会枉今后的余生了。

周文君:
    如果像佛教说的那样,今世能做成兄弟姊妹那是前世修来的因缘,那么我们初廿九组丙的同学能在这“黄昏夕阳"之年得于重聚那更是前世修来的福份了。不是吗?如果有今生有来世,你们会好好修得善缘换得来世再续同学学缘吗?我是一定会,也一定愿意。   

陈炳吉:
    我们廿九组丙班可真不简单,化不可能为可能,离校五十年,各奔天涯的同学们居然能够重聚故乡山城和多峇湖沙摩西岛。几位同学筹划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才让这些离别半世纪的同学们再次相聚。这第一次的聚会意义深刻,这等欢愉场面,刻骨铭心,不是言语所能表达。
    生命是单程的旅行,在人生“终点站"前能有这么个美好的映像供回味,真不错!希望同学们各自保重,再接再厉,两年后2018再次欢聚。

李秋莲:
   感谢我们廿九组有着大家庭的温暖、互助友爱的伟大精神。

江淑华:
   先华初二十九组丙班全体同学和老师:我爱你们,友谊长存,万岁万万岁!

李秀芳:
   我参加了今次班级大团聚,非常感动,在此对发起筹备今次大团聚的班上各位同学表示敬佩和赞扬,也很感谢我们的老师的教导,我没白费来参加聚会,见到同学们都那么热诚和睦,那么多的关爱,我已再无遣憾了。

陈丽泉:
   二十九组同学的重聚虽然巳结束,但使到大家的友谊更进一歩增强,而且人人都拥有关爱的心使这大家庭变的更温暖、团结和欢乐,这是我们二十九组的光荣,愿这份友情能陪伴着我们每—个人直至永远永远!

吴健强:
    夕阳无限好,真正反映出了我们廿九组丙班同学们的心态。虽然我们经历了半世纪的风风雨雨,如今却能在我们出生地山城团聚一起,同吃同游,显得格外温馨难得机遇,使我一生难忘永远铭刻在我心坎中。虽然3-20同学聚会曲终人散了,但同学们心情还是意犹末尽,同学情、兄弟姐妹情永远延续下去,万古长青。

陈强吉:
    50年的首次聚会,大家互相关心,彼此间心连心,相聚的欢乐给我留下深深的记忆。希望同学情能永恒的保持,大家每天都开开心心,健康快乐,2018年再见!

陈妙姻:
   我们首次大团聚成功了!先华初廿九组丙班真是好样的!这不但是归功于同学们齐心一致,众志成城,也感谢老师的教导。
   聚会结束后,同学们并没有忘记因病不能参加聚会的同学。先达同学开明夫妇、强吉和井里汶的肇宗同学相约到泗水探望患病的寿发同学;椰加达的文君、春玲、秀芳、瑞冬、丽琴、妙姻同学以及天德、秀兰同学,联袂探访因病临时不能参加聚会的巧莲同学及从棉兰到椰加达治病的美金同学。
   人生终有亲情、爱情、友情。经历了五十年,同学们还能互相关心爱护,这份同学友情,感觉好幸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建生:
时光飞逝,岁月如歌。50多年来的第一次聚会,同学们感触良多,并以三言两语、短文或长文形式抒写内心的感受及叙述聚会的过程。
   昔年我们这些十四、五岁,正值青葱岁月、风华正茂的青少年,母校被迫关闭了,不少同学各奔东西,有的跟随家人离开故土搬迁到印度尼西亚其它城市,有的回到了中国。
    五十年来,每个人所走的人生道路不尽相同,体会了人生不同的酸、甜、苦、辣;五十多年后我们再聚首,虽然不再是青春年少,但仍然拥有一颗年轻的心,昔日同窗情谊依旧没变,欢乐的笑声依然如当年在校园和课堂里。
   仔细看那半世纪前在学校礼堂前拍的全体师生黑白集体照,如今已是老玩童而当年还是小玩童的几位同学,七歪八扭地揽抱在一起照相,至今他们性格还是不变,嬉戏逗乐为这次团聚增添了不少的欢乐气氛。俗话说:三岁定八十,七岁看终生,此话看来有一定道理。他们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感染了同学们。
    有聚就有散,有散才有聚,愿同学老师们锻练好身体,健康长寿,再聚2018、……直至永远!

叶文益:(转载)
    同学是没有血缘的亲情,到底什么是同学?为什么它会叫我们一生牵挂,三世相亲?为什么我们能够风雨同舟,甘苦与共?为什么同学相聚,就像一道军令?无论你在天涯海角,都能够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其实,同学就是同「学」,一旦同了「学」,就是永远的「同学」。可是,在学校时,并没有人互相称呼同学,毕业以后,我们却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同学」。这个抽象的、侵入血液的、融入生命的名字要比每个人的名字更重要、更温馨、更具魅力。
同学,就是亲爱的兄弟姐妹,是精神上的血亲;同学是一种别样的情,有永远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旧、道不尽的喜悦、诉不完的忧愁;就算有一天沧海变成桑田,那些笑或泪、共同的画面,也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不会改变。
   当全世界目光,都关心你飞得高不高时,真的想知道你有没有烦恼、你过得好不好、你是否快乐的那个人,就是同学。
   同学它是存在于我们心中最珍贵的记忆或真谛。在你失意或悲伤的时候,它给你以抚慰;在挫折的时候,它给你提供价值感和方向感;在你老去时,可以回味、品味,使你重温年少,重度青春……


怀念我们的爸爸——蔡达荣
蔡雪梅   蔡原原
从二零一五年四月起, 爸爸的身体每况愈下, 不得不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姐姐雪梅先返回北京陪伴他老人家,妹妹原原等到六月份孩子一放暑假就赶回北京接替姐姐。在之后的两个月里,原原一家一直陪伴他老人家,并与他一起过了最后一个父亲节。在每天医院的一小时的探望时间里, 我们就一起听听印尼歌.  如果爸爸能睁开眼, 我们就一起看看过去的旧照片.  虽然我们之间的交流有限, 但我们还是很珍惜有父亲在身边的日子。知道爸爸生病了,亲朋好友都纷纷去医院探望他。住在北京的惜姑和姑父更是在需要的时候不停地往医院跑帮助老爸。因为我们不能一直守在爸爸身边,表哥董卫就帮我们天天去医院探视爸爸,像儿子一样照顾他的需要。这些都给病中的爸爸带来了很大的安慰。对此,我们由衷地感谢。更谢谢爸爸的努力和辛苦, 一直陪我们度过二零一六年的中国新年。
二零一六年二月十八日,我们的父亲蔡达荣,在女儿,女婿,妹妹(蔡素惜),妹夫(李廷期),侄子(董卫),外甥(李辰)的共同陪伴下走完了他今生的最后一程,享年84岁。因为妈妈身体不好,行动不便,那天我们没有让她到医院去。而是安排坐轮椅的妈妈在春节前两天去医院最后一次看望当时已病危的爸爸。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年里,爸爸一直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的折磨。他所表现的忍耐和韧性给他周围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零一五年十一月,雪梅借用感恩节假期回京探望他老人家。一天,看到他睁开了眼睛,且精神尚好,雪梅向他重新讲起耶和华上帝的应许,谈到爸爸在上帝的乐园里会恢复完美的健康,从事他热爱的工作。受到这个好消息的鼓舞,爸爸随后居然随着播放的印尼歌唱了起来,尽管他那时由于气管切开手术已不能发声了。当护士从他的口型发现爸爸在唱歌时,她非常惊讶。
一九三一年四月,我们的父亲出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一个叫火水山的小城。尔后辗转来到先达。一九五二年与我们的大姑姑(蔡素珍)一起离开印尼回到中国求学。记得爸爸说他们的船遇到风暴, 只能转道马尼拉避难, 历经了十一天, 才安全到达深圳, 当时它还只是一个小鱼村.  但因为船上载了一只运往东京动物园的大象, 为他们漫长的行程增添了许多快乐!
他回国后先是在北京八中上中学, 之后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 并在那里结识了同班同学董鼎芳(我们漂亮的妈妈)。大学毕业后, 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香山植物园。爸爸一生致力于各种果树及果品的研究, 苹果, 桃, 杏, 李子…., 他默默无闻但全心全意地工作到七十高龄。
爸爸从七十年代末开始致力于猕猴桃的研究工作。他经常去野外采集标本, 观察生长环境和周期.  同时也去国外和其他专家交流, 探讨与合作研究。在做科研的基础上, 他也积极参与帮助猕猴桃的推广与种植。他的猕猴桃基地遍及山西, 河北, 河南和湖北.  下面是老爸最骄傲的成果:科植一号, 中华猕猴桃和软枣无毛猕猴桃的杂交品种。
由于从事猕猴桃的研究工作,在一九七九年,当人们极力撇清任何海外关系时,爸爸随一个代表团去新西兰进行交流访问。在之后的各种的学术交流中,爸爸的学识为他赢得了国外同行的尊重。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一位日本学者曾向爸爸提出邀请去日本访问。可当领导找他说希望他能把这个机会让给年轻人时,他很干脆地就同意了。结果弄得邀请者反而觉得很不好意思,硬是让到访者给爸爸带回一架很好的傻瓜相机。为此,老爸在家里还小得意了一番。
邻居胡阿姨说爸爸是植物界的”陈景润”。如果你和他一起去过植物园, 你也会同意这个说法.  他可以告诉你每种植物的来源地, 习性, 名字及它的拉丁文名。九九年爸爸妈妈来美时, 我们一起去了圣路易斯的密苏里植物园, 看到了他心爱的猕猴桃.  但由于某种原因, 它的标签和旁边植物的标签插混了, 爸爸马上把它们更正过来.
我们的父亲平常总是笑眯眯, 和蔼可亲的样子!  他喜欢喝咖啡, 看电视, 读报纸, 种花, 养猫…但不管做什么, 他都是慢条四理, 不慌不忙.  自称是昆曲人物的现实版!  但有一次, 我家丢了一只小猫,  老爸急得楼上楼下来回找.  一直找到天黑, 都没有找到, 伤心得他那天晚饭都没有吃。
二零零五年, 原原带一岁大的女儿回家, 爸爸高兴地一大早就推小外孙出去玩, 可以让原原多睡会。爸爸每天回来, 都会兴奋地告诉家里人他们祖孙二人做了什么, 和那家小朋友玩了, 去看了什么花草.  还有小外孙的小推车总是满载而归, 别人丢的花盆, 装修的下脚料, ….
由于种种原因,爸爸在一九五二年离开印尼后就再没有回去过。为庆祝父母的金婚纪念,也为帮助爸爸部分实现他要带妈妈去印尼看看的诺言。我们于二零一一年一月带爸爸妈妈一起乘游轮去东加勒比海旅行一周。像他的一贯作风一样,直到第七天下船以后,爸爸才慢悠悠地说:“其实在那大船上还是挺好的…”
在爸爸病重之前的两年, 无论谁来探访他, 或是我们打电话给他, 他总是问, “先达怎么样?  那里的亲戚朋友可好?”尽管他那时已经忘记许多事情, 但他一直惦记着先达和那里的亲朋好友!
我们的父亲只是一个普通人。与世上的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样,他一生过着再普通不过的生活了。可是在静静思考与他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之后,我们发现爸爸在他的一生中几乎没有给过我们任何说教,却用他的言行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孝敬老人,如何对待工作,和什么叫淡泊名利。我们姐妹俩曾经戏说–在家里, 妈妈是《人民日报》, 爸爸是《参考消息》, 参考参考就可以了.   的确,您将会是我们这一生的参考!  我们想念您,  我们永远爱您!


先达人忘不了的校长
 香港  林叔明
    先达人忘不了的校长,有两位:中华中小学校校长郑子经、先华学校校长张谷和。
   郑子经校长是老先达资历最高的老校长。如果没记错的话,最早的地址是在太子街,后为职工会的“国民学校”校长,郑老校长,桃李满天下,是先达教育界元老级的荣誉。
   张谷和校长是先华学校的创校校长。先华学校拥有张琼郁、陈琼瑶、黄宗汉,以及陈英士、陈英杰、黄俊杰等名师。张校长是先华学校唯一的初中班的级任,培养了王谦宇、陈斯刚,以及陈江海、余振邦、李承志、李承华、徐汉钦等优秀人才。张校长的夫人庄兰健在,爱女张爱玲更没辜负父母的教养。
   郑春风是郑校长的爱女,在为先达人服务的岗位上,活跃于先达人一应活动中。张惠玲是张校长的爱女,也在为先达人服务的岗位上,活跃于香港先达人一应活动中。
 
乡    愁
先达 成 城
  先达人,话先达。
  记得在中学的时候,老师有教过一首唐诗。句子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很传神吧。这应该适合当代那种离乡背井过后而又衣锦还乡的人之写照。
    现代的人啊,出外谋生或旅游、放眼四海、勇敢飞越那陌生的大洋山川,已经不再是"孤身上路"。该是拜这数码化时代的互联网络,讯息电子传真等的指点迷津,获得消息在弹指间的事,方便得天涯海角都去得。又可乘了交通工具发达之便,谁都可以说来就来,说去就去,回乡也非难事,到了家乡,即使停留时间短到"昙花一现",大概已没有人再问"客从何处来"。更没有那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怀乡苦心。
    一般的游子回乡,重在一年一度的清明祭祖,追思缅怀祖先,所谓感知传统,陶治情操,但也承载着对久违家乡的深情厚意。发自内心深处的那份激情,亲情和友情,是不可磨灭的。一个人即使有常回家看看,熟悉乡间的一切,但对那般久居散布在全球五湖四海,远隔重举的乡谊好友,同学同乡来说,一年能见几回面,于是就会有人叹气说"一年不见笑难逢。"先达人执着了一点,心绪乡谊永不变,相互托福之余,便搭起了像"北京先达联谊会"的友谊之桥。类似的联谊会,香港、广州、椰城、廖省,以至苏北棉兰纷纷成立。从南到北,"一带一路"把个团结,爱乡的美德串联起来。可就是不知道这桥这路,起点在哪?终点到哪?但不重要,重要的是传递微笑,沟通和谐,融和乡谊之间的感情,以至文化交流,经贸合作为一体。
    先达,在地图上小的微不足道,被画成一滴小圆点而已,以示它在地图上的存在。但它却是闻名遐迩的多峇湖畔一颗闪亮的明珠。它持有独特的地方语言和非凡的饮食文化。先达虽小,但"五脏俱全"。比之他乡异地,它还是出类拔萃的。
    友族的马达语,华裔的先达国语,两者都为先达的"魂",听了只有亲切,从未有陌生的感觉。都是乡谊之间,牵连友谊的纽带。还有那般能唤起乡愁,朴实口味的国栋咖啡、友族的Tuak椰(野)酒、猪肉烧烤、鸭颈糖饼、Ganda面包,以及那久经考验,历久不衰的云吞面。这都是淡淡的思乡品味。尝了让你回味无穷。游子回家,不说那般的美味食品,即便是一碗淡饭,一杯水,也叫人感到亲切陶醉。
    先达家乡路,行行覆悠悠。漫步走来,又漫步走去。除了老家,不知哪里是归处。免不了又踏入儿时的母校。而这个已经百岁高龄的"先中",不知尚残留着多少童年的回忆,却让游子们流连忘返。
    想起来,就是老于事故的老乡们都会感觉到,先达日渐平淡清净了许多。海外"联谊"那么多,起点应该是原乡原址的先达吧。先达人,有信心,有智慧,会不断为自己加油,大家都是同在一个蓝天底下顶着,相信会有志同道合者能加点激励和担当,推动先达的开拓创新。至少也能融入那希望的联谊盛会。不叫有些人发出"望先达苍茫之地,谁主浮沉"的感叹。

12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