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先达人 首页 先达书架 新书推介 查看内容

《民族融合进程中的印度尼西亚华人》

2016-10-21 22:48| 发布者: zjj| 查看: 1182| 评论: 0|原作者: 梁英明|来自: 张泰勇推荐

摘要: 《民族融合进程中的印度尼西亚华人》 (论文集)前言
                              《民族融合进程中的印度尼西亚华人》
                                                  (论文集)前言
      
         张泰勇先生近日发来了推荐了著名印尼问题学者梁英明先生所写的发表在《民族融合进程中的印度尼西亚华人》一书中的前言,值得大家认真一读。本站这里全本转发,供各位读者和网友阅读研究。
                                                                                                 ——本站编辑

                          
                                      《民族融合进程中的印度尼西亚华人》
                                                     (论文集)前言
                                                             梁英明
      《东南亚华人研究——新世纪新视野》(第二本自选集)于2008年付梓后,除相继出版《东南亚史》等几部论著外,还陆续撰写和翻译了若干篇学术论文以及研究评论和序言、书评等。现在,将这些分别发表的学术文章汇集成书,作为我的第三本自选集。
     由于不再承担教学任务,我近年来的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华人历史,特别是迄今在中国大陆学术界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土生华人”历史领域。
      印度尼西亚群岛是中国人移居较早和移居人数较多的地区。千百年来,他们不仅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居住国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同种族集团长期共同生活和密切交往的结果,推动了彼此的相互理解和自然融合进程。因此,一部分中国移民后裔(包括与异族通婚者的子女)的民族意识与文化认同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某些变化。也就是说,印度尼西亚华裔族群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已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被笼统称为“土生华人”(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一词语涵盖的人群范围略有差异)的特殊群体,在促进民族融合进程以及在印度尼西亚民族建设和发展历史上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我认为,这正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和研究的课题。因此,我将本书定名为《民族融合进程中的印度尼西亚华人》,其中自然也会涉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华人族群问题。

       今天,关于印度尼西亚究竟有多少华人或华裔人口,可以说众说纷纭。根据2010年印度尼西亚官方进行的以部族(suku)划分的人口普查结果,居民本人申报为华族的总计只有2,832,510人1。而人们关于华裔人口的估计数字则竟达1000万、1500万甚至2000万之多。我不知道这些估计数字有什么依据。但是,姑且就这些夸张的数字而论,可以肯定,这些估计数当中的绝大多数人显然就是所谓“土生华人”。而自报为华族的283万余人可能仅包括那些仍完全认同于华人的民族属性和中华文化传统的居民。
      “2000万华人”的说法在中国大陆和印尼华社似乎颇受某些人的赞赏,有人常常喜欢引用这类数字,却从来未见提供任何可靠的资料来源。在中国大陆,人们原来习惯于将这2000万人笼统称为“华侨华人”,如今则进一步简化为“侨胞”(对分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也改称为“海外侨胞”),也就是说,这些人都算是中国的侨民。依照同一推理法,前几年曾公布全世界的华侨华人有4000多万,不久又变为6000多万。这样的数字也不知道从何统计而来。

       更令人感到迷惑不解的是,不论他们是华侨(中国公民)或华人(外国公民),一方面既鼓励他们要在居住国“融入主流社会”,“积极参政议政”,另一方面又将他们都归入“侨胞”之列,并称这些华裔参政人士是中国“侨务公共外交所要重点培养的群体”。这些相互矛盾的说法,不仅使海外华人感到困惑,也令相关国家对其华裔公民的国家认同和政治效忠产生怀疑。
      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关于“华裔”的定义。一般来说,人们习惯将华人与外族通婚所生子女称为“华裔”。但这个定义是一个十分含糊的概念。因为不仅含有一半华人血统的人通常被称为“华裔”,即使只有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或更小比例的华人血统,或只要据称祖上曾有一位是华人,也都算是“华裔”。这样,世界上究竟有多少“华裔”,为什么不可以将那些只有极小比例华人血统的人列入其他种族的后裔,而一定都要把他们列入“华裔”的范畴,他们是否也被计算在世界华侨华人或“海外侨胞”的人口总数之内,所有这些问题,其实都是说不清的。

      印度尼西亚华人社会人数众多而历史悠久,其发展历程固然具有某些特点,但与其他各国华人社会的发展历程比较,其实并没有根本性的差别,更不是海外华人社会中的某一“特例”或“异类”。无数事实说明,从不同历史时期移居海外的大量中国人及其后裔的经历来看,他们的身份认同都是从“移民”(immigrant)、“客居的外来者”(foreigner,alien)逐步转变为中国侨民(Overseas Chinese),然后逐步融入居住国的主流社会,并进一步转变成为居住国的华人族群(Ethnic Chinese )或华裔公民(Chinese citizen)。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中国人与其他族群之间的自然融合必定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这是各国移民历史遵循的普遍规律。如果说这个过程可能有什么特点的话,可以肯定,当今大量移居到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的“新华侨”,由于他们所处社会的政治环境更加稳定,法律制度更加健全,宗教文化更加包容,因此比起在东南亚的同胞来说,他们面对的障碍可能更少,他们融入居住国主流社会的意愿可能更为主动,融合进程也就可能更加顺畅。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因此,我认为,深入研究印度尼西亚华人社会的形成、变化以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规律,对研究海外华人社会的发展变化至少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
       实际上,在华人历史研究中,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远不止这些。例如,某一国家的经济是否可以按种族集团划分为华人经济、黑人经济、爪哇人经济、马来人经济或其他族群经济;外国某一学校开设华文课程是否就等于华文教育的复兴和发展;某国发生政治动乱而伤及华侨华人是否即是“排华”、“反华”阴谋等等,都是需要认真辨析的。任何学术研究都应以科学的概念和严谨的逻辑为基础。否则,只凭主观性的臆测,无根据的推论,或只有某些情绪化的表述,显然无助于研究的深入。在学术研究中,随声附和,以讹传讹,显然不是正确的态度,而据此采取的脱离实际、一厢情愿的政策做法,更是十分有害。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或许与华侨华人问题研究对我们具有某种特殊意义有关。除此以外,研究领域与课题相对狭窄,对史料的搜集、挖掘、研究工作和对国际学术研究水平了解不够,以及研究工作不时受到某些非学术因素影响等等,可能也是导致研究工作难以深入的原因。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中国移民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引起国外许多人文学者的关注,其中包括不少华裔学者在内。他们的著述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课题新颖,论据充分,视野开阔,其中许多研究领域为我们所忽视,许多资料尚未为我们充分利用,某些论点也与我们的传统说法并不相同。本书收入的五篇译文,都是关于印度尼西亚华人历史研究的学术论文。它们都是言之有据,言之成理的实证研究,对我们进一步思考问题可能有所启发。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这些研究成果。
      书中有几篇回忆青春岁月的文章,都是根据亲身经历的实录而写的。留下这些文字,不仅是为了怀念师友,也想为研究当年印度尼西亚华社历史保存一点史料。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