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先华校友通讯(第14期)

2017-1-22 10:4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401| 评论: 0

摘要: 先华校友通讯 先达先华校友会 主办 第14期 www.siantarpeople.org
第二页
風箏        
楠榜   張秀蘭

    風箏季節來臨,許多小孩都忘不了放風箏。這種娛樂不僅男童愛玩,連男士們也喜歡。其實女童也感興趣,女士們也不少喜歡。女性放風箏好像被認為是放浪、不文雅,因而對放風箏總是抱著矜持。放風箏好像成了男性的專有。
     風箏在藍天白雲高空上隨風飄舞無拘無束,時左時右、時高時低,尤其是後端加上長長的尾巴彩帶,飄起來宛若搖滾舞,很好看。讓人感覺有獨特的風采。
     鄰居十三歲的小凱是個聰明、活潑、好動的孩子,很喜歡放風箏又喜歡到處爭搶斷了線的風箏。他父母每天出外做生意,早出晚歸,夜幕低垂才回家。家裡留下小凱、一個九歲的妹妹和傭人。有一天,一只斷線了的風箏落在屋後曬台的牆壁上卡住了。小凱看見後,不假思索,趕緊爬上去抓風箏。但是上端的牆壁原來已經是腐朽的,當小凱的手抓住腐朽的牆壁時,牆壁磚塊鬆脫,小凱連人和風箏隨之落下,正巧落在下面一口大約深二十五米的水井裡。鄰居街坊聞聲趕來相救。望井裡一看,說來難以置信,聽來令人驚奇,井內的小凱竟然安然無恙,且在裡頭游泳。於是眾人放下心來。有位友族巴巴想出了對策,拿了膠繩、水桶吊掛在滑輪上,讓小凱抓緊水桶,幾人合力把小凱救上來。大家看看沒傷著身體就放心了。此時圍觀的友族都七嘴八舌教訓道:「你呀!真是「初生之犢不畏虎」。這是件很危險的事,萬一砸個破頭血流,或溺死在井裡怎麼辦?只為了一隻風箏連命都不要,值得嗎?」小凱聽了一番勸說後,向眾人道謝,並保證以後再也不去強拿風箏。
     傍晚時分,小凱的父母回來了,知道這件事發生後,非常震驚,所幸孩子平安無事。真是不幸中的大幸。想到兒子那麼愛玩風箏,以後一定要買幾個與眾不同的風箏給他玩。
     事隔多年,小凱媽出國到北京旅遊,在天安門廣場見到許多遊客在買風箏,現場上放風箏的人也很多。年近七旬的老伯伯和他的孫子高興的也在發揮它的餘熱呢。長空飄逸著無數樣式不同,彩色繽紛的風箏,顯得嫵媚、迷人、浪漫⋯⋯,仰望長天,猶如一幅美麗的風景圖,點綴著蔚藍的天空,美麗極了。
     中國的藝人雙手靈巧,以新的技術、創意,製造別出心裁的風箏。他們做成各種各樣的風箏,有蝴蝶、烏龜、白兔、人頭像、長龍等風箏。巧奪天工,各展風騷,讓遊客飽賞風箏美麗的景色。
     小凱媽愛子心切,買了兩只風箏帶回給孩子,一隻是大型的蝴蝶風箏,另一隻是十個人頭像連接在一起且帶有長尾巴的彩帶風箏。
     有一天,他們全家到海邊游玩,小凱不忘把風箏帶上,海邊風很大,很適合玩大風箏的場所,而且飄搖起來非常漂亮,又可以看到此情景,高興的拍手讚美!
                                             摘自楠榜《山水》

夕陽下的友誼
陳 默

     今早接到R的電話。她請了幾位要好的同事一起慶生。
     餐廳裡幾乎滿座。我們坐在裡頭的一角,桌上擺著幾樣豐富的菜餚。同事們邊吃邊聊,笑聲偶爾引來了正在吃飯人們的眼光。
     也不知誰先發現,在旁的一桌,兩位看似已八十高齡的老人家,其中一位把腳翹到椅子上;另一位看起來年齡較長,但染黑的秀髮依然是那麼的密集。她們把已用雙手挑選後弄碎的食物往嘴裡送,再細嚼慢嚥地享受美味的午餐。看著她倆吃得津津有味的溫馨畫面,可以感覺到兩位老人家的生活很寫意。
     這時候的我們,腦子裡突然冒出了一連串的問題:她倆到底是什麼關係,是姊妹、同學或朋友?為何在沒有家人的陪同下,兩位老人獨自出外?難道她們都沒有孩子嗎?另外,讓同事們更好奇的是她們如何聯繫,是否有用手機?餐費是由誰來付?等等。
     好奇心驅使我們向服務員打聽,得知其中一位奶奶已經年過九十。哇!大家都很驚訝而開始把視線轉移到她倆身上,先是臉上露出微笑向老人家打個招呼,然後,再來你一句他一句,有如記者般不停地發問⋯⋯
     原來兩位老人家年齡差距正好十歲,因為孩子是同學而相識。如今處境相似的她們:耳聰目明;守寡;子孫滿堂;在護士及傭人的照顧下獨居;星期天才和孩子們相聚。電話上和朋友聊天、逛街、上餐館吃飯成了老人家每天的活動。年過八十的她有只手機,接收信息是強項,發出信息則不行。
     在護士陪同下,九十高齡的老奶奶,由司機開車去接八十高齡的好姐妹。今天兩位老人因為想看看椰加達的新面貌,她們專程由南區到西區,特意到已煥然一新的Kalijodo(以往的黑暗區域,現在卻是滑板運動場)走走看看,然後再到北區用餐。
     她們逛到那裡就會停歇在附近的美食餐廳吃飯。雖然沒有戒口,但牙齒卻讓她倆人只能挑選鬆軟的食物。一位出車、一位出錢,從不計較。
     聽了兩位老人家的故事,我們伸出了大拇指為她們點贊。然後,大家才心满意足地離開。
     我為两位老奶奶深厚的情誼所感動,由衷的佩服并祝福她們!    2016年12月28日

            

三月中接五弟來電說:"大哥身體建康情況不太理想,不僅講不了話,連用寫字表達的能力也不行了,眼睛要貼上膠布才能張開。"聽了以後,心情特別沉重,因太太要照顧孫子不能一起前往,於是只能決定和孩子去探望了。孩子工作忙,只能利用周五、六、日的假日再多請一天事假,於是匆匆訂了5月13日至16日前往雅加達機票。在機場內的餐廳用過早餐,8:45上了飛機,因適逢大霧,飛機延至10:00才起飛。國泰航機的服務員態度好工作認真負責,對乘客扣好安全帶都特別細心留意。當飛機即將到達雅加達機場前,從窗口往外望,大片廣闊的大地,密聚的印尼民居,星羅棋布的小島嶼,停泊在海中的二、三艘輪船一一引入眼廉,心情真是舒暢。
2:30抵達雅加達國際機場,機場周邊種植着無數花花草草,充滿了熱帶風情氣息。印尼移民官員態度十分友善,入境手續很快便辦妥了。因旅客眾多,領取行李花費了個多小時,甫出機場友姪早已在出口處等候,讓她久等了,真不好意思!隨後友姪帶我倆到華僑開的麵店品嘗我愛吃的麵條。餐後趕返大哥家,稍作休息,大嫂便帶我倆去見大哥,一眼見到大哥,我嚇呆了,大哥又瘦又蒼老彷若兩人。孩子給他講一些笑話,打開手提裡孫子活潑可愛的照片給他看,大哥勉強地笑了。我安慰他,叫他安心休養,他流下了眼淚,此時此刻,我也忍不住掉下了熱淚。
此行的主要任務是去探望大哥,因孩子是第一次來印尼,也希望能順便遊一遊。園侄建議到椰加達海邊新開發區參觀,一路上車來車往,滿街是摩多車,聽說摩多車在印尼很便宜又能分期付款,所以一般的老百姓都有能力購買。海邊新開發區,所見海水清澈透底,遠處矗立着大片具有特色又漂亮的房子,房子旁停泊着許多遊艇,新開發區的建設繼續在發展,還再填土造地。中午時分,園侄帶我們到印尼餐廳用餐,品嘗特色的雞肉Sate、Nasi Soto,Nasi Kuning等,吃得很開心。午後三時半,在園侄及侄媳陪同下駕車前往萬隆。星期六往萬隆人多車多,車子走走停停,三個小時的路程,卻用了五個多鐘頭才到達。到萬隆已是晚上八時多了。晚餐去品嘗可口的萬隆特色Bebek Goreng、整條煮烤的Peteh、椰汁飯及酸芒果等。在萬隆因人地生疏路不熟、餐後,酒店叫摩多車帶路才找到了酒店,酒店並不高級,房租也不貴,但服務不錯、包早餐又包管泊車。
周日早8:30,往萬隆亞非會議會址參觀,會址是遊客必到的遊覽參觀景點之一,遊客眾多,我們去得早,會址還沒開放,因此先到會址附近逛一逛。會址周邊有一排整齊固定的小賣舖,小販在賣小食。印尼的景點中遊客最感不便的是借用公廁,不僅要付小費還要脫鞋才能進去,付點小費也屬應該,因公廁需請人打理衛生和花水電費。
9:30會址正式開放,會址是荷蘭時代的建築物,內外保養得很好。1955年亞非會議就在這裡召開,周恩總理與亞非各國領導人在這裡一起商討創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至今萬隆精神仍大放光芒。敬愛的周總理在亞非會議作出了巨大的貢敵獻,人民將永遠懷念他!
在市區吃完午飯,我們上山頂觀賞火山,車走在路上,所見路邊種植着大片結滿果實的椰子和芒果樹;在臨進山頂還見到一株近百年樹齡的大樹;路邊幾檔小販在擺賣兔子,真是眼界大開。車子進入火山的管治區,需要繳費。火山口位於山腳下,火山正在冒煙,山腳下到處佈滿火山灰,看來火山是曾經爆發過,這次是我生平第一次觀賞活火山,樂在其中。下午三點左右我們驅車返回雅加達,抵達雅加達已是晚上八點多了。
16日中午吃過飯,我和孩子向大哥告別,此時大哥的心情顯得十分沉重,見他口在顫抖,像是在向我們說告別,他流下了眼淚,我再也禁不住掉下了熱淚。希望大哥吉人天相,渡過難關,早日康復!
印尼四天三夜之行,見識廣了,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印尼人民的生活比過去好多了,餐應、酒店員亞服務態度也頗有禮,工作普遍都使用電腦操作,社會進步了,一切都趨向現代化。
美麗的印度尼西亞,我的異鄉,有機會我一定會再來。
【後記】本文尚未刊出之前,印尼侄兒傳來噩耗,大哥因久病醫治無效,已於2016年8月3日凌晨15分安祥離去,各地親友深表哀傷,在此,但願大哥一路走好。
香港<簡訊>第97期


詩五首
 椰加達    陳永和

邓新荷师母颂
贤妻良母懿德香,相夫教子持家忙。
教子有方为重任,凤飞龙腾耀祖光。
夫唱妇随粉笔堂,相敬如宾共沧桑。
泪别夫君十余载, 孝道儿女流水长。



夕陽紅
人以食为天,命以睡为先。
长寿无奇迹,健康勤锻炼。
老本保命钱,老窝养休闲。
老伴是棉袄,老友交心田。
相聚求欢乐,喜笑互共勉。
抛开心愁絮,逍遥享天年。
风雨经磨练,沧桑历苦煎。
成熟人生梦,知足感恩天。
看破红尘事,淡薄名利权。
珍惜夕阳红,寄情山水间。

至理名言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林中虎灭,猴子称王。
坏人当道,好人遭殃。
顺势者昌,逆势者亡。
败者为冦,胜者嚣张。
活争口气,死留名榜。
寒梅熬骨,竹节鏗锵。
一身正气,万古流芳。

箴言
韶光白溜过,万事成蹉跎。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多。
酒壮慫心胆,利惑眼中夺。
万劫狠心起,业障造万恶。
神明三尺天,人在亏心做。
玩火自焚身,罪孽惩后果。

明心灯
盲人夜挑灯,不照夜路尘。
照开明心路,指引迷津人。
不干亏心事,不做害人精。
收归恶心念,找回人本性。

         怎樣區別通訊、報告、速寫、特寫?    丁點點
     文學領域中,有幾種文體(文類、文學形式)非常類似,的確很難給它們下一個精確的定義,或加予嚴格的區分。一般說來,作者在動筆寫作時首先考慮的不是形式問題,而是文章的內容,要如何真實地精準地表達出來。
     但是各種文體之間,交叉重迭,相同之處很多,並不能因此就得出結論說「文無定法」如上個月在國際日報上看到一位博士生寫的「文類、散文、遊記」所說的那樣。各種文學體裁都有自己的特點。「遊記」之所以為「遊記」,就是因為它的特點在於「遊」,這是和一般抒情散文不能混淆的,否則又何必稱為「遊記」。
     這裡就通訊、報告、速寫、特寫這幾種最接近也最不容易區分的文體試作分析,以說明文體的區分並不是全無意義,各種類似的文體並不是無法區分的。
     「通訊」是如實地記述現實生活發生的有意義的事件,一般是就事件的經過及時地告訴讀者,何時何地發生了什麼事,有那些人參與,事件的原因和結果如何,記述要完全真實可靠,符合真實情況,不能添枝加葉,更不可隨意誇張,言果其實,或虛構變更事實。當然作者在組織材料運用語言方面,要多下功夫,不能平鋪直敘,有聞必錄,像記流水帳一樣。
     「報告」就是把具有重大意義的真實事件,以文藝手法來表現的一種文體。(所謂文藝手法就是指剪裁、結構、刻伐人物等一系列的表現方法)。「報告」和「通訊」經常是兩者並稱和混用,但並非沒有區別。一般地說「通訊」適於表現一個場面和比較簡短、集中的事件,如在報章上經常看到有關華社的活動——開會聯歡,訪談以及其他文娛體育活動的報導等等,而「報告」則適於反映規模較大、較複雜的人物眾多的事件,如最近連載刊登的「周恩來飛往萬隆」一文則是一篇長篇的報告文學。
     「速寫」和「特寫」基本上相同,但速寫在描寫一個場景,一件事情,一個人物,注重單純簡潔而準確地顯示事物的特徵,比如一篇人物速寫,作者就選取這個人物突出的表現,加予細緻的描寫來顯示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思想感情,不必牽涉到其他方面,僅以人物本身的光彩呈現在讀者眼前。
     「特寫」也是屬於報告文學的一種,但它與「通訊」就事件的經過作敘述性的報導又有不同,它是就事件中某一典型環節作細緻的描繪,使事件的本質更加突出。特寫的對象是真人真事,但它也允許作者以適當的想像來概括生活,表現生活的矛盾與衝突,這樣「特寫」又與短篇小說接近,難怪前蘇聯小說波列伏依《真正的人》,大家都公認為小說,而作者自己卻說之是「特寫」。
     不過,不管怎樣說,文體的划分,雖然存在混亂的情況,但這並不意味著划分的不可能,因為經過綜合和分析,可以看出它們最基本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從共同點和不同點的具體比較中,就能掌握它們最本質的特徵,從而確定它們屬於什麼文體。  摘自《洁霜文集》
                                          
父亲不为人知的英雄事迹          凡夫
       1954年,印尼独立不久,父亲把偌大的家,由先达市搬到棉兰市,追求他事业发展的美梦。那时,我才十岁,插班三山小学六年级,是记忆力最强的时期。
       一日,一名高大黝黑的印尼先生,突然出现在我家,方头大脸,声音洪亮,气度非凡,声称说要找Galang 的Pak Akuang 。Akuang是父亲在我们老故乡牙浪镇(Galang,苏北省,接近棉兰市的园林小镇)印尼乡亲给他的称号;华人朋友都叫他光哥。我们小孩子们从来没看过这样威武的人物,只像连环图画小说中的张飞,因此,给了他个“印尼张飞”的雅号,印象深刻得很。父亲出来一见到他,就非常亲热地唤他Pak Juru Bakar,相拥互抱,状似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寒暄过后,父亲开了多瓶虎标黑啤酒,两人在父亲的会客室里对喝,大声欢笑,一坐就是整个下午。我们不得进入,只在玻璃窗外偷窥,父亲好像年轻了十岁。以后,“印尼张飞”是我家常客。
         “张飞”走后,我们就涌入父亲的会客室,追根究底地询问父亲。于是,父亲讲了他当年他和革命军来往的故事;告诉我们Pak Juru是印尼的革命军头子,属马达族人,
是当年苏北地区革命军的统领之一,领导苏北革命军,经常出没于橡胶林中与荷兰军对峙。而父亲是当地的侨领,是牙浪华侨总会的主席;除了一家祖父传下的日用品杂货店,他开办了一家酿酒厂,专酿米酒,供应给割胶工人饮用。除了在家里地下,建个储酒酒池,也在胶林深处,置了个存酒仓;经常把多余的米酒,由工人用脚踏车,载到胶林里储存。因此,不得不和革命军打交道,受他们保护。交换条件是,父亲除了提供他们水酒,也帮革命军筹办米粮日用品等物。水酒父亲可以供应,但米粮之类,他就不得不暗中联系地方上华商捐献了。父亲开的是杂货店,由打扮成割胶工人的革民军,小批小批地用脚踏车取货,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生问题。后来父亲因卖酒,被人告发,荷军只抓到父亲的秘密储酒点,没查到秘密接济革命军的证据,因此只坐牢一年。不久印尼独立了,父亲把家搬到先达市去。父亲始终没有将这等事,告诉孩子们,说是为了家小的安全,以及避免不必要的麻烦。Juru的到来,揭开了往事秘密,父亲才娓娓道出那些不为人知的英雄故事,令孩子们不限神往。
          Pak Juru经过多年的打听,终于找到父亲,除了话旧当年的英雄事迹,还声声要替父亲追讨个退伍革命军友的衔号和待遇,遭到父亲的婉言回拒。告诉Pak Juru 当年受到保护,已是最好的回报了。Pak Juru 尊重父亲的决定,不久就回到椰城去,留下父亲的英雄事迹。我懂事后,随学校参加独立日的纪念游行时,看到队伍中,一队头戴黄色军帽、身穿棕色军服,胸前挂有勋章的人,才知道那是退伍革命军之友。问父亲为何不接受此等光荣勋章时,他只摇摇头说,他不想被牵涉在政治的问题中而已。父亲的话,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总是至理名言!后来发生了65年政变,不少华人被牵累其中,证明了父亲的顾虑不无道理。
         一件我永远难忘的事,是我启蒙时最深刻记忆。一次,或许是我两岁时吧,牙浪镇风声鹤唳,父亲动员大人们,将一箱一箱的陶瓷器皿吊下水井收藏,说革命军即将来袭,恐火烧家而做,我站在楼上俯瞰,对大人们赤膊,紧张工作的情景,印象鲜明得很。过后,父亲带领家小到华侨总会兼学校校舍里集中。那时见到许多华人都已集中在那里,说是荷兰军为了和革命军一战,要洁壁清野;因此全镇华人都逃到学校中避难。父亲说那就是Pak Juru通过部下转达给父亲的信息。父亲才暗中通知镇上华人,邻镇都被烧焦了,唯独牙浪幸免。
        父亲原是广州中山大学的学生,上大二时,日本军国发动侵华战争,在苏北经商的老祖父担心其独子被征召入伍,派人到广州,骗说祖父病危,把他带回来印尼的。
父亲来到牙浪镇之后,因为年轻俊朗,多才多艺,富语言天分,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学会了各种各样的方言和爪哇话、马达语。父亲文武全才,精力充沛,性喜助人,是热衷于活动的分子。他组织和带领地方上的铜乐队、排球、羽毛球队等队伍,远征近战,威名远播。他也是同乡会、华侨总会的必然会长、学校的校董,经常在台上演讲。这些,自然和他的大学生背景,以及精明才干、良好的声誉有关。镇民有纠纷,多请父亲主持公道,排解误会,往往双方都获满意解决;地方有婚嫁,他总是当结婚典礼里的主婚人。。。父亲因此获得PakWali(家长)的雅号。当时,不认识光哥、Pak Akuang的,实在太少!
           当年,父亲最辉煌时期,是我启蒙、记忆力最强的稚童时代。对父亲的型相和举动、演讲说话的声音仪态,都印象光鲜深刻。而他带领一家二十多口,度过日侵、战争等艰辛危险岁月。奋斗事,情景历历如新。父亲的魄力,可由他办酿酒厂、肥皂厂、米粉产等;还到网眼(bongan)开发盐场、到段不甘(Tumbukan)开垦种地。,,,可见一般。但每每有收成时,日本皇军闻风而至,强行征用。这些历史事迹,除了脑海中的记忆,也听母亲以及对他佩服至深的表哥的诉说。
            我何其庆幸,有个如此壮硕英勇的父亲!在《父亲的背影》拙作中,我对父亲的描述,只是皮毛、肤浅之说,以聊表儿子对光荣父亲的钦佩和纪念而已!
                                   1-8-2016  雅加达

     那年的文学讲座      阿理
       那年,姐姐的同学维典,建议刚代理中文书籍的我,到茶艺馆开个书展。一天,接到他的电话,约我与茶艺馆理事会员见面聚餐 ,顺便商议书展一事。
       到了那儿,一看,那是近百人的聚会,茶艺馆会员清一色全是男士。这才知道原来维典一向把我当哥儿们。当时真的很想一走了之,幸有老大在旁陪着,好吧,硬着头皮进去。当然也有好多都是认识的朋友,我们跟选雄和国静学长,远方先生,华强一桌用餐。对那顿午餐,记忆深刻,因为咽下的鱼虾猪儿鸡儿,都在我胃中跳起舞。
      就这样我们决定了书展的事,也和几个讲座一起举办。那是正想来这儿交流的马来西亚作家朵拉,还有她那也是作家的先生小黑,还有女儿菲尔。又再加上到雅加达当写作比赛评审的台湾诗人林焕彰先生,要来作个童诗及六行小诗的讲座,也顺便看看钟先生和棉兰的文友们。
      作家们一前一后的到达棉兰,焕彰先生在台湾及世界各地颇有名气,在国外各地的讲座,一向都深受欢迎。讲座那天,来宾比意料中多,茶艺馆的一些会员,文友们,还有国静学长带了一大队中医学会的人马来,人们都听的津津有味。
     当然,凡事都有正反两面,打个比例,你当然不可能期望牙摇齿掉的人喜欢吃Garuda饭店的炸鸡。同样的,生龙活虎的小男孩也不会跟你静坐品茗。总的来说,对这回的讲座,大家的反应还算不错。      
      作家们在棉兰,也受到人们的热情招待,讲座过后,黄印华学长请了一餐,在座的还有廖先生家础先生等人。茶艺馆的朋友们买了榴莲,送到很远的鳄鱼场,让在那儿观赏鳄鱼的小黑朵拉边吃边感动不已。
       讲座画展书展办得起来,还得谢谢维典,更谢谢做事负责,凡事亲力亲为的华强还有远方先生等人。还有报社的吴先生,郭先生,荣胜来融兄弟,国静选雄文汉学长等,他们都帮了不少忙。      
      那真是个好开心的时光,观赏焕彰先生的生花妙笔画猫,深入浅出的论诗;听朵拉及她的先生小黑,女儿菲尔谈写作,也带给大家好多的欢笑。与他们在一起,让我长了不少见识,学到了不少东西,可谓受益匪浅!
      至以我的中文书展,成绩还不错,还发现不少茶艺馆的会员,都是爱阅读的。
      爱艺术爱书的朋友,都希望棉兰常举办文学艺术的讲座,既能与其他国家的作家画家艺术家交流,拓宽眼界;也举办读书会,分享读书心得,除了可以培养阅读的风气,也让棉兰,除了歌声飘飘外,还弥漫着袭人的书香。

     《匆匆》又一年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網絡轉載
                                              

中國的餃子文化
12/18/2007/09:30
華夏經緯網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源流長,特別是一些節日節氣吃什麼更有許多寓意和講究。民諺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圍鍋轉。”合子也是一種餃子,平時是烙熟,而初三是煮熟。正月初五叫“破五”,也吃餃子。實際,中國人最講究、最為看重的是大年除夕這頓餃子(也叫“年飯”),這是祖祖輩輩血脈裏傳承下來的文化基因,全家人其樂融融在一起吃年夜餃子,以示來年財源茂盛、平安吉祥、幸福康健、人丁興旺等美好期望與祝願。餃子雖小個中天,文化內涵深著哩!
  餃子源於我國有2600多年曆史,儒家經典之一、西漢戴聖編纂的《禮記》,是專門研究秦漢以前多種禮儀的論著,載道:“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但餃子究竟源自何朝何代誰人之手,眾說紛雲,莫衷一是,既缺乏較為準確翔實的的史料記載,也缺少言之有理的科學闡釋,但有兩種說道說定餃子淵源也不足為過。
  “張仲景說”,餃子源自“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東漢時期,南陽郡涅(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的張仲景,潛心鑽研古代醫書,廣收有效方劑,著成《傷寒雜病論》,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對祖國醫學發展功勳卓著。他終生以“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為銘,濟世救人,情係百姓。長沙任太守,理政三年不忘大堂行醫,診病施藥。他見白河兩岸鄉親肌寒交迫,骨瘦如柴,不少人耳朵僵凍潰爛,心不能忍,辭官踮間為民行醫。冬天剛到,他讓弟子在南陽東關搭棚支鍋,把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一鍋同煮,熟後撈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再煮製成“祛寒嬌耳湯”,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服後周身血液上涌,兩耳發熱,寒氣頓消,凍耳很快治好。1700多年來世代承傳,人們每年冬至包食嬌耳,紀念張仲景恩師。
  “李世民說”,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喜食丸子又怕油膩,令廚師在肉中加菜,結果炸、氽不能成型,廚師靈機一動用面皮包住水煮,唐太宗吃時問此為何物,廚師答曰用面皮包的丸子,這樣做牢固,叫“牢丸”,不料唐太宗大喜,連稱“這好!這好!”打那“牢丸”成為重大節慶的標誌性食品。1972年,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的唐墓裏,發現了隨葬的一隻木碗裏有十幾枚“形如偃月”的食品,經專家鑒定確認為唐朝的“牢丸”,酷似今天的餃子。可見早在1300多年的唐朝餃子已傳到西域少數民族地區。
  餃子的歷史沿革經歷了漫長的漸進過程。明末張自烈作了很好說明:“水餃耳,即段成式食品,湯中牢丸,或謂粉角,北方人讀角為嬌,因呼餃餌,偽為餃兒。”顏之推在其文集中說:“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據不少資料載,從“牢丸”到“嬌耳”,最後叫成“餃子”,是讀音讀訛的緣故,說來也有數百年曆史。食餃最盛在清朝,那時餃子館隨處可見,名重一時的數清道光九年河北任丘人邊福于創建的一家餃子館,以後子承父業,三個孫子再繼祖業。其中三孫邊林,足踏江南塞北,到處蒐集資料,融匯我國菜肴烹調原理和傳統技巧,創立了名揚中外的獨家風味餃子—“老邊餃子”,1929年在哈爾濱創立“老都一處”餃子館,以海參、乾貝、蝦仁等海味為主要原料的三鮮水餃,倍受中外顧客歡迎。更為有趣的是光緒年間,天津三岔河口“白記餃子館”做的“鈴鐺餃”,鮮美可口,肉餡抱團,用筷夾起來搖晃通通作響,味道、工藝令人叫絕,現在又在食品街挂起老招牌。
  要說餃子成為中國人春節的當家食品習俗定型于漢代。經過戰國和秦朝末代社會大動蕩,西漢初期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社會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秩序穩定,新年日期確立,正月初一吃餃子形成。從漢到南北朝,過年習俗愈演愈烈。明朝的《明宮史·史集》記載除夕吃餃子情景,“五更起……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銀錢一二于內,得之者以卜一歲之吉。”春節是最富詩意的節日,以春季之始作為一年的開頭,迎接新年也就是迎接春天。所以過年是中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第一大節日,既喜悅又神聖,如魯迅所說“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人們把春的播種、夏的耕耘、秋的豐碩、冬的收藏一起釀成濃釅的喜悅與香甜、四季企盼和期待都凝縮在這一天,父母把積攢了一年的快樂合盤托出。出門在外的兒女們不管陽光明媚、薄寒輕暖,還是大雪抹平江河、堅冰封蓋山川的雨雪菲菲、風刀霜劍,哪怕天涯之遠、咫尺之近,都要“奔年”回家吃團年餃子。為了這頓餃子,生活在鋼筋水泥叢林中,還是為地球梳粧打扮的美容師,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著並希望著,一次次回家,一次次上路,除夕年夜餃子是終點,也是起點。“縱有珍肴萬席,不如餃子一墊”(一種類似高梁的作物稈製成雙層排列的圓墊子)。“共觀新故歲,迎送一宵中”。這頓“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的除夕餃子,吃可達到“更歲餃子”的喜慶,即子時更新之意,所以給這頓餃子平添了許多講究:一是餡必清素,不能放葷,寓意素靜、順利;二是包必人多,能幹活的人都湊前,寓意親和人氣旺;三是燒必秸桿,不用風箱吹,只能用芝麻桿、棉花桿等秸稈燒,意為生活節節高;四是吃必守規,依輩分次序吃,輩分高的先吃,吃時吃偶數不能吃奇數,奇數不吉利,吃前先放炮,意為除邪驅惡,吃時儘量縮短時間,杜絕差錯,餃子盛在大盤裏,家人相擁而就,吃時不蘸汁,小孩不上桌,寓意穩妥、平安、吉祥。這個食物形如元寶,有招財進寶之意,符合人們祈求財富心理。餃子有餡,餡心內容千變萬化,各式各樣,一家人圍案包餃子,把面皮放在掌心,圓圓的皮上放上餡,是一種變化和神秘,表達一種祝福,遠比老外吃火雞複雜、文明多少倍。吃,全家老幼圍著熱氣騰騰的餃子,品味著祖母、母親的辛苦,共同體驗時光流逝。溫暖、祥和的氣氛烘托著家園意識,親情的感召力比食物的誘惑力大得多,吃下去的不僅僅是美味,更重要的是享受親情和母愛。“沒有餃子不過年,不吃餃子過不去年。”俗語說的有些偏頗,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們的渴望與嚮往。小小餃子,包著乾坤,包著人們對來年幸福、平安、吉祥、希望的心理,是新一年豐碩與收穫的象徵,它與中國傳統文化完全融合,也鑄造了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靈魂,滲透到每個人生活之中。
  我國地域遼闊,對吃除夕餃子的習俗不同。清初河北《肅寧縣誌》載:“元旦子時盛饌同享,各食扁食,名角子,取更歲交子之義。”蘇杭一帶,除夕夜吃蛋餃和胖頭魚,但魚只吃中間留頭尾,蘊含金銀元寶和有頭有尾,一年到頭,家事盛旺。雲南昆明地區除夕年飯吃大豆製成的餌塊,可炒、烤、煮成甜鹹味,祈祝新的一年五穀豐登。黑龍江、吉林、遼寧除夕吃酸菜大肉餃,意“酸寶”(拴寶)。河南一帶把餃子與粉皮共煮,叫“粉皮餃子”,意“玉帶纏寶”。陜西一帶則將餃子和麵條滲合煮,叫做“金絲穿元寶”。山東,除夕夜全家坐在一起包餃子,年夜必須吃素餃子,意求新年素素凈凈、平平安安。南方省份年夜飯多食湯圓、炸年糕,意為團團圓圓年年高。少數民族年除夕食品各具特色。蒙古族人稱春節為“白節”、正月為“白月”,除夕夜煮水餃、烤羊腿,圍火爐而食,向長輩敬獻“辭歲酒”。滿族人年飯豐盛而隆重,吃餃子、豆包,菜有血腸、酸菜氽白肉以及象徵吉慶的魚葷菜等。湘西苗族年夜飯是甜酒和粽子,寓意生活甜蜜、五穀豐登。雲南拉祜族人家除夕必做糯米耙耙,其中一對特別大,據說象徵太陽和月亮,若干小的象徵天空繁星,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果實纍纍。這些習俗儘管不同,但年夜飯吃素是共通共同的,吃餃子是共通共同的,美好的寓意是共通共同的,都是為了新年添個好彩頭,這是真正原因。
  “好吃不過餃子”。餃子好吃,食者越來越多,我國不少地方把餃子生產作為產業經營,發展餃子經濟,擴大出口創匯,速凍餃子大量遠銷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餃子發展也從平盤發展到餃子宴。這個以往年節才有的食品,如今已經成為品種繁多、四季有市的大眾商品,大肚餡足的木魚餃,花邊月牙餃,鴛鴦餃,四喜餃,蝴蝶餃,金銀餃,貴婦餃,珍珠餃,等等。過去一些達官顯貴才能食用的韭菜蝦米餃、白菜大肉餃,已進入尋常百姓家,一些禁忌做餡的蔬菜野菜也堂而皇之登上餃子餡寶座。餃子也有一些別名,北方有稱“扁食”、“扁合”,老北京叫“餑餑”,廣東人叫“雲吞”,四川人叫“抄手”,叫法不同,說餃子都知道。讓中國餃子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餃子,進而了解中國。餃子,不但中國人厚愛,外國賓客也讚嘆:中國餃子,好吃!
吃中國餃子,嘗天下美味。                 星辰美食網   
         網絡轉載
                             
印尼棉兰张榕轩和张耀轩兄弟
2013-10-16 19:12阅读:814
文 - 根据网络资料编辑 图 - 网络

     座落于棉兰KESAWAN SQUARE地区的张耀轩先生的故居
     张榕轩和张耀轩兄弟,同是我国近代华侨中的先驱拓荒者和近代史上的著名华侨实业家、印尼的华侨领袖。
     张榕轩(1851—1911年),名煜南,家名爵干;张耀轩(1861—1921年),名鸿南,家名爵辉,是梅县松口镇溪南村人。父母生下兄弟七人和一个妹妹。榕轩少年时因家境清贫,在私塾念过几年书便辍学就商,帮其父在梅县松口圩镇作米谷、杂货小商生意。后因经营惨淡,本小利微,难于维持十口之家的生计,他随家乡“水客”只身前往南洋荷属苏门答腊(今属印度尼西亚)谋生。张榕轩出国后不久,其父在家去世,杂货店务由其弟耀轩经营。
张榕轩初投大埔籍华侨巨商张弼士门下任职员,由于诚实守信,善于经营,极受信任并被重用。后来手头有了积蓄,他即自立门户,在荷属苏门答腊棉兰经营商业、垦殖业和开办银行等,并招其弟耀轩前往。
     清光绪四年(1878年),张榕轩 投巨资与张弼士在爪哇日惹合股创办垦殖公司,经营橡胶、椰子、咖啡和茶叶等,张榕轩投资数百万荷盾,先后开辟橡胶园七、八所和茶叶加工场一处,地广百余里,拥有职工数千人。后来又与张弼士合资创办一家日惹银行,以调剂全埠金融,随后又开设万永昌商号,经营各类商品。历经十余年锐意经营,不仅企业发达,且促进了棉兰市场的繁荣,资产总额累计达数千万荷盾,成为该埠华侨中之巨擘。张榕轩也因此逐渐成为棉兰地区公认的华侨头面人物。
     张耀轩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应其兄张榕轩之邀前往棉兰并委任为企业总管,鼎力协助发展事业。后来张耀轩也在西甫兰地区买下一处荷兰人经营不善之大种植园,并委任另一荷兰人安尼斯为其30多个种植园的总管,经营种植橡胶,成为该地委任白人为其总管的第一个华侨种植园主。
     1898年,张耀轩与张弼士合股在巴达维亚、亚齐创办“裕昌”和“广福”两个远洋轮船公司,经营客运与货运。1910年前后,张耀轩应张弼士之邀前往巴达维亚,会见当地华人“玛腰”许金安、“甲必丹”李全俊,又参与筹办中华银行,从此,张耀轩也把他的事业进一步扩展到爪哇岛。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经我国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举荐,张榕轩任职我国驻槟榔屿副领事,从此由商步入仕宦之途,但仍然是亦官亦商。是时,槟榔屿无正领事,一切外交政务均由副领事行使职权。他在任内,侨民安定,友邦亲善,因而备受侨民钦敬。
     张氏兄弟张氏兄弟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他们在侨居地棉兰独资创建华人敦本学校和捐建各埠中华学校校舍,并捐资建造棉兰日惹河大铁桥和捐建“济安医院”,对病人实行医药免费治疗。此外,他们还在棉兰疯老湾海口捐设麻风医院,收容医治麻风病人。
张氏兄弟对于振兴祖国实业也不遗余力。在张弼士的鼓励下,他们向“实业救国”理想迈出重要步伐,乃设想建造潮汕铁路,为繁荣故乡经济造福。
     1903年,他们向清朝廷提出在韩江下游修建潮汕铁路的计划和成立公司的章程,很快获得清廷批准,1904年4月正式创办潮汕铁路公司,张榕轩出任董事长。铁路的勘测设计,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负责。
     1904年8月完成勘测定线,同年9月动工兴建。中间几经周折,两年之后,1906年10月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条由华侨投资兴建的纯商办铁路——潮汕铁路干线终于全部竣工,11月25日正式通车。
图为潮汕铁路开张誌庆照
     该铁路为窄轨单线,北起潮州西门,南迄汕头,全长39公里。1908年继筑至意溪,总长至42.1公里,实际投资额为302﹒58万元。潮汕铁路的兴建,在我国近代史上开创了民办铁路之先河。它的建成,对于改善潮汕交通运输条件,促进潮汕地区经济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可惜1939年日军侵占潮汕,铁路被日军炸毁,连铁轨均被日军运去日本,这条铁路从此废了,这是日本侵略军对中国人民欠下的又一笔债。
     1911年10月,孙中山发动和领导辛亥革命,举行武昌起义之后,经济拮据。张氏兄弟十分同情和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当革命党人筹集革命活动经费时,张耀轩在同盟会会员谢逸桥的发动下,以其本人的名义捐了一大笔资金。1912年建立民国后,孙中山先生特为张耀轩亲笔题赠“博爱”大字一幅,以表彰其对革命之贡献。
     对于祖国家乡的文教公益事业,他们亦慷慨解囊。1902年,以张榕轩的名义捐献8万两银给广州一所高级中学作基金。他们兄弟曾捐资四千元光洋给梅县松口公学(即今松口中学),捐赠十万元给香港大学,并以张耀轩的名义捐建岭南大学一座两层的“耀轩楼”(在今中山大学校园内)。
     1911年张榕轩病逝于印尼苏门答腊棉兰市。噩耗传至祖国后,国人均为之惋惜。张耀轩于1921年2月病卒于棉兰。出殡之日,亚齐、巴东、爪哇、槟榔屿、新加坡等地华侨以及当地人都赶来参加他的葬礼,悼念曾为发展侨居地经济、社会公益事业竭智尽力的华侨先贤。
图为张耀轩先生的葬礼
     张步青是张榕轩之子,他继承父亲、叔父志向,热衷于教育事业、公益事业。他先后任中国驻棉兰领事、总领事14年,为保护侨民利益做了大量工作。
     2011年9月17日至18日,来自海内外近百名学者以及中国侨联原主席庄炎林、原副主席林明江等聚首北京,举办学术研讨会,纪念潮汕铁路的创办人张榕轩、张耀轩及张家后代、杰出外交官张步青。会上,专家学者对这三位印尼的梅州籍华侨先贤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贡献,进行了梳理、交流探讨和总结。
     张榕轩的曾孙 - 印尼苏北客属联谊会永久资深荣誉主席张洪钧专程从印尼赶到北京出席此次活动。台湾、香港有关方面也派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张榕轩的曾孙张洪钧将在印尼棉兰家藏的大量历史文献整理出版,其中大多属于首次披露的孤本文献、照片,为研究晚清中国外交史、华侨史、铁路建设史提供宝贵的线索和见证,内容涉及慈禧、光绪、袁世凯、黄遵宪、张弼士以及民国早期的众多政商界历史名人。
南洋僑網轉載

12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