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先达通讯(第176期)

2018-1-18 11:1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595| 评论: 0|来自: 北京先达校友会

摘要: 先 达 通 讯 (第176期) 《先达人社区网站》 北京先达校友会 2018年1月18日
先 达 通 讯
(第176期)

《先达人社区网站》
北京先达校友会   www.siantarpeople.org  2018年1月18日

目录


春节祝辞

北京先达校友会 先达人网站

与世界先达乡亲第四届大联欢擦肩而过      

张伟杰

先达精神充盈洋溢的欢聚

林叔明

温文尔雅陈水生先生

凡 夫

沈华英老师信两则

沈华英

林溪源赞(小诗)

林玥秀

热烈祝贺 回忆往昔

张大永

嗨,你好!李远山先生

伍耀辉


春 节 祝 辞
热烈祝贺农历戊戍狗年春节!
祝先达乡亲春节快乐,幸福安康!
祝伟大祖国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
愿世界各国人民生活在同一个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和睦家园,实现美好的人类共同体!
“男儿有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返。
埋骨无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祝愿各地先达乡亲联谊会、会务蒸蒸日上,加强团结,为筹备第五届世界先达乡亲联谊大会共同努力!Horas!
                      北京先达校友会
                      先达人网站

与世界先达乡亲第四届大联欢擦肩而过
印尼 张伟杰

先达小城故事何其多,你讲它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记得廿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火红岁月,先达有一批朝气勃勃的青少年学子,他们风华正茂,向往新生祖国,抱着远大的理想,离开故乡回到中国继续深造。他们奉献出了自己青春年华,加入了报效祖国的行列,谱写出美丽的篇章。
当时另有一批雄心壮志的青年人,为了前程追逐梦想,他们也远离了故乡远走高飞,到印尼及世界各地去谋求发展、创业。他们希望能赚更多的钱,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并回馈社会。
斗转星移,时间如白驹过隙,瞬间一晃,跨越了半个多世纪。韶华易逝,漂泊在异地的先达游子各天一方。以往他们在逆境中打拼,风雨同舟,相互帮助,披荆斩棘,奋发自强,实干有为,终于白手起家。其中有成就,干大事业者不计其数。但不论在何时何地,先达应当是我们一个有心灵的故乡,她是我们那一代华侨子弟求学的摇篮,启蒙的圣地。她给知识,增我智慧,乐我人生……
2017年11月19日,旅居香港先达各界乡亲热忱隆重地举办一次大型盛会——世界先达乡亲第四届联谊大会暨香港先达联谊会成立廿周年庆会。
先达旅雅高一组、高三组同学共五十一人联合组团于11月8日从雅加达出发到云南各地做十日旅游并准备于11月18日抵达香港参加19日香港世界先达乡亲团聚大会。
11月15日抵达云南旅程最后一站——香格里拉。八十高龄的我。敌不过地属高原,气候寒冷、缺氧的环境而倒下来了。16日我们抵达丽江,我发烧、气促、咳嗽加重,导游见状马上把我送进当地市政府医院治疗。医生说我肺部感染、高原反应、脑部缺氧,要我留院,随即医护人员给我输液,插管,服药,总算我的命保住了。
在病床上,我情绪曾一度失控——痛苦、忧虑与不安......幸好同行的朋友永和、丽琴、彩英、彩琴、美凤、鈱凤、凡夫、武斌、如林等到院来看我,为我祷告,愿我早日康复。行动不便不能到医院来的朋友也纷纷寄托祝福问候语,朋友的深情厚谊难于言表。我坚信,我能康复!
11月17日我们中国内地的旅程结束,经医生同意(并嘱咐我回印尼后仍需积极进行治疗),即日导游安排并陪我从丽江飞昆明转机直飞香港。住澳洲的女儿张敏特地赶来香港机场接我,住香港的外甥女优霞和住楠榜的优娴也同到到机场接我。隔天(18日)我与女儿搭印尼卡鲁达航班飞往雅加达,19日——也就是一千两百八十名世界先达乡亲,同聚香港举行第四届大联欢的日子——我因病,这个大喜日,不得不与我擦肩而过——最后,我再乘飞机回到自然环境适合我居住的故乡——楠榜(Bandar Lampung)。
夜深人静,躺在床上难于入眠,在万千思绪之弥,打开网络(微信),映入我眼帘的视频是一幕幕世界各地先达乡亲涌入香港酒店的画面——乡亲们热情握手、拥抱、欢乐笑语声声不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又见大家各自围坐在宴席圆桌那里欢笑畅谈,他们一定是在回首青葱岁月,细说前尘往事。
岁月催人老,往事忘不了,人生到底还有几届聚?亲爱的乡亲们,保重,但愿来日能再相聚,再相聚......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放眼先达,他是属于年青人的美好时代,他们正与时俱进,阔步向前,走向未来,美哉!
故乡先达是个靓丽,有情感的地方,是个有活力的小城。壮哉,Horas!


先达精神充盈洋溢的欢聚
香港 林叔明

2017年11月19日,第四届先达乡亲联谊大会暨香港先达联谊会成立二十周年会庆在香港举行。
岁岁联谊,年年盛况。席上餐饮丰盛不在话下;故人旧知,同窗学友,既有英雄豪杰,也有平民百姓,相逢无须曾相识。我们都是先达人,尊卑老少,无任欢迎,欢聚一堂,座无虚席。来自三大洋五大洲南北极的先达人,欢声笑语,谈吐风生,整个会场,洋溢先达精神。
感谢为这一大会策划筹备出钱出力的先达人,特别感谢会长李达生。这是与会的所有先达人共有的心声、心情。
席上嘉宾,有来自深圳的德高望重的王谦宇,有来自北京的操持沟通世界先达人枢纽中心的黄书海,有以全力尽力奉献出版《先达照片》的洪玉深,有已故张谷和校长夫人庄兰老师,女儿来自美国的张爱玲……
还有当年中华学校反党化教育抗议驱贬十二位爱国老师而掀起连串学潮的几位风云人物,其中陈德华是大会主持人之一,当时的学生自治会主席黄文和已见老迈,难忘他既往领导学潮的英姿,张育文、林瑞玲仍旧焕发青春活力。既往矣,人健在,可喜可贺。
彩兰碧兰姐妹,林海安同学,都还健在,很可惜,今次却没来参加。
最令人遗憾的是满场活跃,连连逢人“干杯”的陈静成已经永远不会来了。
而且,今时今日的山城先达,旧貌残存,人面不在,“苏岛的延安”已经成为历史,不再延续,故地重游,陌生之至,当年咤 叱风云的人物都不在先达,唯一可以庆幸的是,先达中华学校又“高举在苏东”,几千个炎黄子弟又弦歌中华乐园中。

温文尔雅 陈水生先生
——访楠榜先达成功商人——
印尼  凡夫

1     陈水生先生是个货真价实的先达人;他在苏南省楠榜(Bandar Lampung)发迹发达,是个典型离乡背井,在他乡异地奋斗成功的先达人。
他已达八十二高龄,却健朗依旧,毫无龙钟老态。我并不羡慕他的财富,却敬佩他白手起家的奋斗和百折不饶的敬业精神。而他待人的亲和、处世的谦虚低调,让我仰慕有加。
认识陈水生先生,是一年前的偶然。那时,和我同住一区的先达人,也是把我带回先达乡情的张伟斌老师,告诉我他家来了两位贵客,一是他的长兄伟杰,另一位是楠榜富商陈水生先生。他还自豪地说,他家里空间虽然狭小,但却容得下一位富翁的就宿,引起我的好奇,要他给我引见。见面后,记忆中我父辈时代先达人的朴实和低调,重现我跟前,他们讲的是乡土乡情,而非炫耀和排场。住在老乡家,图的就是这份乡情,非大旅馆所有!
第一次见面时,对他温文尔雅、儒儒之风的外表,以及缓慢的行动和低沉的说话声,甚是好感。没有成功商人的表象,更像是个老师老者的风范。然而,因为初识关系,对他的致富途径、人生观念,我不便打破砂锅问到底。
第二次见面,是在参加2017年香港举办第四届全球先达人大聚会前的云南之旅中。旅途中,我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和他聊天,他也毫不忌讳地将他的奋斗故事,坦然豪迈地告知我。他当过学徒,做过店伙计,到巴东走过单帮,和人合作搞过米粉厂,到园丘里当过承包商,在巴杀(菜市场)里开杂货店、做小本买卖……最后来到楠榜开小食品(snack)小工厂,一路赤手空拳,全凭他的努力和勇敢,闯打江山。天道酬勤,老天爷终于让他走对了路,在食品工业里从无到有,从小变大,做得风生水起、成功发达。听罢他的故事,我有一股想实地参观他的工厂,见证他的成就的冲动。征求他的同意时,他满口欢迎,意态诚恳。
在香港的全球先达人大聚会里,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先达成功人士参与了这盛会,并上台演讲,备受瞩目。香港成功发达的先达人——李达生先生成功地举办了这场盛会,汇聚来自五湖四海的千余先达人到香江,进行这场面壮观,乡情洋溢的先达会;凡先达人,无不推崇赞扬。陈水生先生自始至终,都安然默坐一隅,没有如先达阿邦(Abang)们的热情和热闹,充分表现出了他的谦和低调。嗯,在成功人士行列里,他果然与众不同!
大会结束,回抵印尼后,我不忘前约,邀了张伟斌老师,陈武炎,邱武彬三位先达好友同行,于12月14日飞抵楠耪机场,陈水生和张伟杰两位先达长者已候等多时。以后的两夜三天里,在楠榜温热的气温下,我们除了参观陈水生先生的工厂,实地了解了他在这个以胡椒、咖啡等土产为主的苏南重镇里,发迹和发展的轨迹。它有传统小工厂的遗址,也有现代化大工厂的规模。由排队出货的大卡车,不停送出以Krupuk Cinta为名的
产品看出,他生意的火红。
由女工们见老板时的欢呼、雀跃的欢悦状,证明了他的与人为善。先达人离乡背井,到他乡异地垦拓。

沈华英老师信函两则
◆书海手记:
先达中华学校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它在先达华文教育史,乃至先达市政建设发展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一百多年历史,深深地刻印着时代的烙印。
它有过辉煌、经历过红蓝两派相互争夺;日军占领时期被迫停课,“九·三0”事件后,又被彻底查封……
为了保存这块宝贵的教育阵地,先达华界精英和有识之士,千方百计,或改名“同心国民师范学校”(PERGURUAN NASIONAL SEHATI),或取名“苏丹·阿贡师范学校”(PERGURUAN SULTAN AGUNG)……
历经磨难,这块阵地终于被保了下来,而且在两年前,当地政府还正式宣布恢复“中华学校”的名称。
完整编写中华学校百年史,一直是我和同龄人的执着心愿。
1968年以前的历史,资料较多,也已编写出初稿,以后的历史,资料较少,几乎空白。
现在熟悉中华学校历史的老人不断凋零,有的能讲,不能写,有的甚至已失去记忆,如果再不抓紧抢救,也许有些历史就成了空白。
令人欣慰的是,原先达华文老师沈华英,一直孜孜不倦地关注和收集这方面的材料。去年九月,她把收集的材料编写成文并寄来给我。
看完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难能可贵,我为她点赞!
由于文稿篇幅较长,本期先发表她先后给我的两则信函,下期刊登正文,以飨读者。


尊敬的黄书海老师: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我决定帮着收集些学校的资料,以供北京及香港的前中华学校的学长们作参考,倘若学长们有意编撰先达中华学校百年校史的话。
为了搜集有关资料,十二月二十八日那天,乘客车直抵学校,和预先约好的李华征(学校督学,也是学校经济科高等学院院长),杨桂红(学校教务主任)面谈,大家曾在校共处多年,十分熟络。
一番畅谈足足近四小时之久,虽因校务繁忙来不及交与我所需要的资料,却赠以一本《百年校庆历史纪念相册》。
相册里李远忠先生“先达中华学校史略”一文,掀开了当年先进分子抢占校舍一系列的强势行动。犹记当时年少的我听成人悄悄议论:半夜里红派学生潜入学校升起五星旗。隔日清晨长者们纷纷怒斥这过激的行为。国共之争远远波及海外淳朴山城的华侨,酝酿成日后山城分裂为红蓝两派的对峙。
这期间假期返家的印尼留台生一律被当局严禁回台继续学业,迫而留下执教的又被冠以“台湾特派员”遭猛烈攻击。悲情岁月,后遗长远,伤了一代又一代的心,无数振翅待飞的鹏鸟折翼,只能困踞海隅一角默默老去。相信是一路披荆斩棘、一心为教育的先辈们始料未及的,历史深重的悲哀令人唏嘘。
“九·三0”事件过后,一小部分华裔仍忘不了曾经的辉煌,却忘了风口浪尖的敏感身份,几次逾越国格私下招待“亲人”,忽略了当权者不可忽视的威权,引起官方及军方高度不满,遂具名书面威胁警告,措词严峻激烈。当年孩子们就读于日惹大学,是以我常来往于日惹、椰城等市,曾阅读过此类公文。
重温历史的重点价值在于借鉴中的深刻反思,时过境迁已渐冲淡过往的狂热,而无数次惨烈的排华事件,令华裔正视时势而肃然定位。遗憾的是十多年前华教复苏不久,只因公事不能遂某些人之意,我和数位垦殖者竟不能幸免被余烬炙痛,重塑色彩的论调叫人费解意冷。自始至今我一再希望,一再的希望印尼红蓝派就此成为永久性的历史名词。
相册中沈成玉堂伯公仍然庄严,小时候常把老人家的面貌,坐姿和端坐宝座的美国林肯总统混淆,伯公双目深凹炯炯有神,鼻梁颧骨高挺凸出,无论坐立或行走老人身躯十分直挺,即使病中体态亦是硬朗。一根原木手杖不离手,严肃威仪,举止自有一股摄人的气势。然而对小辈的我们又显得慈爱,每当黄昏我和哥哥由PEMATANG游泳回家路过伯公屋后的巷子,总见他老人家独坐后门木椅上。我们齐声喊:伯公!他总是开心地呵呵笑着回应:游泳回来了!路上小心啊……可见老人也重视小孩健康的体格。
小时候特爱随妈妈到伯公家,伯婆和三叔婶做的肉卷糕点等特别精致好吃,尤其伯公房内桌上一排列精美的小玻璃罐装满各色的干果或饼干,偶尔伯公会要伯婆取出来给我们吃,那可是当时难得的美味。春节上门拜年更少不了红包。
可惜伯公没有亲生子女。伯公家规甚严,年少贪玩的小堂叔若夜归,伯公厅堂静候,入门则饱以一顿狠狠杖责。
我念初中时礼堂左右两旁各有前后两间教堂,当时我们的教室在左边的后一间。教室墙上嵌刻捐献者的碑文,而钢琴、学生座椅背后也都刻有捐助者的姓名。淘气的我们每当下课时会掀开琴盖,按几个琴键听已走调的琴音为乐,可惜拆建时一切没拍照留念,伯公捐出的光滑钢琴起先被废置于储藏室,后来不知去向,殊为可惜。而小堂叔也已走了好多年。
如今距2017春节仅有半个月,在此我诚挚遥祝黄老师伉俪、以及在北京及香港等诸位长者乡亲们身体安康,新春吉祥如意!
注:万分对不起,因忙竟忽略了没把信寄出,待发觉已过了半个月之久。
                                                 印尼 棉兰  沈华英敬上
                                                    2017年1月14日
附注:
元宵节,钟俊仪先生旧时的同班同学和孔智璋老师伉俪佳节聚餐,我亦应邀。席间请教孔老师有关PPS的资料,孔老欣然允诺,并于隔日随即寄来有关58年间印尼设置PPS学校沿革史料。有待我稍作整理后将之列入校史资料供参考。(孔智璋老师是当年的留台生,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电机系。在棉兰苏东中学教学多年,桃李满天下,孩子定居美国。孔老师伉俪每年在美国印尼两处轮流居住。)
                                                沈华英  谨上
                                                  2017年2月14日早上

黄书海老师
您好!
上星期去先达一趟,应黄智文亲自嘱咐舍侄祝义,若我回先达,望能与我面谈。此前,先中部分校史资料,除早前曾寄往耶城李远山(其时未离世,亦曾来电和我谈校史一事)以外,过后也寄现任校董张增坤,并由他转寄一份给椰城姚永坚,以及于之前由我直寄先达黄智文一份,希望他们过目,或有所添增或删减。
在黄智文的会客室坐谈了一个小时,黄性格坦荡随和,直言对学校之前诸事一无所知,当年他确有志致力于推展,然期间诸多的因素,最终选择于2004年辞退。我固然能理解却难免神伤,以其经济实力,对政府部门以及社会人脉关系,兼向来致力于公益事,既具有远瞻的广视角,更有拓展学校的潜力。当时不作第二人选。如今虽已成为往事,住宿于先达的那一晚,我还是辗转难眠。
二十年以来,学校华裔学生逐年减少,学生或转读他校,而华裔新生多是入读先达圣道、卫理、文殊三所学校。据悉如今学生绝大部分为印尼学生,华人子弟少之又少。虽广义为“有教无类”,但历经百年华夏文化,及四维八德浸润的先中,未来将如何演变,回顾六十年代数间华校已成为历史,自是忧心忡忡难以释怀。
而今谨附上同样的一份校史资料,想来早年离乡的老师们或愿意翻阅这已沉淀多年的沧桑岁月。
期待十一月的香港大聚会,期待能和少小离乡的乡亲长辈欢聚一堂。此次聚会于我是首次的参与,然而我知道,多年来一次又一次的温馨盛会,已修复了超越半个世纪的相背隔阂。
谨此祝老师、师母身体安康。
                                                     沈华英 敬上
                                                   2017年9月25日



林 溪 源 赞
 林玥秀

林中山泉水淙淙,皓似明月亮当空。
溪水长流乐融融,繁琐小事弃心中。
源远流长遂顺意,任重道远应尽忠。

◆书海手记:
溪源兄寄来他孙女玥秀写的一首诗,要我给予润色和修改,并称玥秀刚荣获法学硕士学位(Magister Kenotariatan)。
我看了甚感欣慰。印尼军政权曾废除华文教育和禁止使用华文长达三十多年,几乎一代华人不懂华文。玥秀就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如今她却能用中文写出赞美她爷爷的好诗,真是难能可贵。我为她点赞。
她的诗虽显生嫩,但言以达意,言为心声,够了。我没改一字,只加了标题。原汁原味,以飨读者。
另,溪源兄长期给我寄剪报,甚为感动。
建议:今后有关先达的剪报寄来即可,其他有关印尼形势的剪报,我都能看到,不必寄来,谢谢!
祝安康。


热烈祝贺  回忆往昔
香港  张大永

近日小妹宜昭来电,转达了香港先达联谊会秘书处王璧琦兄的好意,要我写篇文章来祝贺第四届世界先达人大会暨香港先达联谊会20年庆的召开,我个人深感荣幸,也十分感谢。是的,我是先达人,出生在先达这块至今依然令我魂牵梦萦的美丽土地上,我的美好童年就在这里度过。所以,我应该为她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报答先达这方水土之恩。而我这些年来,事实上也这样做了,虽然还做得很不够。
2012年北京和2015年雅加达举行的世界先达人联谊大会,我都参加了。每年的香港先达联谊会会庆活动和一些聚会,基本上也有参加。我深深感受到先达人之间一股浓浓的乡情以及老友同学之间的同窗之谊。尽管今天的世界变了,各人的思想和看法未必相同,但是只要大家彼此互相尊重和包容,我们这一辈先达人从我们的父辈们所承传下来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以及在先达这块土地上建立起来的老乡之情、师生之情以及同窗之谊,是任何力量也不可能破坏的!!
在这方面,最令我永志不忘的是,2012年北京世界先达人大会,这次大会不仅地点好、场地好,宽敞明亮,而且整个气氛,从头到尾是那么热烈,台上台下打成一片,秩序却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直至完场。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易慕龙先生的莅临,应邀上台发表精彩讲话,后来又跟着从马达山远道而来的马达族歌舞队员引吭高歌,翩翩起舞,博得了全场的欢呼鼓掌,encore(再来一个)声不绝。大使先生,也是先达人,我们的老乡也!!
有关这次大会的情景,已经有许多老乡写了,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我想补充的是,在这次大会上,和阔别了近半个多世纪的同班同学清香和学长铁生兄夫妇的相遇。我已经不记得是谁把我带到他们面前的。我清楚记得的是,当清香知道站在自己面前的是大永的时候,她立即用先达国语脱口而出:“你究竟去了哪里?一直没你的消息,你也不跟我们联系?!”想想看,我和三弟大荣是在1947年7、8月离开先达老家的。如今已是2012年9月了,足足相隔了65年。
至于铁生兄,他是我的学长,跟我大姐同班。见到他,我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他在当年的英勇事迹。话说在1947年7月的某一天下午,二战后卷土重来的荷兰殖民军向先达发动袭击。其时,我们正在学校后楼上课,突然从先达市面传来震耳欲聋的空袭警报声。接着不久,荷军战机就在先达上空盘旋,甚至向学校方向低飞、扫射。我亲眼看到敌机发射的一颗颗子弹在学校前面操场上激起飞扬的尘土。随后警报解除,学校准许学生们回家了。铁生兄背着我那只有6岁、前额留着刘海发式、长得像个洋娃娃似的小妹,就站在校门口的铁门旁边,镇定地指挥同学们安然有序地排队离开。当他见到我的时候,便赶紧走过来,拉着我和一批小学生从学校沿着大街走回家中。沿途所见,触目惊心,其中一些印度尼西亚小摊贩就倒在血泊当中。到了我家店门口,就看到隔邻店面二楼前面的板壁和门窗全被炮弹打落地上。我家二楼临窗的地方也被炮弹打穿了一个大洞。小妹看到这篇文章后,还补充说,当年在警报响之后,她和小孩子们都躲到课室的桌子底下了,非常惊恐。警报解除后,铁生兄自告奋勇地跑进课室,把她从课桌底下抱走的。多年后,当她在香港跟这位救命恩人相遇时,为了表示感激,提及这件事,铁生兄回答说,竟然有这等事吗,我怎么想不起来了!?
可见,铁生兄夫妇和我们一家人的感情,非常之深厚,也是经历过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考验的。这次大家能够难得在北京重逢,彼此间当然都有许多话要说,有许多事想问。
记得就在先达人大会结束后,他们夫妇和书海兄等曾在当晚或隔晚在北京一家酒楼设宴款待一伙当年比较熟悉和来自远方难得一见的老朋友和老同学。国胜兄和我也有应邀参加,我们和泗来兄坐同席,再次亲耳聆听泗来兄引吭高歌他生命中最难忘之曲:“新加坡河”。
为了回报铁生兄和清香等的盛情款待,国胜兄和我在离京前的一天晚上,也约请了他们夫妇和书海兄来我们住处附近一家餐馆就餐。可惜的是,书海兄因有事不能来,高兴的是,铁生兄夫妇来了。尽管我们之间已经有那么久没见面了,但我们自幼认识,意趣相投,思想接近。边吃边聊,畅所欲言,随后,铁生突然问我:“你和你们一家有没有后悔走了这条路?”
我一家有八个姐妹兄弟。大姐于1947年上半年就离开先达到新加坡求学,1949年初毅然瞒着父母亲,把我和老三丢在新加坡,自己跑回国学习和参加工作。随后老三(大荣)、老五(大淼)、堂姐(瑞昭)、小妹(宜昭)、老四(大松)陆续回国,最后就连我那慈祥可亲的老外婆和小弟(大江)以及父母亲也于1960年代初先后回国定居。父母亲都清楚,当年的中国物质方面并不富裕,但他们选择回来安老。铁生兄有此一问,显然并非“空穴来风”,他除了在关心我们,而且因为时代变了,似乎感觉到有些人因受过冤屈,思想感情变了,觉得过去回国错了,有些后悔。
我很直爽地告诉他,我们一家人不但不后悔,而且非常感激那个时代,对自己回国后所取得的成就也引以为傲。试想一下,我们有这么多的姐妹兄弟,当年如果不回国学习,以我家的经济情况来看,父母亲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财力来供养我们一个个上大学或专业学院学习的。
铁生兄知道,我大姐桂昭回国后即得到国家培养,成为专业干部,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直至67岁才退休;三弟大荣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篮球系,1959年在校时期就获选为北京篮球队选手,1960年代初北京队荣获全国冠军时,他被评为国家“运动健将级”运动员,来香港后曾担任过香港篮球队和展时、永伦等篮球队的教练,以及美国NBA篮球赛在新加坡地区的评述员。他的爱人屠萍,也是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的体操运动员;四弟大松,1960年代北京师范学院毕业后,就跟他的爱人添娘在北京某中学任教,不幸的是,他们先后于90年代在印度尼西亚逝世;五弟大淼60年代长春地质学院毕业后,长期在外地荒山野岭作业,搞地质勘探工作,后来跟她的爱人和同窗瑞雪,被国家纺织部收编为旗下工作人员,获评为勘察专业高级工程师;小妹宜昭,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手风琴系,她爱唱,爱跳,非常活跃。现在先达人许多重要聚会的文娱节目,就是由她组织安排的。他的爱人是李志华,原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名手风琴家,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拉沃蒂到香港演唱时,亲自点名要他为自己任手风琴伴奏,并在演唱结束时,要求乐队全体成员为他鼓掌。
至于我,由于我一直在海外闹革命,铁生兄和清香自然了解得不多。我也简略地介绍了自己这几十年来的经历和遭遇。
铁生兄听了我的一席话后,心情很宽慰,心中似乎落下一块大石,他高兴地说:“我大大地松了一口气,难得你能这样说,这样看!”
写到此,我记起了一位老友对我说的话,他说:“你们家基因好,出了那么多人才,令人钦慕。”我很感谢这位老友,因为他这句话,令我想了很多事情。
无可否认,我父亲身体好。他13岁就单枪匹马,跟着同乡的大人,飘洋过海,跑来南洋谋生。由于家穷没有书读,目不识丁,完全靠查字典,不耻下问,自学成材。他不怕辛劳,披星戴月,积铢累寸地在先达起家和站稳脚跟。他爱好运动,曾打过足球和羽毛球。
母亲是出生在亚齐的中国人后代,有着中国妇女的优良美德,知书达理,贤良淑德,“入得厨房,出得厅堂”,而且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先达亲友无不夸她。
所以我们的生理基因好,家教好。在父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懂规矩,懂礼貌,有教养,懂得要与人友好相处。就连吃相,父亲都要管。看到孩子不懂事,在饭桌上用筷子在菜盘里挑挑拣拣,或者用筷子伸向菜盘另一边夹“心仪”的肉吃,父亲会毫不客气地喝止。到了我们稍微长大些的时候,有条件和机会的话,父母亲在新加坡居住时,还会特意带我们上停泊在海上的大邮轮参观,或到牙笼机场餐厅、新世界露天茶室饮茶和听歌,甚至带我们到大世界体育馆去观看King Kong大力士表演的“摔角”。父母亲的用心实在良苦啊!!他们老人家是在诱导我们多见世面,免得将来出来社会上做事时,举止失态,丢人显眼。。
另外,父母亲都喜欢音乐,喜欢听歌。家里有一个小狗唛的留声机,天天都在播放当年来自中国的唱片,所以,我们自幼就在这种充满欢乐愉悦友爱的家庭环境下受到熏陶。从大姐到小弟无不爱好音乐,至今依然如此。
顺便告诉大家一个“秘闻”:大姐花季少女时,是由我做她的“护花使者”,到靠近韩江公会的一间教堂学风琴的。有时候,我们姐妹兄弟在她的带动下,喜欢在一起唱悦耳动听的歌曲。令人至今难于忘怀的是,“我的家庭真可爱,美丽清洁又安祥,姐妹兄弟很和气,父亲母亲都健康”这支歌。当歌声响起,我们都沉浸在满是爱的甜蜜氛围中,慈祥的外婆和母亲则喜滋滋地站在一旁,观看着,欣赏着。其乐融融的此情此景,至今依然令人陶醉。
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那么好的基因,他们不仅有能耐在物质不是那样丰富的年代,生养了我们八个姐妹兄弟,而且都让我们在破学之年,个个(包括堂姐和堂弟)都能“背着书包上学堂”,受教育地健康成长。
当然,我们还应该感谢那个时代,感谢当年先达的先辈们在先达这个偏僻的小山城共襄义举,兴办教育,让先达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有书读。
我还要感谢战后出现在先达的革命前辈巴人等及其培养教导下的优秀的年轻的老师们:黄妙贤、黄妙珍、肖邦杰、陈斯刚、宋凉赞郑钦美等,当然还有王谦宇老师。王老师当年是大姐高班一级的音乐老师,但是他教唱的革命歌曲:《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游击队歌》、《延安颂》等等,影响了我随后选择的道路。这些歌曲,我至今仍能随口而出。还有地理老师宋凉赞,在他的教导下,启发了我饶有兴味地阅读《民主日报》上刊登的有关东北解放战争的报导和军事态势图。他的爱人吴丽娟老师,还曾当过我们兄弟的家教。
天生丽质的吴老师,循循善诱,帮我们补习功课。在父亲的要求下,还帮我们练习书法。父亲虽没读过书,可他后来却练就了一手的钢笔字。父亲对中国书法极其重视和爱好,以致我家的店号:“远通百货公司”,是他约请当地著名的书法家题写的。可惜的是,我长大后写的字很糟,很潦草,连钢笔字也写得“龙飞凤舞”,给他老人家看了,用客家话狠狠地批评了一句:“未学行就先学走!”
我还要感谢先达,我出生的地方。我在先达度过了自己的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
感谢印度尼西亚,感谢印度尼西亚人民,让我们的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开枝散叶!!我们一定要把中印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
最后,请允许我以张家姐妹兄弟和亲友们的名义,热烈祝贺第四届世界先达人联谊大会暨香港先达联谊会20年庆成功召开,并取得圆满结果。祝愿先达人之间互敬互助互爱的精神和乡情以及先辈们传扬的各种优良美德,能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希望先达人的集会多多关注和照顾到先达人同乡中的弱势人们!! 
                                                      2017-9-12于香江


嗨,你好!李远山先生
印尼  伍耀辉

2012年11月27日傍晚,雅京市中心的一间西餐酒楼群英荟萃。
十几位苏北旅椰的社会贤达聚集在此,满怀敬意为其中一位响当当的代表人物庆贺73岁的生日。
这位受人尊重的主人公何许人也?
他是享誉千岛的木薯淀粉大王,他是老资格的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家;他是先达旅椰同乡公会的创始人,他是德高望重的印华精英。他一生中有很多值得称道的经历,但最令他感到自豪的一件事,是1994年率领600同乡回先达所做的大德义举,至今口碑相传,为人们津津乐道。
他叫李远山。正因为那次故乡之行,他被当地人民授予了一个荣誉崇高马达族姓名:鲁阿山·苏尔彦多·达玛尼克(Luasan Suriato Damanik)。
读者诸君可能会问:游子返乡乃人之常情,李远山18年前回一趟家乡,为何会闹出那么大的动静,这里面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且听我从头说起。
卧虎藏龙先达人
小城先达是苏北高原的一颗明珠,邻近有一个风光明媚的多峇湖,另一则,就是亭亭玉立的马达山。因为青山绿水环绕,加上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所以地灵人杰,英雄辈出。
凡是在先达出生长大的人,以后不论到任何地方,大多喜欢自称为“先达人Siantarman”。据说,前印尼外长阿丹姆·马立克(AdamMalik)也是先达人。但第一次正式使用“先达人”这个称谓,却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次高官聚会上。当时印尼高级将领西马杜邦将军(TB Simatupang)见到马立克,便招呼称:“Siantarman Bung”。马立克当即回应“Ya Siantarman”。从此Siantarman这个称谓就在先达乡亲中不胫而走。
马立克后来担任过联合国秘书长和印尼副总统。而当今苏西洛总统的“大内总管”——国务秘书长苏迪·希拉拉希,以及现任我国驻北京大使易慕龙,都是地道的先达人。
先达有一座中华老义山,其中的墓碑显示,早在1870年就有华人先辈葬在这里,这说明一两百年前,已经有中国人来此谋生创业。一代又一代,老义山便成为全体先达华人慎终追远的神圣的陵园。
先达当然也出了不少华裔人才,比如:曾经打破世界百米游泳纪录的符大进,印尼棕榈业大王张成福(Martua Sitorus)等等,包括本文所写的李远山先生在内,有很多华商英豪也都出自美丽的先达。
那一次回乡壮举的台前幕后
话说1994年,因为先达城市的发展,政府计划搬迁本市的中华义山。义山内有3000座华人先辈的坟墓,如果遭到拆迁,我们在此长眠的祖先将变成无处安身,身为后辈,我们于心何忍!
在南洋群岛,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义山。华族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成长,也在这里倒下,一方墓地,一块墓碑,都在顽强地诉说着他们的历史。而在先达华人心里,老义山更是整个社区乃至本地中华文化的化身,是连接本民族历史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搬迁义山消息传出,先达华人和外地的亲属无不满腔悲愤,人心惶惶,可是政府的决定已经做出,要想改变也似乎很难。
怎么办?怎么办?——正当各地的先达乡亲们满心绝望之时,在首都雅加达,一位有勇有谋、目光长远的先达人,成为大家信赖的主心骨。
此人便是先达旅椰同乡中的佼佼者——实业家李远山先生。
1994年的李远山55岁,正值年富力强的鼎盛年华。他和黄智文、陈来发等诸位有识之士,共同策划了一个“马尔达贝行动”(MARTABE ACTION):由李远山率领600名旅椰同乡一起回先达,以出钱出力、帮助家乡建设发展的方式,与政府进行良性互动,加强沟通交流,在此基础上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保住义山便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先达成城”的生动记录
有关那次回乡的情景,让我引用一位笔名为“先达成城”的乡贤的文章如下:
为了这件事,身在椰城的李君一举发动近600名先达乡贤,于1994年3月28日包下“KM KERINCI”客轮,由他率领,满载一腔热情和对先达那种跨越千里的牵挂,乘风破浪回家乡。
众人由棉兰勿拉湾码头登陆,分乘十余辆大巴士,前由警车引领开路,浩浩荡荡直奔先达。沿途惊动了不少民众。进入先达,许多市民涌上街头夹道欢迎。在一片铜鼓乐曲声中,直达今日的SULTAN AGUNG学校,群众欢呼这百年不遇的场景,有的人甚至热泪盈眶。欢迎仪式以后,又汇合召集而来的本地乡谊数百人,合计千人之众,声势是史无前例的,把多峇湖畔的大旅社NIAGARA全套包下。两个夜晚的营火大会,集体联欢,让多峇湖见证了先达人凝集团结的力量有多大。
从多峇湖回来,团队又扫墓踏青,一番思亲祭祖,一番月夜团聚,给先达平添另一种乡情的热闹。大概就是这一节,从此发展到清明时节,各地方先达游子纷纷回乡祭祖,探访亲友,自后成了风气。这又是先达慈善事业牵动人心的一例。
不知道经历了多长时间,花费多少人力物力,遇到了多少挫折。整顿、建设先达家园的豪言壮语,终于有了兑现。以十九条城郊新路的铺设和一条城中旧路的修缮为证。这一成绩单,向先达小城表达了胜利的信心,树立了华人社会的美好形象,也感染了友族同胞。庆功之日,受到当时苏北省各级政府的高度评价和赞赏,省长和众多官员都亲临致词并剪彩。
十多年前数百名乡友集体回乡的浪潮,早已回复了平静,连同当时修建家园和保存义山的业绩已载入史册,成为美谈。回想李远山君呢,他那浮云游子恋,志在奉献乡里的精神,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真是无人可比。
感谢“先达成城”的描述,使我读罢对李远山君肃然起敬。我与远山虽然彼此久已闻名,但真正来往密切,还是在数年前听说了他当年这一壮举之后。这几年,各地华社都在号召热爱印尼祖国,融入主流社会,岂不知李远山早在18年前,就已经为我们做了榜样。
“过去是未来最好的向导”。回顾这段往事,先达人不会忘记李远山先生的丰功伟绩。今天,我也要再次祝福他的生日。
嗨——李远山先生,你好!
祝你健康快乐,老当益壮,为国家和华社做出更大的贡献。
深 切 哀 悼
先达乡亲蔡达荣、陈寄南、黄镜源、陈素燕、陶雅留、陶雅齐、陶雅容、林振喜、林锦榕等相继逝世,谨向逝者表示深切哀悼,向逝者亲属表示诚挚慰问。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北京先达校友会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