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先达父老乡亲
香港 林叔明 声声呼唤先达寄托深深先达情 先达,先达,声声呼唤。 先达,先达,深深乡情。 先达在岁月流逝中演变,已经不认识先达的游子,游子重返,也已经不认识先达。 永远的先达,是淙淙的清沟水,是静静的小山城。先达河长流不息,小清溪鱼儿悠游。 在太子街国民学校念初小,在榴櫣街先华学校学高小,在福州街中华学校上初中。难忘的老师是郑子经、张谷和、张琼郁、陈琼瑶,难忘老师还有郑钦美、王谦宇、陈斯刚、伍涣沾、张声振、黄宗海、陈少奇、黄清林、陈晋能、黄俊杰、陈联发、陈英士、陈英杰、杨镇乾、郑廷深、陈少英。
难忘的同学校友是先华的彭小玲、朱燊南、林海安、林三平、李自修、黄金涌、黄炳崇、郑曲滨、游国富、翁寿安。 还有海燕级,顺此纪念走了的黄炳崇、李祥辉、李长江、罗振耀、李江岸、李黎东、李连旺、张达开、叶占莲…… 航行十年了的北京《先达通讯》,是一艘历史之舟,贯通先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承载先达情,传播先达声,跳动着老青少先达心。这次更全船运送特刊寄语,将先达人对先达人的衷心祝福致达每一位手上有《先达通讯》的先达人。 忘不了沿街叫卖的白糖糕、鱼圆、烧腊、粿条、依包、Kacang puti、Dodol、Bandrek、Espotong、Tengteng,他们是中国人、印尼人、印度人,一律平等,公平交易。 太子街的Pecel、火车站的Rujak,日里戏院斜对面的Panggang sotong、恒丰的牛肉丸,前往马里辖途中的街边的Soto,邻家的萝卜糕、油炸粿。 夜晚,榴櫣街人静,大街南京街燕子满电线,卖面叔叔深夜还在叫卖…… 俱往矣,只是只要是先达的老一辈人,都见过、听过和品尝过这些叫卖的叔叔、伯伯和所叫卖的食品饮品,无穷的回味,让先达人在记忆中咀嚼,寄托的是比海深比天高的先达情。 继往开来
庆北京先达校友会成立10周年 林龙飞 朝气蓬勃的北京先达校友会
北京先达校友会既是有初创的艰辛又有收获的喜悦胜利地走出光辉的十年。 北京先达校友会(以下简称校友会)在成立之前有一个酝酿过程。记得是前辈陈老丽水先生、林克胜、张爱兰等同志约陈静池、黄书海、杨国坚、饶铁生等几次研究后决定成立一个联谊组织,命名为北京先达校友会,于1997年8月23日成立。顾问陈丽水先生和林克胜同志,第一任会长陈静池,副会长黄书海,秘书饶铁生,财务李瑞华(瑞便),联络林国胜、张从汇。校友会能发展壮大并有今天的硕果累累首先必须感谢劳苦功高的陈静池、黄书海、饶铁生等几位同志。他们在几位前辈陈丽水、林克胜等的热心指导下,带领着晚辈一步一个脚印写出绚丽多彩、刻骨铭心的先达情的篇章,弘扬这珍贵的真情,让先达情如高山翠松长青。 如今静池、书海、铁生虽退居二线,但他们一如既往积极热情关心和参与校友会的事务,对新一届会长张巧端、执行副会长张福隆、副会长郑雄风和理事们李瑞华、洪莲美、杨珠莲、张从汇、饶艽宗等,都给予了全面细致的指导,使校友会的工作依然顺利发展,创立新业绩,活动比过去更有深度和广度,更具有人本思想。 在回顾校友会的种种成果,我觉得首先谈谈直接或间接应归功于校友会的重大成果。 编辑出版《难忘的“九•二○”》我校友会积极支持与参与。撰稿的有陈丽水先生、陈斯刚、林克胜等。而《忘不了的岁月》的编委会7人中,我校友会5人;主任伍英光、林克胜,编委黄书海、杨国坚、饶铁生,主编黄书海。这书是有重大意义的,是印尼华侨抗日斗争和爱国民主运动的英勇事迹的记录和阐述,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组成部分,是留给后代,尤其在印尼的后代重要的历史教科书。伟人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先达校友撰稿的有陈斯刚、林克胜、卢永杰、李洁霜、陈丽水、王谦宇、林少青、林叔明、杨国坚、郑遂源、黄书海、林香玲、饶铁生等。他们或单独写,或与人合作写,有的写不止一篇。黄书海写了书末的跋。虽然一些重点文章是文集编辑组和棉兰华侨总会的朱培官先生等写的,但先达校友的贡献也是显著又不可或缺的。 校友会从最初的由几位同志负责到现在有比较完善的理事会进行运作显示了校友会的成熟。这也是校友会能取得成果的前提条件。每年的聚会是校友会组织的最重要的活动。从北京校友的聚会,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先达校友的聚会,而至来自香港、印尼、美国等国和地区的先达校友的大聚会更是让人激动,难以忘怀的重逢,这可是数十年后的重逢!那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难舍难分,念念不忘,刻骨铭心。 我都力争参加这些聚会。在会上常常会惊喜遇见多年没见面的同学,看到他们气色健康,年富力强,不论在商,还是在文教界,在事业上各有建树,我很为他们高兴并由衷地祝贺他们,也分享他们的欢乐。和他们见面虽是短暂的,但这先达情、师生情的温暖却是持续的,这也常激发我回忆在先达华中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隔了半世纪再次和陈武炎、张伟斌、伟杰、吴士琦、陈强东等的聚叙,后又领着他们给大会演唱《梭罗河》,增添会上的欢乐气氛。记得合唱的还有章列画,也是50年后的第一次见面,还有是张爱玲和我用英语同唱《雪绒花》。我又仿佛回到新民歌剧社在排练合唱的激情中。这里真要感谢校友会提供了这么一个珍贵的机会。先达情在持续发展。今年元旦春节吴士琦等还发来新年贺卡表示祝贺,这是千里送温暖,在冬天更显得难能可贵! 校友会为了方方面面还组织了一些较小规模的聚会。 为老寿星的祝寿会更显示了我中华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这祝寿会不仅是向老前辈祝福,更重要的是聆听前辈传承心语。我有幸被邀请参加2004-12-28在陈老丽水先生家举行的祝寿会,聆听了陈老对先达情的精辟深刻的阐述,掷地金声,字字千金,获益匪浅。他的心语我们会永远铭记,并传承。同时也欣慰地目睹巧端、瑞华等为晚辈代表对陈老等前辈的由衷敬意及细心关怀。陈老,您走好! 每年春节期间在李华蓉家的聚会,在节日的氛围中更显示浓郁亲切的先达情。华蓉和开云的热情好客,周密细致的招待,让大家深感宾至如归,就如在家过年一样,我几乎每年都参加。有一年就在聚会上惊喜见到我的堂弟永汉,我三叔的儿子。60多年前我到先达时见过一面,那时他还小,后来直到1991年我回印尼探亲时,从巴拉八回程路过先达,到他家拜访时再见一面。这次在华蓉家是数十年来的第三次见面,所以华蓉说“这次聚会收获最大的是龙飞老师”。的确如此,先达情也包含亲情。在此,要感谢校友会组织了这样的活动,谢谢华蓉开云的热情招待,也谢谢瑞华为首的几位烹饪高手为聚会准备的美味佳肴,尤其是印尼的风味小吃。让我们似乎又回到那第二故乡的欢乐的时光。我的新年过得没有比这次更欢快舒心的。 有时有校友或从印尼、香港等地单独或三三两两来北京,巧端、瑞华、莲美、安娜等就热心组织接待。而他们又尽可能通知我,看我能否参加聚会。我一般都争取参加,而且参加了无数次。例如96年李素娥来北京时我应邀参加,素娥的家庭情况及个人生活情况我是略有所知。在我的班上素娥是位努力学习、与人为善、尊师守纪、惠质兰心的好学生。这次经过40多年后的见面真是分外亲切。她特地和我留影和畅谈这几年的简况。我衷心祝愿她一切顺心。可是万万没想到这次的见面竟是她和我们的最后一面,真叫人至为痛惜,上天不公。怎么叫好人走得那么早呀!素娥,安息吧。 这样的活动增进相互了解,加强了联系,是很有意义的。我参加了多次,请恕不一一列举了。 我这里要特别感谢的是巧端、瑞华、莲美、琼藕、桂花、碧樵、惠虹、能基、安娜、玉暹等,为我这个过去的班主任和课任老师在我家举办的一次70岁生日聚餐会。席上的美味佳肴,包括印尼风味小吃,都是他们分工准备和赠送的。我再三要付款给他们,都被他们坚决婉言谢绝。这不仅是钱的问题,而更多是他们的心意和辛劳。他们这是情义无价,我至今仍刻骨铭心。这是我一生过的最温暖的生日,更让我回忆起在先达和他们度过的那欢快温馨的岁月。这份真诚朴实的先达情、师生情使我深切感受到知音的温暖,感受到这年半个世纪的师生情的珍贵,尤其当趋炎附势的恶习在抬头和物欲横流的倾向在侵蚀我们健康的环境时,尤显得弥足珍贵。 校友会的工作是硕果累累的,我上面只写了我个人感受的点滴,我想其他更了解情况的同志应能写出全面反映校友会业绩的华章,写出主持校友会工作,多有建树的新旧会长理事们的感人事迹。 总之,在此我要感谢校友会新老会长和理事们,他们任劳任怨,不辞辛劳,精心运作,义务地为全体校友服务,让我们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先达情浓郁的《先达通讯》
《先达通讯》作为校友会的交流平台也应运而生。从创刊时一张纸两面到最近的几十页,从基本是消息,到在现在多题材,有回忆,有游记,有抒情,有杂感……可看到了《先达通讯》(以下简称《通讯》)从小到大、从单一到绚丽多彩的稳步出色地发展。而这一切,不能不首先归功于两位主要编辑:黄书海、饶铁生。他们不仅努力组织和编审稿件,而且也不时亲自提笔写出重点篇章和重要信息。他们是《通讯》的顶梁柱。你们辛苦了,尊敬的编辑同志! 当然,也不能忘记好多热心撰稿的各地校友,他们或抒怀,或回忆,或报告……都发挥了《通讯》交流、沟通的平台作用。让我们分享他们的真情感怀,他们的珍贵记忆,他们的铭心体验……从而使《通讯》更受欢迎,更为珍贵。 从《通讯》我可获悉多年没见的同事、同学的近况,高兴地知道他们各有建树,过得有意义,过得实在,过得开心。我衷心祝福他们,事业顺心,生活康乐! 《通讯》也不得不登出伤心的噩耗,如李素娥、江炳松、林绍辉等……不幸西去,我们痛惜悼念之余,愿他们安息! 我在先达生活和工作时间较短,从1952年初到1954年6月,两年半的时间,可是却结出半个世纪的先达情的硕果。读《通讯》已是我现在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有时文中提到的人和物我不认识或熟悉,但我依然能感受其中表达的先达情。因此每次收到《通讯》,我都是一口气读完,再办其他事。有时读到感人至深的篇章,往往许久始能平静下来。 《通讯》现在不仅是我们国内校友人手一册,也是香港、印尼等地区和国外校友们争读的精品。 感言与祝福 广州 黄镜源 珍惜前辈艰苦创下的业绩 忘不了先烈洒过鲜血的岁月 维系着对神州大地的情结 团结友爱、广泛联络四海友好同窗 一心一意,奉献给海内外一片纯情 《通讯》是内涵丰厚的一部交响乐章 展示各方信息:对祖国的颂歌、对故友的怀想、对故乡的眷恋、对海外赤子纯真的思念 像一方园地,有挺拔蓬勃的林木、有各色绽放的花朵,尚有潺潺的溪流 十载的浇灌栽培,终于迎来今天的春色满园 衷心祝福园地里各色林木花卉,今后更加明丽夺目,富丽堂皇。 “要我参加”到“我要参加”
苏安娜 我喜欢参加先达校友会的活动。自1997年先达校友会成立以来,每年的会庆我都会到场,从聚会地点在北京城建开发集团礼堂到北京市政协会议中心;自会长是陈静池到张巧端,我没落过一次。但头几年只是想着去和熟悉的同学、老师和乡亲见见面而已。因此开会来,散会就走。但在老大哥、老大姐们的感召下,在巧端、瑞华的带领下,觉得也应为校友会尽点力。所以从“要我参加”到“我要参加”,由被动到有点主动性。慢慢地发现老大哥、大姐们都平易近人,每次来到会场,就像回到温馨的大家庭,大家不分老少,不论职位,熟悉和不熟悉,或原本不认识的都会相互问候,在一起叙旧,大家亲如兄弟姐妹。在和不熟悉的朋友交谈中,冷不丁会冒出“噢!你就是××的姐呀?”会给对方一个惊喜!于是话匣子又打开了。这样的场面会经常出现,是因先达太小了,人们的关系盘根错结。虽然彼此不认识,但提到兄弟姐妹和父辈的名字,对方一般会知道,顿时感到很亲切。这就是先达情!一年一次的聚会是短暂的,但回味是无穷的。增进感情,互相惦念就是与会的效果。难怪吴丽娟在双目失明时还要在儿女的陪同下来与大家相聚;难怪家住通州的李双岱、林祥愿每年都准时到会。随着先达校友会的成长,她的凝聚力越强,现在一年一次的会庆和祝寿会,成了在京先达人生活的一部分。 我也越发爱看《先达通讯》。自创刊至今,已出版了80期。从中我了解到先达的光荣历史,得到一些信息。《通讯》连着你我他,连着世界先达人的心。这里倾注了书海和铁生二位老师的大量心血,他们的贤内助瑞玲和清香也功不可没。愿越办越好。 北京先达校友会和《先达通讯》是连接世界先达人的桥梁,校友会更是北京先达人的大家庭。望大家共同维护,支持,使《通讯》越办越好,为会员做更多实事,发挥更大凝聚力。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