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先达人 首页 先达人 心情随笔 查看内容

下了鲁迅能不能上林语堂

2010-10-11 09:3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418| 评论: 0|原作者: 南桥|来自: 21世纪网

摘要: 随时随地看新闻核心提示:鲁迅先生教我们如何战斗,但是林语堂教我们如何活着,如何幽默,如何欣赏自然,享受人生,欣赏先贤,学习各个民族的长处。每年一度的教材选编,总会引发诸多争议。鲁迅先生被撤退了,新增课 ...
随时随地看新闻核心提示:鲁迅先生教我们如何战斗,但是林语堂教我们如何活着,如何幽默,如何欣赏自然,享受人生,欣赏先贤,学习各个民族的长处。

每年一度的教材选编,总会引发诸多争议。鲁迅先生被撤退了,新增课文包括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杜甫的《咏怀古迹》、柳永的《望海潮》、苏轼的《定风波》、辛弃疾的《水龙吟》、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断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

我没看到林语堂,似乎是林语堂梁实秋之流,被鲁迅骂过,才把鲁迅下掉,就上林语堂,似乎是转弯太大了。其实这是有违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精神的,何况林语堂甚至都不是舶来品,写过《吾国吾民》的他,是一个很中国的知识分子,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对外的一个有力的声音。
林语堂也是对鲁迅最好的平衡。

鲁迅适度撤退是有必要的。不可否认,他对于中国国民性认识深刻,就如把他的手术刀切到了人灵魂的深处。没有人比他更熟悉中国人的“劣根性”。不过,是人都有“劣根性”,很多我们自认为是我们“劣根性”的品质,其实是有其普世的一面。只不过其他人说法不同而已,比如美国人就常说“罪性”,“原罪”,比如自私、贪婪、冷漠,比如和鲁迅先生笔下的冷漠看客相比,纽约街头也有人被人捅死而看客漠然走开的。洛杉矶甚至有病人在急诊室里痛得满地打滚,没有人来及时救助,清洁工还绕在他身边继续拖地。林语堂在美国、德国都留过学,学识十分渊博,对于欧美各国的国民性都有深刻认识,横向一比较,他能看出各国国民的共性和差异来。这种细微的甄别,才有助于我们对外的交往,和对内的自我认识。

再者,知道了“劣根性”与解决“劣根性”是两码事。让一个人变得不同,不再自私、贪婪、冷漠,让他关爱、节制、热情,这是教育所要担负的责任。鲁迅先生指出了我们的“劣根性”,却没提出多少解决的思路来。当然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作家可以只负责提问,未必负责回答。但是作为中小学的教材,我们都心知肚明,这些文章实际上也担负着一定思想教谕的功用,鲁迅先生完成了他的使命,把问题说了,可是接下来如何呢?如果说鲁迅提出了中国人的劣根性问题,林语堂则是无意当中提供了一些解决的思路来,他让人在各个方面去修炼,做一个越来越文明礼貌的人。 

另外,鲁迅的战斗哲学,他的不肯原谅,他的痛打落水狗,在于革命年代,十分管用。相信 “不可沽名学霸王”、喜欢将人整死整倒的太祖,对这种斗争哲学十分喜欢。可是而今的社会,除非你想再闹一场革命,那就得学习如何让社会各阶层各族群和谐相处。在一个最终要走向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少不了原谅与宽容,让步和妥协,少不了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心态,甚至也少不了“费尔泼赖”精神。

鲁迅先生教我们如何战斗,但是林语堂教我们如何活着,如何幽默,如何欣赏自然,享受人生,欣赏先贤,学习各个民族的长处。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林语堂这种学会生活的说法似乎不合时宜。可是翻阅人类历史的话,各个时代都有各自的黑暗,另外是盛世也好,乱世也好,大部分人,还得根据各自的实际,就地取材地过日子。那么就得想想怎么让生活充满一点。

林语堂的那本《生活的艺术》,英文名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这个标题很耐人寻味,很多人活着其实不是生活(Living), 而只是一种生存(survival)。 他的话,一些认为自己还在“为生计奔波”的人是听不进去的,可是这些年我也意识到,大部分人都为生计奔波,可是会不会生活,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生的质量,一个年薪二三十万的人,不会生活,或许日子过得还不如懂得自得其乐的民工。

当然你可以不信,可以等到“生计不愁”的时候,才去学习生活的艺术,可是等到那时候,人往往已经老了,这就回到了我昨天的话题,老了之后,没事可做,又没有爱好,子女又不在身边,就更不知道如何生活了。林语堂见识多了,所以觉得不管你是什么时代,都该学习生活的艺术。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过去的时代人们以为这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情调,可是生活里的一山一石,一花一草,好的诗文,动听的音乐,待人接物的文明礼貌,是既不姓社,也不姓资的。

鲁迅是一个很愤青的大师,他能把五千年的封建礼教,总结为两个字:吃人。是吗?就没有了一点好的东西?林语堂则比他乐观,能看到陶渊明的洒脱和庄子的不羁,苏轼的才华和孟子的勇气。你说我们这个民族多么“劣根”,说得是对,但就好比鲁迅先生自己说的,一个孩子刚出世,你说他终归是要死的,当然是没错,可是我们已经知道了,日后小心谨慎便是,犯不着苦大仇深地一代一代往下讲。我不觉得这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什么好处,因为这是一种自我唱衰。我们不是一无是处,可是好好在哪里,这一点本可以好好思考,可是鲁迅几乎是通盘否定,把年轻人的思路堵死了。

这么多年来,中国一直想宣扬文化“软实力”,苦于传扬不出去。搞个孔子学院,还搞得天怒人怨,鸡飞狗跳,其实关键就是大家并不知道我们相对于其它民族,软实力究竟是什么?怎么去跟人说?林语堂知道。他虽然很多著作是用英文在写,但是我发觉是他最了解我们这个民族”优根性“的一个作家。顺便说一句,林语堂的中英文都是一流的水准,进不了中文教材,建议选他入英文教材。进不了英文教材,我建议大家找来自己看。

鲁迅是一个斗士,林语堂则是要我们去做一个绅士。一个人去做一个批评者并不是多大的难事,不信您去上网搜索一下,就在如今,被封作或自封为”当代鲁迅“的人就有那么一堆:余杰、韩寒、孔庆东,甚至还有宋祖德、凤姐。你见过谁被称为“当代林语堂”的没有?林语堂的才识和见解,在这个年头更难得。这是个火气很大的时代,日后还会不断有”当代鲁迅“出现,而学一学林语堂,是可以去去火的。

我想我自己的思维,很受鲁迅先生的影响,对于社会悲观有余,乐观不足,这是多年教育影响的一个结果,也是我自己很苦恼的事。上了些年岁,尤其是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渐渐发觉这不是个办法,我们有朝一日,都会不在,未来是子孙的。让一个社会去进步,变得越来越好,老批评批评批评,说你劣根真劣根太劣根,作为一个提醒可以,但终归还得想办法,扬长避短,也把好的一面去发扬光大。所以希望下了些鲁迅的篇章之后,能上一些林语堂的文章,也让中学生小学生思考思考,生活究竟是什么。

请看林语堂如何生活,如何幽默,如何艺术,肯定令你大开眼界:
附:林语堂在南洋大学建立的“伟业”
04/07/10
作者/来源:滚滚延河 乌有之乡 http://www.fonella.net

因为本人和新加坡的南洋大学有一点渊源,我很早就知道林语堂曾经出任南洋大学首任校长,搞得非常“精彩”。今日有机会读到南洋大学校友会的文章,算是开了眼界,了解到某些中国文人是多么厉害。原文在这里:( http://www.nandazhan.com/lishi/yutang03.htm )
 
1955年,南洋大学 成立,当时是新马一带举世瞩目的大事。著名富商陈六使先生振臂一呼,当地华人各阶层闻风而动,纷纷出钱出力。上至名流巨贾,下至贩夫走卒,甚至欢场舞女都踊跃捐款,盛况空前。 50 多年后的今天,新马一带老一辈华人提起此事,仍激动万分。

因为陈六使先生是闽南人,所以首任校长倾向于聘请闽南籍学者,经多方努力后,联系到身在美国的林语堂出任校长。
“ 林语堂与南大执委会商妥的年薪是星币三万六千元,办公费六千元,共四万二千元,另由学校供给住宅一座,汽车一辆,车夫与仆役各一名。据说林语堂还坚持住宅必须有冷气和避声设备,客厅可容纳数百人。 ”  
   
“ 林氏就任校长后。毫不客气的派自己的女婿黎明任 “ 行政秘书 ” (职权相等于副校长),女儿太乙任校长室秘书,侄儿国荣任会计长。全家登场,尚未到任,即开列 名单由去年八月份起领取薪金,校长年薪星币三万六千元,办公费六千元,另供给车夫仆役各一名,住宅一座,须有冷气及避声设备,客厅可容数百人,这样阔绰,把华侨当做 “ 菜猪 ” ,如何教校董会放心,至其目空一切,随便骂校董 “ 愚而自用 ” ,说 “ 我的头家(即老板)是三轮车夫 ” ,以及 “ 言不及义 ” ,强调 “ 不打领带 ” , “ 用香烟薰学生 ” , “ 学英文不必懂文法 ” , …… 鬼话连篇,犹余事也,校董会本来把林氏当做诸葛亮,期望甚殷,林氏作风如斯,所以校董会主席陈六使就禁不住要很伤心地说:聘请校长 “ 犹如吾人经商聘请经理,当然要说好话,不但赋予全权,且年终有花红,但经理既来,经营不得法,资本日减,吾人岂可再赋以全权及奖以花红? ” 
 
引用自“林语堂告洋状” ( http://www.nandazhan.com/lishi/yutang04.htm )

下面看看林语堂从美国到新加坡就职的“壮举”   
“ 1954 年 8 月 20 日,林语堂由美动程来星(新加坡),先乘机前往英国考察大学教育与物色人材,然后于 9 月 1 日离英飞往意大利,在罗马逗留两周,而于 9 月 15 日前赴埃及开罗。 9 月 30 日由开罗直接飞星,终于在 1954 年 10 月 2 日下午 4 时 10 分抵达新加坡加冷机场,受到当地社会贤达二百余人的热烈欢迎。”  
 
瞧瞧看啊,来新加坡就职在路上也要花 40 多天。

来了新加坡以后,林语堂为了学校的建筑问题和校董会炒翻了天。林氏坚持的理由是“校长要有自主权”,这句话似曾相识啊?某些精英不是整天吵着闹着要大学的自主权吗?陈六使先生英明一世,没想到撞到了这么一个精英,只能自认倒霉啦。 律师告诉陈六使说: “ 照这一纸聘约,老兄就得于 1954 年底交足一千万元在林语堂手上,他要办第一流大学也罢,办第九流大学也吧,老兄和执委会甚至全民是无法过问 的。 ” 看懂了吧,中国现在有些人喊叫什么大学自主,为的就是这个,说白了,就是给自己整个一亩三分地,在上面当“土皇帝”!

林语堂和南大董事会彻底闹翻以后,狠狠地敲了南大一笔。

“ 4 月 6 日下午三时,南大 “ 全权代表团 ” 在总商会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后,立刻到南大校长室与林语堂及各教授见面,办理发给遣散费手续,遣散费总数共达三十万五千二百零三元,连同四月份薪金,总数高达三十二万四千余元。”  
 
“林语堂及各教授所得的遣散费,是按照聘约所规定年限的薪额一半,外加归返原地川资预算。林语堂的聘约为五年,即领二年半薪金,他的遣散费计二十一个月薪(四月份不计)六万三千元,外加川资九千二百四十一元五角,共七万二千余元。”   
(按照附录 2 的汇率计算为 23841 美元。按照当时美国的物价可以买两套半的新房子,或者买 14 辆新汽车。而林语堂在新加坡总共的时间只有 6 个月)。注意,这是遣散费,也就是赔偿的费用,他在新加坡 6 个月的工资应该是准时领到了。 按一般人的想法,拿了这么多钱,应该很满意了吧!又错了,好戏还在后面呢?   

“ 4 月 22 日,林语堂在法国渡假圣地坎城发表谈话,抨击新加坡所有的华校都在共产党支配之下。”   

“接着又在 5 月 2 日的美国《生活杂志》发表 ─ 篇长文,公开破坏南大,诬蔑星马华族领袖。该文有数万字,长达十三面,并附有插图九张。《生活杂志》该期特辟广大版位刊载林语堂的长文,封面标题是《赤色恐怖如何破坏了我的大学 ── 林语堂著》,其内文题目是:《共产党如何摧毁了一个自由的堡垒》,还有附题:《著名学者现在暴露北京指挥的恐怖主义破坏南洋大学》。全文分为七章,各章的小题目是:《政治随风转向》、 《共产党武装队伍》、《由新加坡到北京》、《一个秘密的警察当局电话号码》、《四小时半的恶骂》、《北京来的新命令》。”   

大家有兴趣可以阅读全文,链接在这里: http://www.nandazhan.com/lishi/yutang03.htm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中国文人历来如此,高谈阔论比谁都行,干起实事能力很差。贪财,裙带关系,缺乏诚信,所以要好好进行思想改造。如果不进行思想改造,而是“国家要由精英来治理”(茅于轼语),怎么治理,把人民当“菜猪”吗?   
  
新中国建立之初,经济困难,加上西方的长期封锁,更是雪上加霜。但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硬是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取得了伟大的成果。看看林氏在南大的所作所为,和近年来的精英不是异曲同工吗?大家想想看,解放后如果用文人来治理国家,会是一个什么灾难的后果呢?   
   
附 1 :   
1954 年美国的生活花费:
( http://www.thepeoplehistory.com/1954.html )   
Cost of Living 1954  
How Much things cost in 1954
Yearly Inflation Rate USA 0.32%
Yearly Inflation Rate UK 1.9%
Average Cost of new house $10.250.00 (一栋新屋: 10250 美元)
Cost of a gallon of Gas 22 cents
Average Cost of a new car $1,700.00 (一辆新车: 1700 美元)
Average Monthly Rent $85.00
Movie Ticket 70 cents
Life Magazine 20 cents
附 2 :美元对外币的汇率
( http://fx.sauder.ubc.ca/etc/USDpages.pdf )
1954 年, 1 美元兑换新加坡币 3.0612 ,兑换人民币 2.46 元。
 
分类题材: 追忆南大_ntahrec, 
 
《新加坡文献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