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虎迎春杂叙 黄书海 春节前后,举办团拜和祝寿会,似已成北京先达校友会的传统活动。成了传统,落入固定模式就在所难免。于是求新求变就成了多数会员的愿望。可喜的是,今年一月三十一日的聚会发生了一些变化,改变了往年围坐圆桌聚餐模式,找了一家地点适中、环境舒适、场地宽敞的自助餐饭店。由于老年人享受半价优惠,开支比去年省了一半。大家反映,这里气氛优雅、菜肴丰盛,各取所好,吃得开心,皆大欢喜。 边吃、边随心所欲地串桌交谈,亲切又活跃。特别是对像林克胜这样高龄又耳背的老者,大家可以轮翻围坐他的身旁,亲切交谈,其乐融融。这里没有抽奖、没有歌舞表演,只有低声细语,促膝谈心,其情其景,令人感动。有位饭店服务员赞叹道:你们这些老人,交谈如此亲切,看来都是老同事老战友吧?!
张巧端会长为了实现先夫张伟堃的遗愿,特为此次活动捐助2000元人民币,其中400元资助《先达通讯》,结账时还略有盈余。主持人杨珠莲代表全体在坐校友向巧端会长及其先夫表示深切谢意。巧端会长也因地制宜,一改以往的长篇演说,讲了几句由衷的感谢话,感谢大家这几年来对张伟堃的关怀和照顾,感谢大家对她的生活和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眼下,北京究竟还有多少健在的先达校友?这是先达乡亲经常会提问的一个问题。北京先达校友已整体进入老龄化。不,不是一般老龄化,而是高老龄化。为了让先达乡亲得以释怀,谨将登记在册的北京先达校友名单抄录如下: 1919年生人:林克胜(91岁)1人; 1920年——1929年生人:耄耋之年11人 洪清海(87)、叶木英(86)、陈永祥(85)、李月姣(84)、杨国坚(82)、施宝琴(81)、林永福(81)、李双岱(81)、饶铁生(81)、陶少棠(81); 1930年——1939年生人:古稀之年35人 蔡达荣(79)、陈静池(78)、陈月明(78)、林祥愿(78)、黄书海(78)、郑振顺(78)、吴春枝(77)、陈展湖(76)、林瑞玲(76)、黄清香(76)、吕志达(75)、陈清河(75)、郑南风(74)、张国庆(74)、林少川(74)、林彩英(73)、邓爱竹(73)、李华容(73)、吴姗如(73)、林琼藕(73)、洪莲美(72)、郑雄风(72)、许惠英(72)、吴健民(72)、饶秀兰(72)、高桂花(72)、吴碧樵(72)、林笑容(72)、李瑞华(72)、张福隆(71)、张巧端(71)、张大淼(71)、林国胜(71)、邓荷香(71)、陈惠虹(71); 1940年——1949年生人:花甲之年11人 张巧珍(70)、饶艽宗(70)、苏安娜(70)、林贤(69)、章能振(69)、陈玉先(69)、黄美斐(68)、杨珠莲(67)、蔡素惜(67)、张从汇(65)、陈达汉(63); 1950年代生人:知天命之年3人 陈新华(60)、洪建新(59)、陈达平(56)。
北京先达校友会总共61人。 先离我们而去的北京先达校友有:宋凉赞、郭瑞昆、张昔典、谢琼英、吴丽娟、张国光、郑钦美、王禄盛、张琼郁、谢德义、陈清泉、陈益滋、张爱兰、陈丽水、林少辉。我们谨向逝者寄托深深的哀思,他们永远活在先达乡亲的心中。 “ 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一眼望去,满眼白发苍苍。在座的先达校友,从先达走来,经历了青少年、中壮年,如今进入了耄耋、古稀、花甲之年。青少年岁月,念书、追求、恋爱,充满浪漫;中壮年岁月,对家庭、子女的呵护、坚守,对事业的执着和忠诚,问心无愧地享受着家庭的温暖,事业的满足感;如今终于到了老年:沉重的事业使命已卸除,生活的酸甜苦辣已了然,生命的节奏放慢了,周边的环境也逐渐改变了。但他们都能坦然面对,都能知足常乐。他们不会不切实际地羡慕人生某个阶段,因为他们都曾经拥有过。 年青人说,这批老人生活在没有梦想的世界。这话不假。 在一般情况下,老年岁月总是比较悠闲,总是能够不带功利地重新审视过去和现实,总是漫步在回忆的原野。谦宇出书、邦杰等撰写回忆文章,《忘不了的岁月》、《先达照片》相继出版,等等,这就是这一大批没有了“远大梦想”,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经验”,发挥余热为后生们留下的珍贵财富。为此也有人把老年赞美为诗一般的岁月。你有此感悟吗?! 即使有一些老人每天与疾病顽强抗争,为自己的健康,步步为营,但他们依然保持乐观心态。比如张耀乐、周泗来、吴鹏程等等,他们的生活,不也很惬意精彩吗?!令人高兴的是:这样的精彩还将继续下去。 写到这里,想起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对人生曾做过这样的比喻:生命是一条江,发源于远处,蜿蜒于大地,上游是青年时代,中游是中年时代,下游是老年时代。上游狭窄而湍急,下游宽阔而平静。什么是死亡?死亡是江入大海,大海接纳了江河,又结束了江河。 罗素这段话,讲的就是生与死的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老年人要做的就是根据自身的条件,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健康。 北京先达校友会除了加强与全国各地先达人、与香港先达联谊会、雅加达先达同乡联谊会、雅加达先达同乡公会,先达先华校友会等的联谊活动,更多的精力似应放在如何活跃北京这么一大批先达老人的联谊活动上。其实这项工作并不繁杂,因为每个离退休先达人的生活福利都由各所属工作单位在管着。而校友会的工作就是锦上添花而已。 前些天,我应邀参加北京市印尼归侨团拜活动,见到不少五六十年代归国的老归侨,感触颇多。老归侨人数,每年递减。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为数不少的新侨。面对这一新形势,全国侨联林军主席,提出了两个并重的侨联政策,即老侨新侨并重,国内国外并重。这不失为与时俱进的侨务政策。 北京先达校友会后继无人,这是不争的事实。子女都在北京生长,基本没有“先达情结”,不可能接校友会的班。这样走下去,校友会总有一天会划上“句点”。这也是不可抗拒的发展规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以更加乐观的心态,更加勤奋的精神,为先达相亲和校友的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仅此而已。 信手写来,文章不成样子,权当与你叙谈。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