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 林秀兰 ㈠ 今天5月12日适逢“母亲节”。几位老朋友提着糕点水果来家。一进门,“母亲节”快乐的祝福声,此起彼落,热闹极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虽同在一城市,行动不便,相聚谈何容易。多日不见又多了两位拄拐杖的。有的由子女用小车护送来,让年老母亲们欢度佳节。都是祖母辈了,我高一级,是太祖母,真是岁月不饶人啊!边吃边聊,爱谈往事,是老年人的通病。有叹息,有欢乐,有忘却的,也有难忘的。人生旅途,有者坎坷曲折,有者平坦顺畅。各人经历差异不同,我们认为共同有个“中国梦”里的同一个“梦”:但愿老人过上幸福晚年,健康长寿,和谐平安,子女有为。相信一定会圆上这个“梦”。 ㈡ 在欢庆“母亲节”的今天,更是怀念已故19年的老母亲。这里殡仪馆有个明文规定。清明节家属可领出亲人骨灰盒摆在特设的供桌祭拜。几年来由于健康欠佳没来祭拜。今年清明节和孩子们前来。当我看到骨灰盒,想到妈妈就在里面,有如在我身旁,安详,微笑,无声地注视着我。“子欲养而亲不在”了。悲戚之情,涌上心头,情不自禁已是泪水满脸了。 回忆在那年代里,妈妈是个三从四德,听天由命的典型妇女。自我从懂事到踏入社会,伴随妈妈几十年到送终,她的一生给予子女的是无怨无悔,无私无偿的爱。她虽没有进过一天学堂,目不识一个字,可她有一个智慧的头脑,一双勤快的手,更具有一颗善良的心。言传身教让我们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㈢ 我们三姐妹大、中、小仅差两岁,同吃同睡同玩,形影不离。记得小时候总爱吵着要妈妈喂饭。妈妈很乐意,拌了一大盘饭菜,三姐妹坐在小凳子上等着妈妈来喂。妈妈一个一口把饭抓到我们嘴里,真香啊!有如鸟巢里的雏鸟,张开小口,吱吱喳喳等待母鸟觅食归来喂养。老了,每当想起小时候那怪有乐趣,嗷嗷待哺的情景,内心总是甜滋滋的,更是幻想时间倒流再享用一次。 小学毕业了,我仅12岁。爸爸准备把我送到棉兰教会女校就读。这意味我要远离妈妈,生活要自理,很发愁。临走时,妈妈拉着我的手,依依不舍,含着泪水,千叮万嘱。有句古诗“此行要珍重,不比阿娘边。”此情此景,表露了一片慈母心。 小时候,妈妈为让我们姐妹和其他女孩一样穿上美丽的衣裙。那时我家不富裕,妈妈为了省钱从市场买了两条连衣裙回来,一片片折开印在纸皮上,然后给我们量身,照着图案裁剪,妈妈心灵手巧,一针一线,精心缝制。我们穿上美丽又经济的衣裙,美在身上,暖在心里。我们为妈妈的智慧而骄傲,辛苦了妈妈。 我小儿子发高烧住院,妈妈不放心跟随我去。医院设备很差,我、小儿、妈妈挤在一张病床。妈妈衣不解带,废寝忘食护理小儿子,与我分忧。瞧着妈妈疲惫不堪的身子,操劳一代又一代,从不哼声叫苦或叫累,让我感激又内疚。她是这样一个为了儿女忘了自己的好母亲。 妈妈很善良。几个先达同学在丁宜执教时,住宿我家,背井离乡,会想家的。妈妈把她们当闺女看待,问寒问暖,常询问她们胃口,尽可能煮些有她们妈妈味道的可口饭菜。有病时悉心照顾,消除想家的思绪。离开后她们常来电话问候妈妈,这也许是妈妈诚心待人的回报吧! 当我分娩女儿前,有恐惧感,妈妈是过来人,说了一句老话:“人生你,你生人,别怕。”她不会谈医学常识,可这句话让我消除了顾虑和担心,给我力量去克服面对的问题,并承担起做母亲的重任。谢谢您,我贴心的好妈妈。 遗憾的一件事。92年我们迁到广东淡水。那时妈妈身体大不如前,常是卧床,不幸于1994年7月20日病逝,享年84岁,无牵无挂安详离开我们了。她没受过教育却很有修养,子孙尊重她,敬爱她,孝顺她。 初到淡水,人生地不熟,朋友不多。妈妈后事只好请当地殡仪馆前来料理。岂料工作人员,二话没说,先要了1000元利市红包,费用另计,没有仪式,没用担架,没有轻便棺木,两人两头一抓,拉起垫妈妈遗体的棉被像拉瘟疫的尸体一样,匆匆地把遗体掖进车上。目睹这一切,我心如刀割,失控地号啕大哭。只有女儿,女婿随车陪送到火葬场。为什么,为什么会用这样不近人情的方式送走妈妈,令人痛心疾首。每年清明节想起这一幕,我的心情是“此恨绵绵无绝期”…… 我常给孩子们讲述妈妈生前的故事。我们永远怀念您,亲爱的妈妈!劳苦功高的妈妈!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