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书海 1991年3月至1994年5月,外交部干部司委派我到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担任一等秘书,从事领事侨务工作。这是我外交生涯中一段新鲜而又难忘的经历。 这个任命的下达,既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周围的同事感到些许愕然。 意外,是因为我长期从事印尼问题的调研和印尼文翻译工作,从未深入研究过美国,对美国只是一般层面上的了解。 愕然,是因为在外交部,有意或想方设法争取到驻美使领馆工作者,趋之若鹜,怎么轮也轮不到我。 唯一靠谱的考虑,或许因为我是华侨干部,对侨情比较了解,从事领侨工作有其有利条件。这也仅仅是推理和猜想,。 但我坚信,组织上安排一个干部的工作,总会做通盘考虑的。有些考虑未必需要告知当事人。总之,我感谢组织上对我的器重和信任。 1991年春节过后,外交部干部司为我和林瑞玲办好外交护照和赴美机票时,突然接到老父亲在香港病逝的噩耗。但行程已定,已来不及赴港奔丧。树西妹说,父亲弥留之际,得知我要赴美工作,不能前来探望,老人家眨眼微笑,表示理解欣慰。 母亲1974年也在港病逝。其时,我在湖南干校接受审查和劳动,无法赴港奔丧。 我对父母“殓不凭其棺,葬不临其穴”而深感歉疚。这或许就是古人所说的“忠”“孝”不能双全也。 我们赴美行程很顺利。第一站纽约,住了两天,在纽约总领事馆见到不少外交部的老同事,相见甚欢。还抽空看望了方祺娥一家。 第三天乘火车抵达美国首都华盛顿。从此开始我在驻美大使馆三年又两个月的外交生涯。 我们工作生活都在大使馆内,极其方便。驻美国大使馆和驻苏联(俄罗斯)大使馆均属我国一级大使馆,但其硬件设施如馆舍等,后者大大优于前者。 九十年代初,驻美使馆使用电脑并不普及,大部分报告和文件都靠手写和打印,其效率可想而知。 第一天上班,有关同志带我到使馆各部门照个面。大使、公使、参赞、秘书,大部分在外交部都是认识的,而五十岁以下的年轻外交官大部分都不认识。但共同的外交使命使故友新知都能愉快合作,和谐相处。 第二天一上班,打开《华盛顿邮报》,立即被一篇纪实报道所吸引。该报用一个半版篇幅刊登有关中国偷渡客如何通过陆海空线路闯入美国的调查文章。凭多年搞调研的政治嗅觉,判断这篇文章对大使馆和国内有关部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于是马上着手摘要把它翻译出来。领事部领导看后甚为重视。当即批示交办公室打印。由于篇幅较长,赶不上信使回国的时间。馆领导决定将原稿交信使带回,请外交部领事司打印后转发有关单位。 能及时交出第一份答卷,内心深感满意踏实。 驻美使馆领事部的工作范围简单明确,就是做好领事辖区15个州10多万华侨华人的工作,促进中美友好合作,为国内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服务。 任务一经确定,每个外交官就可以凭借自己的觉悟、智慧和主观能动性,在任期内做好工作,为我国伟大外交事业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不同于印尼或东南亚,美国的领侨工作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大不一样。在美国绝大部分华侨华人都是解放前后,从大陆或台湾移民过来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学者、知识分子和文化界人士等,政治倾向明显,文化层次较高,属于中产阶层。 虽然他们都加入美籍,但中华民族情节依然很浓烈。他们非常关注中国的改革开放,渴望了解中国大陆所发生的伟大变革。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同他们广交朋友,善结良缘,或家访、或参加他们社团活动,以诚相待,帮助他们解疑释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岁月悠悠,距今已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已故去,但他们的形象和昔日场景依然历历在目,难于忘怀。 记得1993年1月朱启帧大使为大华府地区华侨华人举行春节联欢招待会,960多名来宾应邀出席。盛况空前。 原中央日报记者报道组主任、兰亭雅叙发起人之一汪有序、中国战略学会会长周谷等几位学者教授和我边吃边聊,竟议论起招待会厅门一副春联:“金猴辞旧喜神州更新万象、雄鸡啼晓唱华夏昌盛四方”。他们认为,内容很贴切,既反映了去年国内的现实,又对来年给予厚望。 他们问,对联是谁起草的?我说,是我和几位同事共同琢磨出来的。书法是由足下写的。他们竟然对我的书法也应酬了几句溢美之词,见笑了。 汪有序夫人吴锦心,北京“六四”事件以后对大陆一直耿耿于怀,不愿与使馆交往。她说,今天原本不想来,经丈夫动员才来。她没想到场面如此热烈,既品尝了美味佳肴,又会见了那么多老朋友,实在太高兴了。 大华府国策会和兰亭雅叙总召集人程伟益律师,生于苏州。解放前夕,随其在中央航空公司任职的父亲到台湾,毕业于台大法律系和政大政治研究系,1964年来美国深造,先后获南美以美大学比较法律硕士和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博士,后在大华府开办律师事务所。1990年程妻蒋静君(在美军医院当护士)自费访华,对国内印象不错。回来后一再劝程回国看看。 1992年国务院侨办公费邀请程伟益夫妇访华,他们应邀参加国庆招待会,受到廖晖主任亲切接见,特别是与海协会常务副会长唐树备深谈了两个小时,令他们十分感动。 程回来后即主动打电话给我,希望有机会见面,畅谈访华观感。李梅高参赞和我在使馆设宴为他们接风。畅谈时他们的情绪依然那么激动。 程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很了不起。这是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应该载入史册。程说,大陆的情况比他想象的要好得多。他希望中国在民生、民权上再努把力。程对当时台湾形势甚表忧虑。他建议,为了防止台湾闹独立,两岸应加快统一步伐。 后来,程伟益夫妇还特意设家宴,邀请我和瑞玲到家做客。彼此关系越交越亲,令人怀念。 原国民党教育部长,已进入耄耋之年的顾毓秀老先生谈锋甚健。他对当时台湾局势发表了真知灼见。他早在1993年就预测,国民党将大权旁落,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即将上台。后来陈水扁的上台完全证明了他的分析是正确的。 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谈话中援引了台湾流行的一则政治笑话:“有一天孙中山突然来到台湾,责问主政人:我的三民主义哪里去了?又一天蒋介石也来了,他责问:我的中华民国哪里去了?再一天蒋经国来了,他厉声责问李登辉:为何把好端端的台湾给丢了?!” 顾说,这虽属政治笑话,却表达了人们要求统一,反对台独的愿望。眼下,顾老已驾鹤西归,但人们会怀念他的。 张学良亲密朋友张捷迁教授通过人群找到我。他说,要转达张学良夫妇访华的事。我第一反应是,事关重大,必须请在旁的朱启帧大使一起来谈。 张说:张学良夫妇现在美国,经常通电话联系,他们的健康状况也不错。学良要他转达今年下半年准备访华的意愿。到了国内,不要兴师动众,大搞欢迎仪式,权当是遊子回乡探亲就可以了。 朱大使对此十分重视,并表示我们马上报国内有关部门。招待会一结束,我马上根据朱大使指示,起草电报报外交部。 后来,由于赵一荻夫人健康出现状况,迟迟不能成行。2000年6月23日和2001年10月14日赵一荻和张学良相继去世。 张学良,这位传奇世纪老人,风云际会一世纪、辗转坎坷一百年,带着未能重游故里的终身遗憾在美国檀香山撒手人寰。江泽民主席在唁电中称“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这应该是中国人民对他的最高褒奖。 在任期间,曾发生一起震惊美国校园的凶杀案:一名大陆留学生枪杀两名美国老师。老师当场死亡,而凶手自杀未遂,但却把眼框给打碎了。美警方对他进行刑事拘留,并给予人道的救治。但由于凶手严重残疾,无法进行法律审判。经死者家属同意,不予起诉。美方决定将凶手押解出境,要求中方予以配合。 由于此案发生在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辖区内,而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又无权与美国国务院进行外交交涉,于是大使馆委派我负责与美国国务院进行交涉。这是我第一次踏入美国国务院大门。经过几次交涉,案子顺利解决。 由于驻休斯敦总领事祝秋生是我在驻印尼大使馆的同事,许多具体事情都要由总领馆派领事到现场处理,我们合作得很愉快。 最后,凶手是由一名中国领事和两名美国警员押送回国,并在北京机场与其家人办完交接手续后,整个案子才圆满结束。这场交涉无疑丰富了我的外交经历,十分有益。 出访大使馆领事部辖区15个州,也是一项重要任务。1992年6月6日至13日,领事部主任李梅高夫妇和我们夫妇驱车2000多英里,先后访问了西维吉尼亚州莫甘城、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田纳西州曼菲斯市和诺克斯尔市、维吉尼亚州列兴敦市和威英撤斯特市。 出访目的很明确,就是了解情况,宣传政策。广泛接触当地华侨、华人社团和各阶层人士。我们会见了路易斯维尔市美华协会会长、曼菲斯市中华联谊会主席、诺克斯维尔市美华协会会长以及他们的理事们。其中有老侨、新侨;有大学教授、博士、学者、也有企业家,餐馆老板、公司职员;有来自大陆的,也有来自台湾、香港等地的。 通过坦诚的交谈,或即席发表讲话,介绍国内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或三三两两交换意见,或面对面你问我答,彼此既沟通了感情,增进了了解,也建立了初步联系。他们一再表示,通过接触,使他们了解了从美国媒体所不可能了解到的情况,消除了疑虑,希望大使馆今后能经常派人来访。 “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昔日之景,难忘之情,历历在目。有两个人物的事迹,令我感动。 一位是西维吉尼亚大学采矿系教授姜汉信。他是我国五十年代培养的新中国第一代知识份子,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1981年移居美国。 他刻苦钻研,在采矿科学领域做出了显著成绩。1983年他同采矿系主任、来自台湾的著名采矿专家彭赐灯教授合写了《长壁采煤》一书。现此书已成为美国各大学采矿专业必修教材和美国采矿科研单位,各煤矿公司的重要参政资料。由于他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已被选入美国、英国和印度出版的科技名人录。 十多年来,虽身在异国,赤子之心仍时时惦记着祖国的建设事业。他利用西维吉尼亚大学这一阵地,不断为祖国培养研究生和访问学者,他还同国内有关单位商谈筹建“华煤人才基金会” 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四五百名中国留学生,学习刻苦、生活简朴,给当地美国人民留下很好的印象。虽然莫甘城当时还没有成立任何华人社团,但并不影响姜教授热心为华人服务。姜教授的夫人刘亚萍原为北京空政文工团歌唱演员,来美后在当地执教中文并在节假日开展文娱活动,十分难能可贵。 另一位是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已退休的刘惠芳女士。她满头银发,精神矍铄,一派学者风度。1987年她在丈夫梁基业博士(原籍广东台山,移民美国已好几代,著名营养学家)大力支持下,创办了路易斯维尔市中华文化中心,取名为“鹤庐”(CRANE HOUSE),以弘扬 中华文化为宗旨。 当她得知大使馆派人来访。便邀请我们到“鹤庐”参观座谈。她热情好客,一见如故。她坚持用不甚流利的普通话同我们交谈,以显示她身上仍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血浓于水。 “鹤庐”为非营利文化机构,大部分经费来自会员年费,私人教育基金捐赠及募捐。它网开一面,主要向美国人介绍中华文化和教授中文。 “鹤庐”拥有可容纳50座位的宽敞前厅,厅内摆设各种中华文物。从文房四宝到名贵国画,从草帽到各种工艺品,琳琅满目,古色古香。 阅览室备有中国各种期刊,书籍和录相带。还不定期举行各种专题座谈会,教授太极拳等。 她说“鹤庐”每年还要选派美国一些优秀老师利用寒暑假到中国教授英语,学习中文,交流教学经验和心得。 她说,从事这些工作有利于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她并不是按别人意旨办事,而是凭着一颗跳动着的炎黄子孙的心。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想起这些话,依然那么亲切,那么令人感动。 为当地华侨华人回国投资做生意“牵线搭桥”,也是我们出访外州的重要内容。 在曼菲斯市,我们会见了美国王氏国际集团总裁王禄威,并参观了他的办公大楼、展示厅和现代化管理的仓库。 王1949年刚出生几个月,就随父母到台湾。1973年来美深造,攻社会学。1986年创办此公司,当年便到大陆访问做生意。此后每年都要多次往返大陆。 当时公司年营业额已超过一亿美元,并在美国各大州,在泰国、印尼、香港、台湾等地均设有分公司和大型商品展示中心。 他很早就看好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认为中国市场潜力很大。希望公司在中国有更大的发展。但他也直言不讳提出尖锐批评。他说,国内某些公司领导,“生意未做成,就索要巨额回扣,否则就拆台、刁难”。他准备向中国政府告发。 我紧紧握住这位诤友的手,感谢他的诤谏,并答应把他的意见和批评转告国内有关单位。 除了华人企业家和商人纷纷要求回国投资和做生意外,不少退休教授、学者,如田纳西大学力学教授毕诲(云南人),工程学教授李锦文(云南人)、核电工程师卢光武等,都一再 表示希望能回国讲学,进行学术交流,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作出绵薄贡献。 我一向认为:外事活动应以调研工作为基础,否则它就失去方向,流于形式、轻飘。 三年多任期,我对调研工作孜孜以求,丝毫不敢懈怠,共写出近15万字的调研报告,受到馆领导的肯定。管政务的公使曾找我谈,要把我调去政策研究室工作。由于当时任期已过半,我在领事部的工作面已打开。调去研究室又得从新开始,于公于私都不利。这位公使过去曾在驻印尼大使馆工作,同我很热,听我这么一申述,他也觉得很在理。于是打消了原有念头。 调查报告都报送外交部和国内有关单位。其中主要有: “从对苏联剧变的反应看当前华侨华人的心态”、 “从新移民法看美国对华人移民政策的演变”、 “大华府地区新移民的处境,状况及争取团结新移民的工作”、 “新移民、非法偷渡、种族歧视及其他”、 “当场递解出境及调整我留学人员身份”、 “台湾局势剧变引起大华府各方反应” “台湾当局步步为营,大幅调整其侨务政策” “当地华人对台湾加入联合国和我国《白皮书》的反应” “加强对科技学术界重点华人的工作十分重要” “美京华人对我国当前经济状况甚表关切” “拳拳爱国心——大华府华侨华人纪念九·一八60周年盛况” “出访西维吉尼亚、肯塔基、田纳西三州的启示” “从大华府国建联谊会的活动看其动向” “积极开展华侨华人工作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 在任期间,我和内子瑞玲有幸应妹夫张仁强、妹妹黄树西盛
情邀请到拉斯维加斯赌城参加印尼著名侨领黄奕聪小女婚礼,亲眼目睹这个从沙漠荒地平地而起的以博彩业为主的旅游胜地,退休以后我们到美国探亲,在大儿子带领下周游了美国东线、西线、南线各大州,极大丰富了我们对美国的感性认识。 三年多,我们结识不少华人朋友,虽然他们的名字和业绩,不能在文章中一一出现,但 我们对他们已逝的或健在的都一往情深,常常怀念起彼此和谐相处的美好岁月。 美国是一个伟大而美丽的国家。美国人的祖先盎格鲁—萨克逊是伟大的民族,性格强悍,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来到北美这块陌生的土地繁衍生息。以后向其母国挑战。经过十余年苦战,终于摆脱大英帝国的统治。二战后又向苏联挑战,使自己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随着中国的崛起,它又想挑战中国。 近几十年来,中美关系曲曲折,但一直向前发展。 期盼中南海和白宫英明的领导人能认清时代潮流,“曲突徙薪”,共筑两大国新型关系,以造福全人类。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