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文是香港華僑華人研究中心主任 許丕新先生,在2014年04月26日由香港印尼研究学社、香港城市大学社会科学系、印尼民族建设基金会联合主办,香港侨界社团联会主持,香港和国内23个侨社协办,约共各界200余人参加的有关加拿大历史学家格兰• 彼得逊教授撰写的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归侨》一书中文版发行仪式暨座谈会上的发言。 本站在这里特别转发,请先达校友和乡亲们参阅。 ——本站编辑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歸僑》一書讀后感 香港華僑華人研究中心主任 許丕新 2014/04/18 由加拿大歷史學家格蘭‧彼德遜(Glan Peterson)用十年的時間,經過艱苦的調查研究,搜集資料,將各种紛繁复雜的資料,包括口述資料進行分類、綜合、歸納和提煉,對中國歸僑的歷史和現狀及相關問題作了科學和重點的論述。 這是我見過的海外學者,特別是非華裔學者撰寫的第一本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群体的專題史論,正如本書內容簡介中所指:作者格蘭‧彼德遜(Glan Peterson) 在本書描述中華人民共和國1950年代經濟、政治和社會結构變革中 “國內華僑” 的實質處境,審視 “國內華僑” 一詞的多重和相互矛盾的含義。并考察“國內華僑” 如何在政治上适從和認同社會的變革。 作為一名老歸僑,我想借今天本書中文版出版發行的集會上,首先表示熱烈地恭賀和由衷的感謝。特別要感謝格蘭‧彼德遜(Glan Peterson) 先生,感謝印尼汪友山碩士同印尼民族建設基金會和香港印尼研究學社張茂榮夫婦及其他朋友們的付出,你們為當代數千万的中國歸僑這一特殊年代形成的特殊群体的歷史立傳,真是功德無量。 借此机會,我想談談自己初讀本書的几點感想,和各位先進及朋友們交流一下,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評和指教。 我是從本書最后的注釋和參考書目(157p—207p) 共50p約占正文1/4的篇幅開始讀起來的。其中內文的注釋部分占32頁615條,參考書目占18p合檔案源8處、報紙和期刊44种,書籍文章文件等約共276种/篇。通過瀏覽這一部分的目彔內容再回去讀正文,我腦子里逐步對本書所描述的有關中國歸僑在各個不同歷史階段的的史實有一种扎實、信任的感覺。這也正是這本書最大的一個亮點:全書是以大量的公開或不公開的史料和數據,口述採集和詳細的調查研究寫就的。 這是一本具有很高科學价值的學術著作,特別是作為一個外國人肯花十年的寶貴時間,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時代的歸僑歷史作了一次比較綜合系統的梳理和論述,填補了中國海內外僑史研究的一段空白,這是十分罕見的。就我所見,不要說外國人,就是中國學者到目前為止,我也只看過一本由北京學者黃小堅教授於2005年5月出版的<歸國華僑的歷史与現狀>一書。可見這一課題研究的稀缺和艱難,實在難能可貴!這是第一個感想。 其次,初讀完本書給我印象很深而且我感覺通篇七大章寫得最精彩的當數第一章 “前言” 和第五章:華僑華人愛國者、難民、商賈巨頭和學生1950年代投奔中國 。第一章几乎可以看成是全書的縮寫版或稱精簡版,精練且重點突出。第五章恰好描述的是我們這一代歸僑當年經歷的 “激情燃燒的歲月” ,猶如重返當年身臨其境十分親切。我們不難看出在作者筆下,他十分簡練和極富邏輯地向我們描述了海內外中國人移民和遷移的歷史,向我們剖析了中國社會主義時期中共對待華僑歸僑的矛盾認知和時左時右的方針政策。為我們考察和了解中國歸僑群体的形成,發展,特點和各种矛盾的思想、立場、意識形態的沖突、轉變的歷史經歷等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依據,這是十分可貴的。一晃就是半個多世紀的歸僑人生啊,本書像一把歷史的鑰匙,幫助我們打開了心中記憶的大門!像 “過電影” 似的再次演譯了我們歸僑人生艱難起伏,好几次讀著讀著淚水不期然地流下。 從中令我們看到:要了解和認識華僑歸僑問題,離不開一代代歸僑所生存的大時代背景的影響和制約。尤其是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近百年來的歷史背景。這一歷史階段對海外華僑和歸僑的影響和震撼,最重大的歷史事件莫過於新中國的誕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它直接或間接,或多或少,部分甚致是全部影響和改變了我們許多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改變了我們人生道路的選舉和人生成長的軌跡,甚致是一生成敗的前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歸僑群体的命運,興衰成敗從一開始就十分緊密地同党和政府的 “僑務政策” 有關。而“僑務政策” 是依據不斷的政治運動的變化而不斷調整修改的,時左時右,時松時緊。許多老歸僑戲言我們歸僑的 “心跳” 自然就 “時起時落”了。 本書詳盡地向我們揭示了從建國初期海外華僑出現回國潮,為爭取外匯,打破美國和西方封鎖,吸引華僑投資發展經濟建設等而相應改變調整土改有關華僑地主成份和不剝奪華僑土地房產的一系列特殊的优惠的政策。包括實行對華僑歸僑子弟回國讀書上學及生活上 “一視同仁,适當照顧” 的方針等。及后經歷三反五反,肅反,三大改造,農業合作化,57年反右,58年三面紅旗,59到61年三年困難時期,62年實行糾錯的國民經濟的 “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和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再發展到1966--1976年十年文革,周朱毛相繼去世,四人幫倒台直至改革開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的命運在近60年間呈現出多樣的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在本書的不同章節中都可以得到印証和部分實例。在中共左傾思潮和路線當道時期,僑務政策以淡化和否定歸僑的 “海外關係” 為焦點,逐步凍結或結束了被外界稱之為中共同華僑歸僑的 “密月期” 。 從七十年代開始,逐步放寬歸僑出國探親和繼承財產的限制,開始形成了一波波人數眾多的出國潮。全國各地的眾多歸僑,以探親,扶養老人和繼承家族生意和財產等為由紛紛申請出國。到上世紀80年代十年間形成高潮。對許多人而言。申請出國在思想感情上都經歷或多或少的痛苦煎熬。不少人在重新踏上羅湖橋時都不由自主的回望那片曾經給過自己甜酸苦辣人生的、深情的祖國大地。一些僑史學者在分析和思考這一群原本那樣愛國回來的歸僑出現的一股股出國潮流時評論說:這實際上是對大陸建國以來僑務政策在以 “階級斗爭為綱” 的路線下不斷左傾化的一种反動。這個觀點我是認同的。 人們實際上看到了,當眾多的歸僑們重新走出國門,來到陌生的世界,深藏在他們內心中的愛國情怀和流淌在自己血脈中的愛國基因再次迸發了。這些 “天生的愛國者” ,收起個人心中的委曲与怨恨,用他們對祖國深沉的愛,再次為我們演譯了擁護和支特祖國 “改革開放” 的大戲!在改革開放階段,中國放棄毛時代 “以階級斗爭為綱” 改以實現四個現代化為內涵的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的政治路線,建立 “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 ,全面改革開放了中國市場。很顯然,以 “海外關係” 占优的 “僑” ,再次被國家作為一种戰略資源提到戰略位階上,圍繞這一 “中心”恢复和調整之后的 “僑務政策” ,出台了首部<歸僑權益保護法>,再次擁抱和充分肯定海內外 “僑”的 “海外關係” ,這對改革開放,祖國統一和宏揚中華文化等有重大意義,圍繞支持祖國改革開放的偉業,在海內外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 “投資潮” ,海內外的華僑華人和歸僑群体居功至偉,功德無量。 以上是簡單回顧和概括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以來華僑歸僑在他們和自己親愛的祖國互動的 “三潮” ,即回國潮,出國潮,“投資潮” 三個不同的歷史階段。相當一個甲子年,時空變了,環境變了,人的年齡也變了,只有一樣東西永遠沒變----歸僑永生愛國的心沒有變! 格蘭‧彼德遜(Glan Peterson) 在本書向我們揭示了新中國前后在中共領導下和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形成發展過程中的各种沖突、矛盾和适應的复雜經歷,特別還深入揭示了在認知、對待和處理華僑、歸僑問題上党和國家僑務政策左右思想的斗爭。集中体現在究竟如何看待 “僑” 的 “海外關係” 問題上,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清楚地告訴人們,當人們真正擁抱 “海外關係” 時,僑務政策就必然走上軌道,廣大歸僑的基本權益和利益就得到保障,人人心情舒暢,反之,當人們開始厭棄或批判“海外關係” 時,僑務政策必然開始左傾,廣大歸僑的基本權益和利益就開始不斷受到侵犯和剝奪,廣大歸僑的心就涼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華僑和歸僑,在他們复雜的歷史經歷中出現的回國潮,出國潮和“投資潮” 的循環往复是中共僑務政策左右搖擺的 “晴雨表” ,而反映這种搖擺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客觀、正確看待 “僑” 的 “海外關係” 。 如果我們從更深層次的原因上去找問題,我們或許可以發現,中共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之后,在尚未徹底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使命時,或者說在實行社會主義的社會條件尚不存在不成熟的階段就急忙中斷中國新民主主義時代的政策路線,大搞空想 “社會主義”,甚至要 “一步跨入共產主義” ,中共全力推行公有制計划經濟,開始了 “一步消滅私有制”的盲動和沖動,反應到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必然強調根本脫离實際的 “社會主義化” ,政治上人為推行徹底消滅階級的 “階級斗爭化” ,倒逼共產党內的左傾極端思潮不斷上升,把原來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同盟關係在 “階級斗爭激化” 的影響下變成 “敵我矛盾”,作為帶有資本和外匯优勢的華僑和歸僑,在爭取到你的外匯之后,在政治思想上自然把你作為 “外來人” 甚至是 “不可信任”或 “不可重用”的人 ,而你身上 “海外關係” 的標簽只好保持終身。這种政治上的不信任等同於人沒有了基本的尊嚴,這是最傷透人心的地方。每當這种極左思潮的泛濫或收斂之時恰好可以從以上 “三潮”的互動轉換中看到。 另一個更深層的原因我們還可以看到,就是歷史上歷代中國政府的統治者如何看待華僑和歸僑?一般而言,中國當代的統治者都把華僑和歸僑看成是 “商品” 或按 “需要”當作可以利用的某种 “工具” 。這种岐視性實用主義觀點和陰暗意識甚至流傳到中共內部特別是那一小撮思想極左的分子中。偉大的孫中山稱 “華僑是革命之母” ,毛澤東題字稱華僑領袖陳嘉庚是 “華僑旗帜,民族光輝” !華僑是中國革命之母,是民族光輝,當今的執政者中能夠有這种眼光和見識者恐怕太少了。華僑和歸僑都是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同樣是偉大祖國母親的親骨肉,我們不是 “商品” ,更不是 “工具” 。這也是為什么許多人對一些政府官員的這种潛意識自覺或不自覺地常常流露 “高人一等” , “需要了就用你” , “不需要了走人不理你了” 的論調表示反感的原因。 第三,受到本書的啟發和影響,我想通過總結梳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的歷史和現狀,能否進一步提煉和挖掘冥冥中影響一代又一代相傳下去的一些 “僑” 的优良傳統,或我們現今慣稱的 “僑文化” 的內涵和核心价值觀 ,相信是很有意義的。 這正如作者在談到30年前他回到中國旅遊中,偶遇一些在1966--1976年文革時受到 “沖擊” ,本身有 “海外關係” 的 “歸國華僑” 的人,講述親身遭遇,作者寫到:” 我開始想了解是何种強大的動机和氛圍,推動這批年輕人情愿放棄一切而永久 “回歸” 到他們中許多人從來就沒有放在眼里的祖先的土地?為什么1950年代的中國能激發起如此勇敢的行動?為什么他們在曾經張開雙臂歡迎他們的 “祖國” 遭受諸多的苦難?” 我在此還想幫助作者再加一條:為什么當他們遭遇苦難走出國門后依舊是這樣眷戀和深愛自己的祖國? 我想先引用香港一名老歸僑約三年前在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話簡要回應這個問題: “發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回國潮和七、八十年代的來港潮,構成一幅百萬人的奮鬥史。充滿傳奇、悲壯和可歌可泣,充滿血淚、歡欣和永不言敗的經歷。他們在祖國最貧窮最困難最需要的時候,充滿勇氣尊嚴地奔向祖國,他們在遭遇岐視無奈湧向香港後,仍然堅持愛國的崇高信念,尊嚴地奮鬥著,昨天的經歷就是今天的歷史,歷史凝煉出一種精神,是由文化體現的,我們稱之爲僑文化。這一代歸僑的軀體生命將會逐步消失,但是他們用生命寫就的歷史和凝成的僑文化是不朽的,應當得到尊重和肯定,得到弘楊和延續。香港歸僑30多年來的奮鬥是延續書寫這部偉大歷史的一個篇章,我們必需寫好。因爲 “僑文化”的靈魂始終貫穿一條主線,那就是愛國和奉獻。而我們這一代歸僑身上所體現的最本質的,恰恰就是這一點。” 換一句話說,回答上述几個為什么除了從主、客觀的環境給予說明外,更重要是數百年來一代代走出國門走遍世界的中國人,他們比他們在國內的同胞更早地經歷了世界各地的資本主義和半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階段,更早更多地見識過比國內同胞見識過的人類社會的文明,他們經歷過比國內同胞更复雜和艱苦得多的苦難的歲月,他們將祖國的中華文化和优良的民族傳統帶到全世界和他們居住國的文化相融合,創造出比原先單一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華族文化,促使這一特殊的華族群体逐漸成為更為先進、文明、包容、和諧的偉大族群。他們如此丰富多元的社會實踐必將產生更先進的文化,如今這一文化同時融進到正在極速演變形成的多元的華人社會的群体中,一代一代相傳和繼承。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 “中國應當對人類有所貢獻”。拋開意識形態的偏見,我相信這一种貢獻正是從移居到海外的中國人到華僑再到華人逐步實現的,因為從本質上看,從歷史上看,這是人類世界真正走向和諧,走向多民族和睦相處,走向和平發展,建設美麗家園的偉大力量。這是深埋每個歸僑心中的精神文化力量,這正是這一特殊群体生生不息的源泉。 最后,我想為本書作者提一點建議。在書寫 <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這樣重要選題時,請不要忘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今天己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管轄的港、澳特別行政區超過十個國家地區百万之眾的歸僑。他們實際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的一部分,這是一群經歷過兩种不同社會制度的歸僑,他們是掀起華僑歸僑投資潮的急先鋒,他們又是架構中國和他們原居留國的友誼和貿易的橋樑,今天又成為愛港愛國的中堅力量。但是,自從香港九七回歸中國以來,實行<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在這一點上完全繼承港英殖民地制度下不承認有 “僑” 的法律身份存在。而中國的僑務部門相當關注香港僑界的動態,在實際上經常保持同香港几家重要僑社有聯系。但只要一提到香港 “一國兩制”下的<僑務政策>究竟是什么?他們總是三搖其頭或不予回答,一晃時間己過去近十年仍不得而知。 由於這批數十万歸僑大部分是從國內出來的,他們多數人從50,60年代初回國讀書或工作,大半的青春年華都奉獻給了祖國,然而正如本書重點揭示的從1950到1960年代,隨著國內政治運動的頻繁展開和對有 “海外關係” 的歸僑和歸僑學生進行了許多不公正的批判和斗爭,受到許多不公平的待遇和政治岐視和處分等,來到香港由於沒有 “政策” ,問題難以得到解決。這是十分令人遺憾和惋惜的。最近有聽聞國內僑務部門將進一步加強僑務工作,提出要更加扎實聯系和關心華僑華人的群体,開展 “大僑務” 和 “公共僑務” 的工作方針,在海外凡有十万華人人口的城市建立60個 <華助中心>,為華人回國升學投資創業,回鄉探親祭祖尋根等提供更直接的具体的服務。連己經不是中國公民的華裔人士都有政策措施提供服務,那么原本就是中國公民的香港歸僑呢?中國的僑務工作正趕上中國新的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執政團隊的新十年,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复興的 “中國夢” 的目標。 中國一再強調要通過深化改革開放,在這一波深化改開的新浪潮中,港澳台僑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港、澳兩地超過百万的歸僑和約四到五千万華僑華人社會,連同國內近四千万的歸僑僑眷僑屬,將不斷凝聚共識,匯成一股同國中國夢的偉大力量。中國的僑務政策依據不同的對象應有不同的重點。這當中既有仍然保留中國公民身份的國外華僑和國內的歸僑(含港澳特區的歸僑) ,也有己經是外國公民身份的各國的華人,即有相同也有不同的權益和利益。這恰恰是挑戰在新形勢下中國僑務政策的原則性和靈活性。 正如作者所言: “在任何時候,我們都不但要留意中國官方宣告什么,也要注意到事態的發展以及移民本身的行動。”誠如作者在本書結尾所說的:我們 “仍然有許多工作要做。”“這里所敘述的故事遠未完結” 。他還說: “所有的評价應等待有朝一日有其完整的歷史紀彔出現。或許其他覆蓋二十世紀中國發展全部歷史的史學家可以給出它的各個方面。果真如此,則華僑的具体命運可以雋刻在總体的歷史畫卷里。” 作為一名老歸僑,特別感謝作者對百多年來華僑和歸僑們用生命書寫的歷史賦予了崇高的歷史評价。讓我們更加珍惜處在為實現 “中國夢” 的偉大時代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華僑和歸僑同胞群体加上生活在世界各國和我們具有同一中華血脈和中華文化傳統的華人同胞群体的偉大實踐。看完本書,我最想說,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歸僑,我們沒有遺憾了,因為,我們正在創造歷史! 謝謝。 (約6200字)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