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先达人 首页 先达人 心情随笔 查看内容

感悟《生命的感动》联想漫笔

2014-7-25 18:58| 发布者: zjj| 查看: 1079| 评论: 0|原作者: 吴福锦

摘要: 吴福锦 近些年来,在闲暇时刻,也随意浏览或阅读过一些书,但回想起来,记忆犹新或感悟颇深的并不多,但是,黄书海同志的新作——《生命的感动》却给我带来别开生面的感触。他那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动人的事迹 ...

吴福锦

     近些年来,在闲暇时刻,也随意浏览或阅读过一些书,但回想起来,记忆犹新或感悟颇深的并不多,但是,黄书海同志的新作——《生命的感动》却给我带来别开生面的感触。他那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动人的事迹,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爱不释手,很快把它拜读完。读后回味无穷,把我带入一片遐想中,久久不能平静。

    浓浓的“先达情结”,尤其是对祖国深深的海外赤子情始终贯穿全书,使我魂牵梦系。论阅历,本人无法与黄老相提并论,但书中许多充满深情的情节,却激起我的联想共鸣。那件件难忘的往事,令人心动的时光,仍闪烁出先达的光彩,依然那么晶莹明亮,让人荡气回肠。

    儿时在先达居住,虽记忆有些朦胧,但先达独特的马车、诱人的动物园、近郊的蛇皮果(salak)园还依稀在脑海里回旋。搬到丁宜后,居住在离市区五公里的吊桥附近的沐连村,就读于父亲创办的一所农民小学,念至五年级才转入丁宜华校,就读在林秀兰老师当班主任的六年级,直至初三年级被保送回国。《感动》中的‘童年的记忆’,又激起了我的一片童年的追忆。虽然黄老比我大一轮,是我的‘老前辈’,但他玩过的那土生土长的游戏项目又是那么熟悉,如玩斗像胶子(biji para)、胡子鲇(patok lele)、玻璃球(guli)等再熟悉不过了。似乎我们又曾相识,这就是《感动》一书的魅力所在,书中的真切话语把本不相识的‘两辈人’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了。书中所论述的棉兰的《民主日报》和《苏门答腊民报》这两家进步的华文报纸,更使我记忆犹新。我曾在其‘学生习作’园地发表过《母爱》、《谈作弊》、《灯下随笔》等数篇小习作,为我此后的作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黄老在书中描述的肖玉灿先生,更是勾起了我幼年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肖先生是印尼华人社 会久负盛名的风云人物,所主编的《觉醒周刊》是当地五十年代最具潮流特色的进步刊物。在家兄的启迪下,我成了该刊物的小读者,它所刊登的许多文章,尤其是一些社评,观点旗帜鲜明,锋芒所向,一针见血,拜读后,受益匪浅。它启发我追求进步、向往自由,促使我开始关注印尼社会,关注印尼华侨华人的基本概况。

   《感动》一书对往事的追忆虽然涵盖面很广,内容极其丰富,但不落俗套,一捧起它,便能引人入胜,使我们欲罢不能,这就是该书的魅力效应。书中无论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或是对在外交战线的追述,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蕴含着强烈的第二故乡情、朋友情、赤子爱国情。一句话,这就是难以割舍的‘先达情’绽放的写照。我算是半个‘先达人’,捧读此书,倍感亲切,触景生情,浮想联翩。

    我父亲也和广大先辈华侨劳工一样,年仅十七岁(1907年)时,便离乡背井,以被卖‘猪仔’的身份,漂泊到苏岛替荷兰殖民者种烟叶,饱受欺压煎熬。由于父亲凭借在家乡读过两三年的私塾,在众多华工中算是屈指可数的有一定文化的‘佼佼者’,他便组织部分志同道合的华工抵制工头的欺诈。集体脱逃后务过农,开过裁缝铺,经营过小生意,在爱国侨领吴锡柳的引荐与戴国芝的协助下,在丁宜郊区的沐连村从事组织华侨农民协会、创办华校等工作,并兼任丁宜韩江公会理事长及顾问等职务。五十年代初,随同大哥前往先达,在先达驻军营内经营咖啡店生意,勉强维持生计。至1964年,随着几个兄长园丘生意的发展,父亲才过上较安逸的晚年生活。

    1973年,父亲过世,我都未能前往奔丧,只是到了1990年,在我告别了亲人三十年后,才有机会重返印尼与亲人团聚。此时,我只能在双亲的坟头默哀鞠躬,祷告父母双亲在九泉之下瞑目安息吧!您们的‘孝子’在祖国怀抱的足迹不会让您们失望的!

    回忆往事,感慨丛生,正如书中所述:老年人往往企盼从回忆中寻找慰藉……回望自己的足迹,看看自己在上坡路和下坡路是否坚持同一条路?!初读《感动》后,共鸣的话题颇多,今后再悠悠回味吧!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