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达 成城 我们先达人经常喜闻乐道的苏丹阿贡(Sultan Agung),其实便是以前的中华学校。一个时期人们称呼“先中”。曾记得五十年代校内所有学生制服白上衣的胸口上,便绣着蓝色显眼的两个字——先中。 苏丹阿贡这个称谓,始自上世纪70年代末,沿用至今也有30余年的历史。现在它已成了先达华裔社会的文化摇篮,照耀先达。现在的苏丹阿贡,教育方面,开办了从启蒙小学、初中、高中直到经济科高等院校(会计、工商管理和经贸三个系)全学程的学历。就学学生两千余名,拥有一百余名高素质的印华教职员和教授,成为西玛龙坤县深具规模的学府。 教学语言以印尼文为主,中文为辅。不论华侨友族,老师之间,学生之间,都一视同仁,是一所综合性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沟通华印两族间的一道友谊桥梁。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后创办的经济高等院校,开办之初,学生只有20余人,但发展到今天,学生已增至六百余名,于几年间为国家、为社会造就了数以百计的经济专才。 的确,苏丹阿贡是今非昔比了,教材设备日趋完善,理事正确英明的领导,先进的主导思想,学生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幸福学习,健康成长。但我们需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苏丹阿贡之所以有今日,是端赖百年来历届董事的筹划和社会热心人士及无数教育工作者的贡献。我们已踏入了21世纪2009年,欣逢学校的第一百周年诞辰。这么长的时间,莫说小城先达,就是以苏北来衡量比较,中华学校应该首屈一指,为苏北第一老母校。 从无到有 茁壮成长 百年是一条漫漫长路,其间含有几许的往事曾经留在你我的记忆里。回顾自1909年中华学校诞生以来的起伏波折,经受风风雨雨的洗礼,都幸赖历届先贤理事的鼎力排解,任劳任怨,苦心经营。我们今日享有如此成果,前人功绩不可抹!我们以古来鉴今,不妨重温过往的学校历程来激励新一代的学子们,体会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精神意涵,不忘教育是国家民族的基石,从而加深对母校的珍惜爱护,但愿能传承先贤们热心公益,发扬互助友爱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证明先达人的为中华文化发展,在百年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 先中建校的历史,要追溯到1909年那久远的年代。前人立下的伟大事业自有后人立碑注入史册永怀念。精炼的文字记载了建校萌芽之初到发展最初几十年间的史实。谨此依照原意概况节录如下: 先达百年前的开埠之初,不过是个弹丸小镇,人口并不多,华人则更少,尤其商户寥寥无几,经济正待起步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环境里,有华社侨领挺身而出,热心搞华文教育事业。响亮的名字李元亮、陈春明、陈顺丹、曾中和等先贤便是最先建校的发起人,是先达华教事业的先行者。开办学校,起始于租一间屋当校舍,学生不过10余人。接着学生日增,遂发起自建学校的大志。首由陈顺丹自行捐出四千九百一十平方米的地皮当校址,同时又向各侨商们捐款。曾经因捐款不足而一度中止,但情况已经事倍功半,岂能半途而废?又经由陈顺丹继续奔走劝捐而克服了经济困难,建校则告一段落。这便是先中的第一次建校史略。 1931年前后,先达随着华侨人口的增加,学生相应地增多,先达附近乡镇和园丘的华人子弟都涌到先达就读,很快的,学生增至400余人。校舍不敷应用,陈顺丹等人再次发起添建校舍的计划,并付诸行动。 陈顺丹带头捐出巨款,绘图建造。资金不足时,亲自出面呈请当地政府允准开设夜市筹款。同时割让公路200米的地段补建楼房一座,这便是先中的第二次建校史略。 到了1936年,学生不断激增,学校又需要扩建,加之当时的礼堂狭小不足以容纳全校学生,陈顺丹等又第三次力主改建,以趋完善。学校到此开始开办初中,学历更上一层楼。 到了1938-1950年代,学校经历了抗日、荷殖以及外在国共内战等政治色彩颇浓的三个时期,影响了人们思想意识,尤其后者,造成了华人社会立场观点的分歧。这分歧不仅破坏了华人社会的团结,更被带进了学校,致使内部的矛盾愈演愈烈。最后于1948-1950年间发生中华学校之争的学潮。这混乱局面终止于1951年,结局是学校照旧由原先的董事把持。 时局变迁 殃及学校 1959年,政治歪风又起,政府取缔了中华学校,不准读中文书,学校转由军权监督,改校名为PPS(Panitia Pengawas Sekolah)。当时的董事会组织原系1958年成立之成员,就是徐炳星、黄贻昌、陈桂川、许南等人。 1965年,学校又遭到“九•卅”政治恶浪的冲击,为保全学校不被政府查封,当时的董事会派校长谢潜芳加强与棉兰教育界贤达(丘志衡、丘庆轩、张煊、沈瑞义、邓国治、严文柏、文嘉农等)联系,设法与棉兰教育局及军政部门取得沟通与共识,再由棉兰赖世星和萧晶华的从中协调,获苏岛岛际司令及苏北军区司令允准,正式成为先达中华学校的“监护人及顾问”,保住了学校,平稳度过了风浪。这一时期的学校名称已由PPS改为P.N SEHATI(Perguruan Nasional Sehati),或称一心学校。 1966年,在原董事会的基础上,邀请了一批青年加入董事会,扩大组织,他们是姚永坚、施启光、李智和、李锦琳、张慕礼、郑师培、徐福成、莫彬新、许德明(如有遗漏请见谅)。这一批总称为“协助委员”。 1968年, 教育部颁布新法令,批准无国籍籍民开办“特种民族学校”,由叶锦宗担任董事长,P.N SEHATI改称为“克难特种民族学校”。这时期,学校的教师阵容堪称苏北第一流,他们来自前棉兰南安中学,部分老师学历高深,诸如台大建筑系、台大外交系、台大化工系、香港华南学院哲学系、梅县中学等。 1972年,董事会改组,由伍天佑主管校政。 1975年,学校陷入危机:政府颁布所有华校改制为印尼国民学校,禁止华文课,学生纯为印尼籍子女,规定印、华学生参半的“同化政策”。一时间,人们很难适应这种环境,造成学校当局与市府及教育局发生歧见,教育局长驻校内,接管教育行政权,学校当局只管财务。 当时华校教育界为了关心学校的前途不被政府接管,棉兰与先达侨教互有沟通,原来当时市府的条件是要解聘伍天佑校长,否则将学校全部接管,改为国立学校,伍天佑终为顾全大局而离任。校方对接棒人的要求甚高,人选条件是:声望高,高等学历,内才外才兼备,教育经验丰富,交游广阔,又要深获各界人士推崇拥护的人才行。在当时,要找出这样的人才谈何容易。最后叶锦宗极力推荐并力劝已经从商的谢潜芳复出。 谢潜芳成了华校新主持,保住了先达华侨的共同资产——中华学校。 1979年又再新组董事会,人选是:尤祖发、莫彬新、叶律文、许德明、蔡铮炎、谢潜芳、章达文、章达恒;荣誉董事长为叶锦宗、李拱照、洪映雪。其后,谢潜芳因经营生意,无法固定驻校,递上辞呈,遂由莫彬新接任驻校代表。 这一年代,苏丹阿贡进入安定时期,学校开始了教学以外的其他活动,如体育方面的篮球比赛。通过篮球联谊了各地青年,无形中也提高了苏丹阿贡的知名度。 这时期的篮球培训者 是官成孝和洪金发。另外又设有声势浩大的百人铜鼓队,由华佑贤和杨桂虹主持;其他尚有乒乓、羽球等活动。 1981年由莫彬新主持校务,这时期,苏丹阿贡曾推行《办学方案》,这方案是谢潜芳所拟,内容包括发展校务,扩大董事会组织,成立苏丹阿贡董事会基金会;修建实验大楼,包括化学、物理、植物、动物实验室、电脑室、图书馆、董事会办公室、事务处、秘书处,设立助学金与奖学金。 以上的“办学方案”部份内容未能实现。待到2000年代新届理事接捧后,逐步予於完成。苏丹阿贡步入了21世纪新纪元,自然有新的希望和规划。学校新建第三层的十间教室。向中央教育局申请开办经济高等学院,分三个系:会计、工商管理和经贸。而学校拥有的电脑,2000年之前仅有20余台,发展至今已经拥有三百余台。也增设电脑室2间,生物化验室2间。 为应付市内经常停电,校方购置一架大型131 KVA的新式发电机。又扩充原有图书馆,并翻新,增加幼稚园设备,含游戏场地。2008年,学校增购一辆学生专用“巴士”和一辆教职员专用轿车。 学校除了文化教育,也注重文体方面的活动。自2001年起,每年举办苏丹阿贡杯校际篮球队邀请赛,包括外地的校友参与其盛,学校组织完备的铜鼓队,学生组织的管弦乐队,学生跆拳道训练班等。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8月17日国庆节,学校学生组织的一支百人的舞蹈团,承蒙现任国家元首的邀请,远赴首都椰城参加国庆大典,这支百人西玛龙坤民族舞蹈的演出,获得全场贵宾的肯定和赞赏,这一盛举,为苏北人特别是先达人增了光,而苏丹阿贡学校的英名更是远传岛外。 百年华诞 谱写新章 2009年欣逢苏丹阿贡建校足一世纪纪念,校方理事决定于9月9日9时举办校庆大典,诚挚邀请地方长官见证,并已经登报通告欢迎各贤达乡亲父老、学友、校董和各位教育界同事前来观摩指教,拟定的庆典节目,除了文艺活动,有连续五天举办展览会,展出本校历届活动片段,当日午后的欢乐会,晚上的文艺会,个人演唱及舞蹈。 明年,(2010),为了缅怀各先辈办校功勋及学校历年发展情形,计划编印一本纪念相集。供后辈牢记先贤为本校所付出的功业。然而单木不成林,必有赖各方面鼎力支持,就是祈望校友们能将已往有关学校的活动史料、相片等不吝交来本校相集编委会。编印成册。若蒙各界热心支持与响应,此一盛举势必水到渠成。 时光过得实在太快,不经意间,9月9日已到眼前。我们为母校的百岁生日祝福。拍“全家福”的时候到了,你还等什么呢?让我们相聚共叙同窗情谊。教育事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祝愿母校永远光辉灿烂。 (注:本文记1959—1981年间所述历史片段,采自前辈谢潜芳编写的“SULTAN AGUNG学校董事会组织经过导言”一文中的部分资料。) |
由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