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如梭,從1955年3月我離開印尼回到祖國已經59年了。回國、上高中、讀大學、工作、退休……59年多姿多彩的人生,採擷記憶二、三事,以饗同胞。
一、回 國 1955年3月,我離開了素有“紅色延安”之稱的美麗山城——先達。我和一批抱有同樣理想的同學在棉蘭勿拉灣碼頭告別了親人,在海上顛簸了一個多星期,終於跨過羅湖橋回到祖國懷抱。
在暫住廣州華僑補校半個月后,國家把我們分配到廈門集美華僑補校,補習文化課,準備參加中考。當時處於國防前線的集美僑校,與大金門小金門隔海相望。有時上着課,聽到警報響起,我們就立即放下課本進入學校的防空洞。一開始,我們感覺很恐怖,心裏暗暗咒駡:“該死的蔣光頭,還在垂死掙扎,絕沒有好下場!”後來,對頻繁的警報適應了,而且學校領導也告訴我們說:“解放軍在炮擊金門,嚴懲他們呢。你們的安全有保證。”我們逐步對大炮的轟鳴習以為常了。
剛來僑校上課時也很有趣。有一次我進教室時,有一個男子在擦黑板,他平頭、光着雙腳,穿着舊衣服。我問同學:“學校還雇校工擦黑板呀?”同學瞪了我一眼說:“別亂說話,他是物理老師,課講得可好了。”果然,老師講課深入淺出,生動活潑,使我對他肅然起敬。此後,每逢下雨天,我也和大家一樣,光着腳去上課。 在僑校所在地集美鎮,我遇見了備受海內外僑胞和國人敬重的陳嘉庚老先生,他漫步在夕陽下,這裏有他白色的故居和他為自己修建的陵墓,陵園四壁雕龍刻鳳,他下南洋艱苦創業史,以及中國四大名着均以石匠高超的雕刻手藝呈現之,美哉!壯哉!給人高尚的藝術享受,更體現了陳老先生傳奇的人生,愛國情懷! 1955年中考結束後,我以第一志願被天津女一中錄取。我乘坐汽車、輪船、輪渡、火車等交通工具,輾轉多少日夜來到天津女一中上高中。當時的天津寧靜、整潔、美麗、我的學校坐落在小白樓地段。
二、求 學 我在天津的高中和大學生活,伴隨着各項重大的政治運動。 我高中時的母校在海河邊小白樓地段,在這裏我從剛回國的純真青年人步入當時以“階級鬥爭為綱”和“以糧為綱”的特殊年代,經歷多項政治運動: —— 1956年懷着巨大的熱情參加“慶祝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大遊行,從此我國步入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年代,這是我有生以來參加的具有歷史性意義的社會變革活動。 —— 參加了“除四害”戰役。清早,我們按照規定拿着臉盆、飯盒、鐵罐等“響器”,一聲令下,震耳欲聾的敲打聲、吶喊聲、整個天津城像開了鍋似的,驚恐的麻雀,無處躲藏,紛紛落地而死。 —— 穿着五彩斑斕的服裝,參加每年慶祝國慶大遊行。我們學校不僅歸僑學生穿上漂亮的衣服,而且,把自己所有的漂亮衣服借給其他同學穿,一起參加遊行。當年,最鮮豔奪目的方隊,就是我們學校。歸僑學生從五湖四海回來的“奇裝異服”,頗引人矚目。 1958年9月踏入河北工學院機械系,時逢高舉三面紅旗的大躍進年代,開始經受革命的洗禮,經歷三年自然災害的考驗。 —— 入學初時參加半個月的塘沽海河建閘工程勞動。我們睡帳篷、鋪稻草、吃窩頭就鹹菜。生活艱苦但幹勁十足,因為為祖國社會主義壯麗事業貢獻青春是我們的理想。 勞動現場是個大熔爐,把我們來自四面八方素不相識的男女同學擰到一起互相幫助互相關懷。勞動場上生龍活虎、你追我趕、熱火朝天。每當廣播裏送出表揚我們班級,表揚我的時候,心裏感覺很自豪! —— 我們還和全國人民一起共度三年饑荒。那個年代,物質極度匱乏,食品日用品憑票供應。當時學校組織我們到郊外采野菜,交給食堂,為我們改善伙食包素包子。有的同學浮腫了,學校不僅批給黃豆,而且把所有的歸僑學生都轉移到教職員工小食堂,使我們的伙食得到改善。我們很感謝黨和國家及學校領導,對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讓我們全體歸僑學生安全度過饑荒年代。
三、事 業 1962年我大學畢業,國家分配我到天津自行車廠從事機械製造工藝專業。巧的是, 和我從小一起長大的江炳松也先我分配在這個單位。我們很快成了夫妻。 1984年4月10日天津日報在專欄中刊登了題為“兩顆赤子心”的報道。為了提高生產力,我們在“四人幫”大批“唯生產力論”“只低頭拉車,不擡頭看路”“只專不紅”的風口浪尖上,悄悄地進行技術革新、技術改造,我們和同事密切配合,先後革新成功23個專案,大多數達到部級、行業先進水平。 我們設計的曲柄金屬切削加工自動線獲得輕工業部1980年科技二等獎;還有江炳松和同事設計出了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多線搓絲板磨床”,提高生產效率五倍多。
1989年江炳松榮獲國務院僑辦和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授予的“全國優秀歸僑、僑眷知識份子”獎。我倆一個從事機械設備設計、一個搞機械製造工藝,工作相輔相成。 撥亂反正迎來了科技的春天,黨和國家對我們的努力給予了充分肯定:多次獲得中國輕工業部、天津市一輕局、飛鴿自行車集團授予的各種榮譽和獎項。
伴隨着改革開放,也迎來了科技進步的春天。鄧小平說:“海外關係是好東西”促進了國內外經濟交流,招商引資的進展,迎來了中國經濟的騰飛。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我們有海外關係的人,不但獲得政治上的新生,在業務技術層面上也能充分發揮,得到黨和企業的信任和重用。 我愛人江炳松是全廠首批五人晉級高級工程師之列,並曾任設備科副科長,全廠技改專案設計總審。 我在廠32年間,擔任技術員、工程師,1988年12月晉級高級工程師。行政職務曾任技術科副科長、檔案科科長、中外合資異型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八五規劃”期間,為落實一輕部規劃要求,廠長方針目標,經過三年努力,於1992年實現飛鴿廠全廠科技檔、文檔、財檔集中統一管理,達到檔案資訊化、現代化、科學化管理。 在此期間,我發表兩篇有關檔案工作的論文,一篇論文在華北五省區輕工檔案工作會議進行交流;第二篇論文在全國輕工業部檔案工作會議上交流。與此同時,天津自行車廠檔案工作多次被評為華北五省區和天津市一輕局檔案工作先進單位。我本人於1992年被全國輕工業部評為“全國輕工業系統檔案先進工作者”。 從63年大學畢業進廠到96年退休,我始終兢兢業業,克服各種困難,為自行車行業的發展做出微薄貢獻,深得領導和群眾的信任和支援,收穫各種榮譽,積澱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從80年代起任第2、3、4次全國僑代會委員。 ——80年開始任天津市河東區第6、7、8、9屆政協委員。 ——87年開始當選天津市第9、10、11屆人大代表。同時任河東區海外聯誼會委員。 ——85年至94年擔任河東區僑聯副主席——96年退休後任河東區大直沽街僑聯秘書長、主席、副主席至今。2013年榮獲河東區歸國華僑聯合會發給的“河東區歸僑僑眷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在今後的有生之年我仍然會為歸僑僑眷兢兢業業的奉獻微薄之力,繼續行走在為僑胞服務的康莊大道上。
時光流逝,回憶過往的歲月,我感到很欣慰,我沒有虛度青春年華,我很自豪自己能夠為祖國社會主義壯麗事業增磚添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