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先达人 首页 先达人 查看内容

摇篮和熔炉

2014-10-10 00:12| 发布者: zjj| 查看: 1124| 评论: 0|原作者: 雅加达 桑明

摘要: 雅加达 桑明 先达中华学校,我们的摇篮,我们的童年在这里度过。 我们在这里读书识字,接受中华文化的哺育,即使在日治时期也没有中断。 日治时期。许多失学儿童在街头游荡,但先中在日本军政部管制下还开办几班, ...

                               雅加达  桑明

  先达中华学校,我们的摇篮,我们的童年在这里度过。

我们在这里读书识字,接受中华文化的哺育,即使在日治时期也没有中断。

日治时期。许多失学儿童在街头游荡,但先中在日本军政部管制下还开办几班,收容一部份学生。记得那时的校长是李荫峰,教师有古继铮、高泉峰、范淑贞等。老师上课时唯一的教具是手上拿着的一根藤条。老师一味要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李荫峰校长还一个个把学生叫到校长室。(也是他的寝室)背诵课文,然后在学生的课本上打分数。

 

日治时期的奴化教育不可能学到什么东西,但背诵课文使我们牢牢铭记着祖国的语言文字,也因此掌握一点基本的阅读能力,有可能寻求课本以外的知识。虽然那时所能看到的书只是一些连环图画、侦探小说、言情小说、神怪小说等,但偶然会看到适合儿童看的健康书籍。那时我唯一看到一本好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著,夏丏尊译的《爱的教育》,这本书使我从蒙昧中第一次领悟到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体会到什么叫做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至今还有一点印象。

 

先中,我们的熔炉,我们的青少年在这里度过。

战后,华侨总会接办先中。这时,我们已经是初中学生。教导我们的除了老一辈的老师郑子经、陈琼瑶、徐剑冬、陈洪、陈三友、张尚志等老师以外,还有几位年青教师:宋凉赞老师教我们语文,采用课外教材,让我们睁开眼睛看看校园外的世界,认清时代的潮流;王谦宇老师教我们唱歌,寓音乐于教育,激发我们爱国热情;郑钦美老师教我们美术,介绍中外艺术家的作品,引导我们走进瑰丽的艺术殿堂。我们就在这些老师春风化雨的滋润下成长,坚定的信念在这时凝成,对美丽理想的追求从这里起步,但是正当我们充满青春活力、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时,1947年荷兰发动警卫行动,荷军战领了先达,先中也随之变了天。新的董事会辞退十多位教师,新来的校长黄剑峰,教务主任严雪,训育主任李秀白掌管学校行政权,学生自治会为了抗议校方排除异已,反对校方实施党化教育,出版两大壁报,号召同学罢课起来抗争,这就是先中有史以来第一次学潮。当然,同学们这一行动为校方所不容,于是报警取走壁报,并逮捕壁报负责人。记得那时我和黄文和、黄文钦等同学到李秀白家交涉,要求取回壁报时,被警方用吉普车把我们押送政治部录取口供,接着学治会全体执委被开除学籍。我们班在那学期正好是初中毕业班,离毕业只差一两个月,我和同班同学文和、文钦、静海、泗来、务成、英香等只好提早对先中说“拜拜”了。我一直保存着那份由校长黄剑峰签署的开除通知书,视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可惜在后来几次搬家时遗失了。

虽然在1951年林伯丛任先中校长时,一部份教师重返先中,夺回这块教育阵地,但为时短暂,在当时政府的压力下只好退出先中,一些教师还为此吃上官司,被判处三年预约徒刑。

 

1948年算起,离开先中至今已六十一年,在时光的河流中回首看看,先中已经离开我们很远很远了。

20073月,先达乡亲在先中礼堂举行世界先达同乡联谊恳亲大会,舞台上的对联写着:“人隔万里仍念情,树高千尺不忘根”,道出了先达游子的心声。为了响应先达乡亲的召唤,我和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老先中踏进了日夜思念的先中。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已经改头换面的礼堂,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妇,脸上涂着厚厚的脂粉,强作欢颜地迎接我们。

这那里是我们的先中?心中泛起一阵说不出的失落感。

寻寻觅觅,走遍每个角落,再也找不回昔日先中美丽清纯的影子,唯一能唤醒记忆的是那块见证、记录先中历史嵌在礼堂墙壁的大理石碑文,那碑文记载着先达先贤创建先中的经过,告诉后代子孙先中是先达华族前辈用他们的心血凝成的文化遗产,即使在多次改朝换代的动荡局势中受到冲击、折腾,她仍然屹立在先达市中心。虽然,她的外貌已经改变,学校性质也已变成印尼学校,但她在受过先中母亲哺育的先达游子心中是永远斩不断的悬念,每当回忆起先达的陈年旧事时,一定离不开先中。

 

先中,你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先中。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