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先达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先达人 首页 先达人 心情随笔 查看内容

算盤 ~ 遙遠的記憶

2016-1-5 22:43| 发布者: zjj| 查看: 688| 评论: 0|原作者: 千仞|来自: 《先华校友通讯》3期

摘要: 算盤 ~ 遙遠的記憶千仞 2013年12月4日,從阿塞拜疆首府巴庫傳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正式將中國珠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第三十項被列為非遺的專案。此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算盤 ~ 遙遠的記憶
千仞

      
     2013年12月4日,從阿塞拜疆首府巴庫傳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正式將中國珠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第三十項被列為非遺的專案。此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介紹說,珠算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伴隨中國人經歷了1800多年的漫長歲月。它以簡便的計算工具和獨特的數理內涵,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電腦"。
    這一則文化資訊不禁將我帶回遙遠的過去,想起了那已經離我們生活好久好久的老玩意兒~算盤。
    從開始懂事的孩提時候起,我就已經見識了算盤,那些前店後宅的左鄰右舍家家都有把算盤擺在櫃檯上,我家自也不例外。還時時看到人們"劈裡啪啦"地撥弄著算盤珠子在計數,感受到了那年代大人做生意、買東西都離不開它。稍長,上學了,進一步知道算盤橫樑上的兩顆珠子,每顆代表五,橫樑下的五顆,每顆代表一。
    應是在小學五年級開始,課程上多了珠算一科。每週只安排一節,多是排到星期六,顯然不作主要科。老師的教具可是個大傢伙,是算盤中的巨人。上課鈴響了,老師把它拎進教室,掛在黑板前,那大珠子是固定的,老師演示時才上下撥動。
    因為有了加減乘除的概念,掌握珠算規律並不太難,口訣很快就上口了,在算盤上演練整數一至十的連加: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除二,四去六進一,五上五,六上一去五進一,七上七,八去二進一,九去一進一,一下五除四⋯⋯得數是:五十五。之後,循序漸進,做二位數三位數的加減,再進而學乘除。考試時老師要求計算題不能只寫個答數,還得把演算過程的口訣完完整整寫出來。這就使得考生無法蒙混過關,除非是照抄鄰座的答卷。

    小學六年級依然有一節珠算課,有意思的是那時教我珠算課的竟然是我的胞兄,原來我的大哥大姐其時都是小學老師。
    上了中學後,我的珠算操作技能主要用在每學期末幫助大姐計算學生的學業成績上面。學生的各科學期平均分數要先乘上每週節數,得一乘積,將各科乘積加起來得總乘積,再除以每週上課節數,就得到該生的這學期的總平均分數。經常是:大姐與我各操一算盤,由大姐報出數字,我們各自運算,得數相同便記下通過,若有不同,就得重算過。我頗感得意的是,出差錯的往往是大姐而不是我,大姐不由不服。
    上世紀80年代初移民香港,改行任會計,公司裡除了電腦竟然也備有算盤,我往往是兩者兼用,以完成我的業務要求。
    這之後,就再也沒有接觸過算盤珠算,老夥計漸行漸遠了。
    珠算之名最早見於漢朝徐嶽撰寫的《數術記遺》,不過沒有圖示。現在說珠算有1800多年的歷史,應該就是根據這個時間點計算出來的。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可以清晰看到"趙太承家"藥店櫃檯上就放著一把算盤,形制與近代算盤已經沒什麽兩樣了。
    千百年來,珠算與漢人關係密切,也可以從日常用語中反映出來。比如:他是我們單位的鐵算盤。{鐵算盤指精細的計算,也借指很會計算的人。)他有私心,幹什麼事總是有個小算盤。(小算盤,指為個人或局部利益所做的打算,在小處精打細算、斤斤計較。)事情的發展、形勢的變化,並不總是按照某些人的"如意算盤"行進。(如意算盤,指只從對己有利的一方面著想。)安培妄想復活日本軍國主義,那是打錯了算盤。(打錯算盤指只是從主觀願望出發,估計錯誤,一意孤行,必定落得失敗的結局。)此外,經過千百年的漢語口語實踐,珠算的幾個口訣也成了俗語俚語,轉出了它的引申義:二一添作五;本是珠算除法的一句口訣,是1除以2得0.5的意思,借指雙方平分。如:來來來,我們倆二一添作五,把它分吃了。
    三下五除二:珠算加法口訣之一,演變成用來形容做事及動作敏捷利索。老舍在《趙子曰 · 第三》中有描述:"他一鼓作氣地坐起來,三下五除二地穿上衣褲。"
    三一三十一:珠算除法口訣之一,一(或十,百)被三除得三餘一。口語中常用來指按三份平均分配:所付的費用,咱們三一三十一分攤。
    一退六二五:本是一句珠算斤兩法口訣,十六除一得0.0625,演變成推卸乾淨的思。"退"是"推"的諧音,有時就說成"推"。歐陽山在《三家巷》中說,"陳家的老的、小的,只是個一退六二五,說他們做買賣的人素來不結交官府,推得乾乾淨淨!"即便沒有摸過算盤的人,一般來說都對這些熟悉的。以前,我曾有過一個疑問:既然是十進位,依此算盤每一檔只要用上一下四珠就夠了,為什麼我國傳統算盤是上二下五珠呢?後來翻查資料,得到了答案。

       原來我國早先計算重量時採用的是"16兩制"即一斤等於十六兩。現代人常說某兩個人半斤八兩,這是指他們彼此一樣,不相上下。所以半斤就等於八兩了。上二下五珠,每一檔可計算到"15",這樣"滿16"就向前一檔進一,可以運算斤兩的加減,適用於糧店、肉店、煤球店、藥店等按重量交易的商鋪。所以我國傳統的上二下五珠算盤也是為適應十六進位而形成的。
      位於北京市懷柔區的神墨珠算博物館,就彙集了古今中外、形態各異、材質多樣的算盤,從日常的木、銅到金、銀、玉石、瑪瑙、陶瓷、景泰藍等,有數十種之多,其中最長的6米,最小的只有10毫米,僅能用針尖撥動。算盤戒指、算盤帽徽、算盤如意⋯⋯,這些老祖宗的生活用品顯示出珠算文化曾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隨著電子計算技術的發展,算盤的實用性已經大大減少,但是作為電子電腦的先行者,作為我們中國人祖先的偉大創造發明,它的歷史功績是永不可磨滅的。
                    摘自《香港北京華僑聯會  會訊第七十七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手机版|Sponsered by Sunmotion & KML|联系我们|先达人网站  

.

点达软件 提供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